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眼前我們麵對的學術現實。最重要最困難的搜集資料工作解決了,豈不是人人皆可以為大學者了嗎?難道我們還不能把枕頭墊得高高地"高枕無憂"了嗎?


    我說:"且慢!且慢!我們的任務還並不輕鬆!"我們麵臨這一場大的轉折,先要調整心態。對電腦賜給我們的資料,要加倍細緻地予以分析使用。還有沒有輸入電腦的書,仍然需要我們去翻檢。


    第六部分 1.漫談倫理道德(1)


    現在,以德治國的口號已經響徹祖國大地。大家都認為,這個口號提得正確,提得及時,提得響亮,提得明白。但是,什麽叫"德"。呢?根據我的觀察,籠統言之,大家都理解得差不多。如果仔細一追究,則恐怕是言人人殊了。


    我不揣譾陋,想對"德"字進一新解。


    但是,我既不是倫理學家,對哲學家們那些冗見別扭的分析闡釋又不感興趣,我隻能用自己慣常用的野狐參禪的方法來談這個問題。既稱野狐,必有其不足之處;但同時也必有其優越之處,他沒有教條,不見框框,宛如天馬行空,馳騁自如,興之所至,靈氣自生,談言微中,搔著癢處,恐亦難免。坊間倫理學書籍為數必多,我一不購買,二不借閱,唯恐讀了以後"汙染"了自己觀點。


    近若幹年以來,我一直在考慮一個問題。人生一世,必須處理好三個關係:第一,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也就是天人關係;第二,人與人的關係,也就是社會關係;第三,個人身、口、意中正確與錯誤的關係,也就是修身問題。這三個關係緊密聯繫,互為因果,缺一不可。這些說法也許有人認為太空洞,太玄妙。我看有必要分別加以具體的說明。


    首先談人與大自然的關係。在人類成為人類之前,他們是大自然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等到成為人類之後,就同自然鬧起獨立性來,把自己放在自然的對立麵上。尤有甚者,特別是在西方,自從產業革命以後,通過所謂發明創造,從大自然中得到了一些甜頭,於是遂誅求無饜,最終提出了"征服自然"的口號。他們忘記了一個基本事實,人類的衣、食、住、行的所有資料都必須取自大自然。大自然不會說話,"天何言哉!"但是卻能報復。恩格斯說過:


    我們不能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


    在一百多年以前,大自然的報復還不十分明顯,恩格斯竟能說出這樣準確無誤又含義深遠的話,真不愧是馬克思主義偉大的奠基人之一!到了今天,大自然的報復已經十分明顯,十分觸目驚心,舉凡臭氧出洞,溫室效應,全球變暖,淡水短缺,生態失衡,物種滅絕,人口爆炸,資源匱乏,新疾病產生,環境汙染,如此等等,不勝枚舉。其中哪一項如果得不到控製,都能影響人類的生存前途。到了這種危機關頭,世界上一些有識之士才幡然醒悟,開了一些會,採取了一些措施。世界上一些國家的領導人也知道要注意環保問題了,這都是好事。但是,根據我個人的看法,還都是不夠的。我們必須努力發出獅子吼,對全世界發聾振聵。


    其次,我想談一談人與人的關係。自從人成為人以後,就逐漸形成了一些群體,也就是我們現在稱之為社會的組織。這些群體形形色色,組織形式不同,組織原則也不同,但其為群體則一也。人與人之間,有時候利益一致,有時候也難免產生矛盾。舉一個極其簡單的例子,比如講民主,講自由,都不能說是壞東西,但又都必須加以限製。就拿大城市交通來說吧,絕對的自由是行不通的,必須有紅綠燈,這就是限製。如果沒有這個限製,大城市一天也存在不下去。這裏撞車,那裏撞人,弄得人人自危,不敢出門,社會活動會完全停止,這還能算是一個社會嗎?這隻是一個小例子,類似的大小例子還能舉出一大堆來。因此,我們必須強調要處理好社會關係。


