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靜靜盤坐於太虛靜地,沉浸在聖人思想精髓中,他觀想參詳《道德經》細致入微,所得道則法力,非尋常修士所能望其頂背。
《道德經》第三十五章曰:“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共中之意是“一個秉持大道之象的人,天下無往而不利。天下往歸無害,得享平安泰然。然樂於與這些誘餌佳宴為伴,便淪為匆匆過客沉溺其中,止步不前。雖大道得見了出口,卻成為平淡無味事。這看起來不足輕重,卻關乎所見習,聽起來不足入耳傾心,用的時候,也有不足,既然卻也受益無窮。
聖人老子通過深邃的哲理,向修者展示了“道”的偉大力量與深遠影響。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能夠執守大道,即遵循自然法則和宇宙規律時,就能贏得天下人的歸附。
這種歸附不是基於強製或利益,而是源自於對大道的認同和信任。
在這樣的環境中,修者若能夠各安其位,和諧共處,互不傷害,從而實現安定太平。無論是個人修養還是大道治理,都應追求大道至簡,順應自然的原則。
“樂與餌,過客止”則是對世俗誘惑的警醒。迷離之音與美食佳肴等等世俗享樂之物,雖然能吸引修者的目光,但過度沉迷其中,就會迷失自我,忘記了對大道的追求。
在現實生活中,修者往往會麵臨各種誘惑,如名利、權勢、物質享受等等一切。隻有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被這些誘惑所左右,才能堅守大道方向,實現修行的真正價值。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則揭示了大道的平淡無奇與無窮無盡。
大道天成,自沒有華麗的外表和誘人的魅力,但它的作用卻是無窮無盡的。
道就像一杯清水,雖然無色無味,卻是生命源泉,能滋養萬物。真正的智慧和真理,往往隱藏在平淡之中,需要修者用心去體會、去領悟。
石中深刻地認識到,“道”的重要性以及它在人生和社會治理中的指導作用。我們應該學會順應自然、遵循大道,拒絕世俗誘惑。
相傳,古時之牛盡皆野牛存在,乃是被老子李冉給降伏馴化之後,才逐漸成為農人耕種好幫手的。
據說在老子少年時期,曾在太清宮南麵的一座大山上居住。他突然見到這裏出現一群力量巨大,卻瘋狂魔怔的野牛。
而這群野牛,一頭頭都是體格龐大、雙角朝前的怪物野獸。它們在頭牛的帶領下,經常地騷擾附近村莊。
由於這群的野牛總是集體出動,又力量強橫,至附近各種動物懼怕不已,莫說豬狗之類的小畜,就連虎豹豺狼這等凶猛野獸,也都懼牛三分。
一日,李冉和本村的同伴“二楞子”瞞著大人,一起到南山下割草打野食。不長時間,倆個小夥伴就把籃子都割滿了,野果也飽餐了一頓,他們看看天色尚早,便玩起遊戲來。
二人把一把鐮刀插在地上,兩人一同站到遠處,使用枝條編就的老乾坤圈,套圈圈鐮把兒玩。
他們正玩得起勁時,突然聽到“哞”的一聲,就見山頭上出現了一頭巨大的野青牛。
李冉看見這從沒見過的龐然大物,瞬間便猜測出,此僚便是大人們口中所傳,能夠驚逃虎豹的野牛了!
出於天生正義赤子之心,他便想著要除掉這害人的玩意,為百姓除一害。
於是奮不顧身鎮定自若地,拿起背兜裏的鐮刀,向著野青牛就走了過去。
二楞子一看他這架勢,也是拿著鐮刀緊隨李冉身後,一起向那山頭上走去。
再說那頭野青牛,從記事起,他就從未遇到過對手。一見李冉與二楞子這陣式,也是展開了攻擊架勢,自用前蹄刨起塵土,振作起十二分的精神和勇氣,向著山頭下的二人就奔了過來。
它快到二人近前時,把牛頭使勁一低,爾後一個猛竄,就想把倆人給抵死了事。
卻隻見李冉與二楞子兩人忙把身子一蹲,那頭野青牛,正正地從他倆頭上就竄了過去。
李冉見那頭野青牛氣勢磅礴,想著給他來點厲害招數,好殺一殺它的威風。
隨即就猛地站起身來,舉起鐮刀,朝那頭野青牛的屁股上,狠狠地一刀砍去。
這把鐮刀因李冉經常使用,那是磨得曾光海亮鋒利異常,一刀砍下去,隻露出了鐮刀柄把兒,仿佛長在牛屁股上一般。
野青牛吃痛,一下子蹦起老高,它害怕!怎有如此無懼死亡的少年人,竟然能傷了自己!於是,它撒開蹄子,就往山上奔逃跑路。
李冉與二楞子倆人見野青牛被打跑了!便大聲喊叫著“嗚嚕,嗚嚕,嗚嚕嚕嚕...”追尋著那野青牛的蹤影,追上了山去。
那頭受傷的野青牛,一口氣跑到半山坡上,便是鑽進一個很大的洞子裏,躲了起來。
李冉和二楞子追尋而來,正準備著到洞子裏抓它個瓷實,猛聽到一聲吼叫“哞”,從洞裏傳了出來。這一聲吼叫,震得整個大山地麵都直打震顫。
他倆隨著聲音看去,就見一頭比剛才的野青牛,還要大出那麽一號來的巨大的青牛,從那山洞裏猛竄了出來。
它才竄出洞口,往那半山坡上一站,就見著是兩個半大小孩,手持鐮刀棍棒,站在下方,眼瞪著自己,毫無半點懼色,瞬時牛脾氣上頭,氣得暴跳如雷。
它對著李冉和二楞子兩個,先就亮了個下馬威來。那猛牛勁頭可真夠凶的!但見它把頭一低,伸出舌頭,就往滿草坡地上一舔,“嗤啦”一聲,舌頭所過之處,一片精光,寸草不生,連地皮都被它舔起有那麽半尺多深來。
它尤自在心中說道:“哼,娘西皮,自從俺們占山為王以來,哪裏吃過半點虧,今天倒被你倆小孩子給占了便宜不成,敢傷俺老牛手下,真正是有失尊嚴呀!看俺怎生地收拾你倆個渾球。大青牛“哞”地大叫一聲,就朝他倆奔馳而來。
李冉看著這大頭大嘴大蹄盤,頭上還長有兩隻角,且向前伸著的大青牛,猜想到“這一定就是那傳說中的牛王了!”
