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頁
阿加莎·克裏斯蒂秘密筆記 作者:[英]約翰·克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曼島的黃金”
1930年5月
——————————
一對表兄妹胡安和費奈拉比賽尋找一筆寶藏,與他們鬥智的不僅有死去的叔叔——還有一個兇手。
——————————
多虧編輯托尼·梅達沃出色的調查工作,關於這篇小說完整的歷史背景可以從一九九七年的小說集《燭光殘影》中了解到。簡而言之,曼島的旅遊委員會主席於一九二九年末找到克裏斯蒂,希望她能夠創作一部在該島上尋寶的小說,以增加旅遊者的數量。她在一九三〇年四月遊覽了該島後,便寫下了“曼島的黃金”,稿費是六十五英鎊(大約相當於今天的一千三百英鎊),小說在當年五月第三周的《曼徹斯特每日電訊報》上分五期刊登,給出完整的線索,並在整個小島上以小冊子的形式分發。“寶藏”是分別藏於島上各處的四個鼻煙壺。(赫爾克裏·波洛在《底牌》裏見到謝塔納太太便是在鼻煙壺的展會上。)
五十九號筆記本中有二十頁筆記的內容就是關於這起不尋常的任務。可惜的是,這些書頁上有一部分,即便在所有的筆記當中都是最難辨認的,裏麵有不少叉叉、塗鴉和草圖。這篇小說在她的作品中並不重要,其不同尋常的原因主要是創作的過程獨一無二,以及一些構思將在四年後的另一部作品中重新出現。快照和死者的遺言以及邪惡的醫生都是《懸崖上的謀殺》中的要素。其實,胡安和費奈拉兩個人聯合解謎的設定,也可以看作是那部長篇小說中博比·瓊斯和弗朗西絲·德溫特的前身(古怪的是,胡安和費奈拉既是未婚夫妻,又是表兄妹)。隱形墨水的構思最初出現在兩年前的《動機與機會》裏,而且還是《秘密對手》第二十一章一個次要的情節元素。
筆記與小說的正式版準確對應。不過有一些名字上的變化——羅納德和希利亞變成了胡安和費奈拉,羅伯特變成了伊萬——而墜落懸崖與袖子夾扣的線索最終都被棄用了:
短篇小說
羅納德和希利亞——表兄妹——死去叔叔的書信。她討厭叔叔——他們到達——管家——四隻失蹤的鼻煙壺。留下的信——打油詩——短暫訪問律師。然後他們啟程——去尋找——在回來時——遇到其他人——醫生克魯(克魯考爾是旅遊委員會主席的名字!)麥克雷——阿蘭——羅伯特·巴格肖……不喜歡他的笑容。他們決定一同合作。第二天——線索——管家來找到他們——失竊——她承認他們問過她,她拒絕回答——袖子夾扣——是羅伯特。
他們衝出去——在地上找到羅[伯特]——快要死了——被人謀殺——擊中了頭部,或者在醫院裏——墜落懸崖。他們靠近他——最後可能清醒了——睜開眼睛說“你知道——?”——死了
上麵提到的“打油詩”在五十九號筆記本中出現了兩種形式,一個是在小說中出現的,而下麵這個則是早期未使用的草稿:
羅盤上麵四個點
那是西北與東南
兩個南字無東方
聰明如你去轉轉
另外兩個線索也出現了:
恕我嘮叨——我現在七上八下,以火焰之心找出詞語
筆記中另一個有趣的地方,是曼島地圖上掉出來的一幅線索草圖——一個十字,一個圓圈,一個箭頭,並且在圓圈的一邊詳盡地畫了些小線段,跟費奈拉注意到的一樣。
abc謀殺案
1936年1月6日
——————————
赫爾克裏·波洛收到一係列書信,向他挑戰一場死亡遊戲。盡管有這些預先的警告,寫信的人還是成功地在安多佛殺害了愛麗絲·阿謝爾,在貝克斯希爾殺害了貝蒂·巴納德,在切斯頓殺害了卡麥可·克拉克爵士。在全國人民的眾目睽睽之下,波洛能夠防範d謀殺嗎?
