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三十三章,乃聖人老子思想之精髓所在,其文辭簡練,內涵深邃,予石中諸多啟迪與思索。使其於《道德經》之觀想參悟,更臻佳境。


    老人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為訓,凸顯了識人與自知之重要性。


    修者行走天下,於人際交往中,能洞悉他人之心思、體悟他人之需求,實乃智慧之舉。


    然更為可貴者,乃能明晰自我,知曉真我之長與短,確明自身之定位與價值,此乃真正之明智也。此語誡修者於追求外在之道時,切不可忽視對內在真我的探尋與認知。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深刻地詮釋了力量的真諦。於外界競爭中勝出,所彰顯的不過是外在之力。唯有戰勝自身之弱點,克服內心之恐懼與欲望,方為真正之強大。此乃告誡我們,真正之強大並非在於擊敗他人,而在於自我之超越與成長。


    “知足者富”乃是一種生活態度之倡導。於這物欲橫流之社會,眾人往往追逐更多之物質財富與地位,卻漠視了內心之滿足與寧靜。


    老子於此提醒修者,知足常樂,珍視當下所擁有之一切,方為真正之富足。此種富足不依憑於外界之條件,而源自內心之平和與滿足。


    “強行者有誌”,此乃激勵吾等修者須具堅毅之誌與果敢之行。於困厄與挑戰前,能奮然前行,鍥而不舍地追逐己之目標者,方為有誌之士、有恒之人。此言激勵吾等當果敢行動,無懼艱險,以切實之行去追尋己之夢想。


    “不失其所者久”,此強調守持本心之重要。於人生之征途,吾等極易受外間之誘惑與幹擾,而迷失己之方向。惟堅守己之初心與原則,不為外間所撼,方能行得更遠、更穩。


    “死而不亡者壽”,此乃對此章思想之升華。其示吾等,真正之長壽非在肉體之存活久暫,而在精神與思想之傳承與影響。一能留深刻印記、對後人產生積極影響之人,雖肉身已逝,其精神亦將永存。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誌。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其中之意是“知曉他人,能識透別人,是智慧之人。有自知之明的人,能清楚的了解自己的人,是明智的人。能戰勝別人,是有力量的人,能戰勝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知足的人富有。克服自己的缺點、順應天道而行的人,是有誌氣的人。持守本心、不失不離真我的人,能長久存在。雖然肉身死亡,其真我生命卻活著的人才叫長生。


    明憲宗成化八年,紹興府餘姚縣王家。曾任南京吏部尚書的狀元郎王華,這一天喜得一子,可把個狀元郎給高興壞了!


    要知道,這孩子已經在娘胎裏懷了十四個月餘,眼瞅著就要給娃兒起名為哪吒了!現在他媳婦終於“卸貨”,且還得了一個大胖小子,怎不叫他高興來。


    孩子出生前一天,他奶奶說夢見有個神仙,在那雲中抱著一赤子,從天而降。因此一夢,孩子他爺爺就給這個孫兒起名叫“王雲”。


    一家子人眾星捧月般,把個王雲好好的養到了五歲。卻發現,這孩子雖然眼神透著靈氣,可就是不曾開口說話。便是滿世界尋醫問藥、燒香拜佛。然通通都不好使,他就是不說半句話來。這可把王華給急壞了!


    在王雲五歲生辰的這一天,餘姚縣裏來了一個老道,這老道能掐會算,甚是靈驗。不少鄉鄰圍著老道,找他求符問卦,好生敬重。


    王華聽到了消息,就帶著王雲去找老道,還沒張嘴介紹孩子的情況,老道就看著孩子出神了。仿佛老友,又似故人一般。


    過了許久,老道才從仿佛看到神跡顯靈了一樣的狀態清醒過來。而後他撫摸著王雲的腦袋瓜子說道,“好個孩兒,可惜道破”。王華乃是狀元郎,一聽他這話,自就明白了!不再詢問什麽,轉身就領著王雲回家改名去了。