隻見這頭大野青牛,一個餓虎撲食般的身法,就撲向他兩個半大孩子。李冉與二楞子兩個都是閃身一躲,向邊上跳開。
然而二楞子隻稍稍慢了些,那大青牛就已竄到他身邊,朝著二楞子低頭就是一猛抵。
二楞子也不是吃素的!他急慌忙閃身,躲開了大青牛的朝前雙角,順勢又抱住了大青牛的前腿。
那大青牛見自家的腿被這人抱住,急得張口就要下嘴咬死二楞子。
李冉見了,猛地上躥上去,用手裏枝條編就的乾坤圈,對準了大青牛的上牙,就是一下子,奇怪事情發生了!但聞“哢嚓”一聲。大青牛鋒利無比上排牙齒,竟然被枝條編就的乾坤圈給全砸掉了!
這一下,大青牛便是羞惱成怒,身子猛一橫,想把李冉給撞倒地上。然它才低下頭去,伸出舌頭“呼嗤”一下子,卻把二楞子給卷進了肚皮中。
李冉見二楞子被老牛給卷進了肚裏,急得怒火中燒,恨從心中起,勁從骨中生,他趁大青牛低頭躬背衝擊到他眼前時,猛地站起身來,一下子便抓住了大青牛向前的牛角,一個翻身,就騎到了大青牛的牛背上。
李冉兩腿夾緊牛背,兩手握住兩隻牛角使出渾身力量,勁氣向後一搬,一下子把兩向前的牛角給搬到了頭上。
大青牛頓時疼得“哞...哞...哞”亂叫,不光亂叫,它還亂蹦亂跳著,就想把李冉從自己的背上給甩下來。
李冉哪裏會給他這機會,摘下那枝條編就的乾坤圈,就把它的牛鼻子牢牢地給穿住了!其手法之快,真就隻在電光火石之間。
這一下子,大青牛算是老實了!李冉跳下牛背,用二楞子掉落的鐮刀,把大青牛的牛蹄子一刀給切成了兩半,且讓它知曉厲害。
隻這一下子,大青牛才徹底老實不敢動彈。李冉見大青牛老實了!便是回身,狠勁地一托大青牛的肚子,把它胃裏的東西,連同二楞子一起,都給擠了出來。在牛肚子裏憋悶得昏死過去的二楞子,呼吸了新鮮氣,不一會就醒了過來。
見搞定了這頭牛王,李冉依法炮製,又編了個枝條乾坤圈,把那頭野青牛也給收服了!他和二楞子一人騎著一頭大青牛,高高興興地往山下走去。
沒走多遠,李冉就發現自己的身後麵,跟來了一群大大小小的牛兒。
原來,這些野牛見牛王被李冉給治服了!便都不敢再行撒野,都乖乖地跟了下來。
李冉把它們趕到村邊的一片草地上,專門圈養養護起這群牛兒來,且隻許他們吃些青草嫩葉,又教它們拉犁拉車,耕田犁地的活計。
李冉將一群為非作歹的野牛,給馴養成了家牛。但他覺得牛頭上的角朝前向,有些個嚇人,便都一一把牛犄角給扳朝了後麵,蹄子也都一刀兩半,全給修整了樣子。
後來又覺得它們在地裏吃草,慢慢悠悠的太浪費時間,便使法子,不僅讓牛吃幹草,且還要能反複吞吐咀嚼。
一群野物從此,由野牛給馴養成了家牛,皆都是犄角朝後、蹄子兩半的樣子,不僅吃東西反芻,且隻知道拉車耕地是活計了!有時最多敢發點牛脾氣,再不敢禍害村民。
後來李冉學有所成,改名為李耳,自就考入了皇家學院,得受高位太子太傅職教。
這位太子太傅的教學方式很是特別,他不僅僅隻是光講些書本課程,而是經常帶領學生到現場教學。
太子太傅經常接待些各地前來訪學的人物。而每次接人待這些人物時,他就讓學生們事先坐在一大屏風之後,不能說話吵鬧,安靜聆聽。
待得接待完各路諸侯,地方政要,鄉間名流送走客人後,太子太傅就會把自己的學生們給叫出來,讓他們各抒己見,好好談談剛才所聽之對話,所得心得體會。
這群學生都很是謙虛,不敢妄言。許是因為真不會,便一個個無言無語。當輪到李耳回答時,李耳便是開口答道“先生,學生知識和眼界有限,隻能表達些個學生個人的看法與觀點,望請先生批評指正。
太子太傅即道“無妨,你且說吧!”
