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頁
阿加莎·克裏斯蒂秘密筆記 作者:[英]約翰·克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褐衣男子
1924年8月22日
——————————
安妮·貝丁菲爾德意外地成為孤兒後,來到倫敦,在地鐵站目睹了一起可疑的命案。又一起命案發生在廢棄的米爾莊園裏,安妮決心展開調查,並登上了一艘駛往南非的輪船,在船上,她捲入了一場扣人心弦的驚險歷程。
——————————
克裏斯蒂的第四部長篇小說大量借用了她與首任丈夫阿徹一九二二年週遊世界的經歷。盡管小說在英國開場,但大部分情節的背景都是駛往南非的輪船,而小說的高潮則發生在約翰內斯堡。嚴格說來,本書不是偵探小說,但的確含有解謎推理的成分。故事驚險動人,有謀殺、有失竊的珠寶、有大師級的罪犯、有神秘的留言,還有一場槍戰,這是克裏斯蒂真正成為職業偵探小說家前的一部習作。盡管如此,本書讀來引人入勝,並有一個驚人的解答。正因為如此,本書在克裏斯蒂的佳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以最為巧妙獨特的方式預示了兩年後的驚世魔術{指1926年出版的《羅傑疑案》。}。另外,本書還採用了多名敘述者的手法,在她的整個創作生涯中,這種結構會以各種形式出現在不同的小說當中,例如《abc謀殺案》、《啤酒謀殺案》和《白馬酒店》。
在現實生活中,阿徹被貝爾徹少校聘用為環球旅行的商業經理,貝爾徹少校勸說克裏斯蒂讓他成為下一部小說中的角色。他並不滿足於隻做普通的角色,而要做兇手,他認為兇手是偵探小說中最有趣的角色。他甚至還對書名提出了建議,《米爾莊園疑案》,米爾莊園是他自家房子的名字。克裏斯蒂在《自傳》中說,盡管她的確塑造了尤斯塔斯·佩德勒爵士,並借用了貝爾徹的一些性格,但佩德勒並不真的是貝爾徹。
她還在《自傳》中敘述說,《褐衣男子》的連載版權賣給《晚間新聞》後,他們把題目改成了《安妮冒險家》。她認為這是“我所聽過的最愚蠢的題目”——不過,三十四號筆記本第一頁的開頭就是“愛冒險的安妮”。
三十四號筆記本現存的十二頁反映了小說的進程,也是留下來的全部情節構思。從準確性可以看出,這些筆記是早期粗略的情節梗概,由於本書筆記是克裏斯蒂在南非所寫,因此後來的筆記沒能保存下來,也是情有可原的:
第一章——安妮——她和爸爸住在一起——他的朋友……他的死亡——身後一貧如洗……與律師見麵,留下了九十五英鎊。
第二章——地鐵站的事故——地鐵站裏的男子——安妮回到家。
報紙上的啟事“徵求信息”蘇格蘭場的律師——探長來探訪安妮——她的冷靜——圓腦袋——不是醫生。
提議做偵探工作——拿出一張紙——有衛生球的氣味——意識到這張紙取自死者17 1 22
三——拜訪編輯(諾斯克裏夫勳爵)——從客廳裏拿到名片——她得到接待——如果她成功。看房許可證——她發現什麽了嗎?或許是一卷膠片?
