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菊”,多麽好的名字,是菊花中最尊貴的名字,但它是沒有人要的開在角落的海風中的菊花。


    最美的花往往和最美的人一樣,很少能看見,欣賞。


    山野的春氣


    帶孩子到土城和三峽中間的山中去,正好是春天。這是人跡稀少的山道,石階上還留著昨夜留下的露水。在極靜的山林中,仿佛能聽見遠處大漢溪的聲音。


    這時我們看見在林木底下有一些紫色的花,正張開花瓣在呼吸著晨間流動的空氣。那是酢漿草花,是這世界上最平凡的花,但開在山中的風姿自是不同,它比一般所見的要大三倍,而且顏色清麗,沒有絲毫塵埃。最奇特的是它的草莖,由於土地肥滿,最短的莖約有一尺,最長的抽離地麵竟達三尺多。


    孩子看到酢漿花神奇的美大為驚嘆,我們便離開小路走進山間去,摘取遍生在山野相思樹下的草花,輕輕一拈,一株長長的酢漿花就被拉拔起來。


    春天的酢漿花開得真是繁盛,我們很快就采滿一大束酢漿花,回到家插在花瓶裏,好像把一整座山的美麗與春天全帶回來。連孩子都說:“從來沒有看過這樣美的花。”來訪的朋友也全部被酢漿花所驚艷,因為在我們的經驗裏幾乎不能想像,一大束酢槳花之美可以冠絕一切花,這真是“亂頭粗服,不掩國色”了。


    酢漿花使我想起一位朋友的座右銘:在這個時代裏,每個人都像百貨公司的化妝品,你的訂價能多高,你的價值就有多高。


    紫藍色之夢


    在家鄉附近有一個很優美的湖,湖水晶明清澈,在分散的幾處,開著白色的蓮花,我小時候時常在清晨霧露未褪時跑去湖邊看蓮花。


    有一天,不知從什麽地方漂來一株矮小肥胖的植物,根、莖、葉子都是圓敦敦的,過不久再去看的時候,已經是幾株結成一叢,家鄉的老人說那是"布袋蓮",如果不立即清除,很快湖麵就會被占滿。


    沒想到在大家準備清除時,布袋蓮竟開出一串串鈴鐺般的偏藍帶紫的花朵,我們都被那異樣的美所震住了,那些布袋花有點像旅行中的異鄉人,看不出它們有什麽特殊,卻帶著謎樣的異鄉的風采。布袋蓮以它美麗的花,保住了生命。


    來自外地的布袋蓮有著強烈繁衍的生命力,它們很快地占據整個湖麵,到最後甚至丟石頭到湖裏都丟不進去,這時,已經沒有人有能力清除它了。


    當布袋蓮全麵開花時,仍然有攝人的美,如沉浸在紫藍色的夢境,但大家都感到厭煩了,甚至期待著颱風或大水把它沖走。


    布袋蓮帶給我的啟示是:美麗不可以囂張,過度的美麗使人厭膩,如同百貨公司的化妝品專櫃一樣。


    馬鞍藤與馬蹄蘭


    馬鞍藤是南部海邊常見的植物,盛開的時候就像開大型運動會,比賽著似的,它的花介於牽牛與番薯花之間,但比前者花形更美、花朵更大、氣勢也更雄渾。


    馬鞍藤有著非常強盛的生命力,在海邊的沙灘曝曬烈日、迎接海風,甚至灌溉海水都可以活存,有的根莖藏在沙中看起來已枯萎,第二年雨季來時,卻又冒出芽來。


    這又美又強盛的花,在海邊,竟少人會欣賞。


    另外,與馬鞍藤背道而馳的是馬蹄蘭,馬蹄蘭的莖葉都很飽滿,能開出純白的恍若馬蹄的花朵。它必須種在氣溫合適、多雨多水的田裏,但又怕大風大雨,大雨一下會淋破它的花瓣,大風一吹又使它的肥莖摧折。


    這兩種花名有如兄弟的花,卻表現了完全相反的特質,當然,因為這種特質也有不同的命運。馬鞍藤被看成是輕賤的花,順著自然生長或凋落,絕沒有人會採摘;馬蹄蘭則被看成是珍貴的被寶愛著,而它最大的用途是用在喪禮上,被看成是無常的象徵。


    人生,有時像馬鞍藤與馬蹄蘭一樣,會陷入兩難之境,不過現代人的選擇越來越少,很少人能選擇馬鞍藤的生活,隻好做溫室的馬蹄蘭。


    無情說法


    朋友請我吃飯,餐桌上有一道菜是生炒苦瓜,一道是糖醋豆腐,一道是辣椒炒幹絲。我看了桌上的菜不禁莞爾,說:“今天酸甜苦辣都齊了。”朋友仔細看看桌上的菜,不禁拍案大笑。


    這使我想到,即使是植物,都各有各的特性:甘蔗是頭尾皆甜,檸檬則裏外是酸,苦瓜是連根都苦,辣椒則中邊全辣,它們這種特性,經過長時間的藏放也不失去,即使將它碎為微塵粉末,其性不改。還有一些做藥材的植物,不管製成湯、膏、丸、散,或經長久的熬煮,特質也不散滅。


    我們生活中的心酸、甜蜜、苦痛、辛辣種種滋味,不亦如植物的特性嗎?一旦我們品嚐過了,似乎就永不失去。在我們的生命情境中,有很多時候,是酸甜苦辣同時放在一桌的,一個人不可能永遠挑甜的吃,偶爾吃點苦的、辣的、酸的,有助於我們品昧人生。


    在酸甜苦辣的生命經驗更深刻之處,有沒有更真實的本質呢?


    若說檸檬以酸為本性,辣椒以辣為本性,甘蔗以甜為本性,苦瓜以苦為本性,那麽人的本性又是什麽呢?


    我們常說“這個人本性不良”,或“那個人本性善良”,可是,我們常看到素性不良的人改邪歸正,又常見到公認本性良善的人卻墮落了。這種本性似乎是“可轉”、“能改變”的,因此我們語言上所說的“本性”,事實上隻是一種“薰習”,是習氣的長期薰染而表現在外的,並不是最深刻的自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拈花菩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林清玄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林清玄並收藏拈花菩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