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節中主要討論了“為學”與“為道”的關係,以及“無為而治”的聖人理念。


    ?老子指出“為學日益”是探求外物的知識,每天求增廣益。此乃是不斷積累知識和經驗的一過程,但也可能伴隨著私欲和妄見的增多,而至心魔由心生,使修者難以駕馭力量。


    “為道日損”則是指領悟天地自然大道,每天追求消減個人形成的世俗偏見和各種欲望,最終達到大公,無知、無欲、無為的聖人境界。這是向內探索,自我修煉的心路曆程,強調的是減少內心的雜念和私欲,終至無為而大有作為之境。


    ?所謂“無為而無不為”是一個極其富有智慧的借假修真命題。並不意味著讓眾生消極而不作為,乃是指不帶著過多的自我私欲和固執主觀意見,去妄為行事,應遵循自然規律和天道法則。隻有這樣,才能做好各種有意義的、合乎大道的事情,從而達成天道無間,天人合一之境。


    聖人老子認為,修者行如同一治理天下人,應遵循“無為而治”的原則,即不妄為、不擾民,讓事物自然發展。若統治身心者頻繁生亂,意誌滋事、政令繁苛,反而會導致身心意靈乃至魂不守舍,出現天下大亂的局麵。


    故此尊重自然規律,是修者必須重視的心態境。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無為並不是什麽都不做,而是不強行幹涉、不妄為,順應脈絡,自然而然。


    此一章節啟示修者,當要順應自然、尊重天道規律,未達大成之境,卻不可過度去幹預事物的自然發展,擾亂世態規律


    在現實中,修者往往因忙於追求成果,增長知識和增加物質財富,忽略了修者內心的大修養。


    聖人老子一直在提醒修者,除了為學以外,修者更要為道,要注重真我內心的修行,減少不必要的欲念。


    老子通過為道日損的過程,為修者逐漸去除內心的紛擾、困惑和迷亂,達到內心的純淨與平和。


    得聖人之教,修者可更好地領悟生活的真諦,處理好與世間他人以及一切外在的自然關係。


    ?此一章節中不僅講述了修行“加法”的道理,也呈述了“減法”的大智慧。多數修者都過於追求加法,但很多時候減法比加法更加明智、更有必要。


    修者無論是思想,精氣神,還是身心意靈,通過減少不必要的欲望和執著偏見,甚至是有害嗜好,可以變得更加高雅、從容、康健和沉穩。


    聖人老子認為,有所放棄、有所不為,才能變得更為平和、更加雍容、更是沉著也更顯大智慧。這樣的人生,才更加有希望和有意義。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節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其中真意是“為學求知有所得後,多會日益膨脹自負,為追求真道,卻會越來越謙卑虛遜。且一直謙卑虛遜,就有可能達到無為的最高境界,無所不為。得天下者,常常無所事事,倘若極盡其能事,便不能得到天下了!”


    時空長河,史時宋皇朝,那個偏安一隅,重文輕武的國家中,有個孩子名叫賴其尚,他從小聰穎過人,小小年紀就迷上了識文斷字讀書作文,他還會吟詩作對,是遠近聞名的小神童。


    九歲那年,當地有一州官,慕名前往,欲試探他的虛實。這州官找到正在玩耍的小賴其尚,對他說道:“小官人,聽說你小小年紀就會吟詩作對,今天我來考較你一二,不知可好?”


    賴其尚轉動了一下大眼睛,當即點了點頭,很有禮貌地回道:“那敢請大人出題,學生試作回答,如有偏頗不符,望大人海函則過。”


    那州官思索了片刻,逐吟出一上聯:新薑哪有老薑辣。


    他語音剛落,小其尚便從容回應出了下聯:老筍哪比新筍尖。


    州官一聽,吃了一驚,原想通過出上聯,給他來個下馬威,不料反被他占了上風去。


    這也證實了此小童智力超常,但他還不死心,於是再出一了上聯:剃刀雖利,難伐千年樹木。


    他這上聯的口氣,雖然緩和了一些,但仍然含有有輕視之意。


    小其尚並未介意,反而隻沉思了一會便作答道:燈火本微,能燒萬裏江山。這州官聽聞,忙擊掌叫好,且連聲說道:“好好好...小小年紀,就有如此才學,難得,難得,實在是難得呀!真是名不虛傳,名不虛傳啊!”