五——沃肯戴爾城堡——她的調查——阿倫德爾城堡——安妮開闢通道
六——尤斯塔斯·帕芬[佩德勒]少校爵士——更換船艙——十三號到十七號——一陣忙亂——尤斯塔斯、安妮、菲利普斯大夫和普拉特都提出要求
或者,有名男子衝進來請求幫助——女乘務來過之後,她發現他被刺中了肩膀——醫生進來“讓我來”——她懷疑他——他微笑——最後男子被抬進醫生的船艙,船醫一同照料
筆記中提到的諾斯克裏夫勳爵是著名的新聞編輯,克裏斯蒂有意把他作為納斯比勳爵的原型,安妮在第五章拜訪了納斯比勳爵,向他求取工作。此外,最後的兩段概要都涉及了小說中更換船艙和男子被刺的情節。
“設拉孜之屋”
1933年6月
——————————
為什麽埃絲特·卡爾女士隱居在波斯的房子裏?她的女僕到底怎麽了?帕克·派恩展開調查。
——————————
這部短篇小說出自《帕克·派恩探案集》,是一篇次要的克裏斯蒂作品,但卻包含了一種情節發展模式,該模式先是出現在《死亡草》的“陪伴”中,很久以後又以更加詳盡的形式用在了《謀殺啟事》裏。令人驚訝的是,六十三號筆記本提到該作的部分內容都與一出改編的舞台劇有關,而該劇的劇本並未寫成。看起來這篇小說不太可能搬上舞台,但“控方證人”卻又的確是這樣改編成戲劇的。克裏斯蒂在這裏隨意地考慮了一下各種題目,這些題目都與小說有關。
世界在忘記(戲劇?設拉孜之屋)
沙漠裏的女子
改編劇本的筆記包括兩幕三場的劇情梗概:
賓館——偏遠的地方——埃絲特·卡爾女士——她與老太太或老紳士之間的場景——她母親的一個朋友,世界旅行家——司機——她發怒——跟他私奔——他離開了她——老友說男子瘋了。
埃女士和姑娘之間的對話——繆麗爾——標準的好姑娘——或者做過保育員——她訂婚了——司機——飛行員——堅強的小夥子——交談中他對別的姑娘說話——喜歡她——他們友好相處
第二幕 沙漠裏的房子——本地僕人——埃女士——全都穿著阿拉伯服裝。送他去大馬士革出差——要離開一個月然後轉向她的奴僕——告訴姑娘不允許她見阿倫——繆反駁——轉向她——跟你一樣高大壯實——她向後退——墜落——新任的英國領事要來拜訪——她丟開早餐的盤子——戴上戒指——讓他進來,以埃女士的身份接待他。
原著與改編版之間的主要區別在於,在短篇小說中我們通過派恩和英國領事之間的對話得到的信息,在舞台上是被表演出來的。第一場設置了小說的背景,第二場則演出了導致假冒的意外事故。這意味著觀眾早就知道了將在小說結局揭露的人物身份。不過,我們無法知道克裏斯蒂是否想到了另一個驚人的結局——我們沒有最後一幕的筆記。
“情牽波倫沙”
1935年11月
——————————
阿德拉·切斯特太太請求帕克——派恩勸說她兒子巴茲爾離開女友貝蒂,她認為他倆不合適。
——————————
1924年8月22日
——————————
安妮·貝丁菲爾德意外地成為孤兒後,來到倫敦,在地鐵站目睹了一起可疑的命案。又一起命案發生在廢棄的米爾莊園裏,安妮決心展開調查,並登上了一艘駛往南非的輪船,在船上,她捲入了一場扣人心弦的驚險歷程。
——————————
克裏斯蒂的第四部長篇小說大量借用了她與首任丈夫阿徹一九二二年週遊世界的經歷。盡管小說在英國開場,但大部分情節的背景都是駛往南非的輪船,而小說的高潮則發生在約翰內斯堡。嚴格說來,本書不是偵探小說,但的確含有解謎推理的成分。故事驚險動人,有謀殺、有失竊的珠寶、有大師級的罪犯、有神秘的留言,還有一場槍戰,這是克裏斯蒂真正成為職業偵探小說家前的一部習作。盡管如此,本書讀來引人入勝,並有一個驚人的解答。正因為如此,本書在克裏斯蒂的佳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以最為巧妙獨特的方式預示了兩年後的驚世魔術{指1926年出版的《羅傑疑案》。}。另外,本書還採用了多名敘述者的手法,在她的整個創作生涯中,這種結構會以各種形式出現在不同的小說當中,例如《abc謀殺案》、《啤酒謀殺案》和《白馬酒店》。
在現實生活中,阿徹被貝爾徹少校聘用為環球旅行的商業經理,貝爾徹少校勸說克裏斯蒂讓他成為下一部小說中的角色。他並不滿足於隻做普通的角色,而要做兇手,他認為兇手是偵探小說中最有趣的角色。他甚至還對書名提出了建議,《米爾莊園疑案》,米爾莊園是他自家房子的名字。克裏斯蒂在《自傳》中說,盡管她的確塑造了尤斯塔斯·佩德勒爵士,並借用了貝爾徹的一些性格,但佩德勒並不真的是貝爾徹。
她還在《自傳》中敘述說,《褐衣男子》的連載版權賣給《晚間新聞》後,他們把題目改成了《安妮冒險家》。她認為這是“我所聽過的最愚蠢的題目”——不過,三十四號筆記本第一頁的開頭就是“愛冒險的安妮”。
三十四號筆記本現存的十二頁反映了小說的進程,也是留下來的全部情節構思。從準確性可以看出,這些筆記是早期粗略的情節梗概,由於本書筆記是克裏斯蒂在南非所寫,因此後來的筆記沒能保存下來,也是情有可原的:
第一章——安妮——她和爸爸住在一起——他的朋友……他的死亡——身後一貧如洗……與律師見麵,留下了九十五英鎊。
第二章——地鐵站的事故——地鐵站裏的男子——安妮回到家。
報紙上的啟事“徵求信息”蘇格蘭場的律師——探長來探訪安妮——她的冷靜——圓腦袋——不是醫生。
提議做偵探工作——拿出一張紙——有衛生球的氣味——意識到這張紙取自死者17 1 22
三——拜訪編輯(諾斯克裏夫勳爵)——從客廳裏拿到名片——她得到接待——如果她成功。看房許可證——她發現什麽了嗎?或許是一卷膠片?
