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紐約逛過一百多個畫廊,看到從中世紀以來西方藝術的光耀奪目,再仔細地在街頭走走,看到許多美麗的西方人(不是電影裏的,而是生活的),我常常走路走到一半就駐足下來,深沉的這樣想著:為什麽西方人比較美呢?是不是我自己的審美觀出了問題?


    有一天我在洛克斐勒中心附近,天空慢慢的飄起小雪,我找到一家路邊的咖啡廳坐定,那家咖啡廳有一排明亮的落地窗,我康到許多美女走過,不知道為什麽忽然浮起童年看布袋戲的一幕.那時布袋戲慣常分為"東南派"和"西北派";東南派是好人,全是黑髮黑眼眉目清秀的中國人樣於,西北派是壞人,全是金髮碧眼的高鼻大目的外國人.


    在童年的心靈裏,我覺得"西北派"那一幫人實在長得不高明,而此刻,當我麵對著"西北派"的許多真人時,竟自卑了起來,到底問題出在哪裏呢?


    後來我慢慢地找到答案,當我學畫的時候,第一位教我繪畫的教師,教我的第一張炭筆畫便是維納斯的雕像,他說:"你看那眼睛、鼻子、嘴唇的輪廓多美,你看那比例多麽勻稱,中國女於再也找不到維納斯這種美女了."第二個畫的是阿古力巴,他說:


    "你看他的下巴多麽有力量,眉字間也充滿了英氣!"因為學了畫,我不隻一次的讀西洋美術史,又不斷的審閱西方藝術家的作品,總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被那些藝術感動.


    長大以後,我迷上電影,電影裏西方的美男美女像潮水一樣不斷的在我的腦中漲落,而且這種好萊塢的審美觀每天都在報紙上大量的傳播著,然後我看中國電影裏的明星們,也都或多或少長了一些好萊塢模式.於是,"東南派"的信心隨布袋戲的沒落而消褪了,代之而起的是"西北派"的嚮往.


    在咖啡廳的那一刻,我驚覺到中國的審美觀已經處在一種可怕的危機裏了.


    我想,如果我當年學畫從楊貴妃、趙飛燕的石膏像學起,或者是臨摹韓幹筆下的圓臉肥壯的馬上人物的話,可能今天就不是這樣了.或者中國電影爭氣,有幾個可供懷恩的人物典型,那麽今天我們就不會把美隨便的賦予費雯麗、克拉克蓋博了.


    紐約的地下鐵擠滿了各種人,有典型的金髮碧眼美人,有黑人、猶太人、日本人、中國人、波多黎各人,或者不知道哪裏人,他們總是有著很大的差別,我想,不知道他們的審美觀是怎麽樣的?惟一可以肯定的是,藝術愈強大的國家恐怕就對審美愈有自信吧!


    從紐約的地下鐵鑽出來,往第幾內珠寶店走的時候,因為我那樣子想過,心情清淡了不少,對於看美女的興致也減低了.到了"第凡內珠寶店",這是一家巨大的店,偌大的麵街櫥窗裏隻擺了一顆亮閃閃的鑽石,大門鎖住了,朋友說:"你要先通知櫃檯的小姐,她看清楚了才會來開門."


    我說:"不用了,看看櫥窗就夠了."


    我們便散步去找了一家咖啡店,自嘲的說:"至少奧黛麗·赫本長得有一點中國人的樣子!"朋友沒有聽清我的話,追問著:"什麽?你說什麽?""沒有."我說:"我們隨便找個地方坐坐吧!第幾內珠寶店也不過如此!"——一九八二年四月


    七日


    鶯歌山之冬


    每年一到冬天,有一位生長在北方的朋友就常常抱怨台北不下雪,一點不像冬天,然後就會談起他在北方的故鄉.那裏一片瑩白的雪,讓人在冬天還有清明朗淨的心情.


    不下雪有許多事做起來就少了滋味,像喝白幹、吃烤羊肉,圍在一起吃涮鍋.


    有一回我忍不住說:"雪恐怕不是你最懷念的,你懷念的隻是一種心情吧!"因為即使在台灣也有許多地方下雪,我的朋友到雪地裏還是不能平靜.一日到了外國遍地的冰雪,恐怕更要懷念這個南方小島的綠色冬天.