李耳即道:“學生據先生一直以來亡教導,加上學生淺薄的認知理解,學生以為…”
太子太傅聽聞他之言語,頓時覺得這個學生蠻有水平,就於此提一兩點李耳沒曾考慮到的觀點。
李耳前剛說了兩點,太子太傅後就給他加了兩條忽視,於是乎,一來二往,師徒倆暢談得不亦樂乎!李耳由此也有了更多的清晰思路。
李耳不由衷言說道:“先生之言,實是真言妙語也,一句話當真有如醍醐灌頂,讓學生眼界豁然開朗。先生之指點,對學前途生至關重要,借先生真言,學生今將疑惑一一道來,望先生指點迷津”。
太子太傅聞聽李耳一番置疑,即是開口讚道:“孺子可教也!見事待物通透自然,將來定是國之棟梁。”
李耳得太子太傅高讚,卻不驕不躁,開口道“這是先生教導有方,學生愚鈍,還望先生多多教我。”
太子太傅覺得李耳是個可造之材,便將他引進給周皇室,然無有背景的他,隻得任了個皇家藏書館守藏室史。
隻不過在這裏,李耳接觸到了古往今來,史前史上最強最牛的經典著作名簡。豐富了自己的知識文化,開闊了自己的眼界,發展了自己的思維思想。為他了悟解析大道根本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一日,不知什麽原因,一個周室公主卻與李耳在藏書館起了爭執。李耳此時卻是知道這位真實身份的!但都打著啞迷,裝做互相不知道對方。
隻是麵前這位公主,貌似發現自己竟然說不動小小一個守藏室史,就出了一個狠招來。她讓隨從去請了自己的父皇來,且讓隨從告訴她父皇,不可穿了龍袍衣著來,要隱藏了身份。
公主見到自家父皇來到後,就對李耳說道:“嗯!我在第一次鄭重其事的請你。去把那部珍藏的上古書典給我找來,且交到我的手裏,如此便行了。”
她說完這話,心中卻很忐忑。因為這是他第一次以女裝出現在人前,而且此時還是在他的父王麵前。
李耳其實也狠忐忑,因為他認出了他,知道這二位真正的身份。初時他隻以為所見隻是她,卻沒想到,又還見著了一個大人物來。
李耳一見著這個人物,就知道他是誰了!當然這個人自也是知道李耳是誰的!他們三個人,彼此都知道對方的身份,卻為了不同的目的,都假裝著不知道對方是誰一般,也著實好笑來!
卻原來是,李耳在這皇室藏書館中,日集月累,自已的道法自然天成,且具了一雙天目,能看盡這世間一切虛侫所在。
然太子今時,卻不知因為何故,竟著了一身女裝,假扮成自己同胞雙胎的妹妹樣子,前來藏書館中,欲要取了一部上古奇書回去閱看。也順便找找李耳的茬,似乎要驗一驗他的人品。
李耳身為守藏室史,自然不好予他就這般取了藏書館所珍藏的上古書簡去。而且他之天目自然展現,早已看出太子假扮其皇妹的身份來,二人便在藏書館中爭執不下。
太子自是個狠角色,他知道自己的身份不會穿幫,也想看看李耳麵對聖顏時會有什麽表現,便是假借皇妹這身份,是個得父皇寵愛的人,就讓隨從去把周天子給請了過來。
周天子來到,卻是不管他們的爭執事,隻是對著李耳問道:“你覺得當今天下態勢如何?”這大有那什麽考較什麽的架勢來。
李耳雖然認出了周天子,卻是裝著不知道的樣子,回答道:“我在的這天下挺好。”
周天子聞言,又問他道:“可知如何讓天下更好?”
李耳回答道:“有道即好。”
天子又問道:“怎生是道?”
李耳回道:“好就是道”。
天子不解問道:“又什麽是好?”
李耳心如止水,麵無波瀾地回道:“你好,我好,大家好,好也!”
周天子這才發現,眼前這個年輕的家夥,說著最簡單的話,卻表達著內涵極其深邃的意。
於是又問他道“如你所說,大家好,得有多大多好呢?!”
