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在太虛靜地中靜坐觀想參詳《道德經》中真意,《道德經》第四十一章節以“大器晚成”為核心,通過描述不同層次的人對“道”的理解和態度,以及一係列矛盾對立的現象,為修者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聖人老子言“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此處描述並揭示了,不同層次的人對“道”的不同認知和態度。
所謂上士,乃是具有敏銳的悟性和堅定的信念之士,一般聽聞道法真諦後,就會積極地踐行。而中士,則處於半信半疑的狀態,行動上缺乏堅定性。至於下士麽!因其自身思想意識的局限性和自身偏見,多是無法理解道法深玄奧妙的!
甚至下士者自持已知,往往會嘲笑和否定道法自然。於此啟示修者,在追求真理和智慧的道之路上,需要保持開放的心態和堅定的信念,不被表象所迷惑,勇於實踐和探索,方是正途。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則揭示了道的超越常規的特性,即其表象與本質往往相反。
真正的光明之道,看似昏暗,前進之道,好似後退,平坦之道,仿佛崎嶇。啟示修者,在認識和判斷事物時,不能僅從表麵現象出發,而應深入思考和領悟其本質。同時,也提醒修者,要有包容和謙遜的心態,不輕易否定看似矛盾或不合常理的事物。
“上德若穀,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描述展示了德的不同境界和表現形式。
高尚的德行如同深穀,虛懷若穀,能容納萬物;廣博的德行不會驕傲自滿,自以為足具,而是能深知己身的不足;真正建立起德行的人,既不張揚也不炫耀,默默地踐行著道與德。
此即啟示修者,在追求道德修養的過程中,應保持謙遜、包容和不斷進取的態度,不斷提升自己的品德和境界。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體現了事物的辯證發展規律。
最方正的東西沒有棱角,強大的器物需要長時間的磨礪才能成就,最大的聲音,聽來無聲,卻深入每個聞者之心。強大的形象沒有固定的形狀,卻能震撼每個人。
這是告訴修者,事物的發展變化,往往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切莫急於求成,當耐得住道途寂寞,經過長期的積累和沉澱,自能達到更高的境界。
“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則調了道的包容性和成就性。
道雖然幽隱無聲、無名無狀,卻如水一般,善於給予萬物,並且輔助萬物。啟示修者,在凡塵生活和修行中,應保持一顆包容之心,尊重和理解不同的人和事,同時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當為大世社會和民眾他人做出應有之貢獻。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穀,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
此中真意是“優秀的人聽聞道音之後,自會勤勉地遵循踐行。
一般的人聽了道音之後,仍是似懂非懂、不知所謂,若有若 無的樣子。
粗俗鄙陋之人聽了道音之後,則會大聲嘲笑。若這種人不大聲嘲笑,那麽所謂的道,還叫真道嗎?
故此,有大能建言說“明白道意,要有若蒙昧懵懂無知者般。精進道法,要有若退步視物般,去看清道理。行崎嶇不平,坎坷曲折之道路,有若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一樣,看起來很艱難,行之有道,自有方法。
而至高無上的德行,有若像幽穀淵博,大白於天下,有若受到了侮辱,知道得越多越是如此!
