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的用語,最早是出自莊子大宗師裏“不如相望於江湖”,指的是三江(荊江、鬆江、浙江)五湖(洞庭湖、太湖、鄱陽湖、青草湖、丹陽湖),後來成為佛教裏的常用語,把雲遊四海的雲水僧人稱為“江湖人”。
那是因為在唐朝的時候,江西有馬祖道一禪師,湖南有石頭希遷禪師,兩位禪師的德聲享譽四方,同時大樹法幢,當時天下各地的神僧,如果不是到江西去參馬祖,就是到湖南去參石頭,由於古代的交通不便,光是走到江西、湖南就要一年半載,他們沿路掛單參訪,稱為“走江湖”。走在江湖上的行者別稱為“江湖人”、“江湖僧”、“江湖眾”。
江湖還有別的意思,像禪士如果散居於名山大剎之外,居於江畔湖邊自己參究的,也稱為“江湖人”。
或者,一般隱士之居,也可以叫“江湖”,如漢書之“甚得江湖間民心”,範仲淹嶽陽樓記說:“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因此,在早期,“江湖”是很好的字眼,它象徵著一種自由追求真理的態度;“江湖人”也是很好的字眼,是指那些可以放下一切,去探究生命真相的人。
不知道什麽時候開始,在中國民間,“江湖”成為一般通俗的稱呼,浪跡於四方謀生活的人,稱為“走江湖”或“跑江湖”;閱歷豐富的人稱為“老江湖”,而以術斂財的人叫“江湖郎中”。這些都還是好的,江湖隻是名詞而已,到了現在,“江湖”成為“染缸”的同義詞,政客在國會打架、罵三字經,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已。”商人出賣靈魂,重利輕義,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已。”黑社會殺人放火,無所不為,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已。”
你們的江湖到底是什麽樣的江湖呢?
人處世間,江湖風險,似乎不不可避免的,但是在同一個江湖裏,有人自清自愛,有人隨濁隨墮,完全是看個人的選擇,“身不由已”隻是一個藉口罷了!我想起《韓非子》裏說:“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如果心裏有清白的嚮往,而還繼續混濁,當然會有矛盾、衝突與掙紮了。
在我們幼年時代,沒有自來水,家家戶戶都在庭前擺水缸,接雨水備用,接來的水要先放一兩天澄清,等泥塵沉澱才可使用。有時候孩子頑皮,以手去攪水缸,隻要兩三下,水就不能用了,要再澄清兩天才可用。
因此,我們很少的時候就知道絕對不要去攪水缸,因為“要使水澄清很難,要一兩天;要使水混濁很容易,隻要攪一兩下。”
身在江湖的人也是一樣的,古代的禪師主了發覺內在的澄明的泉源,不惜在江邊湖畔,苦苦尋索,是看清了“江湖寥落,爾將安歸?”的困局;現代的人則隨著欲望之江陷溺於迷茫之湖,向外永無休止的需索,然後用“身不由已”來做藉口。
即使我們真是身在江湖,也要了解江湖真實的意涵,“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江湖實不可畏,怕的是自己一直把手放在水缸裏翻攪。
如果馬祖與石頭還在,我也真想去走江湖,但是如今最好是安住於自己的心,來讓那心水澄清,以便那一天,可以拿來飲用呀!
牡丹也者
溫莎公爵夫人過世的那一天,正巧是故宮博物院至善園展出牡丹的第一天。
真是令人感嘆的巧合,溫莎公爵夫人是本世紀最動人的愛情故事的主角,而牡丹恰是中國歷史上被認為是最動人的花。一百盆“花中之後”在春天的艷陽中開放,而一朵偉大的“愛情之花”卻在和煦的微風中凋謝了。
我們趕著到外雙溪去看牡丹,在人潮中的牡丹顯得多麽脆弱呀!因為人群中蒸騰的濁氣竟使它們提前凋謝了,保護牡丹的冰塊被放置在花盆四周,平衡了人群的熱氣。
好不容易撥開人群,衝到牡丹麵前,許多人都會發出一聲嘆息:終於看到了一直嚮往著的牡丹花!接下來則未免怏怏:牡丹花也像是芙蓉花、大理菊一樣,不過如此,真是一見不如百聞呀!在回程的路上,不免興起一些感慨,我們心中所存在的一些美好的想像,有時候禁不起真實的麵對,這種麵對碎裂了我們的美好與想像。
我不是這一次才見到牡丹的,記得兩年前在日本旅行,朋友約我到東京郊外看牡丹花展,那一夜差一點令我在勞頓的旅途中也為之失眠,心裏一直夢想著從唐朝以來一再點燃詩人藝術家美感經驗的帝王之花的姿容。自然,我對牡丹不是那麽陌生的,我曾在無數的扇麵、冊頁、巨作中見過畫家最細膩翔實的描繪,也在無數的詩歌裏看到那紅艷凝香的側影,可是如今要去看活生生地開放著的牡丹花,心潮也不免為之蕩漾。
在日本看到牡丹的那一刻,我可以說是失望的,那種失望並不是因為牡丹不美,牡丹還是不愧為帝王之花、花中之後的稱號,有非常之美,但是距離我們心靈所期待的美麗還是不及的。而且,牡丹一直是中國人富貴與吉祥的象徵,富貴與吉祥雖好,多少卻帶著俗氣。
看完牡丹,我在日本花園的寧靜池畔坐下,陷進了沉思:是我出了問題?還是牡丹出了問題?為什麽人人說美的牡丹,在我的眼中也不過是普通的花呢?