李耳聞言,卻是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說道:“全天下都好,就是有道,如果全天下不好,就是無道。有道全,無道缺,缺一不可。”
他這直白之語,意出鋒利,不覺讓旁人驚出一身冷汗來。
然周天子卻不以為然,隻是繼續問道:“年輕人今年幾何?如此年紀,何以高談闊論談天下?!”
李耳聞言,雖知天子有慍怒,卻仍舊說不亢不卑說道:“天下者,乃是天下人之天下,天下之人,自然可以談論天下事。何故論年輕年長呢!”
周天子聞其言,即不與他再論甚天下,轉而問他說道:“年輕人,你覺得小女如何?”
李耳卻不直接回答,隻是說道:“天子有道,所以她自也很好。”
周天子卻道:“你認為她很好,你也論天下好,那若我想好上加好,當如何呢!”
其實這位周天子,一直想把自家公主,許給晉國或楚國的諸侯太子,然他今時卻是有所憶起,公主曾在自己麵前表現過對這人的好感,今時他就想看看,驗證驗證,眼前這個年輕人究竟如何!
在周天子想來,如果真的可以的話。似乎把這個有才學的年輕人留在宮中,甚至於是把公主“嫁”給他,那都不是問題。
然李耳回答他時,卻避開所有提問題,反說了一些不著邊際的大實話,這時又聽他回答道:“像我們現在這樣子,很好。”
周天子駕禦天下,妙懂李耳的個中深意,隻淡淡的說道:“不在其位,不謀其事,不懂其累,方為其行。”
話畢,逐拉了太子假扮的公主,轉身離開了藏書館,從此再不與李耳有多少交集。各行其道去了!
時光荏苒,光陰飛逝,李耳長成了老聃,自稱李聃。
這一日,老聃騎著大青牛欲從函穀關出,行至梁(今河南開封)郊外,他正閉目養神,忽聞有人大呼“先生,先生...”老聃聞聲,睜開雙目,卻發現乃是自己原先的弟子陽子居。
這陽子居,本魏國人,入了周太學,聞老子學識淵博,曾私下拜了老子為己師。卻也是時過境遷的事了!
陽子居沒想到,自己能在梁郊與老子相遇。慌忙從高頭大馬上翻身而下,掀起錦綠長袍,便是跪拜在老聃所乘青牛前。
老聃見狀當即從牛背上下來,扶起陽子居,與之相並同行。
李聃問道:“陽子近來忙於何事?陽子居施禮道:“弟子來此訪先祖居,欲購置些個房產,修飾梁棟,招聘仆役,整治家規,安好生活。”
李聃即道:“嗯!有臥身之地、有飲食之處,此則足矣,何需如此張揚費事?”
陽子居道:“先生修身,坐需寂靜,行需鬆弛,飲需素清,臥需安寧,非有深宅獨戶,何以能如此這般?若置深宅獨戶,不招仆役,不備用具,何以能撐展生活?招聘仆役,置備用具,不立家規,何以能治家有方之?”
李聃笑道:“大道自然,何須強自安圖靜宜。行無求而自鬆,飲無奢而自清,臥無欲而自寧。修身何需在深宅乎?腹饑而食,體乏而息,日出而作,日落而寢。居家何需眾役也?順自然而無為,則神安體健,背自然而營營,則神亂體損兮。”
陽子居知己知行淺陋,慚愧地說道:“弟子鄙俗不堪,今時多謝先生指教了!”
李聃又問他道:“安居於何處?”陽子居回道:“居在沛(今江蘇沛縣)地。”
李聃逐說道:“嘿!那正好,你我可相伴同行。”陽子居聽聞很是高興。自就欣然與師尊結伴向東而行。
才行至難水,二人要乘船而渡。老聃牽牛而先登,陽子居引馬而後上。老聃慈容笑貌。與同渡乘客談笑融融。然陽子居昂首挺胸,客人見之卻施之以座,船主見之卻奉茶獻巾。
難水一過,二人又各自騎牛上馬繼續前行。李聃便是歎道:“唉!剛才觀你之神態,昂首挺胸傲視旁人,唯己獨尊之勢,狂妄自大不堪,真不可教也!”
陽子居麵帶愧色,懇言說道:“師尊,弟子非是有意而為,實乃習慣成自然,今後一定改之!”
李聃即教他道“君子與人處,若冰釋於水,與人共事,如童仆謙下,潔白無瑕而似含垢藏汙,德性豐厚而似鄙俗平常,你當曉得”。
陽子居聽聞老聃此枝教後,一改往日高傲模樣,自貌不矜亦不恭,言不驕亦不媚。
老子當即讚道:“你小子有進步呀!為人者,父母生身,立在天地間,乃自然之物種也!貴己賤物背了自然道,貴人賤己則違了本性心,等物齊觀視見,物我合同一體,順勢而行,借勢而止,言行自然,則合道一矣!”