    第六部分 2.漫談倫理道德(2)


    最後,我要談一談個人修身問題。一個人,對大自然來講,是它的對立麵;對社會來講,是它的最基本的組成部分,是它的細胞。因此,在宇宙間,在社會上,一個人所處的地位是十分關鍵的。一個人的思想、語言和行動方向的正確或錯誤是有重要意義的。一個人進行修身的重要性也就昭然可見了。


    寫到這裏,也許有人要問:你不是談倫理道德問題嗎,怎麽跑野馬跑到正確處理三個關係上去了?我敬謹答曰:我談正確處理三個關係,正是談倫理道德問題。因為,三個關係處理得好,人類才能順利發展,社會才能闊步前進,個人生活才能快樂幸福。這是最高的道德,其餘那些無數的煩瑣的道德教條都是從屬於這個最高道德標準的。這個道理,即使是粗粗一想,也是不難明白的。如果這三個關係處理不好,就要根據"不好"的程度而定為道德上有缺乏、不道德或"缺德",嚴重的"不好",就是犯罪。這個道理也是容易理解的。


    全世界都承認,中國是倫理道德的理論和實踐最發達的國家。中國倫理道德的基礎是先秦時期的儒家打下的,在其後發展的過程中,又摻雜進來了一些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終於形成了現在這樣一個倫理體係,仍在支配著我們的社會行動。這個體係貌似清楚,實則是一個頗為模糊的體係。三教信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絕不是涇渭分明的,但仍以儒家為主,則是可以肯定的。


    儒家的倫理體係在先秦初打基礎時可以孔子和孟子為代表。孔子的學說的中心,也可以說是倫理思想的中心,是一個"仁"字。這個說法已為學術界比較普遍地接受。孟子學說的中心,也可以說倫理思想的中心,是"仁"、"義"二字。對此,學術界沒有異詞。先秦其他儒家的學說,我們不一一論列了。至於先秦以後幾千年儒家學者倫理道德的思想,我在這裏也不一一論列了。一言以蔽之,他們基本上沿用孔孟的學說,間或有所增益或有新的解釋,這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不足為怪。不這樣,反而會是不可思議的。


    多少年來,我個人就有個想法。我覺得,儒家倫理道德學說的重點不在理論而在實踐。先秦儒家已經安排好了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大家所熟悉的。這樣的安排極有層次,煞費苦心,然而一點理論的色彩都沒有。也許有人會說,人家在這裏本來就不想講理論而隻想講實踐的。我們即使承認這一句話是對的,但是,什麽是"仁",什麽是"義"?這在理論上總應該有點交代吧,然而,提到"仁"、"義"的地方雖多,也隻能說是模糊語言,讀者或聽者並不能得到一點清晰的概念。


    秦代以後,到了唐代,以儒家道統傳承人自命的大儒韓愈,對倫理道德的理論問題也並沒有說清楚。他那一篇著名的文章《原道》一開頭就說:


    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勿待於外之謂德。


    第六部分 3.漫談倫理道德(3)


    句子讀起來鏗鏘有力,然而他想什麽呢?他隻有對"仁"字下了一個"博愛"的定義?而這個定義也是極不深刻的。此外幾乎全是空話。"行而宜之"的"宜"意思是"適宜",什麽是"適宜"呢?這等於沒有說。"由是而之焉"的"之"字,意思是"走"。"道"是人走的道路,這又等於白說。至於"德"字,解釋又是根據漢儒那一套"德者得也",說了仍然是讓人莫名其妙。至於其他朝代的其他儒家學者,對仁義道德的解釋更是五花八門,莫衷一是。我不是倫理學者,現在也不是在寫中國倫理學史,恕我不再一一列舉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季羨林隨想錄1:不完滿才是人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季羨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季羨林並收藏季羨林隨想錄1:不完滿才是人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