    冷暖原來最深刻的感受,不是在肌膚上的,而是心情的.在落寞之際,處在春天的花園裏,心裏仍然會冷;興起之時,即使走在寒大的雪夜,還能有暖意.我常有這樣的經驗,尋常的人一定也有,我就看過遭受重大挫折的人,在炎熱的夏天還渾身打著哆嗦.


    不管是春夏秋冬,我總是喜歡到郊外去,因為在室內,就不能感受真實的季節感應,我覺得最可悲的莫過於是夏天總是躲在冷氣房裏,而冬風來襲時則抱守著暖爐的人.那樣的人不知道春花何時盛放,也不能體會冬冷獨步街頭冷冽的清醒.


    去年冬天,我經常到台北近郊鶯歌山上的親戚家裏度假,那時我覺得,就是沒有雪,人坐在屋裏聽著呼嘯的山上風雨,也能寒到徹骨,而就是簡單的坐在書桌前讀一本好書,同樣的風雨,都是沒有寒意的.


    鶯歌,是一個再平凡不過的小鎮,因為它是個陶瓷工業城,還隱伏著空氣汙染、噪音瀰漫、道路崎嶇的種種問題,大致的說,它不能說是一個美麗的城.可是就在我從台北往鶯歌馳車的路上,心情就美麗了,尤其是在冬天.


    台北往鶯歌有兩條路,一條是走板橋、樹林、山佳,一條是走板橋、土城、三峽.


    前者是沿著鐵道的一條山路,曲曲折折,讓人有一種深不可測的感覺;尤其是車到山佳,要通過許多山彎,每一山彎都是一次豁然開朗的大地.後者是在兩片平原的中間的寬廣馬路,左右都是稻田,偶有灰色的農舍夾雜其中,就是最冷的風雨也是綠色的.


    我說冬天最好,是因為一到冬天,汙染的空氣就仿佛在絲絲的冷雨中洗清了.


    親戚住的地方是在山上一座獨立的大屋,旁側就是一家工廠,即令在冬天,工廠也二十四小時發出隆隆的機械聲,機械的規律性,時間一久也能不聞其聲了.如果有風雨隔著,機械的聲音就暗淡下來,那時坐在桌前聽風看雨,機械的聲音仿佛是有著生命,不肯向風雨妥協,然後在第二大的清晨,我看見一車車的地磚從工廠中運出,它們是沉默的,但是全省有多少大樓就在那沉默中被建造起來呢?


    最好的是火車的聲音吧.居處不遠,每隔幾分鍾就有一列火車的聲音響過,從遠處看,火車真是美的,每一格車窗都有一格鄉心在曠野中奔弛,每一扇亮燈的車窗都是活的,它帶著我們夜的懷鄉的心情,開向南方;南方此刻可能是天暖,是陽光普照的,我總覺得望著遠遠的列車,雨中遠比陽光下讓人驚心.


    有時候親戚的小孩放假,我們就在書房裏說故事,圍著煤油的爐於,我聆聽著孩子們說出他們心裏的夢想,他們在冬季仍是充滿生命的熱力,不畏寒冷.有一天他們在院於裏放衝天炮,一道閃光射過滿大的雨,最小的孩子歡呼的說:"我要把衝天炮射到星星的位置."那時天上並沒有星,可是在孩子心裏卻有星的光芒,我想,孩子不畏冬,因為他們總知道春天的百花不遠,大人怕冬,是知道下一個春天不是今年的春天.


    冬天在孩子的眼中是為春天而吹奏的音樂,是在風雨中還能看見的朝霞.在孩子看來,冬天和春天的距離像同一花枝的兩朵花,對我們來說,冬與春的距離,像星與星的距離一樣大.我幾乎能體會孩子的想法,但也使我惆悵,冬天是煩人的,然而隻要我們能捉住小小的樂趣,冬天烤番薯的香味也可以和春天的玫瑰花香一樣令人回味.


    人隻要多少有孩子的心情和孩子的夢,冬天下不下雪無關緊要,因為雪也總要過去,紀伯倫說:"橡樹和鬆柏既不是同類,也不必在彼此的蔭中生長."在鶯歌山上過冬,我覺得冬天如果是鬆柏,春天就是橡樹,原是沒有好壞,差別的隻是心情.我寫信給朋友:"不必懷念北國的雪了,沒有雪也能有雪的心情."——一九八三年三月二十三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林清玄散文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林清玄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林清玄並收藏林清玄散文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