李聃長壽,一百六十餘歲仙逝,鄰裏皆來吊唁。合土之時,秦佚頌悼文道:“老聃大聖,替天行道,遊神大同,千古流芳。
昨日花開滿樹紅,今朝花落萬枝空。
滋榮實藉三春秀,變化虛隨一夜風。
物外光陰元自得,人間生滅有誰窮。
百年大小榮枯事,過眼渾如一夢中。
(《落花》金·丘處機)
《道德經》第三十五章曰:“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共中之意是“一個秉持大道之象的人,天下無往而不利。天下往歸無害,得享平安泰然。然樂於與這些誘餌佳宴為伴,便淪為匆匆過客沉溺其中,止步不前。雖大道得見了出口,卻成為平淡無味事。這看起來不足輕重,卻關乎所見習,聽起來不足入耳傾心,用的時候,也有不足,既然卻也受益無窮。
聖人老子通過深邃的哲理,向修者展示了“道”的偉大力量與深遠影響。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能夠執守大道,即遵循自然法則和宇宙規律時,就能贏得天下人的歸附。
這種歸附不是基於強製或利益,而是源自於對大道的認同和信任。
在這樣的環境中,修者若能夠各安其位,和諧共處,互不傷害,從而實現安定太平。無論是個人修養還是大道治理,都應追求大道至簡,順應自然的原則。
“樂與餌,過客止”則是對世俗誘惑的警醒。迷離之音與美食佳肴等等世俗享樂之物,雖然能吸引修者的目光,但過度沉迷其中,就會迷失自我,忘記了對大道的追求。
在現實生活中,修者往往會麵臨各種誘惑,如名利、權勢、物質享受等等一切。隻有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被這些誘惑所左右,才能堅守大道方向,實現修行的真正價值。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則揭示了大道的平淡無奇與無窮無盡。
大道天成,自沒有華麗的外表和誘人的魅力,但它的作用卻是無窮無盡的。
道就像一杯清水,雖然無色無味,卻是生命源泉,能滋養萬物。真正的智慧和真理,往往隱藏在平淡之中,需要修者用心去體會、去領悟。
石中深刻地認識到,“道”的重要性以及它在人生和社會治理中的指導作用。我們應該學會順應自然、遵循大道,拒絕世俗誘惑。
相傳,古時之牛盡皆野牛存在,乃是被老子李冉給降伏馴化之後,才逐漸成為農人耕種好幫手的。
據說在老子少年時期,曾在太清宮南麵的一座大山上居住。他突然見到這裏出現一群力量巨大,卻瘋狂魔怔的野牛。
而這群野牛,一頭頭都是體格龐大、雙角朝前的怪物野獸。它們在頭牛的帶領下,經常地騷擾附近村莊。
由於這群的野牛總是集體出動,又力量強橫,至附近各種動物懼怕不已,莫說豬狗之類的小畜,就連虎豹豺狼這等凶猛野獸,也都懼牛三分。
一日,李冉和本村的同伴“二楞子”瞞著大人,一起到南山下割草打野食。不長時間,倆個小夥伴就把籃子都割滿了,野果也飽餐了一頓,他們看看天色尚早,便玩起遊戲來。
二人把一把鐮刀插在地上,兩人一同站到遠處,使用枝條編就的老乾坤圈,套圈圈鐮把兒玩。
他們正玩得起勁時,突然聽到“哞”的一聲,就見山頭上出現了一頭巨大的野青牛。
李冉看見這從沒見過的龐然大物,瞬間便猜測出,此僚便是大人們口中所傳,能夠驚逃虎豹的野牛了!
出於天生正義赤子之心,他便想著要除掉這害人的玩意,為百姓除一害。
於是奮不顧身鎮定自若地,拿起背兜裏的鐮刀,向著野青牛就走了過去。
二楞子一看他這架勢,也是拿著鐮刀緊隨李冉身後,一起向那山頭上走去。
再說那頭野青牛,從記事起,他就從未遇到過對手。一見李冉與二楞子這陣式,也是展開了攻擊架勢,自用前蹄刨起塵土,振作起十二分的精神和勇氣,向著山頭下的二人就奔了過來。
它快到二人近前時,把牛頭使勁一低,爾後一個猛竄,就想把倆人給抵死了事。
卻隻見李冉與二楞子兩人忙把身子一蹲,那頭野青牛,正正地從他倆頭上就竄了過去。
李冉見那頭野青牛氣勢磅礴,想著給他來點厲害招數,好殺一殺它的威風。
隨即就猛地站起身來,舉起鐮刀,朝那頭野青牛的屁股上,狠狠地一刀砍去。
這把鐮刀因李冉經常使用,那是磨得曾光海亮鋒利異常,一刀砍下去,隻露出了鐮刀柄把兒,仿佛長在牛屁股上一般。
野青牛吃痛,一下子蹦起老高,它害怕!怎有如此無懼死亡的少年人,竟然能傷了自己!於是,它撒開蹄子,就往山上奔逃跑路。
李冉與二楞子倆人見野青牛被打跑了!便大聲喊叫著“嗚嚕,嗚嚕,嗚嚕嚕嚕...”追尋著那野青牛的蹤影,追上了山去。
那頭受傷的野青牛,一口氣跑到半山坡上,便是鑽進一個很大的洞子裏,躲了起來。
李冉和二楞子追尋而來,正準備著到洞子裏抓它個瓷實,猛聽到一聲吼叫“哞”,從洞裏傳了出來。這一聲吼叫,震得整個大山地麵都直打震顫。
他倆隨著聲音看去,就見一頭比剛才的野青牛,還要大出那麽一號來的巨大的青牛,從那山洞裏猛竄了出來。
它才竄出洞口,往那半山坡上一站,就見著是兩個半大小孩,手持鐮刀棍棒,站在下方,眼瞪著自己,毫無半點懼色,瞬時牛脾氣上頭,氣得暴跳如雷。
它對著李冉和二楞子兩個,先就亮了個下馬威來。那猛牛勁頭可真夠凶的!但見它把頭一低,伸出舌頭,就往滿草坡地上一舔,“嗤啦”一聲,舌頭所過之處,一片精光,寸草不生,連地皮都被它舔起有那麽半尺多深來。
它尤自在心中說道:“哼,娘西皮,自從俺們占山為王以來,哪裏吃過半點虧,今天倒被你倆小孩子給占了便宜不成,敢傷俺老牛手下,真正是有失尊嚴呀!看俺怎生地收拾你倆個渾球。大青牛“哞”地大叫一聲,就朝他倆奔馳而來。
李冉看著這大頭大嘴大蹄盤,頭上還長有兩隻角,且向前伸著的大青牛,猜想到“這一定就是那傳說中的牛王了!”
