我在上麵極其概括地講了從先秦一直到韓愈儒家關於仁義道德的看法。現在,我忽然想到,我必須做一點必要的補充。我既然認為,處理好天人關係在道德範疇內居首要地位,就必須探討一下,中國古代對於這個問題是怎樣看的。換句話說,我必須探討一下先秦時代一些有代表性的哲學家對天、地、自然等概念是怎樣界定的。


    首先談"天",一些中國哲學史家認為,在春秋末期哲學家們爭論的主要問題之一是,"天"是否是有人格有意誌的神?這些哲學家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陣營:一個陣營主張不是,他們認為天是物質性的東西,就是我們頭頂的天。這可以老子為代表。漢代《說文解字》的:"天,顛也,至高無上",可以歸入此類。一個陣營的主張是,他們認為天就是上帝,能決定人類的命運,決定個人的命運。這可以孔子為代表。有一些中國哲學史襲用從前蘇聯販賣過來的辦法,先給每一個哲學家貼上一張標籤,不是唯心主義,就是唯物主義,把極端複雜的思想問題簡單化了。這種做法為我所不取。


    老子《道德經》中在幾個地方都提到天、地、自然,等等。他說: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


    在這一段話裏老子哲學的幾個重要概念都出現了。他首先提出"道"這個概念,在他以後的中國哲學史上起著重要的作用。這裏的"天"顯然不是有意誌的上帝,而是與"地"相對的物質性的東西。這裏的"自然"是最高原則。老子主張"無為","自然"不就是"無為"嗎?他又說: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五章)


    明確說天地是沒有意誌的。他又說: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五十一章)


    第六部分 4.漫談倫理道德(4)


    道德不發號施令,而是讓萬物自由自在地成長。總而言之,老子認為天不是神,而是物質的東西。


    幾乎可以說是,與老子形成對立麵的是孔子。在《論語》中有許多講到"天"的地方。孔子雖然說"子不語怪力亂神",但是,在他的心目中是有神的,隻不過是"敬鬼神而遠之"而已。"天"在孔子看來也是有人格有意誌的神。孔子關於"天"的話我引幾條: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天之將喪斯丈也,後死者不得與幹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天生德於予,桓其如予何!


    等等。孔子還提倡"天命",也就是天的意誌,天的命令。自命為孔子繼承人的孟子,對"天"的看法同孔子差不多。他有一段常被徵引的話: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


    在這裏,"天"也是一個有意誌的主宰者。


    也被認為是儒家的荀子,對"天"的看法卻與老子接近,而與孔孟迥異其趣。他不承認天是有人格有意誌的最高主宰者。有的哲學史家說,荀子直接把"天"解釋為自然界。我個人認為,這是非常重要也非常正確的解釋。荀子主要是在《天論》中對"天"做了許多唯物的解釋,我不去抄錄。我想特別提出"天養"說:"財非其類以養其類,夫是之謂天養。"意思是說人類利用大自然養活自己。這也是很重要的思想。多少年前我曾寫過一篇論文《天人合一新解》,我當時沒有注意到荀子對"天"的解釋,所以自命為"新解",其實並不新了。荀子已先我二千多年言之矣。我的貢獻在於結合當前世界的情況,把"天人合一"歸人道德最高標準而已。這一點我在上麵講天人關係一節中已經講到,請讀者參閱。


    我在上麵隻講了老子、孔子、孟子和荀子。其他諸子對"天"的看法也是五花八門的。因為同我要談的問題無關,我不一一論列。我隻講一下墨子,他認為"天"是有意誌的,這同儒家的孔孟差不多。


    我的補充解釋就到此為止。


    第六部分 5.漫談倫理道德(5)


    盡管荀子對"天"的認識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支配中國思想界的儒家仍然是保守的。我想再回頭分析一下上麵已經提到過的格、致等八個層次。前五項都與修身有關,後三項則講的是社會關係,沒有一項是天人關係的。這是什麽原因呢?根據我個人膚淺的看法,先秦儒家,大概同一般老百姓一樣,覺得天離開人們遠,也有點恍兮惚兮,不容易捉摸,而人際關係則是擺在眼前的,時時處處都會碰上,不注意解決是不行的。我們漢族是一個偏重實際的民族,所以就把注意力大部分用在解決社會關係和個人修身上麵了。


    幾千年來,在中國的封建社會中,有很多形成係列的道德教條,什麽仁、義、禮、智、信,什麽孝、悌、忠、信、廉、恥,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每一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也排列得井井有條,比如五倫之類。親屬間的稱呼也有條不紊,什麽姑夫、舅父、表姑、表舅,等等,世界上哪一種語言也翻譯不出來,甚至在當前的中國,除了年紀大的一些人以外,年輕人自己也說不明白了。《白虎通》的三綱、六紀,陳寅恪先生認為是中國文化的精義之所寄,可見中國這一些處理社會關係的準則在他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了。


    上麵講的是社會關係和個人修身問題。至於天人關係,除了先秦諸子所講的以外,中國歷代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所謂"天子",說皇帝是上天的兒子。這種說法對皇帝和臣民都有好處。皇帝以此來嚇唬老百姓,鞏固自己的地位。臣下也可以適當地利用它來給皇帝一點製約,比如利用日食、月食、彗星出現等等"天變"來向皇帝進諫,要他注意修德,要他注意自己的行動,這對人民多少有點好處。


    把以上所講的歸納起來看,本文中所講的三個關係,第二個關係社會關係和第三個個人修身問題,人們早已注意到了,而且一貫加以重視了。至於天人關係,雖也已注意到,但隻是片麵講,其間的關係則多所忽略,特別是對大自然能夠報復則認識比較晚,這情況中西皆然。隻是到了西方產業革命以後,西方科技發展迅猛,人們忘乎所以,過分相信"人定勝天"的力量,以致受到了自然的報復,才出現了恩格斯所說的那種情況。到了今天,世界上一些有識之士,其中包括一些國家領導人,如夢初醒,驚呼"環保"不止。然而,從世界範圍來看,並不是每個人都清醒夠了,汙染大氣,破壞生態平衡的舉動仍然到處可見,我個人的看法是不容樂觀。因此我才把處理好天人關係提高到倫理道德的高標準來加以評斷。


    從一部人類發展前進的歷史來看,三個關係的各自的對立麵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變動不居的,因此製約這些關係的倫理道德教條也不可能一成不變。各個時代,各個民族,各個國家,情況不一,要求不一,道德標準也不可能統一。因此,我們必須提出,對過去的道德標準一定要批判繼承。過去適用的,今天未必適用;今天適用的,將來未必適用。在道德教條中有的壽命長,有的壽命短。有的可能適用於全人類,有的隻能適用於某一些地區。適用於一切時代,一切地區,萬古長青的道德教條恐怕是絕無僅有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季羨林隨想錄1:不完滿才是人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季羨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季羨林並收藏季羨林隨想錄1:不完滿才是人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