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頁
阿加莎·克裏斯蒂秘密筆記 作者:[英]約翰·克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四種方法——打了個賭——爭吵
奈傑爾
瓦萊麗
萊恩
安格斯
他們帶回來
車裏的危[險]藥[品]——一試管嗎啡
醫院病人——苯巴比妥
毒藥的櫃子——士丹寧還是洋地黃毒苷?
重碳酸鹽的藥瓶被拿走放入藥粉——重碳酸鹽被替換?
然後藥品被銷毀,但其中一瓶沒有——醫院的那瓶?
到十二號筆記本的第五十頁為止,她已經控製了情節的走向,下列摘錄包含了最終情節中的大部分要素:
【主要觀點】
瓦[萊麗]利用學生組織走私珠寶?(毒品?)到這個國家。尼[科萊蒂斯]太太是同夥——買下給學生住的房子——以及附近街角的商店——出售帆布背包——包內有夾層(石頭)用膠水嵌入(或者用帆布捲成的粉末狀海洛因)
警方在監視瓦的行蹤——她遞給奈傑爾一件東西——浴鹽——他進行檢查——發現了海洛因——換成了重碳酸鹽——把東西放進了重碳酸鹽藥瓶裏。
警察來到房子裏——瓦銷毀帆布背包,割成碎片——之後鼓動希利亞
幾頁之後,她考慮了一些改進(糖精和帆布背包的構思,以及伊莉莎白·約翰斯頓參與走私的想法被擯棄了):
有待解決的要點:
嗎啡(醋酸鹽?)被換成硼酸——後者燃燒時為綠色火焰(被【希利亞】認出?)[於是]希知道硼酸替換了嗎啡
帕特發現嗎啡——從浴室拿來硼酸
糖精?希在咖啡裏加糖精嗎?嗎啡藥片替換糖精
瓦萊麗經營走私勾當(殺死希?)
伊[麗莎白]·約[翰斯頓]與瓦萊合夥走私
阿基本博——看見——什麽?與硼酸有關?——與帆布背包有關?
走私寶石?毒品?尼太太是瓦的母親?隻是傀儡?
當然,奈傑爾的背景故事(他對他母親之死負有責任,他父親留下一封信,大意是他死後才能打開)在情節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直到筆記接近結尾處,這段故事才被補充進去:
觀點
奈[傑爾]是壞傢夥——需要錢——試圖從他母親那裏得到——忘了她的名字——或者給她安眠藥——她死了——他繼承財產——審訊——用藥過量——意外事故。但父親發現是他幹的——他乘機利用他母親的錢財。(用完了?)與瓦萊麗合夥——參與走私勾當——那時得到了別的名字——考古學外交官——成為學生們的朋友——警察來了——他認為是【他】——父親【死了】?——留給律師的信——取出燈泡——(或者【燈泡】——新燈泡——失竊了——大廳的一個被拿走了)
奈傑爾給母親毒藥(錢)——父親是藥劑師——化驗發現了真相——發現是奈傑爾幹的——在證詞上簽字——在銀行,一旦他死了——或者奈傑爾幹了不光彩的事——奈隻好改換名字
在前文提到的“擴充改進《國際學社謀殺案》的建議”之後所出現的一個構思是帕特裏夏的命案:
奈傑爾去警察局……帕特(?)給他打電話——對奈傑爾說——氣喘籲籲、驚慌失措的聲音——奈傑爾——我想我知道——是誰拿了嗎啡,因為我記得那晚嗎啡在那裏……我不想說……對……奈傑爾和警察趕去——帕特死了。奈傑爾哭得像個小男孩
不過,由於在小說中出現得太晚,這段情節多少讓人感覺是添加上去的,它更像是擴充,而不是改進。其實,該情節的梗概已經出現在十頁之前的筆記中:
結局流程
在奈傑爾和帕特的場景之後,奈傑爾去警察局。帕特(表麵上)——其實是瓦萊麗——撥打電話——知道是誰拿的。他們趕去那裏——帕特死了——奈傑爾悲傷——真的——赫·波[洛]到來。