廣泛普遍的道德,被視若不足為奇,健康友善的德行,往往被視若苟且偷安。實質化的真理,有若虛無縹緲,至大的空間,沒有角落存在,大器最晚成形,卻能堪大用。大理宏音之聲聞聽難清,是人在其中,聽不真切。大象物狀無有形態,是人在其中,視若無睹。道是隱秘無名狀態的,大丈夫唯有道德如水一般,善於借鑒環境,予取予求又能成全諸般,方才可有所成就。 ”
時空長河,那時光幽幽一段,三國時期。袁紹身邊有一位門客,此人名叫崔琰。
他從小學習武藝,欲圖長大賣予帝王家。這崔琰在外行走,特別喜歡結交朋友。然有些不明道理的人,卻是認為他這是不學無術,除了喜歡舞刀弄棒,拉幫結夥之外,於學問上是一竅不通。
一次,崔琰去拜訪一個學者,主人卻讓管家出來告訴他說:“我家主人,正在潛心研讀詩書,無暇與汝閑談。”
崔琰自然知道,這是人家嫌他文化水平低下,不願與自己有過多的交集,頓感無比羞愧。
於是他暗自下了決心,一定要好好讀習書經典籍,成為一個文武雙全的人。
從此,崔琰虛心拜師,四處求學,很快便成長為,一個飽讀書典大有學識的人。後來獨霸北方的袁紹,聽聞了崔琰的種種傳聞,知道他是自己所需的人才,便把他招攬入幕,成為帳前謀士。
當時,袁紹手下的士兵可說非常殘暴不仁的,他們行軍打仗之餘,甚至會挖開死人的墳墓,除了盜取陪葬品之處,還經常毀棄死者的屍骨。
這事讓崔琰大為惱火,他實在是看不下去了!於是崔琰便勸說袁紹,希望他命令自己的士兵,不要做這樣毫無人倫底線的事情。
袁紹為了爭奪天下大勢,自然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就聽取了崔琰的建議,並且封他為騎都尉。
殊不知,奸雄梟主曹孟德的曹營之中,卻是專門組建了一支,專幹掘墳挖墓勾當的“摸全校尉”。(摸金校尉,乃是華夏遠古時代,一個盜墓者的別稱。據史書記載,摸金校尉起源於東漢末年三國時期,自於漢代陳琳所作《為袁紹檄豫州》。)
曹操為了彌補曹營軍餉的不足的現狀,便一狠心一跺腳,在營中設立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軍銜。專司盜墓取財,貼補軍餉的活計。“漢墓十室九空”的道理於此!
袁紹率軍與曹操開戰,為使師出有名,袁紹便命陳琳寫了一篇檄文,目的就是要給曹操扣頂挖人墳掘人墓的大帽子。
雖然曹操並未堅決否認,自己派人掘墓充實餉軍一事,但他公然為此設置官職,大張旗鼓的去刨別人家的墳的,自是不得好認可的!
官渡之戰後,曹操大敗袁紹,崔琰便被曹操所俘獲。
曹操看他是個可用的人才,便把他收留在自己的身邊。
後來曹軍多次打敗趁亂前來入侵的匈奴。最後匈奴不得不派使臣,向曹操求和,並送來大量的稀罕物件作為貢禮。
匈奴使臣在回國之前,請求曹操接見於他,並說道:“我久仰魏王武功赫赫,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想來形貌一定威嚴,心願一睹風采。”
曹操聽聞手下的報告,覺得這匈奴使臣的要求似乎很合理,不好拒絕人家。便讓有關官員安排好會見的時間地點。
會見之前,曹操覺得自己的個頭似乎太小,不夠威武霸氣,很難令這外國蠻夷使臣心生敬畏,便讓相貌俊雅的崔琰假扮自己,去接見匈奴使臣。
他自己則假扮作那貼身侍衛,手扶腰間配刀,站在崔琰一旁。
會見很快結束,曹操派人向匈奴使臣詢問,他對曹丞相的印象。
匈奴使臣說道:“魏王長相風流文雅,氣度寬宏非凡,但他身邊那個手扶佩刀的衛士,卻更顯威嚴氣度,一眼望之,便令人望而生畏,大有帝王之相。”曹操聽了匈奴使臣的評價,覺得此人很有眼力勁。
曹操晚年之時,想立曹植為嗣子,崔琰站出來反對道:“自古以來帝王家的規矩,都是長幼有序,立長子,不立幼。丞相豈能立小兒子為嗣呢?這是萬萬不可以的!”
要知道,曹植雖是崔琰的侄女婿,但他竟也不偏袒曹植,可見其胸中有公理大義存在。曹操知道一切,很是佩服崔琰的公正無私。
崔琰有個堂弟叫崔林,年輕時一事無是處,親友們都很看不起他。但崔琰久經世故,知道自家這個堂弟,將來會是個人物,很是器重於他。
他憑著自己的經曆,常對家族中人說:“我與你們的看法不同。大器晚成者,終必遠至。我認為人的成功有早有晚,能做大事的人,往往要經曆長期的磨煉,以崔林的見識和才幹,將來一定能幹成一番大事業。我不過早做了幾年官罷了!哪裏比得上崔林?”
