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心”是一些炙手可熱的人常掛在嘴上的東西,當我們看到一位政治人物上台下台的時候,他都會說要有平常心,而富豪在財富起落的時候,也會自況說有平常心。但是,真實的平常心是什麽呢?
“平常心”原是禪宗的用語,最早提出平常心的是馬祖道一禪師,他說:“道不用修,但莫汙染。何謂汙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汙染,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皆是道。”
後來,臨濟禪師加以演繹,落實於生活說:“佛法無用功處,隻是平常無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飯,困來即臥,愚人笑我,智乃知焉。”
可見一般人所說的“平常心”,隻是從字意上作解,並不能觸及平常
心的本質。平常心的本質是:平——穩定、平衡、輕鬆。常——恆常、不亂、不變。在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平常心的時刻,例如吃飯、上班、散
步、洗澡、睡覺,由於習以為常,反而沒有另一個“心”去看,到那個“平常心”浮起的時候,往往是到了生活反常的境地,是在痛苦、失敗、不安、壓力、煩惱、散亂、生氣的反常時刻,我們會轉而看見平常心,往往這時要追求平常心就很難了。
可以如是說:一般人在平常生活中不知平常心,動盪時察覺平常心可貴之時,平常生活已經遠離了。平常心與平常生活是大有關係的。我們可以用大家最熟悉的公案來看平常心:一、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在這個層次是“平常的心,平凡的生活”,也即是五官五識的自然反應,是一種“全迷”的見地,平凡人的生活使得人沒有偉大的識見,因此以執著為中心,看到山水時執著於山水,看到錢執著於錢,看到愛就執著於愛,認為那是真實不變的本體。
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這個層次是“不平凡的心,不平常的生活”,即是一個人打破執著的過程,執著與覺悟同時生起,這個過程活在半夢半醒之間,看見山水會同時知道山為土石樹木所成,水也有許多變化;看到錢,同時覺悟到自己的貪慾;看到愛,同時知覺到情愛之無常,了知感官與情識所覺受的,並無真實不變的本體。
三、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這個層次的“平常身心,平常生活”,是說一個有覺悟的人,他和世界處於“不即不離,若即若離”的關係,他的眼中有錢、有愛、有山水,有一般的生活,但都像鏡子一樣反映出本來的麵目,因此他不執著於金錢、愛情、山水,乃至於不執著於一切。這才是真實的平常心。
平常百姓的可貴,就在於平常生活理所當然,隻要有覺,立刻就進入平常心地。家世、豪貴、有事功的人要追求平常心之不易,就在於必須先放下身段,及一切外在的價值,能安於常民的生活,才能體會到平常心值得珍惜。
從前,有一位無相大師,有兩個弟子,一個敏慧,一個樸直,他常常給弟子的教化是:“修行就是寧做傻瓜。”
有一天,寺院裏下了大雨,無相大師叫弟子:“下大雨了,快拿東西來接雨。”
敏慧的弟子,從屋內衝到大殿,手裏拿一個木桶,無相大師說:“這麽大的雨,拿這麽小的桶,真是傻瓜!”弟子聽了很不開心,把木桶一放就走了。
樸直的弟子找不到東西,隨手拿一個竹簍出來接雨,無相大師看了又好氣又好笑,說:“真是個不折不扣的大傻瓜呀!”弟子聽了非常開心,因為師父常說:“修行的要義,就是寧做傻瓜”,現在不就是對我最大的讚美嗎?“呀!太棒了!我是個不折不扣的大傻瓜!”這時心開意解,竟然開悟了。
我們如果不能做到寧為傻瓜,也寧可做平常人、有平常心,這種常民生活看來卑之無甚高論,但是一切可貴的心行誌業都由此而生,而且是許多不平常身世的人,追求到死都還沒有得到的東西呢!
“下大雨了,快拿東西來接雨!”哈,生活就是這樣呀!真好!
