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返璞歸真狀,靜坐於太虛靜地,沉浸在觀想參詳《道德經》第三十二章節的內容之中。


    意識海裏那座早已存在的知識寶庫,敞開著智慧的大門,任由他暢快地撿拾,老子《道德經》中猶如繁星閃爍,星星點點玄奧又玄妙的天道力量寶藏。


    所拾取之“道”法力量寶藏,星光匯聚,成具為一位樸素無為的智者形象,由虛無世界裏,輸出畢生所學於他腦海心靈。


    這一切,默默地遵循著自然規律,強調著順應自然的重要性。對於如他一般的天道修行者而言,此無疑是至關重要的天道修行道途關鍵環節,天道授法,其玄宏大,寂靜無聲。石中水漲船高,修為自是突飛猛進,一路暢爽無阻。


    一點通,百問自明,萬法歸一,天道有成。而“道”的無名無狀和樸素自然。乃老子“道”之玄奧,無法用語言完全描述出來。


    雖然影響微小,卻無法被寰宇自成所征服或主宰。修者如能遵循“道”的規律,無論大者治理天下,萬物管製,小者心境脈絡運轉,皆會自然歸順於道。


    天地相合,甘露自降,潤澤萬物,這種自然的現象,即“道”的無所不在和無所不能之體現。


    聖人老子強調,萬物興起時會有名稱和製度產生,但這些名稱和製度應當有所製約,明白其限製,才能避免危險。且更易於修者主控。


    老子的思想,千古遠來,卻仍然保持著具有著深刻的萬有指導意義。


    時刻提醒修者,在快節奏的人類社會生活中,所要保持的謙遜和節製,當順應自然規律,不要過度幹預紅塵世間事物的發展走向。


    要知道,自己的真我限製所在,守住於此修行道場的本分,才能在生活中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和危險,影響餘生。


    老子的思想,不僅僅隻是強調內心的一種自我平衡和順,更多的在於使修者與自然界的和諧統一,即天道合一,寧靜致遠。此間種種,對於現代個人而言,亦是一種心靈的慰藉,也是生活的指南。


    《道德經》第三十二章曰“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製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


    此即是在說“道,通常是不顯露其名本份所在的。萬事萬物存在的本源,即道的本體,大道至簡,雖然精渺微小,天下卻沒有什麽能支配於他。


    王侯將相若能持守於他,萬事萬物皆會自動歸順。如天地相和,降下甘露,無人去分配,自然均勻。


    寰宇天下一開始具有了天道秩序,就有了名分一說。既有了名份存在,人就該知道自己的限度和位置,斷不可僭越太多。


    知道人的限度而及時止步,可以平安無有隱患。譬如道,存在於天下,引萬眾歸向於自己,就好像河川流向大海一般。


    張三豐,以前叫張獻,字玄玄,號三豐,另號鬥篷。通常被人叫邋遢仙或者羊城人。


    他七歲的時候,就會下棋,而且一出手就沒人能贏過他,在當地自是小有名氣。十歲的時候,張三豐才開始讀書,因為父母很早就去世,所以在一番人家中,做了個仆人侍從。


    後來的一天,他在華林奇遇到一位大能高人,這位高人見他根骨清奇,便帶同他回到自己修行的地方,習練武功,精研術法。一直如此,過了三十年後,張三豐才得出山,到紅塵中曆練。


    時逢亂世之秋,他做了個閩地區的刑曹史,隻不過在那裏幾年時間,是個平常小官,閩人多不知道有他這麽一號人物。


    後來,因為一件義士劫獄的案子,張三豐受到牽連,不僅罷了官,還要被發配到黔地,充軍,做個軍卒。


    他到了黔地後,押解他的倆個公差,因覺汗流浹背身上粘乎乎,很不舒服,便是下河遊泳洗澡,張三豐也隨著下了河。


    結果,張三豐才到了水裏,自就不見了蹤影,押解的公差發現後,直等了他一個多時辰,也沒見他從河裏出來。


    他們確實不敢就此走掉!否則活不見人,死不見屍,他們哪裏交得了差。


    直等到第二日中午,太陽爬上中空,張三豐才從河岸邊鑽了出來。且手裏還攥著一道朝廷赦免他的公文。


    押解他的一個公差,聽他自說已獲赦免,自不相信他所說是真話。張三豐當即便打開自己手中的公文,予他一看。另一個公差瞬時傻眼,呆楞當場。


    卻原來是,張三豐確已經被朝廷大赦天下時,給免了充軍發配的罪罰。隻是這公差受那縣太爺指使,要報複張三豐而已!