崔琰的眼光果然沒有錯!崔林一直埋頭刻苦學習,但他關注天下大事,積累了別人所沒有的豐富的知識。
不久之後,崔林的才幹,便被善於用人的曹操發現了!崔林先是在曹操手下,擔任主簿、禦史中丞等官職。
後來曹丕建立大魏國,號魏文帝。崔林在曹丕的大魏朝中,擔任司空,被封為安陽鄉侯,成為魏國的股肱之臣。其崔氏一脈也因此得享多年的榮華富貴。
鄭公瑚璉器,華嶽金天晶。昔在童子日,已聞老成名。
嶷然大賢後,複見秀骨清。開口取將相,小心事友生。
閱書百紙盡,落筆四座驚。曆職匪父任,嫉邪常力爭。
漢儀尚整肅,胡騎忽縱橫。飛傳自河隴,逢人問公卿。
不知萬乘出,雪涕風悲鳴。受詞劍閣道,謁帝蕭關城。
寂寞雲台仗,飄颻沙塞旌。江山少使者,笳鼓凝皇情。
壯士血相視,忠臣氣不平。密論貞觀體,揮發岐陽征。
感激動四極,聯翩收二京。西郊牛酒再,原廟丹青明。
匡汲俄寵辱,衛霍竟哀榮。四登會府地,三掌華陽兵。
京兆空柳色,尚書無履聲。群烏自朝夕,白馬休橫行。
諸葛蜀人愛,文翁儒化成。公來雪山重,公去雪山輕。
記室得何遜,韜鈐延子荊。四郊失壁壘,虛館開逢迎。
堂上指圖畫,軍中吹玉笙。豈無成都酒,憂國隻細傾。
時觀錦水釣,問俗終相並。意待犬戎滅,人藏紅粟盈。
以茲報主願,庶或裨世程。炯炯一心在,沉沉二豎嬰。
顏回竟短折,賈誼徒忠貞。飛旐出江漢,孤舟輕荊衡。
虛無馬融笛,悵望龍驤塋。空餘老賓客,身上愧簪纓。
(《八哀詩其三》唐·杜甫)
聖人老子言“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此處描述並揭示了,不同層次的人對“道”的不同認知和態度。
所謂上士,乃是具有敏銳的悟性和堅定的信念之士,一般聽聞道法真諦後,就會積極地踐行。而中士,則處於半信半疑的狀態,行動上缺乏堅定性。至於下士麽!因其自身思想意識的局限性和自身偏見,多是無法理解道法深玄奧妙的!
甚至下士者自持已知,往往會嘲笑和否定道法自然。於此啟示修者,在追求真理和智慧的道之路上,需要保持開放的心態和堅定的信念,不被表象所迷惑,勇於實踐和探索,方是正途。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則揭示了道的超越常規的特性,即其表象與本質往往相反。
真正的光明之道,看似昏暗,前進之道,好似後退,平坦之道,仿佛崎嶇。啟示修者,在認識和判斷事物時,不能僅從表麵現象出發,而應深入思考和領悟其本質。同時,也提醒修者,要有包容和謙遜的心態,不輕易否定看似矛盾或不合常理的事物。
“上德若穀,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描述展示了德的不同境界和表現形式。
高尚的德行如同深穀,虛懷若穀,能容納萬物;廣博的德行不會驕傲自滿,自以為足具,而是能深知己身的不足;真正建立起德行的人,既不張揚也不炫耀,默默地踐行著道與德。
此即啟示修者,在追求道德修養的過程中,應保持謙遜、包容和不斷進取的態度,不斷提升自己的品德和境界。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體現了事物的辯證發展規律。
最方正的東西沒有棱角,強大的器物需要長時間的磨礪才能成就,最大的聲音,聽來無聲,卻深入每個聞者之心。強大的形象沒有固定的形狀,卻能震撼每個人。
這是告訴修者,事物的發展變化,往往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切莫急於求成,當耐得住道途寂寞,經過長期的積累和沉澱,自能達到更高的境界。
“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則調了道的包容性和成就性。
道雖然幽隱無聲、無名無狀,卻如水一般,善於給予萬物,並且輔助萬物。啟示修者,在凡塵生活和修行中,應保持一顆包容之心,尊重和理解不同的人和事,同時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當為大世社會和民眾他人做出應有之貢獻。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穀,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
此中真意是“優秀的人聽聞道音之後,自會勤勉地遵循踐行。
一般的人聽了道音之後,仍是似懂非懂、不知所謂,若有若 無的樣子。
粗俗鄙陋之人聽了道音之後,則會大聲嘲笑。若這種人不大聲嘲笑,那麽所謂的道,還叫真道嗎?