悟明長老說:『這都是觀世音菩薩靈感,你們要多誦大悲咒呀。如果沒空,每天雙手合十,念十二遍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觀音法門
幾年前,我讀到悟明長老的回憶錄《仁恩夢存》,讀到他修持大悲咒的深刻體驗,心裏非常感動,當時還特地開車到樹林海明寺去拜見他老人家,請教大悲咒的修持方法。
可惜那時候他就非常忙碌了,並沒有時間深談,隻記得他說:“每天至少念個一百零八遍,如果沒有時間,念四十九遍,或二十一遍都好。”
他還表示如果是特別忙碌的人,不能持大悲咒,那也沒有關係,每天早上起來,雙手合十,念十二遍“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也就好了,因為觀世音菩薩是非常慈悲的。
後來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也持大悲咒,真沒有時間,就念十二遍南無
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這可以說是受到悟明長老的影響。這次,跟隨《普門雜誌》同仁去拜見悟明長老,就是希望再一次把師父修行大悲咒的經過聽仔細一些。
悟明長老是十四歲時在湖北竹谿縣東關外的“觀音閣”剃度,由於他的師父能靜和尚是修觀音法門,在尚未剃度前的晚上都要做拜香的功課,就是拜一炷香的“觀世音菩薩”,念一句聖號,拜一拜。他當時每次拜都向虛空默禱:“觀世音菩薩!請給我智慧!給我智慧!給我智慧!”除了晚上拜觀世音菩薩,早晚功課都是念大悲咒。
“平常心”原是禪宗的用語,最早提出平常心的是馬祖道一禪師,他說:“道不用修,但莫汙染。何謂汙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汙染,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皆是道。”
後來,臨濟禪師加以演繹,落實於生活說:“佛法無用功處,隻是平常無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飯,困來即臥,愚人笑我,智乃知焉。”
可見一般人所說的“平常心”,隻是從字意上作解,並不能觸及平常
心的本質。平常心的本質是:平——穩定、平衡、輕鬆。常——恆常、不亂、不變。在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平常心的時刻,例如吃飯、上班、散
步、洗澡、睡覺,由於習以為常,反而沒有另一個“心”去看,到那個“平常心”浮起的時候,往往是到了生活反常的境地,是在痛苦、失敗、不安、壓力、煩惱、散亂、生氣的反常時刻,我們會轉而看見平常心,往往這時要追求平常心就很難了。
可以如是說:一般人在平常生活中不知平常心,動盪時察覺平常心可貴之時,平常生活已經遠離了。平常心與平常生活是大有關係的。我們可以用大家最熟悉的公案來看平常心:一、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在這個層次是“平常的心,平凡的生活”,也即是五官五識的自然反應,是一種“全迷”的見地,平凡人的生活使得人沒有偉大的識見,因此以執著為中心,看到山水時執著於山水,看到錢執著於錢,看到愛就執著於愛,認為那是真實不變的本體。
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這個層次是“不平凡的心,不平常的生活”,即是一個人打破執著的過程,執著與覺悟同時生起,這個過程活在半夢半醒之間,看見山水會同時知道山為土石樹木所成,水也有許多變化;看到錢,同時覺悟到自己的貪慾;看到愛,同時知覺到情愛之無常,了知感官與情識所覺受的,並無真實不變的本體。
三、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這個層次的“平常身心,平常生活”,是說一個有覺悟的人,他和世界處於“不即不離,若即若離”的關係,他的眼中有錢、有愛、有山水,有一般的生活,但都像鏡子一樣反映出本來的麵目,因此他不執著於金錢、愛情、山水,乃至於不執著於一切。這才是真實的平常心。
平常百姓的可貴,就在於平常生活理所當然,隻要有覺,立刻就進入平常心地。家世、豪貴、有事功的人要追求平常心之不易,就在於必須先放下身段,及一切外在的價值,能安於常民的生活,才能體會到平常心值得珍惜。
從前,有一位無相大師,有兩個弟子,一個敏慧,一個樸直,他常常給弟子的教化是:“修行就是寧做傻瓜。”
有一天,寺院裏下了大雨,無相大師叫弟子:“下大雨了,快拿東西來接雨。”
敏慧的弟子,從屋內衝到大殿,手裏拿一個木桶,無相大師說:“這麽大的雨,拿這麽小的桶,真是傻瓜!”弟子聽了很不開心,把木桶一放就走了。
樸直的弟子找不到東西,隨手拿一個竹簍出來接雨,無相大師看了又好氣又好笑,說:“真是個不折不扣的大傻瓜呀!”弟子聽了非常開心,因為師父常說:“修行的要義,就是寧做傻瓜”,現在不就是對我最大的讚美嗎?“呀!太棒了!我是個不折不扣的大傻瓜!”這時心開意解,竟然開悟了。
我們如果不能做到寧為傻瓜,也寧可做平常人、有平常心,這種常民生活看來卑之無甚高論,但是一切可貴的心行誌業都由此而生,而且是許多不平常身世的人,追求到死都還沒有得到的東西呢!
“下大雨了,快拿東西來接雨!”哈,生活就是這樣呀!真好!
悟明長老說:『這都是觀世音菩薩靈感,你們要多誦大悲咒呀。如果沒空,每天雙手合十,念十二遍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觀音法門
幾年前,我讀到悟明長老的回憶錄《仁恩夢存》,讀到他修持大悲咒的深刻體驗,心裏非常感動,當時還特地開車到樹林海明寺去拜見他老人家,請教大悲咒的修持方法。
可惜那時候他就非常忙碌了,並沒有時間深談,隻記得他說:“每天至少念個一百零八遍,如果沒有時間,念四十九遍,或二十一遍都好。”
他還表示如果是特別忙碌的人,不能持大悲咒,那也沒有關係,每天早上起來,雙手合十,念十二遍“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也就好了,因為觀世音菩薩是非常慈悲的。
後來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也持大悲咒,真沒有時間,就念十二遍南無
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這可以說是受到悟明長老的影響。這次,跟隨《普門雜誌》同仁去拜見悟明長老,就是希望再一次把師父修行大悲咒的經過聽仔細一些。
悟明長老是十四歲時在湖北竹谿縣東關外的“觀音閣”剃度,由於他的師父能靜和尚是修觀音法門,在尚未剃度前的晚上都要做拜香的功課,就是拜一炷香的“觀世音菩薩”,念一句聖號,拜一拜。他當時每次拜都向虛空默禱:“觀世音菩薩!請給我智慧!給我智慧!給我智慧!”除了晚上拜觀世音菩薩,早晚功課都是念大悲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