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我的記憶機構也逐漸出現了問題。雖然還沒有達到畫家老友那樣"神品"的水平,也已頗有可觀。在這方麵,我是獨闢蹊徑,創立了有季羨林特色的"忘"的學派。


    第四部分 11. 忘(2)


    我一向對自己的記憶力,特別是形象的記憶,是頗有一點自信的。四五十年前,甚至六七十年前的一個眼神,一個手勢,至今記憶猶新,招之即來,顯現在眼前、耳旁,如見其形,如聞其聲,移到紙上,即成文章。可是,最近幾年以來,古舊的記憶尚能保存。對眼前非常熟的人,見麵時往往忘記了他的姓名。在第一瞥中,他的名字似乎就在嘴邊,舌上。然而一轉瞬間,不到十分之一秒,這個呼之欲出的姓名,就驀地隱藏了起來,再也說不出了。說不出,也就算了,這無關宇宙大事,國家大事,甚至個人大事,完全可以置之不理的。而且腦袋裏斷了的保險絲,還會接上的。些許小事,何必介意?然而不行,它成了我的一塊心病。我像著了魔似的,走路,看書,吃飯,睡覺,隻要思路一轉,立即想起此事。好像是,如果想不出來,自己就無法活下去,地球就停止了轉動。我從字形上追憶,沒有結果;我從發音上追憶,結果杳然。最怕半夜裏醒來,本來睡得香香甜甜,如果沒有幹擾,保證一夜幸福。然而,像電光石火一閃,名字問題又浮現出來。古人常說的平旦之氣,是非常美妙的,然而此時卻美妙不起來了。我輾轉反側,瞪著眼一直瞪到天亮。其苦味實不足為外人道也。但是,不知道是哪一位神靈保佑,腦袋又像電光石火似的忽然一閃,他的姓名一下子出現了。古人形容快樂常說,"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差可同我此時的心情相比。


    這樣小小的悲喜劇,一出剛完,又會來第二出,有時候對於同一個人的姓名,竟會上演兩齣這樣的戲。而且出現的頻率還是越來越多。自己不得不承認,自己確實是老了。鄭板橋說:"難得糊塗。"對我來說,並不難得,我於無意中得之,豈不快哉!


    然而忘事糊塗就一點好處都沒有嗎?


    我認為,有的,而且很大。自己年紀越來越老,對於"忘"的評價卻越來越高,高到了宗教信仰和哲學思辨的水平。蘇東坡的詞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他是把悲和歡、離和合併提。然而古人說:不如意事常八九。這是深有體會之言。悲總是多於歡,離總是多於合,幾乎每個人都是這樣。如果造物主——如果真有的話——不賦予人類以"忘"的本領——我寧願稱之為本能——那麽,我們人類在這麽多的悲和離的重壓下,能夠活下去嗎?我常常暗自胡思亂想:造物主這玩意兒(用《水滸》的詞兒,應該說是"這話兒")真是非常有意思。他(她?它?)既嚴肅,又油滑;既慈悲,又殘忍。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話真說到了點子上。人生下來,既能得到一點樂趣,又必須忍受大量的痛苦,後者所占的比重要多得多。如果不能"忘",或者沒有"忘"這個本能,那麽痛苦就會時時刻刻都新鮮生動,時時刻刻像初產生時那樣劇烈殘酷地折磨著你。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忍受下去的。然而,人能"忘",漸漸地從劇烈到淡漠,再淡漠,再淡漠,終於隻剩下一點殘痕;有人,特別是詩人,甚至愛撫這一點殘痕,寫出了動人心魄的詩篇,這樣的例子,文學史上還少嗎?


    因此,我必須給賦予我們人類"忘"的本能的造化小兒大唱讚歌。試問,世界上哪一個聖人、賢人、哲人、詩人、闊人、猛人,這人,那人,能有這樣的本領呢?


    我還必須給"忘"大唱讚歌。試問:如果人人一點都不忘,我們的世界會成什麽樣子呢?