    王雲被他爹拉著,回頭再看向老道的時候,老道並未出聲,隻是打了個揖手,爾後一個聲音如清風一般,在王雲的耳邊響起:“多年後,你我還會再見”。


    回家之後,王華趕緊請出他老父親,讓老人家給王雲改個名。老頭兒本也是個飽讀詩書的文人,拿本《論語·衛靈公》看了看,便提筆寫道:知及之,仁能守之。


    於是,便給這王雲改名叫了王守仁。世間事,奇妙就奇妙在無巧不成書上!才改完名後,王守仁真就張嘴說話了!一句“啊公,啊爸”便把倆爺崽搞得喜極而泣。


    王家人心知肚明,這孩子與眾不同,非同一般,必會非同凡響。即是一心一意讓王守仁讀書明理,中舉登科。


    可王王守仁這都五歲多了!一天書也沒念過。怕是要落後於人了!家人就趕緊地給他請來最好的老師補習。


    然剛才過了半天時光,高薪請來的教書先生就不幹了。


    他說王家人欺騙於他,口口聲聲說這孩子起步晚,零基礎,沒有讀過聖賢書。可這孩子一張嘴,經史子集,滿腹經綸,談古論今,見解獨到,這明擺著欺負人,拿他開算,打死也不再教了!


    王守仁爺爺和他爹也是一驚,趕緊問王守仁:“這究竟是怎麽回事?”王守仁卻非常淡定的回答道:“哎呀!啊公,啊爸沒什麽呀!前世經常跟在阿公身邊,看你們讀書,聽你們談論,我便都記在心裏罷了。”


    從此,王守仁神童才名遠播江浙。後來王華改任他地,便舉家搬到紹興。王守仁也進入了當地的一座書塾就讀。他也在此時,確定了人生理想“成為一名聖人。”


    在紹興讀書期間,眼瞅著大明王朝的皇帝明英宗濫用皇權,胡作非為至被也先人俘虜而去,他心痛不已,於是更加苦讀,尤其重視兵書戰法,欲攻軍事,立誌報國。


    十八歲這年,王守仁帶著新媳婦回老家省親。他們路過廣信的時候,遇到了一個叫婁亮的奇人。


    這人可以說是王守仁後來成就聖人之名的啟蒙老師。他是第一個給他介紹格物致知道理的人,王守仁聽完婁亮的講課,當即就驚呆了:“這不就是我想學的知識嗎?”


    才回到老家,王守仁便不吃不喝的盯著一根竹子發呆。直是七天七夜不眠不休,發誓要窮盡出竹子的所有道理。不想最後一口老血噴在竹竿上,這才暫時作罷。


    這件事讓他產生懷疑,放下了一時執著。他很想知道“程朱理學”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要去追求的真理,於是就開始了中規中矩的科舉考試征途。


    但連續兩次的榜上無名,他又有所疑惑。作為狀元的他爹王華,就安慰他別灰心,下回準能中榜。


    王守仁卻非常認真的說道:“都以為我會因為落榜而感到羞恥,其實真正讓我感到羞恥的是,沒考上我竟然還會感到懊惱!”


    這個時候,他實際上,已經開始在強調自己內心的情緒感知了!


    在他二十八歲這一年,因為成績優異,終於考中,被錄取為南宮第二人,派往工部實習曆事。


    實習期間,他去過大西北,主持修過建軍事設施。後來又到刑部,被派去江北地區,也斷了不少的案子。最後被調到兵部任職。


    明武宗正德元年,南京給事中禦史等二十多人被捕。僅僅是因為得罪了大太監劉瑾,就被拿問下獄。


    王守仁上書仗義執言,無奈朱厚照根本就不看他的奏折,一切朝政全部交給大太監劉瑾批閱,劉瑾見了他的奏折,憤恨至極,就命人把王守仁抓來,痛打了他四十大板,然後把他貶到黔地安順龍場的一個荒涼驛站,去當了個驛丞。