隻見這頭大野青牛,一個餓虎撲食般的身法,就撲向他兩個半大孩子。李冉與二楞子兩個都是閃身一躲,向邊上跳開。
然而二楞子隻稍稍慢了些,那大青牛就已竄到他身邊,朝著二楞子低頭就是一猛抵。
二楞子也不是吃素的!他急慌忙閃身,躲開了大青牛的朝前雙角,順勢又抱住了大青牛的前腿。
那大青牛見自家的腿被這人抱住,急得張口就要下嘴咬死二楞子。
李冉見了,猛地上躥上去,用手裏枝條編就的乾坤圈,對準了大青牛的上牙,就是一下子,奇怪事情發生了!但聞“哢嚓”一聲。大青牛鋒利無比上排牙齒,竟然被枝條編就的乾坤圈給全砸掉了!
這一下,大青牛便是羞惱成怒,身子猛一橫,想把李冉給撞倒地上。然它才低下頭去,伸出舌頭“呼嗤”一下子,卻把二楞子給卷進了肚皮中。
李冉見二楞子被老牛給卷進了肚裏,急得怒火中燒,恨從心中起,勁從骨中生,他趁大青牛低頭躬背衝擊到他眼前時,猛地站起身來,一下子便抓住了大青牛向前的牛角,一個翻身,就騎到了大青牛的牛背上。
李冉兩腿夾緊牛背,兩手握住兩隻牛角使出渾身力量,勁氣向後一搬,一下子把兩向前的牛角給搬到了頭上。
大青牛頓時疼得“哞...哞...哞”亂叫,不光亂叫,它還亂蹦亂跳著,就想把李冉從自己的背上給甩下來。
李冉哪裏會給他這機會,摘下那枝條編就的乾坤圈,就把它的牛鼻子牢牢地給穿住了!其手法之快,真就隻在電光火石之間。
這一下子,大青牛算是老實了!李冉跳下牛背,用二楞子掉落的鐮刀,把大青牛的牛蹄子一刀給切成了兩半,且讓它知曉厲害。
隻這一下子,大青牛才徹底老實不敢動彈。李冉見大青牛老實了!便是回身,狠勁地一托大青牛的肚子,把它胃裏的東西,連同二楞子一起,都給擠了出來。在牛肚子裏憋悶得昏死過去的二楞子,呼吸了新鮮氣,不一會就醒了過來。
見搞定了這頭牛王,李冉依法炮製,又編了個枝條乾坤圈,把那頭野青牛也給收服了!他和二楞子一人騎著一頭大青牛,高高興興地往山下走去。
沒走多遠,李冉就發現自己的身後麵,跟來了一群大大小小的牛兒。
原來,這些野牛見牛王被李冉給治服了!便都不敢再行撒野,都乖乖地跟了下來。
李冉把它們趕到村邊的一片草地上,專門圈養養護起這群牛兒來,且隻許他們吃些青草嫩葉,又教它們拉犁拉車,耕田犁地的活計。
李冉將一群為非作歹的野牛,給馴養成了家牛。但他覺得牛頭上的角朝前向,有些個嚇人,便都一一把牛犄角給扳朝了後麵,蹄子也都一刀兩半,全給修整了樣子。
後來又覺得它們在地裏吃草,慢慢悠悠的太浪費時間,便使法子,不僅讓牛吃幹草,且還要能反複吞吐咀嚼。
一群野物從此,由野牛給馴養成了家牛,皆都是犄角朝後、蹄子兩半的樣子,不僅吃東西反芻,且隻知道拉車耕地是活計了!有時最多敢發點牛脾氣,再不敢禍害村民。
後來李冉學有所成,改名為李耳,自就考入了皇家學院,得受高位太子太傅職教。
這位太子太傅的教學方式很是特別,他不僅僅隻是光講些書本課程,而是經常帶領學生到現場教學。
太子太傅經常接待些各地前來訪學的人物。而每次接人待這些人物時,他就讓學生們事先坐在一大屏風之後,不能說話吵鬧,安靜聆聽。
待得接待完各路諸侯,地方政要,鄉間名流送走客人後,太子太傅就會把自己的學生們給叫出來,讓他們各抒己見,好好談談剛才所聽之對話,所得心得體會。
這群學生都很是謙虛,不敢妄言。許是因為真不會,便一個個無言無語。當輪到李耳回答時,李耳便是開口答道“先生,學生知識和眼界有限,隻能表達些個學生個人的看法與觀點,望請先生批評指正。
太子太傅即道“無妨,你且說吧!”