這起謀殺與後來幾年出版的《命案目睹記》和《奉命謀殺》中的謀殺相似。奧利佛太太在《底牌》的第八章中說過:“真正要緊的是大量的屍體!內容若有點沉悶,多加點血跡就可以生動起來。某人正要說出一件事——還沒說就先送了命!這一套往往吃得開。我的每部作品都來這一套……”在這部小說的第十七章又說過:“算字數的時候我才發現隻寫了三萬字,不是六萬字,於是我隻得再補上一件命案……”盡管是說著玩的,但在閱讀《國際學舍謀殺案》時,卻很難讓人不想到這些話。
——————————
一九三九年七月,科林斯開始在《書商記錄》上為《十個小黑人》打出gg,他們的說法很簡單:“阿加莎·克裏斯蒂創作的最優秀的小說”。但當新聞上了《偵探俱樂部新聞》時,卻引起了作家本人的憤怒,她於七月二十四日從格林威寓所寫信向威廉·科林斯抗議。她感到太多情節被曝光了,並指出“如果讀者始終確切地知道將要發生什麽,那什麽作品都會被毀掉的”。她甚至暗含威脅地提醒說,她正要簽下合約創作接下來的四部作品,但除非他們保證不再重複這樣的錯誤,否則她不願意續簽合約了。科林斯宣稱該書將是“偵探俱樂部叢書出版過的最優秀的偵探小說,而且我們相信,很可能全世界都會認為這是有史以來最優秀的偵探小說”,盡管事實的確如此,但是他們曝光了太多的情節。克裏斯蒂的意思顯而易見。他們寫到了荒島、歌謠、瓷人的失蹤、兇手在大家中間,而最可惡的是,他們還說最後一個死的人未必是兇手。我們在情感上完全支持阿加莎·克裏斯蒂;他們隻不過是沒有說出兇手的名字而已。
——————————
克裏斯蒂同時代的美國犯罪作家艾勒裏·奎因有過一個有趣的附註。在《奎因的起居室》(1957)中奎因講述他在創作生涯中,曾經兩次因為看到最新的阿加莎·克裏斯蒂小說而不得不放棄正在寫作的作品。弗蘭西斯·m.內文斯在研究奎因的著作《皇家血統》中,確認其中之一與《十個小黑人》的題材相同。
——————————
雜項
整個筆記中星羅棋布地提到了許多的童謠,有時隻是一點簡短的略記,而在不少情況下,這些歌謠甚至連想像力豐富的克裏斯蒂也得甘拜下風。在三十一號筆記本中我們找到了以下列表:
納什[雜誌]一九四八年的短篇小說
a.嘀噠,嘀噠,當
圍繞“碼頭”[原童謠中的dock]的誇大心理情結——恐怖的故事——危險——工作中的少女——發現了一件事——(有人要拆毀學生宿舍)從旅館開始——富人——罪犯
奈傑爾
瓦萊麗
萊恩
安格斯
他們帶回來
車裏的危[險]藥[品]——一試管嗎啡
醫院病人——苯巴比妥
毒藥的櫃子——士丹寧還是洋地黃毒苷?
重碳酸鹽的藥瓶被拿走放入藥粉——重碳酸鹽被替換?
然後藥品被銷毀,但其中一瓶沒有——醫院的那瓶?
到十二號筆記本的第五十頁為止,她已經控製了情節的走向,下列摘錄包含了最終情節中的大部分要素:
【主要觀點】
瓦[萊麗]利用學生組織走私珠寶?(毒品?)到這個國家。尼[科萊蒂斯]太太是同夥——買下給學生住的房子——以及附近街角的商店——出售帆布背包——包內有夾層(石頭)用膠水嵌入(或者用帆布捲成的粉末狀海洛因)
警方在監視瓦的行蹤——她遞給奈傑爾一件東西——浴鹽——他進行檢查——發現了海洛因——換成了重碳酸鹽——把東西放進了重碳酸鹽藥瓶裏。
警察來到房子裏——瓦銷毀帆布背包,割成碎片——之後鼓動希利亞
幾頁之後,她考慮了一些改進(糖精和帆布背包的構思,以及伊莉莎白·約翰斯頓參與走私的想法被擯棄了):
有待解決的要點:
嗎啡(醋酸鹽?)被換成硼酸——後者燃燒時為綠色火焰(被【希利亞】認出?)[於是]希知道硼酸替換了嗎啡
帕特發現嗎啡——從浴室拿來硼酸
糖精?希在咖啡裏加糖精嗎?嗎啡藥片替換糖精
瓦萊麗經營走私勾當(殺死希?)
伊[麗莎白]·約[翰斯頓]與瓦萊合夥走私
阿基本博——看見——什麽?與硼酸有關?——與帆布背包有關?
走私寶石?毒品?尼太太是瓦的母親?隻是傀儡?