五——沃肯戴爾城堡——她的調查——阿倫德爾城堡——安妮開闢通道
六——尤斯塔斯·帕芬[佩德勒]少校爵士——更換船艙——十三號到十七號——一陣忙亂——尤斯塔斯、安妮、菲利普斯大夫和普拉特都提出要求
或者,有名男子衝進來請求幫助——女乘務來過之後,她發現他被刺中了肩膀——醫生進來“讓我來”——她懷疑他——他微笑——最後男子被抬進醫生的船艙,船醫一同照料
筆記中提到的諾斯克裏夫勳爵是著名的新聞編輯,克裏斯蒂有意把他作為納斯比勳爵的原型,安妮在第五章拜訪了納斯比勳爵,向他求取工作。此外,最後的兩段概要都涉及了小說中更換船艙和男子被刺的情節。
“設拉孜之屋”
1933年6月
——————————
為什麽埃絲特·卡爾女士隱居在波斯的房子裏?她的女僕到底怎麽了?帕克·派恩展開調查。
——————————
這部短篇小說出自《帕克·派恩探案集》,是一篇次要的克裏斯蒂作品,但卻包含了一種情節發展模式,該模式先是出現在《死亡草》的“陪伴”中,很久以後又以更加詳盡的形式用在了《謀殺啟事》裏。令人驚訝的是,六十三號筆記本提到該作的部分內容都與一出改編的舞台劇有關,而該劇的劇本並未寫成。看起來這篇小說不太可能搬上舞台,但“控方證人”卻又的確是這樣改編成戲劇的。克裏斯蒂在這裏隨意地考慮了一下各種題目,這些題目都與小說有關。
世界在忘記(戲劇?設拉孜之屋)
沙漠裏的女子
改編劇本的筆記包括兩幕三場的劇情梗概:
賓館——偏遠的地方——埃絲特·卡爾女士——她與老太太或老紳士之間的場景——她母親的一個朋友,世界旅行家——司機——她發怒——跟他私奔——他離開了她——老友說男子瘋了。
埃女士和姑娘之間的對話——繆麗爾——標準的好姑娘——或者做過保育員——她訂婚了——司機——飛行員——堅強的小夥子——交談中他對別的姑娘說話——喜歡她——他們友好相處
第二幕 沙漠裏的房子——本地僕人——埃女士——全都穿著阿拉伯服裝。送他去大馬士革出差——要離開一個月然後轉向她的奴僕——告訴姑娘不允許她見阿倫——繆反駁——轉向她——跟你一樣高大壯實——她向後退——墜落——新任的英國領事要來拜訪——她丟開早餐的盤子——戴上戒指——讓他進來,以埃女士的身份接待他。
原著與改編版之間的主要區別在於,在短篇小說中我們通過派恩和英國領事之間的對話得到的信息,在舞台上是被表演出來的。第一場設置了小說的背景,第二場則演出了導致假冒的意外事故。這意味著觀眾早就知道了將在小說結局揭露的人物身份。不過,我們無法知道克裏斯蒂是否想到了另一個驚人的結局——我們沒有最後一幕的筆記。
“情牽波倫沙”
1935年11月
——————————
阿德拉·切斯特太太請求帕克——派恩勸說她兒子巴茲爾離開女友貝蒂,她認為他倆不合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