李耳即道:“學生據先生一直以來亡教導,加上學生淺薄的認知理解,學生以為…”
太子太傅聽聞他之言語,頓時覺得這個學生蠻有水平,就於此提一兩點李耳沒曾考慮到的觀點。
李耳前剛說了兩點,太子太傅後就給他加了兩條忽視,於是乎,一來二往,師徒倆暢談得不亦樂乎!李耳由此也有了更多的清晰思路。
李耳不由衷言說道:“先生之言,實是真言妙語也,一句話當真有如醍醐灌頂,讓學生眼界豁然開朗。先生之指點,對學前途生至關重要,借先生真言,學生今將疑惑一一道來,望先生指點迷津”。
太子太傅聞聽李耳一番置疑,即是開口讚道:“孺子可教也!見事待物通透自然,將來定是國之棟梁。”
李耳得太子太傅高讚,卻不驕不躁,開口道“這是先生教導有方,學生愚鈍,還望先生多多教我。”
太子太傅覺得李耳是個可造之材,便將他引進給周皇室,然無有背景的他,隻得任了個皇家藏書館守藏室史。
隻不過在這裏,李耳接觸到了古往今來,史前史上最強最牛的經典著作名簡。豐富了自己的知識文化,開闊了自己的眼界,發展了自己的思維思想。為他了悟解析大道根本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一日,不知什麽原因,一個周室公主卻與李耳在藏書館起了爭執。李耳此時卻是知道這位真實身份的!但都打著啞迷,裝做互相不知道對方。
隻是麵前這位公主,貌似發現自己竟然說不動小小一個守藏室史,就出了一個狠招來。她讓隨從去請了自己的父皇來,且讓隨從告訴她父皇,不可穿了龍袍衣著來,要隱藏了身份。
公主見到自家父皇來到後,就對李耳說道:“嗯!我在第一次鄭重其事的請你。去把那部珍藏的上古書典給我找來,且交到我的手裏,如此便行了。”
她說完這話,心中卻很忐忑。因為這是他第一次以女裝出現在人前,而且此時還是在他的父王麵前。
李耳其實也狠忐忑,因為他認出了他,知道這二位真正的身份。初時他隻以為所見隻是她,卻沒想到,又還見著了一個大人物來。
李耳一見著這個人物,就知道他是誰了!當然這個人自也是知道李耳是誰的!他們三個人,彼此都知道對方的身份,卻為了不同的目的,都假裝著不知道對方是誰一般,也著實好笑來!
卻原來是,李耳在這皇室藏書館中,日集月累,自已的道法自然天成,且具了一雙天目,能看盡這世間一切虛侫所在。
然太子今時,卻不知因為何故,竟著了一身女裝,假扮成自己同胞雙胎的妹妹樣子,前來藏書館中,欲要取了一部上古奇書回去閱看。也順便找找李耳的茬,似乎要驗一驗他的人品。
李耳身為守藏室史,自然不好予他就這般取了藏書館所珍藏的上古書簡去。而且他之天目自然展現,早已看出太子假扮其皇妹的身份來,二人便在藏書館中爭執不下。
太子自是個狠角色,他知道自己的身份不會穿幫,也想看看李耳麵對聖顏時會有什麽表現,便是假借皇妹這身份,是個得父皇寵愛的人,就讓隨從去把周天子給請了過來。
周天子來到,卻是不管他們的爭執事,隻是對著李耳問道:“你覺得當今天下態勢如何?”這大有那什麽考較什麽的架勢來。
李耳雖然認出了周天子,卻是裝著不知道的樣子,回答道:“我在的這天下挺好。”
周天子聞言,又問他道:“可知如何讓天下更好?”
李耳回答道:“有道即好。”
天子又問道:“怎生是道?”
李耳回道:“好就是道”。
天子不解問道:“又什麽是好?”
李耳心如止水,麵無波瀾地回道:“你好,我好,大家好,好也!”
周天子這才發現,眼前這個年輕的家夥,說著最簡單的話,卻表達著內涵極其深邃的意。
於是又問他道“如你所說,大家好,得有多大多好呢?!”
李耳聞言,卻是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說道:“全天下都好,就是有道,如果全天下不好,就是無道。有道全,無道缺,缺一不可。”
他這直白之語,意出鋒利,不覺讓旁人驚出一身冷汗來。
然周天子卻不以為然,隻是繼續問道:“年輕人今年幾何?如此年紀,何以高談闊論談天下?!”