故此,有大能建言說“明白道意,要有若蒙昧懵懂無知者般。精進道法,要有若退步視物般,去看清道理。行崎嶇不平,坎坷曲折之道路,有若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一樣,看起來很艱難,行之有道,自有方法。
而至高無上的德行,有若像幽穀淵博,大白於天下,有若受到了侮辱,知道得越多越是如此!
廣泛普遍的道德,被視若不足為奇,健康友善的德行,往往被視若苟且偷安。實質化的真理,有若虛無縹緲,至大的空間,沒有角落存在,大器最晚成形,卻能堪大用。大理宏音之聲聞聽難清,是人在其中,聽不真切。大象物狀無有形態,是人在其中,視若無睹。道是隱秘無名狀態的,大丈夫唯有道德如水一般,善於借鑒環境,予取予求又能成全諸般,方才可有所成就。 ”
時空長河,那時光幽幽一段,三國時期。袁紹身邊有一位門客,此人名叫崔琰。
他從小學習武藝,欲圖長大賣予帝王家。這崔琰在外行走,特別喜歡結交朋友。然有些不明道理的人,卻是認為他這是不學無術,除了喜歡舞刀弄棒,拉幫結夥之外,於學問上是一竅不通。
一次,崔琰去拜訪一個學者,主人卻讓管家出來告訴他說:“我家主人,正在潛心研讀詩書,無暇與汝閑談。”
崔琰自然知道,這是人家嫌他文化水平低下,不願與自己有過多的交集,頓感無比羞愧。
於是他暗自下了決心,一定要好好讀習書經典籍,成為一個文武雙全的人。
從此,崔琰虛心拜師,四處求學,很快便成長為,一個飽讀書典大有學識的人。後來獨霸北方的袁紹,聽聞了崔琰的種種傳聞,知道他是自己所需的人才,便把他招攬入幕,成為帳前謀士。
當時,袁紹手下的士兵可說非常殘暴不仁的,他們行軍打仗之餘,甚至會挖開死人的墳墓,除了盜取陪葬品之處,還經常毀棄死者的屍骨。
這事讓崔琰大為惱火,他實在是看不下去了!於是崔琰便勸說袁紹,希望他命令自己的士兵,不要做這樣毫無人倫底線的事情。
袁紹為了爭奪天下大勢,自然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就聽取了崔琰的建議,並且封他為騎都尉。
殊不知,奸雄梟主曹孟德的曹營之中,卻是專門組建了一支,專幹掘墳挖墓勾當的“摸全校尉”。(摸金校尉,乃是華夏遠古時代,一個盜墓者的別稱。據史書記載,摸金校尉起源於東漢末年三國時期,自於漢代陳琳所作《為袁紹檄豫州》。)
曹操為了彌補曹營軍餉的不足的現狀,便一狠心一跺腳,在營中設立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軍銜。專司盜墓取財,貼補軍餉的活計。“漢墓十室九空”的道理於此!
袁紹率軍與曹操開戰,為使師出有名,袁紹便命陳琳寫了一篇檄文,目的就是要給曹操扣頂挖人墳掘人墓的大帽子。
雖然曹操並未堅決否認,自己派人掘墓充實餉軍一事,但他公然為此設置官職,大張旗鼓的去刨別人家的墳的,自是不得好認可的!