    其原因在於,義士劫獄後,縣太爺被上峰嚴厲斥責,並罰了一年俸祿,便是懷了心恨,卻沒處發泄惡火。將一腔恨意轉移發泄在張三豐身上。


    使了這個心腹公差,與另一個不知情的,押解著他,欲待到了黔地,充了軍,造了冊,再讓當地的差人,將這赦免公文予了他看。到時他也入了軍籍,再難脫離苦海,便是一輩子不得痛快。


    此時,這公差才想起來摸懷中物什,公文果然不見了!也就是說,張三豐神不知鬼不覺偷了他的公文,並且拿去黔地府衙裏,登記造冊,真正得到了朝廷赦免,且這時候是得自由後,再回來了!


    押解他的公差頓時覺得,張三豐實乃是個神仙人物,不僅知曉些天下秘聞,還能神不知鬼不覺的取了與他性命攸關的公文去,並還了自由身,若是想要他們的小命,此時怕是自己的屍骨都爬滿蛆蟲了!他連忙給他磕頭,讓他放過自己這回,還給了張三豐很多錢,算是封口費。


    張三豐得到赦免,歸複了自由人行列,逐欲回返鄉間。


    這天他來到平越,當地有一個叫張信的人物,乃是個千戶把總,年輕時就很聰明,是當地一個神童長成,善於下棋博弈。平越方圓百裏地,沒有人是他的對手。


    張三豐聽人說起他,就去找張信下棋。幾局棋之後,互有勝負,算是平手。張三豐佩服張信的棋藝,說他是國手大能。二人相交甚好,便是成為朋友,張三豐也在他家暫住了下來。


    有一天夜裏,兩人又在下棋時,一局棋還沒下完,張信便困得不行,要去睡覺。為了第二天能繼續下完棋局,張信便把殘局記在心裏,然後就放心地睡覺去了。


    深夜於熟睡時,張信自做了個怪夢。夢裏頭,有個白胡子老頭對他說:“張良人,你和那張邋遢在下棋是吧?且還有一殘局未了,對否?我來教你如何贏他。”接著,白胡子老頭便與張信一一說了接下來的棋著步驟,且讓張信牢記於心。


    張信看他像是個神仙人物,似乎就是福星高照的那個大福星君,自然不敢怠慢,一一記住了棋著。


    第二天早晨醒來,待得與張三豐吃了早飯,二人又繼續下起昨日棋局。


    張三豐剛開始,本占著優勢,結果才下了幾著棋之後,便就輸了。


    張三豐輸了棋,不怒反笑,他對著天空中說道:“大福星君,你可真是賴皮,平時下不贏我,卻是給張良人支招贏我,好不羞臊乎!?”


    張信聞其言大驚,便是說出了昨晚所做之夢,張三豐卻不覺驚訝,反而笑著說:“這些個我都知道”。


    這事兒傳到張信家仆的耳朵裏,就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千萬,很快就傳揚開來。眾人皆是都堅信,張三豐就是個活神仙存在了!


    轉眼過了三年,張信的老父親因陽壽已盡,離了世間。張三豐見張信悲痛不已,就對他說:“你且別太悲傷,人生自有命數,老人壽終正寢乃是白喜。你照我所說的話,去安葬了你的父親,他自可轉世再投一戶富貴人家,你也可得享受福壽富貴一生。”


    張信心中早已認定了,張三豐就是個活神仙。對他的話那是絕對的信任。


    張三豐對他說:“你也別買棺扶靈,隻背著你父的屍骨,去到南麵那座山上,山腰處有一個洞府,洞裏麵有一頭石牛,你別管其他任何事,隻把你父親屍骨放裏麵就行。


    張信果然一一照做,很快便背著其父屍骨,找到了那山中洞府,自然看到了石牛存在,但是那石牛張大了嘴,舌苔腥紅,像極凶猛,好像要吞吃生人一樣。


    張信這時就害怕了!隻把其父的屍骨匆匆放在了牛角尖上。


    他走出洞來,尤自害怕極了!來到了山腰處,見到張三豐在那一山石上盤坐著,便將一切告訴了張三豐。


    張三豐笑著說道:“嘿嘿!送你一場富貴,卻是出了此小差池,然這也不錯,應能封個侯爵什麽的!天意如此,也好,也好!”


    張三豐又告訴張信道:“你去拿個鐵錘來,擊打那洞口的台階,記住,隻需擊打一兩下,打斷了台階就行。”


    張信上山前早有準備,自又拿了鐵錘,去到那洞府前。


    他先是按照張三豐所言,敲打了台階一兩下。但因他力氣太小,石台堅硬,沒有敲斷台階,自覺不敲斷這台階,心中就很是不快。便是一股腦地敲打了好幾下,這才將洞口的石台階給斷了開來。台階一斷,他便看到一條金魚,從台階下“嗖”的一聲飛走了。


    張三豐聽了他說的情況,歎了口氣,說道:“天降劫難,劫數難逃,隻是可惜啊!你一家八口人,當隻有你一人能幸存下來。不過由此十年之後,你會得個封侯富貴,又兩年之後,你我有緣,自會在武當山再相聚一場。到時且看你機緣如何吧!”