    這州官驚歎於賴其尚小小年紀,便有如此的才華,心中生出愛才之意。自決定將賴其尚舉薦到京城童學館中深造。


    賴其尚從父母口中得聞了此事,心中卻犯起了自己的嘀咕。他深知“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道理,若是去往了那京城學府中,雖能增長自己的學識見聞,卻怕自己會在追名逐利攀權附貴之中迷失了本來心性。


    回家之後,賴其尚向父母表明了自己的心意。父母雖覺他不去京城童學館可惜了!但他們還是尊重自家兒子的想法。禮辭了州官的好意。


    此後,賴其尚遠離塵世喧囂,在鄉間尋了一處寧靜山穀居住其中。他每日除了習讀四書五經,文章詞賦,就是靜坐冥想,觀日月星辰,感四季更替,解天文地理,遵循自然之道,踐行無為至無所不為之大學文。


    多年後,當年的那個州官升任它地,往京城見官家,偶然間路過此地,發現曾經的神童學子,如今一身樸素布衣,渾身上下透著一種超凡脫俗的超然氣質。


    這州官也曾是個學識淵博,學有所成的讀書人,他好奇詢問賴其尚這些年的經曆,青牛賴其尚隻是淡淡地回說道:“學生無他狀,自知為學無盡頭,易使人貪嗔癡,為道守初心,方得自在安寧。便在此間住下,至今閑散,學無所成”州官聽聞他言,不禁對這個年輕人肅然起敬,自歎不如。


    想想也是,人家整日裏研習學問,修身養性,不說飽讀私書,閱遍天下文章,卻仍虛懷若穀,謙卑不傲,自謙無所成就。就這份胸懷,天下青年能有幾個這樣的!?


    州官回去之後,久久難以忘懷賴其尚的話語。他審視自己這些年來在官場中的追逐,發現自己已然深陷名利場,離“為道”的境界愈發遙遠了!


    於是,州官開始嚐試改變自己。他簡化手中政務,盡量遵循治地風俗民情,不多加幹涉。


    起初下屬們很是不解,百姓們也疑惑。“難不成咱這是來了個懶惰官員”!然隨著時間推移,大家卻發現,少了許多繁瑣政令之後,生活輕鬆了不少。百姓安居樂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市場繁榮昌盛起來,物貨反比官司管理時豐富了許多。官員們也無需疲於應付各種不合理的政績要求,更無甚苛捐雜稅負加給老百姓。


    而賴其尚在山穀中學文修習的名聲,也漸漸傳了開來,時常有些迷茫無助的讀書人前來請教。


    每每有人來訪,他總是耐心解答,用自身的學習體悟告知眾人,世間學問萬千,利益熏心,卻莫忘回問本心,追尋大道。


    一日,那州官再次來到山穀,拜訪賴其尚。兩人見麵,相視一笑,無需多言,各自落坐,燒水煮茶,舉杯互敬。彼此都看到對方身上,那種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平和與自足。


    他們二人皆是明白,無論是身處塵世還是隱居山林,隻要秉持“為道”之心,尊重自然規律,便能在這紛擾世間尋得一片屬於自己的寧靜港灣。


    然而平靜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太久。遠方傳來消息,朝廷發生動蕩,新帝登基後好大喜功,想要大興土木建造奢華宮殿。


    各地官員接到命令後,紛紛加征賦稅,搞得民不聊生。那位州官所在之地也未能幸免。


    州官憂心忡忡,再次找到賴其尚,與他商量對策。賴其尚思考片刻後說:“當以無為之道勸誡君主。”


    州官決定冒死進諫,向新帝闡述無為而治的好處,講訴百姓安樂才能保社稷長久。新帝一開始大怒,可州官言辭懇切,句句不離大道哲理。新帝漸漸冷靜下來,開始思考其進言深意。


    與此同時,賴其尚也走出山穀,他四處奔走,向民眾宣講普世大智慧,告訴大家堅守本心,莫被別人的貪婪和自身的恐懼所支配。


    在州官的勸諫和賴其尚的引導下,朝內朝外興起一時問道新風,新帝終於收回成命,不再大興土木,征收稅賦,一時也重新奉行無為而治,與民休養生息之策。


    這片土地似又恢複了往日的生機與祥和,而賴其尚與州官的故事也被讀書人廣為傳頌,成為他們口中遵循大道、學以致用,學為修養,守正安寧的儒士美談人物。


    隻不過世間事,總是不盡如人意,新帝掌控皇權不久,自卻無多少修養德行,加之奸佞小人當朝霸道,欺上瞞下,沒過多久,又是苛捐雜稅負加於民生,大宋皇朝紙碎金迷,鶯歌燕舞,文弱更顯滋長。終是莊周夢了蝶,一場夢了時,煙雨江南岸!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善是青鬆惡是花,看看眼前不如它。


    有朝一日遭霜打,隻見青鬆不見花。


    麵上無嗔是供養,口裏無嗔出妙香。


    心中無嗔無價寶,不斷不滅是正常。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隻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無門關·平常是道》宋·無門慧開禪師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成道天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鴻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鴻書並收藏成道天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