官渡之戰後,曹操大敗袁紹,崔琰便被曹操所俘獲。
曹操看他是個可用的人才,便把他收留在自己的身邊。
後來曹軍多次打敗趁亂前來入侵的匈奴。最後匈奴不得不派使臣,向曹操求和,並送來大量的稀罕物件作為貢禮。
匈奴使臣在回國之前,請求曹操接見於他,並說道:“我久仰魏王武功赫赫,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想來形貌一定威嚴,心願一睹風采。”
曹操聽聞手下的報告,覺得這匈奴使臣的要求似乎很合理,不好拒絕人家。便讓有關官員安排好會見的時間地點。
會見之前,曹操覺得自己的個頭似乎太小,不夠威武霸氣,很難令這外國蠻夷使臣心生敬畏,便讓相貌俊雅的崔琰假扮自己,去接見匈奴使臣。
他自己則假扮作那貼身侍衛,手扶腰間配刀,站在崔琰一旁。
會見很快結束,曹操派人向匈奴使臣詢問,他對曹丞相的印象。
匈奴使臣說道:“魏王長相風流文雅,氣度寬宏非凡,但他身邊那個手扶佩刀的衛士,卻更顯威嚴氣度,一眼望之,便令人望而生畏,大有帝王之相。”曹操聽了匈奴使臣的評價,覺得此人很有眼力勁。
曹操晚年之時,想立曹植為嗣子,崔琰站出來反對道:“自古以來帝王家的規矩,都是長幼有序,立長子,不立幼。丞相豈能立小兒子為嗣呢?這是萬萬不可以的!”
要知道,曹植雖是崔琰的侄女婿,但他竟也不偏袒曹植,可見其胸中有公理大義存在。曹操知道一切,很是佩服崔琰的公正無私。
崔琰有個堂弟叫崔林,年輕時一事無是處,親友們都很看不起他。但崔琰久經世故,知道自家這個堂弟,將來會是個人物,很是器重於他。
他憑著自己的經曆,常對家族中人說:“我與你們的看法不同。大器晚成者,終必遠至。我認為人的成功有早有晚,能做大事的人,往往要經曆長期的磨煉,以崔林的見識和才幹,將來一定能幹成一番大事業。我不過早做了幾年官罷了!哪裏比得上崔林?”
崔琰的眼光果然沒有錯!崔林一直埋頭刻苦學習,但他關注天下大事,積累了別人所沒有的豐富的知識。
不久之後,崔林的才幹,便被善於用人的曹操發現了!崔林先是在曹操手下,擔任主簿、禦史中丞等官職。
後來曹丕建立大魏國,號魏文帝。崔林在曹丕的大魏朝中,擔任司空,被封為安陽鄉侯,成為魏國的股肱之臣。其崔氏一脈也因此得享多年的榮華富貴。
鄭公瑚璉器,華嶽金天晶。昔在童子日,已聞老成名。
嶷然大賢後,複見秀骨清。開口取將相,小心事友生。
閱書百紙盡,落筆四座驚。曆職匪父任,嫉邪常力爭。
漢儀尚整肅,胡騎忽縱橫。飛傳自河隴,逢人問公卿。
不知萬乘出,雪涕風悲鳴。受詞劍閣道,謁帝蕭關城。
寂寞雲台仗,飄颻沙塞旌。江山少使者,笳鼓凝皇情。
壯士血相視,忠臣氣不平。密論貞觀體,揮發岐陽征。
感激動四極,聯翩收二京。西郊牛酒再,原廟丹青明。
匡汲俄寵辱,衛霍竟哀榮。四登會府地,三掌華陽兵。
京兆空柳色,尚書無履聲。群烏自朝夕,白馬休橫行。
諸葛蜀人愛,文翁儒化成。公來雪山重,公去雪山輕。
記室得何遜,韜鈐延子荊。四郊失壁壘,虛館開逢迎。
堂上指圖畫,軍中吹玉笙。豈無成都酒,憂國隻細傾。
時觀錦水釣,問俗終相並。意待犬戎滅,人藏紅粟盈。
以茲報主願,庶或裨世程。炯炯一心在,沉沉二豎嬰。
顏回竟短折,賈誼徒忠貞。飛旐出江漢,孤舟輕荊衡。
虛無馬融笛,悵望龍驤塋。空餘老賓客,身上愧簪纓。
(《八哀詩其三》唐·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