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季羨林隨想錄1:不完滿才是人生 作者:季羨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原因何在?原因就在於:這些人都把別人當成了傻瓜。
我們中國有幾句盡人皆知的俗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切皆報。"這真是見道之言。把別人當傻瓜的人,歸根結底,會自食其果。古代的統治者對這個道理似懂非懂。他們高叫:"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想把老百姓當傻瓜,但又很不放心,於是派人到民間去採風,采來了不少政治諷刺歌謠。楊震是聰明人,對向他行賄者講出了"四知"。他知道得很清楚:除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之外,不久就會有一個第五知:人知。他是不把別人當作傻瓜的。還是老百姓最聰明。他們中的聰明人說:"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他們不把別人當傻瓜。
可惜把別人當傻瓜的現象,自古亦然,於今尤烈。救之之道隻有一條:不自作聰明,不把別人當傻瓜,從而自己也就不是傻瓜。哪一個時代,哪一個社會,隻要能做到這一步,全社會就都是聰明人,沒有傻瓜,全社會也就會安定團結。
第四部分 9.隔膜
魯迅先生曾寫過關於"隔膜"的文章,有些人是熟悉的。魯迅的"隔膜",同我們平常使用的這個詞兒的含義不完全一樣。我們平常所謂"隔膜"是指"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魯迅的"隔膜"是單方麵的以主觀願望或猜度去了解對方,去要求對方。這樣做,鮮有不碰釘子者。這樣的例子,在中國歷史上並不稀見。即使有人想"頌聖",如果隔膜,也難免撞在龍犄角上,一命嗚呼。
最近讀到韓升先生的文章《隋文帝抗擊突厥的內政因素》(《歐亞學刊》第二期),其中有幾句話:
對此,從種族性格上斥責突厥"反覆無常",其出發點是中國理想主義感情性的"義"觀念。國內倫理觀念與國際社會現實的矛盾衝突,在中國對外交往中反覆出現,深值反思。這實在是見道之言,值得我們深思。我認為,這也是一種"隔膜"。
記得當年在大學讀書時,適值"九·一八"事件發生,日軍入寇東北。當中國軍隊實行不抵抗主義,南京政府同時又派大員赴日內瓦國聯(相當於今天的聯合國)控訴,要求國聯伸張正義。當時我還屬於隔膜黨,義憤填膺,等待著國際伸出正義之手。結果當然是落了空。我頗恨恨不已了一陣子。
在這裏,關鍵是什麽叫"義"?什麽叫"正義"?韓文公說:"行而宜之之謂義。"可是"宜之"的標準是因個人而異的,因民族而異的,因國家而異的,因立場不同而異的。不懂這個道理,就是"隔膜"。
懂這個道理,也並不容易。我在德國住了十年,沒有看到有人在大街上吵架,也很少看到小孩子打架。有一天,我看到就在我窗外馬路對麵的人行道上,兩個男孩在打架,一個大的約十三四歲,一個小的隻有約七八歲,個子相差一截,力量懸殊明顯。不知為什麽,兩個人竟幹起架來。不到一個回合,小的被打倒在地,哭了幾聲,立即又爬起來繼續交手,當然又被打倒在地。如此被打倒了幾次,小孩邊哭邊打,並不服輸,日耳曼民族的特性昭然可見。此時周圍已經聚攏了一些圍觀者。我總期望,有一個人會像在中國一樣,主持正義,說一句:"你這麽大了,怎麽能欺負小的呢!"但是沒有。最後還是對門住的一位老太太從窗子裏對準兩個小孩潑出了一盆冷水,兩個小孩各自哈哈大笑,戰鬥才告結束。
這件小事給了我一個重要的教訓:在西方國家眼中,誰的拳頭大,正義就在誰手裏,我從此脫離了隔膜黨。
今天,我們的國家和人民都變得更加聰明了,與隔膜的距離越來越遠了。我們努力建設我們的國家,使人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提高。對外我們決不侵略別的國家,但也決不允許別的國家侵略我們。我們也講主持正義,但是,這個正義與隔膜是不搭界的。
第四部分 10. 忘(1)
記得曾在什麽地方聽過一個笑話:一個人善忘。一天,他到野外去出恭。任務完成後,卻找不到自己的腰帶了。出了一身汗,好歹找到了,大喜過望,說道:"今天運氣真不錯,平白無故地撿了一條腰帶!"一轉身,不小心,腳踩到了自己剛才拉出來的屎堆上,於是勃然大怒:"這是哪一條混帳狗在這裏拉了一泡屎?"
這本來是一個笑話,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未必會有的。但是,人一老,就容易忘事糊塗,卻是經常見到的事。
我認識一位著名的畫家,本來是並不糊塗的。但是,年過八旬以後,卻慢慢地忘事糊塗起來。我們將近半個世紀以前就認識了,頗能談得來,而且平常也還是有些接觸的。然而,最近幾年來,每次見麵,他把我的尊姓大名完全忘了。從眼鏡後麵流出來的淳樸寬厚的目光,落到我的臉上,其中飽含著疑惑的神氣。我連忙說:"我是季羨林,是北京大學的。"他點頭稱是。但是,過了沒有五分鍾,他又問我:"你是誰呀!"我敬謹回答如上。在每一次會麵中,盡管時間不長,這樣尷尬的局麵總會出現幾次。我心裏想:老友確是老了!
