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個“無情尚爾,況有情耶”!在禪師的眼中,山河大地是如來,有情無情是法身,無情事物都有佛性,何況是有情的眾生呢?我們雖不能如禪師澈見無情的麵貌,但如果我們的心足夠細緻,在一切事物中都能有所啟發,有所覺悟,張開智慧之眼,仿佛也不是不可能的。


    就像我們看到甘蔗、檸檬、苦瓜、辣椒等無情的植物,使我們知道了既然生而為人,走在酸、甜、苦、辣的不可規避之路,就應該在種種滋味中學習超越乃至清淨的智慧,學習如何破除偏執開啟更廣大自我。如果在辛酸時就被辛酸埋沒,與一粒檸檬何異?如果在甜蜜時就被甜蜜沉溺,和一株甘蔗又有什麽不同呢?


    我們若不能在人生中學習超越,就會被眼耳鼻舌身意所驅使,永遠在色聲香味觸法中流轉,然後,就在生死大海中流浪沉浮不已,無法走上解脫的道路。


    時到時擔當


    在我的家鄉有一名大家常用的俗語:"時到時擔當,沒米就煮番薯湯."這是一句樂觀的、順其自然的話,大約相當於國語裏的"船到橋頭自然直",或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由於在家鄉的時候聽慣大人講這句話,深深印在腦海,在我離開家鄉以後,每次遇到有阻礙或困厄時,這句話就悄悄爬出來,對了,時到時擋當,沒米就煮番薯湯,有什麽大不了。這樣想起來,心就安定下來,反而能自然地度過阻難與困厄。


    幼年時代,我常聽父親說這一句話,有一回就忍不住問父親:"沒米就煮番薯湯,如果連番薯也沒有了,怎麽辦?"


    父親習慣地拍拍我的後腦勺,大笑起來:"憨囪仔!人講天無絕人之路,年頭不可能壞到連番薯都長不出來呀!"


    確實也是如此,我們在農田長大的孩子雖然經驗過許多的風災、水災、旱災,甚至大規模的蟲害,番薯大概是永遠不受害的作物,隻要種下去,沒有不收成的。因此,在我們鄉下的做田人,都會留出一小塊地種番薯,平時摘葉子作青菜,收成時就把番薯堆在家裏的眠床下,以備不時之需。在我成長的年月,我的床下一年四季都堆滿番薯,每天媽媽生火作飯時抓兩個丟進爐灶底的火灰裏,飯熟了,熱騰騰香噴噴的燜番薯也好了。


    即使是中日戰爭最激烈,逃空襲的那幾年,番薯也沒有一年歉收。


    在我從前的經驗裏,年頭真如父親所言,不可能壞到連番薯都長不出來,推衍出來,我們知道生活裏有很多的挫敗,隻要能挺著,天就沒有絕人炎路。


    後來我更知道了,像"時到時擔當,沒米就煮番薯湯",心裏的慰安比實際的生活來得重要。隻要在困難裏可以坦然地活下去,就沒有走不通的路,因此如何使自己的心寬廣樂觀地應對生活,比汲汲營營的想過好日子來得重要,歸根究底乃不是米或番薯的總是,而是心的態度罷了。


    "時到時擔當"不僅是台灣農民在生活中提煉的智慧,也是非常吻合禪宗"當下即是"、"直下承擔"的精神,此時此刻可以擔當,就不必憂心往後的問題國,因為彼此彼刻,我們也是如此承擔。假如現在不能承擔,對將來的憂心也都會無用而落空了。


    禪的精神與生活實踐的精神非常接近,是一種落實無偽的生活觀。我們鄉下還有一句俗話:"要做牛,免驚無犁可拖。"譯成普通話的意思,是一個人隻要肯吃苦,絕不怕沒有工作,不怕不能生活。這往往是長輩用來安慰鼓勵找不到工作的青年,肯把自己先放在最能承擔的位置,那麽還有什麽可驚呢?


    這句話也是令人動容的。牛馬在鄉下,永遠是最艱苦承擔的象徵,不過,那最重的犁也隻有牛馬才能拖動。學佛者也是如此,隻怕自己不能承擔,何懼於無眾生可度呢!這樣想,就更能體會“欲為諸佛龍象,先做眾生馬牛”的深意了。


    我們不能離開世間又想求得出離世間的智慧,因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我們要求最高的境界,隻有從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周遭來承擔來覺悟才有可能。


    佛法中有"當位即妙"、"當相即道"的說法。所謂"當位即妙",是不論何事,其位皆妙,就像良醫所觀,毒有毒之妙,藥有藥之妙。所謂"當相即道",是說世間淺近的事相,都有深妙的道理。--世間凡事都有密意,即事而真,就看我們有沒有智慧了。


    "時到時擔當,沒米就煮番薯湯。"也應度該作如是觀,真到沒有米必須吃番薯湯的時候,是不是也能無怨,品出番薯也有番薯的芳香,那才是真正的承擔。


    病苦魔


    讀《祖源禪師十魔亂正》,指出了修禪會遇到的十種魔事,第八種魔事稱之為"病苦魔",是說修行者應該使身體健康,否則身心不安,學道有礙。


    他開出了如何保養身體的方法,對現代一般人也非常有用,摘記於下:


    調理脾胃節擇飲食,少食厚味且忌生冷。


    飢莫讀誦,飽莫負重。


    食後勿睡,穴忌飽餐。


    好吃腐爛、愛食煎炒、偏貪五味。


    強用非物濕地坐禪。


    風處打睡,汗出入水。


    受暑貪涼,當風沐浴,露臥星下。


    大飢、大飽、大喜、大怒。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拈花菩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林清玄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林清玄並收藏拈花菩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