    王守仁這時,相當於從國防部的一個高級幹部,直接被降級,變成了一鄉鎮鎮招待所的所長。其落魄不可謂不慘,於他的打擊不可謂大。


    當時的龍場,乃是一個環境極其惡劣荒涼的地方,當地百姓生活極其艱苦,且龍場常有毒蛇猛獸出現,病疫橫行。真是窮山惡水之地。


    王守仁來到這裏,卻很豁達,他在棲霞山陽明洞放了一口石棺,坐在裏麵參悟,他回憶起這三十四年來的種種磨難。


    當被廷杖、貶謫流放、遭人追殺的景象回複記憶起於腦海中,是什麽在支撐著自己,如果聖人遇到這些挫折,又會作何反應?一一呈現,解悟不斷。他夜以繼日地思考觀想這些問題根源,卻始終不得真解。生活的艱苦、環境的危脅、思想的滯澀不停地捶打著王守仁的意誌。


    終於有一天,他似乎參透了一切,狂喜大笑。他想通了一個道理:“聖人從眾中而來,聖人之道不在於物外,而在於自己的內心。”


    王守仁一時明悟,終於明白:“一直支撐著自己的並非外物,而是自己的本心,一個人本心的狀態,決定了一個人如何“看”,如何“聽”,如何“思”,如何感知外界一切,如何知行合一。從此,他就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叫王陽明。


    彼時的黔地安順龍場,百姓大多還處於蒙昧尚未開化的狀態,王陽明先生就四處去講學傳道,開啟百姓心智,受到了當地百姓的愛戴。


    正德五年(1510年)劉瑾因謀反罪,被明武宗朱厚照,判處淩遲處死。正德五年八月,王陽明終於被重新啟用。


    時任兵部尚書的王瓊,絲毫不掩飾自己對王陽明的欣賞,一路保舉他挺進朝堂。於是,王守仁就被擢升為都察院,左僉都禦史。


    此時,南中之地盜賊並起,匪患連連,百姓苦不堪言。官府鎮壓卻是屢屢受挫,死傷無數。如此世道狀況,甚至有百姓為了活命,直接去投靠了盜賊,壯大匪患。


    正在這危難之際,王陽明主動請纓,率領軍隊前去剿匪討賊,可王陽明雖然學習過兵法,也曾在兵部任職,但卻從未接觸過真正的軍事作戰。


    他在所有人的質疑下,率軍來到了南中。王陽明作戰的手法可謂是“狡詐專兵”。


    他先威逼利誘匪中奸細,讓他們成為己方間諜。又佯裝敗退,然後突然暴起反攻,到招降的時候,卻擺出殺人的架勢,嚇得敵方立馬投降,該殺人的時候,卻表現得畏畏縮縮,可一旦抓住機會,便心狠手辣,斬草且除根。


    平定了匪患賊亂,安撫了百姓,赫赫戰功,讓那些等著看他笑話的人,驚掉了下巴。


    就在他基本上肅清賊亂之後,寧王朱宸濠卻是造反了!皇帝哀歎不已,大臣心慌不定。


    兵部尚書王瓊卻氣定神閑道:“且別慌張,那王伯安不是在江西嗎?有他在,你們有何慌來?”


    要知道,這個時候,王陽明已經交還了兵符,手裏是沒有兵權的。而寧王這支軍隊,六萬有餘,戰力強悍,裝備精良,那總體力比起賊兵匪徒強大數十倍不止。


    但王陽明並沒有慌亂,他先是派人向周邊的府縣求援,不管是衙役苦役,盡都照單全收組成抗擊軍隊。


    然後他自己也廣招天下能士,出語曰:“寧王造反了!這人從小到大偷雞摸狗,好事從來不幹,壞事做盡,他現在要打南京,這要是被他得逞,咱們一個個都沒好果子吃。”


    他這一吆喝,所邀喊搖來的人裏麵,竟有很大一部分是農民,而另一部分,是他王陽明的信徒粉絲,一群又一群的讀書人。這樣一支由農民和讀書了組成隊伍,能打仗?還能打勝仗?!