李耳聞言,雖知天子有慍怒,卻仍舊說不亢不卑說道:“天下者,乃是天下人之天下,天下之人,自然可以談論天下事。何故論年輕年長呢!”
周天子聞其言,即不與他再論甚天下,轉而問他說道:“年輕人,你覺得小女如何?”
李耳卻不直接回答,隻是說道:“天子有道,所以她自也很好。”
周天子卻道:“你認為她很好,你也論天下好,那若我想好上加好,當如何呢!”
其實這位周天子,一直想把自家公主,許給晉國或楚國的諸侯太子,然他今時卻是有所憶起,公主曾在自己麵前表現過對這人的好感,今時他就想看看,驗證驗證,眼前這個年輕人究竟如何!
在周天子想來,如果真的可以的話。似乎把這個有才學的年輕人留在宮中,甚至於是把公主“嫁”給他,那都不是問題。
然李耳回答他時,卻避開所有提問題,反說了一些不著邊際的大實話,這時又聽他回答道:“像我們現在這樣子,很好。”
周天子駕禦天下,妙懂李耳的個中深意,隻淡淡的說道:“不在其位,不謀其事,不懂其累,方為其行。”
話畢,逐拉了太子假扮的公主,轉身離開了藏書館,從此再不與李耳有多少交集。各行其道去了!
時光荏苒,光陰飛逝,李耳長成了老聃,自稱李聃。
這一日,老聃騎著大青牛欲從函穀關出,行至梁(今河南開封)郊外,他正閉目養神,忽聞有人大呼“先生,先生...”老聃聞聲,睜開雙目,卻發現乃是自己原先的弟子陽子居。
這陽子居,本魏國人,入了周太學,聞老子學識淵博,曾私下拜了老子為己師。卻也是時過境遷的事了!
陽子居沒想到,自己能在梁郊與老子相遇。慌忙從高頭大馬上翻身而下,掀起錦綠長袍,便是跪拜在老聃所乘青牛前。
老聃見狀當即從牛背上下來,扶起陽子居,與之相並同行。
李聃問道:“陽子近來忙於何事?陽子居施禮道:“弟子來此訪先祖居,欲購置些個房產,修飾梁棟,招聘仆役,整治家規,安好生活。”
李聃即道:“嗯!有臥身之地、有飲食之處,此則足矣,何需如此張揚費事?”
陽子居道:“先生修身,坐需寂靜,行需鬆弛,飲需素清,臥需安寧,非有深宅獨戶,何以能如此這般?若置深宅獨戶,不招仆役,不備用具,何以能撐展生活?招聘仆役,置備用具,不立家規,何以能治家有方之?”
李聃笑道:“大道自然,何須強自安圖靜宜。行無求而自鬆,飲無奢而自清,臥無欲而自寧。修身何需在深宅乎?腹饑而食,體乏而息,日出而作,日落而寢。居家何需眾役也?順自然而無為,則神安體健,背自然而營營,則神亂體損兮。”
陽子居知己知行淺陋,慚愧地說道:“弟子鄙俗不堪,今時多謝先生指教了!”
李聃又問他道:“安居於何處?”陽子居回道:“居在沛(今江蘇沛縣)地。”
李聃逐說道:“嘿!那正好,你我可相伴同行。”陽子居聽聞很是高興。自就欣然與師尊結伴向東而行。
才行至難水,二人要乘船而渡。老聃牽牛而先登,陽子居引馬而後上。老聃慈容笑貌。與同渡乘客談笑融融。然陽子居昂首挺胸,客人見之卻施之以座,船主見之卻奉茶獻巾。
難水一過,二人又各自騎牛上馬繼續前行。李聃便是歎道:“唉!剛才觀你之神態,昂首挺胸傲視旁人,唯己獨尊之勢,狂妄自大不堪,真不可教也!”
陽子居麵帶愧色,懇言說道:“師尊,弟子非是有意而為,實乃習慣成自然,今後一定改之!”
李聃即教他道“君子與人處,若冰釋於水,與人共事,如童仆謙下,潔白無瑕而似含垢藏汙,德性豐厚而似鄙俗平常,你當曉得”。
陽子居聽聞老聃此枝教後,一改往日高傲模樣,自貌不矜亦不恭,言不驕亦不媚。
老子當即讚道:“你小子有進步呀!為人者,父母生身,立在天地間,乃自然之物種也!貴己賤物背了自然道,貴人賤己則違了本性心,等物齊觀視見,物我合同一體,順勢而行,借勢而止,言行自然,則合道一矣!”
李聃長壽,一百六十餘歲仙逝,鄰裏皆來吊唁。合土之時,秦佚頌悼文道:“老聃大聖,替天行道,遊神大同,千古流芳。
昨日花開滿樹紅,今朝花落萬枝空。
滋榮實藉三春秀,變化虛隨一夜風。
物外光陰元自得,人間生滅有誰窮。
百年大小榮枯事,過眼渾如一夢中。
(《落花》金·丘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