有一年,我們邂逅在香港。一位有名的企業家設盛筵,宴嘉賓。香港著名的人物參加者為數頗多,比如饒宗頤、邵逸夫、楊振寧等先生都在其中。寬敞典雅、雍容華貴的宴會廳裏,一時珠光寶氣,璀璨生輝,可謂極一時之盛。至於菜餚之精美,服務之周到,自然更不在話下了。我同這一位畫家老友都是主賓,被安排在主人座旁。但是正當觥籌交錯,逸興遄飛之際,他忽然站了起來,轉身要走,他大概認為宴會已經結束,到了拜拜的時候了。眾人愕然,他夫人深知內情,趕快起身,把他攔住,又拉回到座位上,避免了一場尷尬的局麵。
前幾年,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在富麗堂皇的北京圖書館的大報告廳裏舉行年會。我這位畫家老友是敦煌學界的元老之一,獲得了普遍的尊敬。按照中國現行的禮節,必須請他上主席台並且講話。但是,這卻帶來了困難。像許多老年人一樣,他腦袋裏剎車的部件似乎老化失靈。一說話,往往像開汽車一樣,剎不住車,說個不停,沒完沒了。會議是有時間限製的,聽眾的忍耐也決非無限。在這危難之際,我同他的夫人商議,由她寫一個簡短的發言稿,往他口袋裏一塞,叮囑他念完就算完事,不悖行禮如儀的常規。然而他一開口講話,稿子之事早已忘入九霄雲外。看樣子是打算從盤古開天闢地講。照這樣下去,講上幾千年,也講不到今天的會。到了聽眾都變成了化石的時候,他也許才講到春秋戰國!我心裏急如熱鍋上的螞蟻,忽然想到:按既定方針辦。我請他的夫人上台,從他的口袋掏出了講稿,耳語了幾句。他恍然大悟,點頭稱是,把講稿念完,回到原來的座位。於是一場驚險才化險為夷,皆大歡喜。
我比這位老友小六七歲。有人贊我耳聰目明,實際上是耳欠聰,目欠明。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其中滋味,實不足為外人道也。但是,我腦袋裏的剎車部件,雖然老化,尚可使用。再加上我有點自知之明,我的新座右銘是:老年之人,剎車失靈,戒之在說。一向奉行不違,還沒有碰到下不了台的窘境。在潛意識中頗有點沾沾自喜了。
我們中國有幾句盡人皆知的俗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切皆報。"這真是見道之言。把別人當傻瓜的人,歸根結底,會自食其果。古代的統治者對這個道理似懂非懂。他們高叫:"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想把老百姓當傻瓜,但又很不放心,於是派人到民間去採風,采來了不少政治諷刺歌謠。楊震是聰明人,對向他行賄者講出了"四知"。他知道得很清楚:除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之外,不久就會有一個第五知:人知。他是不把別人當作傻瓜的。還是老百姓最聰明。他們中的聰明人說:"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他們不把別人當傻瓜。
可惜把別人當傻瓜的現象,自古亦然,於今尤烈。救之之道隻有一條:不自作聰明,不把別人當傻瓜,從而自己也就不是傻瓜。哪一個時代,哪一個社會,隻要能做到這一步,全社會就都是聰明人,沒有傻瓜,全社會也就會安定團結。
第四部分 9.隔膜
魯迅先生曾寫過關於"隔膜"的文章,有些人是熟悉的。魯迅的"隔膜",同我們平常使用的這個詞兒的含義不完全一樣。我們平常所謂"隔膜"是指"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魯迅的"隔膜"是單方麵的以主觀願望或猜度去了解對方,去要求對方。這樣做,鮮有不碰釘子者。這樣的例子,在中國歷史上並不稀見。即使有人想"頌聖",如果隔膜,也難免撞在龍犄角上,一命嗚呼。
最近讀到韓升先生的文章《隋文帝抗擊突厥的內政因素》(《歐亞學刊》第二期),其中有幾句話:
對此,從種族性格上斥責突厥"反覆無常",其出發點是中國理想主義感情性的"義"觀念。國內倫理觀念與國際社會現實的矛盾衝突,在中國對外交往中反覆出現,深值反思。這實在是見道之言,值得我們深思。我認為,這也是一種"隔膜"。
記得當年在大學讀書時,適值"九·一八"事件發生,日軍入寇東北。當中國軍隊實行不抵抗主義,南京政府同時又派大員赴日內瓦國聯(相當於今天的聯合國)控訴,要求國聯伸張正義。當時我還屬於隔膜黨,義憤填膺,等待著國際伸出正義之手。結果當然是落了空。我頗恨恨不已了一陣子。
在這裏,關鍵是什麽叫"義"?什麽叫"正義"?韓文公說:"行而宜之之謂義。"可是"宜之"的標準是因個人而異的,因民族而異的,因國家而異的,因立場不同而異的。不懂這個道理,就是"隔膜"。