    王陽明一邊到處散布假信息,拖延寧王的行軍速度。另一邊,大搞反間計,讓寧王對自己的兩個謀士起了疑心。有時候寧王甚至都已經相信,朝廷派的大規模平叛軍隊已經來了江西。


    等到寧王徹底搞清楚目前狀況,發現自己被騙了的時候。王陽明所組織的八萬雜牌軍,已經出發。


    他並沒有跟寧王硬剛強戰,而是不顧一切,直取寧王的老巢南昌城。果不其然,憨憨寧王,不願放棄老巢南昌城,當即回兵去救援。


    於是乎,奔波勞累的判軍在鄱陽湖,被王陽明的雜牌軍迎頭痛擊,寧王慘敗被擒。


    而此時離寧王宣布造反,僅僅才過去了月餘。


    正如說裏當有,世上常見的現象。這個時候,曆史上早已反複多次上演多次的戲碼又唱了起來,一幫子嫉賢妒能的奸佞小人,坐不住了,王明陽功高蓋主,他們哪有不搞事的道理!於是就開始惡搞功臣,卻不背奸佞小人名!


    但王陽明不等這群小人出招。他先下手為強,自己就打了退休報告“皇上派我幹的事,我做完了!老家的阿婆最近身體不太好,微臣要辭職,回去陪他了。”


    這讓憋了一肚子壞水的奸臣小人們都懵逼了!這是鬧的哪一出!功成身退麽!?但沒轍,皇上讓王陽明回家了!他們也沒啥手段好使。


    回到家的王陽明,總結了自己龍場悟道的心得體會,以及自己一生所學,他廣招門徒,傳授所學,解惑明士。“心學”知行合一真意,遍傳神州大地。


    也就是在這期間“陽明心學”開始逐漸成為了一種凝聚力,一種信仰,一種可以穿透時間和空間的精神力量。


    嘉靖六年,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領盧蘇王受造反,當地官府派兵去清剿,但是卻越剿越壯,朝廷自又沒了辦法。


    這時候有個人,想起特能打仗、詭計多端王陽明來了!於是王陽明被再次啟用。這次出兵前,王陽明並不像平日出征的時候那般瀟灑,而是顯得躊躇滿誌,思索久久。


    他在講學的天泉橋,留下了四句詩,這四句便是心學的四句教法“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聽說王陽明來了!叛軍連反抗的勇氣都沒有了!直接跪倒躺平,投降了!


    天道這個時候,當是覺得王陽明於凡塵世間的曆練已經完結,他立德、立功、立言的大聖之舉成全了功果。王陽明沒能回到自己的家鄉,自在歸途與世長辭了去。


    《左傳》中對王陽明的評價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王陽明,這個為華夏民族增添無窮精神力量的人,終於完成了年少時對自己許下的一個諾言“成聖”。


    他前半生都在艱難地探求聖人之道,用自己的後半生踐行了他所有的心學理論,他的學說,讓聖人的形象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模範,而是每個人都可以自省而得的人格。


    “聖人之道,吾性具足”讓無數尊崇陽明心學的人,不再致力探尋外物的真理,轉而對自己的內心進行格致,探求真我良知。


    一望羅洱聳萬山,畫圖曾進悅天顏。


    金爐飛篆乘鸞去,玉笈翻經引鶴還。


    棋洞落花春寂寂,藥槽流水夜潺潺。


    人來共道修仙易,誰肯安心學坐圜。


    (《題明福法堂壁》宋·雲章真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成道天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鴻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鴻書並收藏成道天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