——————————
多虧了十三號筆記本,我們能夠知道這部小說寫作的確切時間。在一篇十五頁的遊記中,我們看到了下麵這行文字,不過可惜,除此之外遊記中再沒有提到小說的進度:
[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六日,星期二,開寫《abc謀殺案》
《abc謀殺案》註定成為克裏斯蒂排名前三的作品之一,這部小說具有一個極富想像力的想法——被害人與遇害地點的首字母,表明看來是隨便選擇的——並且以嫻熟大膽的技巧貫徹實現。如今“連環殺手”構思已大量充斥在書架與電影之中,可大家都忘記了,《abc謀殺案》才是最早採用該構思的作品之一。本書寫成的時候,甚至連這個詞都不存在,連克裏斯蒂自己都沒意識到,本作預示了這類題材後來將在偵探小說中占有重要地位。(另一個起到重要預示作用的例子,是背景設置在古埃及的《死亡終局》,該作預示了偵探小說的另一種創作動向,即將背景設置在歷史上的不同年代。)
令人失望的是,《abc謀殺案》僅有十五頁筆記存留下來,分散在三本筆記中。我懷疑更早更原始的筆記並沒有存留下來,因為本書的前提背景複雜,需要更具體的規劃,而我們所擁有的筆記顯得比較直截了當、有條不紊。
由於情節複雜、人物眾多,作品在人物塑造方麵比往常要薄弱些。小說要處理三起不同謀殺的調查,牽扯到三組嫌疑人,在人物刻畫上的專注力多少顯得欠缺。具體描述的人物隻有那些參加波洛調查組的成員。
最早的略記似乎出現在六十六號筆記本一份列表的e項中,這份列表包括“海上疑案”、“夢”、《雲中命案》、《沉默的證人》和《柏棺》的情節提綱,還包括了將近二十年後的作品《黑麥奇案》最初的雛形。
連環謀殺——波[洛]收到信,表麵上看是個瘋子寫的。第一——約克郡的一位老婦人——第二——一個商人——第三——一名姑娘(旅行者?)——第四——麥克科林托克·馬許爵士(沒有被殺——逃脫了)——第五——繆麗爾·萊弗裏
分析他的別墅聚會——有人認識姑娘但有絕對堅不可破的不在場證明。
作品的構思是打破不在場證明,但其實是麥·馬爵士——出於自己的目的殺害了【第二名被】第三名被害人——第一名和第二名是掩飾手段——目的是把罪行加到具有不在場證明的男子身上
注意一下這段早期的略記與完稿小說之間的若幹相似點,會很有意思。相似點之一是第一個被害人是“老婦人”的構思得以保留。小說的第二個被害人是個在海濱度假的年輕姑娘——“旅行者?”——這反映了原先的第三個被害人。兩起早期謀殺是用於掩飾第三起“出於自己的目的”的謀殺案,該模式也被保留。具有“堅不可破的不在場證明”的人物似乎是亞歷山大·波拿巴·卡斯特的前身,不過堅不可破的不在場證明並非辯護的證據。
1930年5月
——————————
一對表兄妹胡安和費奈拉比賽尋找一筆寶藏,與他們鬥智的不僅有死去的叔叔——還有一個兇手。
——————————
多虧編輯托尼·梅達沃出色的調查工作,關於這篇小說完整的歷史背景可以從一九九七年的小說集《燭光殘影》中了解到。簡而言之,曼島的旅遊委員會主席於一九二九年末找到克裏斯蒂,希望她能夠創作一部在該島上尋寶的小說,以增加旅遊者的數量。她在一九三〇年四月遊覽了該島後,便寫下了“曼島的黃金”,稿費是六十五英鎊(大約相當於今天的一千三百英鎊),小說在當年五月第三周的《曼徹斯特每日電訊報》上分五期刊登,給出完整的線索,並在整個小島上以小冊子的形式分發。“寶藏”是分別藏於島上各處的四個鼻煙壺。(赫爾克裏·波洛在《底牌》裏見到謝塔納太太便是在鼻煙壺的展會上。)
五十九號筆記本中有二十頁筆記的內容就是關於這起不尋常的任務。可惜的是,這些書頁上有一部分,即便在所有的筆記當中都是最難辨認的,裏麵有不少叉叉、塗鴉和草圖。這篇小說在她的作品中並不重要,其不同尋常的原因主要是創作的過程獨一無二,以及一些構思將在四年後的另一部作品中重新出現。快照和死者的遺言以及邪惡的醫生都是《懸崖上的謀殺》中的要素。其實,胡安和費奈拉兩個人聯合解謎的設定,也可以看作是那部長篇小說中博比·瓊斯和弗朗西絲·德溫特的前身(古怪的是,胡安和費奈拉既是未婚夫妻,又是表兄妹)。隱形墨水的構思最初出現在兩年前的《動機與機會》裏,而且還是《秘密對手》第二十一章一個次要的情節元素。
筆記與小說的正式版準確對應。不過有一些名字上的變化——羅納德和希利亞變成了胡安和費奈拉,羅伯特變成了伊萬——而墜落懸崖與袖子夾扣的線索最終都被棄用了:
短篇小說
羅納德和希利亞——表兄妹——死去叔叔的書信。她討厭叔叔——他們到達——管家——四隻失蹤的鼻煙壺。留下的信——打油詩——短暫訪問律師。然後他們啟程——去尋找——在回來時——遇到其他人——醫生克魯(克魯考爾是旅遊委員會主席的名字!)麥克雷——阿蘭——羅伯特·巴格肖……不喜歡他的笑容。他們決定一同合作。第二天——線索——管家來找到他們——失竊——她承認他們問過她,她拒絕回答——袖子夾扣——是羅伯特。
他們衝出去——在地上找到羅[伯特]——快要死了——被人謀殺——擊中了頭部,或者在醫院裏——墜落懸崖。他們靠近他——最後可能清醒了——睜開眼睛說“你知道——?”——死了
上麵提到的“打油詩”在五十九號筆記本中出現了兩種形式,一個是在小說中出現的,而下麵這個則是早期未使用的草稿:
羅盤上麵四個點
那是西北與東南
兩個南字無東方
聰明如你去轉轉
另外兩個線索也出現了:
恕我嘮叨——我現在七上八下,以火焰之心找出詞語
筆記中另一個有趣的地方,是曼島地圖上掉出來的一幅線索草圖——一個十字,一個圓圈,一個箭頭,並且在圓圈的一邊詳盡地畫了些小線段,跟費奈拉注意到的一樣。
abc謀殺案
1936年1月6日
——————————
赫爾克裏·波洛收到一係列書信,向他挑戰一場死亡遊戲。盡管有這些預先的警告,寫信的人還是成功地在安多佛殺害了愛麗絲·阿謝爾,在貝克斯希爾殺害了貝蒂·巴納德,在切斯頓殺害了卡麥可·克拉克爵士。在全國人民的眾目睽睽之下,波洛能夠防範d謀殺嗎?
——————————
多虧了十三號筆記本,我們能夠知道這部小說寫作的確切時間。在一篇十五頁的遊記中,我們看到了下麵這行文字,不過可惜,除此之外遊記中再沒有提到小說的進度:
[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六日,星期二,開寫《abc謀殺案》
《abc謀殺案》註定成為克裏斯蒂排名前三的作品之一,這部小說具有一個極富想像力的想法——被害人與遇害地點的首字母,表明看來是隨便選擇的——並且以嫻熟大膽的技巧貫徹實現。如今“連環殺手”構思已大量充斥在書架與電影之中,可大家都忘記了,《abc謀殺案》才是最早採用該構思的作品之一。本書寫成的時候,甚至連這個詞都不存在,連克裏斯蒂自己都沒意識到,本作預示了這類題材後來將在偵探小說中占有重要地位。(另一個起到重要預示作用的例子,是背景設置在古埃及的《死亡終局》,該作預示了偵探小說的另一種創作動向,即將背景設置在歷史上的不同年代。)
令人失望的是,《abc謀殺案》僅有十五頁筆記存留下來,分散在三本筆記中。我懷疑更早更原始的筆記並沒有存留下來,因為本書的前提背景複雜,需要更具體的規劃,而我們所擁有的筆記顯得比較直截了當、有條不紊。
由於情節複雜、人物眾多,作品在人物塑造方麵比往常要薄弱些。小說要處理三起不同謀殺的調查,牽扯到三組嫌疑人,在人物刻畫上的專注力多少顯得欠缺。具體描述的人物隻有那些參加波洛調查組的成員。
最早的略記似乎出現在六十六號筆記本一份列表的e項中,這份列表包括“海上疑案”、“夢”、《雲中命案》、《沉默的證人》和《柏棺》的情節提綱,還包括了將近二十年後的作品《黑麥奇案》最初的雛形。
連環謀殺——波[洛]收到信,表麵上看是個瘋子寫的。第一——約克郡的一位老婦人——第二——一個商人——第三——一名姑娘(旅行者?)——第四——麥克科林托克·馬許爵士(沒有被殺——逃脫了)——第五——繆麗爾·萊弗裏
分析他的別墅聚會——有人認識姑娘但有絕對堅不可破的不在場證明。
作品的構思是打破不在場證明,但其實是麥·馬爵士——出於自己的目的殺害了【第二名被】第三名被害人——第一名和第二名是掩飾手段——目的是把罪行加到具有不在場證明的男子身上
注意一下這段早期的略記與完稿小說之間的若幹相似點,會很有意思。相似點之一是第一個被害人是“老婦人”的構思得以保留。小說的第二個被害人是個在海濱度假的年輕姑娘——“旅行者?”——這反映了原先的第三個被害人。兩起早期謀殺是用於掩飾第三起“出於自己的目的”的謀殺案,該模式也被保留。具有“堅不可破的不在場證明”的人物似乎是亞歷山大·波拿巴·卡斯特的前身,不過堅不可破的不在場證明並非辯護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