那是因為在唐朝的時候,江西有馬祖道一禪師,湖南有石頭希遷禪師,兩位禪師的德聲享譽四方,同時大樹法幢,當時天下各地的神僧,如果不是到江西去參馬祖,就是到湖南去參石頭,由於古代的交通不便,光是走到江西、湖南就要一年半載,他們沿路掛單參訪,稱為“走江湖”。走在江湖上的行者別稱為“江湖人”、“江湖僧”、“江湖眾”。
江湖還有別的意思,像禪士如果散居於名山大剎之外,居於江畔湖邊自己參究的,也稱為“江湖人”。
或者,一般隱士之居,也可以叫“江湖”,如漢書之“甚得江湖間民心”,範仲淹嶽陽樓記說:“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因此,在早期,“江湖”是很好的字眼,它象徵著一種自由追求真理的態度;“江湖人”也是很好的字眼,是指那些可以放下一切,去探究生命真相的人。
不知道什麽時候開始,在中國民間,“江湖”成為一般通俗的稱呼,浪跡於四方謀生活的人,稱為“走江湖”或“跑江湖”;閱歷豐富的人稱為“老江湖”,而以術斂財的人叫“江湖郎中”。這些都還是好的,江湖隻是名詞而已,到了現在,“江湖”成為“染缸”的同義詞,政客在國會打架、罵三字經,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已。”商人出賣靈魂,重利輕義,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已。”黑社會殺人放火,無所不為,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已。”
你們的江湖到底是什麽樣的江湖呢?
人處世間,江湖風險,似乎不不可避免的,但是在同一個江湖裏,有人自清自愛,有人隨濁隨墮,完全是看個人的選擇,“身不由已”隻是一個藉口罷了!我想起《韓非子》裏說:“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如果心裏有清白的嚮往,而還繼續混濁,當然會有矛盾、衝突與掙紮了。
在我們幼年時代,沒有自來水,家家戶戶都在庭前擺水缸,接雨水備用,接來的水要先放一兩天澄清,等泥塵沉澱才可使用。有時候孩子頑皮,以手去攪水缸,隻要兩三下,水就不能用了,要再澄清兩天才可用。
因此,我們很少的時候就知道絕對不要去攪水缸,因為“要使水澄清很難,要一兩天;要使水混濁很容易,隻要攪一兩下。”
身在江湖的人也是一樣的,古代的禪師主了發覺內在的澄明的泉源,不惜在江邊湖畔,苦苦尋索,是看清了“江湖寥落,爾將安歸?”的困局;現代的人則隨著欲望之江陷溺於迷茫之湖,向外永無休止的需索,然後用“身不由已”來做藉口。
即使我們真是身在江湖,也要了解江湖真實的意涵,“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江湖實不可畏,怕的是自己一直把手放在水缸裏翻攪。
如果馬祖與石頭還在,我也真想去走江湖,但是如今最好是安住於自己的心,來讓那心水澄清,以便那一天,可以拿來飲用呀!
牡丹也者
溫莎公爵夫人過世的那一天,正巧是故宮博物院至善園展出牡丹的第一天。
真是令人感嘆的巧合,溫莎公爵夫人是本世紀最動人的愛情故事的主角,而牡丹恰是中國歷史上被認為是最動人的花。一百盆“花中之後”在春天的艷陽中開放,而一朵偉大的“愛情之花”卻在和煦的微風中凋謝了。
我們趕著到外雙溪去看牡丹,在人潮中的牡丹顯得多麽脆弱呀!因為人群中蒸騰的濁氣竟使它們提前凋謝了,保護牡丹的冰塊被放置在花盆四周,平衡了人群的熱氣。
好不容易撥開人群,衝到牡丹麵前,許多人都會發出一聲嘆息:終於看到了一直嚮往著的牡丹花!接下來則未免怏怏:牡丹花也像是芙蓉花、大理菊一樣,不過如此,真是一見不如百聞呀!在回程的路上,不免興起一些感慨,我們心中所存在的一些美好的想像,有時候禁不起真實的麵對,這種麵對碎裂了我們的美好與想像。
我不是這一次才見到牡丹的,記得兩年前在日本旅行,朋友約我到東京郊外看牡丹花展,那一夜差一點令我在勞頓的旅途中也為之失眠,心裏一直夢想著從唐朝以來一再點燃詩人藝術家美感經驗的帝王之花的姿容。自然,我對牡丹不是那麽陌生的,我曾在無數的扇麵、冊頁、巨作中見過畫家最細膩翔實的描繪,也在無數的詩歌裏看到那紅艷凝香的側影,可是如今要去看活生生地開放著的牡丹花,心潮也不免為之蕩漾。
在日本看到牡丹的那一刻,我可以說是失望的,那種失望並不是因為牡丹不美,牡丹還是不愧為帝王之花、花中之後的稱號,有非常之美,但是距離我們心靈所期待的美麗還是不及的。而且,牡丹一直是中國人富貴與吉祥的象徵,富貴與吉祥雖好,多少卻帶著俗氣。
看完牡丹,我在日本花園的寧靜池畔坐下,陷進了沉思:是我出了問題?還是牡丹出了問題?為什麽人人說美的牡丹,在我的眼中也不過是普通的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