當然,奈傑爾的背景故事(他對他母親之死負有責任,他父親留下一封信,大意是他死後才能打開)在情節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直到筆記接近結尾處,這段故事才被補充進去:
觀點
奈[傑爾]是壞傢夥——需要錢——試圖從他母親那裏得到——忘了她的名字——或者給她安眠藥——她死了——他繼承財產——審訊——用藥過量——意外事故。但父親發現是他幹的——他乘機利用他母親的錢財。(用完了?)與瓦萊麗合夥——參與走私勾當——那時得到了別的名字——考古學外交官——成為學生們的朋友——警察來了——他認為是【他】——父親【死了】?——留給律師的信——取出燈泡——(或者【燈泡】——新燈泡——失竊了——大廳的一個被拿走了)
奈傑爾給母親毒藥(錢)——父親是藥劑師——化驗發現了真相——發現是奈傑爾幹的——在證詞上簽字——在銀行,一旦他死了——或者奈傑爾幹了不光彩的事——奈隻好改換名字
在前文提到的“擴充改進《國際學社謀殺案》的建議”之後所出現的一個構思是帕特裏夏的命案:
奈傑爾去警察局……帕特(?)給他打電話——對奈傑爾說——氣喘籲籲、驚慌失措的聲音——奈傑爾——我想我知道——是誰拿了嗎啡,因為我記得那晚嗎啡在那裏……我不想說……對……奈傑爾和警察趕去——帕特死了。奈傑爾哭得像個小男孩
不過,由於在小說中出現得太晚,這段情節多少讓人感覺是添加上去的,它更像是擴充,而不是改進。其實,該情節的梗概已經出現在十頁之前的筆記中:
結局流程
在奈傑爾和帕特的場景之後,奈傑爾去警察局。帕特(表麵上)——其實是瓦萊麗——撥打電話——知道是誰拿的。他們趕去那裏——帕特死了——奈傑爾悲傷——真的——赫·波[洛]到來。
這起謀殺與後來幾年出版的《命案目睹記》和《奉命謀殺》中的謀殺相似。奧利佛太太在《底牌》的第八章中說過:“真正要緊的是大量的屍體!內容若有點沉悶,多加點血跡就可以生動起來。某人正要說出一件事——還沒說就先送了命!這一套往往吃得開。我的每部作品都來這一套……”在這部小說的第十七章又說過:“算字數的時候我才發現隻寫了三萬字,不是六萬字,於是我隻得再補上一件命案……”盡管是說著玩的,但在閱讀《國際學舍謀殺案》時,卻很難讓人不想到這些話。
——————————
一九三九年七月,科林斯開始在《書商記錄》上為《十個小黑人》打出gg,他們的說法很簡單:“阿加莎·克裏斯蒂創作的最優秀的小說”。但當新聞上了《偵探俱樂部新聞》時,卻引起了作家本人的憤怒,她於七月二十四日從格林威寓所寫信向威廉·科林斯抗議。她感到太多情節被曝光了,並指出“如果讀者始終確切地知道將要發生什麽,那什麽作品都會被毀掉的”。她甚至暗含威脅地提醒說,她正要簽下合約創作接下來的四部作品,但除非他們保證不再重複這樣的錯誤,否則她不願意續簽合約了。科林斯宣稱該書將是“偵探俱樂部叢書出版過的最優秀的偵探小說,而且我們相信,很可能全世界都會認為這是有史以來最優秀的偵探小說”,盡管事實的確如此,但是他們曝光了太多的情節。克裏斯蒂的意思顯而易見。他們寫到了荒島、歌謠、瓷人的失蹤、兇手在大家中間,而最可惡的是,他們還說最後一個死的人未必是兇手。我們在情感上完全支持阿加莎·克裏斯蒂;他們隻不過是沒有說出兇手的名字而已。
——————————
克裏斯蒂同時代的美國犯罪作家艾勒裏·奎因有過一個有趣的附註。在《奎因的起居室》(1957)中奎因講述他在創作生涯中,曾經兩次因為看到最新的阿加莎·克裏斯蒂小說而不得不放棄正在寫作的作品。弗蘭西斯·m.內文斯在研究奎因的著作《皇家血統》中,確認其中之一與《十個小黑人》的題材相同。
——————————
雜項
整個筆記中星羅棋布地提到了許多的童謠,有時隻是一點簡短的略記,而在不少情況下,這些歌謠甚至連想像力豐富的克裏斯蒂也得甘拜下風。在三十一號筆記本中我們找到了以下列表:
納什[雜誌]一九四八年的短篇小說
a.嘀噠,嘀噠,當
圍繞“碼頭”[原童謠中的dock]的誇大心理情結——恐怖的故事——危險——工作中的少女——發現了一件事——(有人要拆毀學生宿舍)從旅館開始——富人——罪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