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 5. 世態炎涼


    世態炎涼,古今所共有,中外所同然,是最稀鬆平常的事,用不著多傷腦筋。元曲《凍蘇秦》中說:"也素把世態炎涼心中暗忖。"《隋唐演義》中說:"世態炎涼,古今如此。"不管是"暗忖",還是明忖,反正你得承認這個"古今如此"的事實。


    但是,對世態炎涼的感受或認識的程度,卻是隨年齡的大小和處境的不同而很不相同的,絕非大家都一模一樣。我在這裏發現了一條定理:年齡大小與處境坎坷同對世態炎涼的感受成正比。年齡越大,處境越坎坷,則對世態炎涼感受越深刻。反之,年齡越小,處境越順利,則感受越膚淺。這是一條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定理。


    我已到望九之年,在八十多年的生命歷程中,一波三折,好運與多舛相結合,坦途與坎坷相混雜,幾度倒下,又幾度爬起來,爬到今天這個地步,我可是真正參透了世態炎涼的玄機,嚐夠了世態炎涼的滋味。特別是"十年浩劫"中,我因為膽大包天,自己跳出來反對"北大"那一位炙手可熱的"老佛爺",被戴上了種種莫須有的帽子,被"打"成了反革命,遭受了極其殘酷的至今回想起來還毛骨悚然的折磨。從牛棚裏放出來以後,有長達幾年的一段時間,我成了燕園中一個"不可接觸者"。走在路上,我當年輝煌時對我低頭彎腰畢恭畢敬的人,那時卻視若路人,沒有哪一個敢或肯跟我說一句話的。我也不習慣於抬頭看人,同人說話。我這個人已經異化為"非人"。一天,我的孫子發燒到四十度,老祖和我用破自行車推著到校醫院去急診。一個女同事竟吃了老虎心豹子膽似的,幫我這個已經步履蹣跚的花甲老人推了推車。我當時感動得熱淚盈眶,如吸甘露,如飲醍醐。這件事、這個人我畢生難忘。


    雨過天晴,雲開霧散,我不但"官"復原職,而且還加官晉爵,又開始了一段輝煌。原來是門可羅雀,現在又是賓客盈門。你若問我有什麽想法沒有,想法當然是有的,一個忽而上天堂,忽而下地獄,又忽而重上天堂的人,哪能沒有想法呢?我想的是:世態炎涼,古今如此。任何一個人,包括我自己在內,以及任何一個生物,從本能上來看,總是趨吉避凶的。因此,我沒怪罪任何人,包括打過我的人。我沒有對任何人打擊報復。並不是由於我度量特別大,能容天下難容之事,而是由於我洞明世事,又反求諸躬。假如我處在別人的地位上,我的行動不見得會比別人好。


    我們麵對的現實


    我們麵對的現實,多種多樣,很難一一列舉。現在我隻談兩個:第一,生活的現實;第二,學術研究的現實。


    第五部分 6. 生活的現實


    生活,人人都有生活,它幾乎是一個廣闊無垠的概念。在家中,天天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人人都必須有的。這且不表。要處理好家庭成員的關係,不在話下。在社會上,就有了很大的區別。當官的,要為人民服務,當然也盼指日高升。大款們另有一番風光,炒股票、玩期貨,一夜之間成了暴發戶,腰纏十萬貫,"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遍長安花。"當然,一旦破了產,跳樓自殺,有時也在所難免。我輩書生,青燈黃卷,兀兀窮年,有時還得爬點格子,以濟工資之窮。至於引車賣漿者流,隻有拚命幹活,才得餬口。


    這都是我們必須麵對的生活。我們必須黽勉從事,過好這個日子(生活),自不待言。


    但是,如果我們把眼光放遠一點,把思慮再深化一點,想一想全人類的生活,你感覺到危險性了沒有?也許有人感到,我們這個小小寰球並不安全。有時會有地震,有時會有天災,刀兵水火,疾病災殃,說不定什麽時候就會駕臨你的頭上,躲不勝躲,防不勝防。對策隻有一個:順其自然,盡上人事。


    如果再把眼光放得更遠,讓思慮鑽得更深,則眼前到處是看不見的陷阱。我自己也曾幼稚過一陣。我讀東坡《(前)赤壁賦》:"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我與子之所共適。"我深信蘇子講的句句是真理。然而,到了今天,江上之風還清嗎?山間之月還明嗎?誰都知道,由於大氣的汙染,風早已不清,月早已不明了。與此有聯繫的還有生態平衡的破壞,動植物品種的滅絕,新疾病的不斷出現,人口的爆炸,臭氧層出了洞,自然資源——其中包括水——的枯竭,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我們人類實際上已經到了"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的地步。令人吃驚的是,雖然有人已經注意到了這個現象,但並沒有提高到與人類生存前途掛鉤的水平,仍然隻是頭痛治頭,腳痛治腳。還有人幻想用西方的"科學"來解救這一場危機。我認為,這是不太可能的。這一場災難主要就是西方"征服自然"的"科學"造成的,西方科學優秀之處,必須繼承;但是必須從根本上、從思想上解決問題,以東方的"民胞物與"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濟西方"科學"之窮。人類前途,庶幾有望。


    第五部分 7. 學術研究的現實


    對我輩知識分子來說,除了生活的現實之外,還有一個學術研究的現實。我在這裏重點講人文社會科學,因為我自己是搞這一行的。


    文史之學,中國和歐洲都已有很長的歷史。因兩處具體歷史情況不同,所以發展過程不盡相同。但是總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多有相通之處,對象大都是古典文獻。就中國而論,由於字體屢變,先秦典籍的傳抄工作,不能不受到影響。但是,讀書必先識字,此《說文解字》之所以必作也。新材料的出現,多屬偶然。地下材料,最初是"地不愛寶",它自己把材料貢獻出來的,有目的有意識的發掘工作是後來興起的。盜墓者當然是例外。至於社會調查,古代不能說沒有。採風就是調查形式之一。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的社會調查工作,也是晚起的,恐怕還是多少受了點西方的影響。


    古代文史工作者用力最勤的是記誦之學。在科舉時代,一個舉子必須能背《四書》、《五經》,這是起碼的條件。否則連秀才也當不上,遑論進士!擴而大之,要背誦十三經,有時還要連上註疏。至於傳說有人能倒背十三經,對於我至今還是個謎,一本書能倒背嗎?背了有什麽用處呢?


    社會不斷前進,先出了一些類似後來索引的東西,係統的科學的索引,出現最晚,恐怕也是受西方的影響,有人稱之為"引得"(index),顯然是舶來品。


    但是,不管有沒有索引,索引詳細不詳細,我們研究一個題目,總要先積累資料。而積累資料,靠記誦也好,靠索引也好,都是十分麻煩,十分困難的。有時候窮年累月,滴水穿石,才能勉強湊足夠寫一篇論文的資料,有一些資料可能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寫文章之難真是難於上青天。


    然而,石破天驚,電腦出現了,許多古代典籍逐漸輸入電腦了,不用一舉手一投足之勞,隻需發一命令,則所需的資料立即呈現在你的眼前,一無遺漏。豈不痛快也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季羨林隨想錄1:不完滿才是人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季羨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季羨林並收藏季羨林隨想錄1:不完滿才是人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