懂這個道理,也並不容易。我在德國住了十年,沒有看到有人在大街上吵架,也很少看到小孩子打架。有一天,我看到就在我窗外馬路對麵的人行道上,兩個男孩在打架,一個大的約十三四歲,一個小的隻有約七八歲,個子相差一截,力量懸殊明顯。不知為什麽,兩個人竟幹起架來。不到一個回合,小的被打倒在地,哭了幾聲,立即又爬起來繼續交手,當然又被打倒在地。如此被打倒了幾次,小孩邊哭邊打,並不服輸,日耳曼民族的特性昭然可見。此時周圍已經聚攏了一些圍觀者。我總期望,有一個人會像在中國一樣,主持正義,說一句:"你這麽大了,怎麽能欺負小的呢!"但是沒有。最後還是對門住的一位老太太從窗子裏對準兩個小孩潑出了一盆冷水,兩個小孩各自哈哈大笑,戰鬥才告結束。
這件小事給了我一個重要的教訓:在西方國家眼中,誰的拳頭大,正義就在誰手裏,我從此脫離了隔膜黨。
今天,我們的國家和人民都變得更加聰明了,與隔膜的距離越來越遠了。我們努力建設我們的國家,使人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提高。對外我們決不侵略別的國家,但也決不允許別的國家侵略我們。我們也講主持正義,但是,這個正義與隔膜是不搭界的。
第四部分 10. 忘(1)
記得曾在什麽地方聽過一個笑話:一個人善忘。一天,他到野外去出恭。任務完成後,卻找不到自己的腰帶了。出了一身汗,好歹找到了,大喜過望,說道:"今天運氣真不錯,平白無故地撿了一條腰帶!"一轉身,不小心,腳踩到了自己剛才拉出來的屎堆上,於是勃然大怒:"這是哪一條混帳狗在這裏拉了一泡屎?"
這本來是一個笑話,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未必會有的。但是,人一老,就容易忘事糊塗,卻是經常見到的事。
我認識一位著名的畫家,本來是並不糊塗的。但是,年過八旬以後,卻慢慢地忘事糊塗起來。我們將近半個世紀以前就認識了,頗能談得來,而且平常也還是有些接觸的。然而,最近幾年來,每次見麵,他把我的尊姓大名完全忘了。從眼鏡後麵流出來的淳樸寬厚的目光,落到我的臉上,其中飽含著疑惑的神氣。我連忙說:"我是季羨林,是北京大學的。"他點頭稱是。但是,過了沒有五分鍾,他又問我:"你是誰呀!"我敬謹回答如上。在每一次會麵中,盡管時間不長,這樣尷尬的局麵總會出現幾次。我心裏想:老友確是老了!
有一年,我們邂逅在香港。一位有名的企業家設盛筵,宴嘉賓。香港著名的人物參加者為數頗多,比如饒宗頤、邵逸夫、楊振寧等先生都在其中。寬敞典雅、雍容華貴的宴會廳裏,一時珠光寶氣,璀璨生輝,可謂極一時之盛。至於菜餚之精美,服務之周到,自然更不在話下了。我同這一位畫家老友都是主賓,被安排在主人座旁。但是正當觥籌交錯,逸興遄飛之際,他忽然站了起來,轉身要走,他大概認為宴會已經結束,到了拜拜的時候了。眾人愕然,他夫人深知內情,趕快起身,把他攔住,又拉回到座位上,避免了一場尷尬的局麵。
前幾年,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在富麗堂皇的北京圖書館的大報告廳裏舉行年會。我這位畫家老友是敦煌學界的元老之一,獲得了普遍的尊敬。按照中國現行的禮節,必須請他上主席台並且講話。但是,這卻帶來了困難。像許多老年人一樣,他腦袋裏剎車的部件似乎老化失靈。一說話,往往像開汽車一樣,剎不住車,說個不停,沒完沒了。會議是有時間限製的,聽眾的忍耐也決非無限。在這危難之際,我同他的夫人商議,由她寫一個簡短的發言稿,往他口袋裏一塞,叮囑他念完就算完事,不悖行禮如儀的常規。然而他一開口講話,稿子之事早已忘入九霄雲外。看樣子是打算從盤古開天闢地講。照這樣下去,講上幾千年,也講不到今天的會。到了聽眾都變成了化石的時候,他也許才講到春秋戰國!我心裏急如熱鍋上的螞蟻,忽然想到:按既定方針辦。我請他的夫人上台,從他的口袋掏出了講稿,耳語了幾句。他恍然大悟,點頭稱是,把講稿念完,回到原來的座位。於是一場驚險才化險為夷,皆大歡喜。
我比這位老友小六七歲。有人贊我耳聰目明,實際上是耳欠聰,目欠明。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其中滋味,實不足為外人道也。但是,我腦袋裏的剎車部件,雖然老化,尚可使用。再加上我有點自知之明,我的新座右銘是:老年之人,剎車失靈,戒之在說。一向奉行不違,還沒有碰到下不了台的窘境。在潛意識中頗有點沾沾自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