    下山後,張三豐便想要告辭了去。張信卻是不舍,挽留下他些時日,要開他張府酒宴來,一是餞行送別。一是告解鄉鄰,他老父已然仙逝去了。


    當地有十幾位名門望族,也受邀請而來。席間聽聞張信言及其父後事,這些個名門望族一個個眼饞心欲得不得了!紛紛相邀張三豐到自家家中去做客,也要為他餞行來著。


    到了約定的那天,一共有十三家府邸擺宴相請。然是每家裏都有個張三豐坐在那,大吃大喝著。


    自有些人家的相熟流客,過往了幾家門來,人人都覺得好生神奇,咋哪裏都有他在呢!卻沒曾想到,此乃是張三豐分身術所就,而且一分十二個出來,應付了這些人的盛情難卻事。


    張三豐吃罷飯,眾人為其送別,才來到這人家門外。那一個個張三豐,皆也是吃飽喝足“嗖嗖嗖...便一一匯聚入他之真身中。


    張三豐抱拳與眾人告辭,躍起身形,一飛衝天,便入了雲霄之中,眨眼不見了蹤影。


    時過境遷,這就來到朱棣靖難之後,他成功坐上了皇帝位。而手下謀士武將張信,因為是有功之臣,便封為了隆平侯。


    此後朱棣讓張信到武當山去,替自己祭祀一番三清仙神。果然於十二年之後,張信又見到了老朋友張三豐。


    隻不過這時候,張三豐卻住在武當山一洞裏頭,用的是土瓦做鍋煮米,吃的是野菜粗食,且形容憔悴,渾身衣服破破爛爛,還散發出陣陣臭味,活像個乞丐一般。


    張信自也知道些個中隱情,那是張三豐甲子蕩魔的一個傳奇故事了!講的是大明開國初年,張三豐在甲子年(1564年)赴北京應考途中。曾遇到一個形似妖魔的怪物。


    張三豐用自己的道術,將妖魔擊敗給鎮壓了。然自此之後,這個怪物雖再也沒有出現過。他卻是每日裏,便要瘋瘋癲癲個三幾回。


    此時,張三豐用米湯做了茶水,又拿給張信一個棗子吃。張信見是米湯水煮茶,不肯喝下茶水,隻把個棗兒拿在手上。因張三豐頭腦時時不靈光,他們也不再如從前一般相談甚歡。


    見天色將晚,一眾隨眾還跟著自己,張信隻好站起身來,便與張三豐作了告別。他才到了山下,張三豐拿給他的那顆棗兒,忽然就變成一尺多長的金尺子。


    張信大驚失色,他連忙又爬上山去,想要再找張三豐說話,然而錯過了,那便是終身的遺憾。為時已晚,張三豐自不見了蹤影,他那洞裏,所有的家夥什也都沒了影兒!


    後來,才有弟子說出,張三豐乃是遼東懿州人(生於遼寧阜新市,彰武縣西南,或蒙古族自治縣塔營子鄉)本名叫張君寶,於世間活了二百一十八歲(也有人說他壽數是有四百餘)


    張三豐即張君寶,到了武當山,自成為道門的重要人物,乃武當派的創始人。他師從張雲庵。在修道過程中,為普救眾生於水火,也曾去考取功名,但最終選擇了雲遊四方,專心修道一途。


    他之真我,曾在大東方曆史長河中存在過,且現時許多道觀之中,也都有供奉有其法身形象。


    張信錯失了問道良機,沒能得到張三豐的點化指引,自然遺憾的回了南京城。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高熾即位,加封張信為少師,同時支取二份俸祿,子孫世襲侯爵。正統七年(1442年)五月八日逝於南京,享年八十一歲,追贈為鄖國公,諡號“恭僖”(一作“襄禧 ”)。


    張三豐與張信之交,乃為棋友一場。他居在張信家中,也隻是一個修者,於紅塵俗世間曆練一場事。


    這人世間世事滄桑,時過境遷又似白駒過隙,真有幾個如他,解悟了真我自在何方人來。且行且珍惜眼前人吧!不定有來世的!


    世事滄桑亂似麻,不沾不滯最堪誇。


    身歸大漠乾坤裏,神入中黃天地家。


    落拓一生終有托,晶瑩咫玉總無瑕。


    冥冥杳杳常醒寂,不再人間戀物華。


    《掃境修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成道天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鴻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鴻書並收藏成道天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