    遺憾的是,我現在盡管在"忘"的方麵已經建立了有季羨林特色的學派,可是自謂在這方麵仍是鈍根。真要想達到我那位畫家朋友的水平,仍須努力。如果想達到我在上麵說的那個笑話中人的境界,仍是可望而不可即。但是,我並不氣餒,我並沒有失掉信心,有朝一日,我總會達到的。勉之哉!勉之哉!


    第五部分 1.時間(1)


    一抬頭,就看到書桌上座鍾的秒針在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動。它那裏一跳,我的心就一跳。孔子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裏指的是水。水永遠不停地流逝,讓孔夫子吃驚興嘆。我的心跳,跳的是時間。水是能看得見,摸得著的。時間卻看不見,摸不著的,它的流逝你感覺不到,然而確實是在流逝。現在我眼前擺上了座鍾,它的秒針一跳一跳,讓我再清楚不過地看到了時間的流逝,焉能不心跳?焉能不興嘆呢?


    遠古的人大概是很幸福的。他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根據太陽的出沒來規定自己的活動。即使能感到時間的流逝,也隻在依稀隱約之間。後來,他們聰明了,根據太陽光和陰影的推移,把時間稱作光陰。再後來,人們的聰明才智更提高了,用銅壺滴漏的辦法來顯示和測定時間的推移,這是用人工來抓住看不見摸不著的時間的嚐試。到了近幾百年,人類發明了鍾錶,把時間的存在與流逝清清楚楚地擺在每一個人的麵前。這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表現。但是,正如人們常說的那樣:"有一利必有一弊",人類成了時間的奴隸,成了手錶的奴隸。現在各種各樣的會極多,開會必須規定時間,幾點幾分,不能任意伸縮。如果參加重要的會而路上偏偏趕上堵車,任你怎樣焦急,怎樣頻頻看手錶,都是白搭。這不是典型的時間的奴隸又是什麽呢?然而,話又說了回來,在今天頭緒紛紜雜亂有章的社會裏,開會不定時間,還像古人那樣"日出而作,日人而息",悠哉遊哉,順帝之則,今天的社會還能運轉嗎?不管你願意不願意,成為時間的奴隸就正是文明的表現。


    不管你意識到還是沒有意識到,大自然還是把虛無縹緲的時間用具體的東西暗示給了人們。比如用日出日落標誌出一天,用月亮的圓缺標誌出一月,用四季(在印度是六季或者兩季)標誌出一年。農民最關心這些問題,一年二十四個節氣對他們種莊稼有重要意義。在自然科學家和哲學家眼中,時間具有另外的意義。他們說,大千世界,人類萬物,都生長在時間和空間內,而時間是無頭無尾的,空間是無邊無際的。我既不是自然科學家,也不是哲學家,對無頭無尾和無邊無際實在難以理解。可是不這樣又能怎樣呢?如果時間有了頭尾,頭以前尾以後又是什麽呢?因此,難以理解也隻得理解,此外更沒有其他途徑。


    第五部分 2.時間(2)


    生與死也屬於時間範疇。一般人總是把生與死絕對對立起來。但是,中國古代的道家卻主張"萬物方生方死",把生與死辯證地聯繫在一起,而且準確無誤地道出了生即是死的關係。隨著座鍾秒針的一跳,我自己就長了無法用言語表達出來的那麽一點點兒。同時也就是向著死亡走近了那麽一點點兒。不但我是這樣,現在正是初夏,窗外的玉蘭花、垂柳和深埋在清塘裏的荷花,也都長了那麽一點點兒。不久前還是冰封的湖水,現在是"風乍起,吹皺一池夏水",波光瀲灩,水色接天。岸上的垂楊,從光禿禿的枝條上逐漸長出了小葉片,一轉瞬間,出現了一片鵝黃;再一轉瞬,就是一片嫩綠,現在則是接近濃綠了。小山上原來是一片枯草,"一夜東風送春暖,滿山開遍二月蘭"。今年是二月蘭的大年,山上地下,隻要有空隙,二月蘭必然出現在那裏,座鍾的秒針再跳上多少萬次,二月蘭即將枯萎,也就是走向暫時的死亡了。所有這些東西,都是方生方死。這是自然的規律,不可逆轉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季羨林隨想錄1:不完滿才是人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季羨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季羨林並收藏季羨林隨想錄1:不完滿才是人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