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二十三章曰:“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


    其中解析之意是“政令莫擾民,當合乎自然,順其自然,減少人為幹預。做人少言語,合乎自然自在的本相。


    狂風是刮不了一清晨的,暴雨也下不了一整天。興起風雨的都是誰呢?!乃是天地。你看天地都不能長久, 何況人呢?!


    所以,從事修道的人,同步大道,有德行的人,同具道德,失去修道德行的人,同時也喪失了道德。同步大道的人,道也樂意接納於他。同具道德的人,道德也會樂於助他。同樣道德失喪的人,同時也喪失了擁抱道的機會。信心不足,才有不信。  ”


    《道德經》第二十三章,乃是一段充滿深邃智慧與靈性啟示的篇章,它引領著修者踏上通向那至高無上的“平常心是道”以及“道法自然”的奇妙境界。


    所謂修道,實是一場摒棄虛妄,回歸正道的漫長征程。


    恰如佛家《楞嚴經》中,佛陀所言,眾生麵臨著兩個生死攸關的根本問題。


    一乃生死根本,即眾生往往將攀援之心視為自身真性所在。這種攀援之心驅使著人們不斷追逐外在的名利權勢,陷入無盡的欲望旋渦之中無法自拔。


    二則是無始以來的菩提涅盤原本清淨之體,也就是每個人內在所蘊含的那份純淨光明的覺性。


    然而可悲的是,如今世人雖然整日奔波忙碌勞苦,但卻對這與生俱來的本命渾然不覺,以至於白白地在六道輪回中輾轉受苦,漸漸迷失了真我。


    當修者深入領悟並踐行《道德經》中的諄諄教誨時,便能逐漸覺醒內心深處被遮蔽已久的清明之光。放下執著和妄想,以一顆原本平常的心,去麵對世間萬象,方能洞察事物的本質規律,順應自然之道而行之。


    如此一來,修者不僅能夠擺脫無名無形的束縛,更可在修行的道路上穩步前行,最終抵達那超凡脫俗的彼岸,得大道真實。


    生靈人眾於世間紅塵中摸爬滾打,一個乃是生死輪回的根源所在,另一個則是清淨解脫的關鍵基石。


    生死輪回之所以存在,究其原因在於我們憑借著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感官去追逐和攀附那由色、聲、香、味、觸、法所構成的六種塵世虛妄之心念,並將此等心念誤認為是真實不虛的存在。


    於是乎,整日裏都被束縛纏繞於貪婪、嗔怒、愚癡、傲慢以及猜疑之中,難以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解脫。


    如此這般一來,持續不斷地創造出引發輪回的業障與力量,從而在生死之間漂泊流浪不止。


    然而,所謂的修行,其實質便是引領修者去認知並體悟那顆真心實意,並且持之以恒地摒棄虛妄、回歸本真。


    隻有這樣子,才能一步一步地趨近真實,回歸到生命最初的源頭,最終融入那至高無上的大道本體當中。


    道門經典《清靜經》裏有說:“眾生之所以無法領悟並證得真正的大道,正是由於存有虛妄不實的心念所致。


    一旦產生了這種虛妄的心念,隨即會驚擾自身內在的心神安寧。既然心神受到驚擾,自然就會對世間萬物產生執著貪戀之情。當心中生出貪戀渴求之意時,煩惱也就應運而生。伴隨著無窮無盡的煩惱妄想,身心意靈將會承受憂慮愁苦的折磨煎熬。進而遭受汙濁恥辱之事,在生死輪回的洪流中四處漂泊浪蕩,常常沉淪深陷於痛苦的苦海之中,永遠失去通往真正大道的機緣。


    唯有洞察並領悟真諦常道的修行智者,方可自行獲取其中的奧妙真諦。


    一旦得以悟道真人,則能時常保持住內心的清靜無染。


    由此可見,明晰分辨真實與虛妄,二者之間的差異,有多麽的不同凡響。對於修者踏上修行之路、尋求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解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石中沉浸於這般玄奧妙法的觀想之中,深入參詳著其中所蘊含的真諦與意境。


    他越思索便越是感慨萬千,心中對道祖老子的敬仰之情,有如滔滔不絕之潮水般,洶湧澎湃。


    不得不說,道祖老子,所擁有的那種超越了大道,超脫出於紅塵之上的上位視野角度,簡直如同蒼天帝君一般高高在上,俯瞰著世間萬物。老子超越的視角,使他能夠洞察一切,將紅塵世道中的眾生百態,盡收眼底,並解析昭然於天下。


    而道祖老子,那顆堪破了紅塵世道的天道至尊之心,更是令石中驚歎不已之道法自然根本。


    他以獨尊於此位置之道心,看破了塵世中的種種虛妄與浮華,不為世俗的名利所動,堅守著自己對於大道的追求和領悟。


    道祖這份堅定不移的信念以及超凡脫俗的心境,實在是令石中心生欽佩,自愧不如。更是向往非常!


    相傳在古代神話傳說之中,老子這位備受尊崇的道家先賢大哲,被道教尊奉為至高無上的太上老君。


    他本乃是長壽仙人彭祖的後代裔孫。在那時空長河裏,遙遠的商朝時期。神奇的事情不時發生。


    當時老子的神靈氣息化身而來此世道中,悄然寄宿在了玄妙王之女“理氏”(李氏)的胎腹之中。


    某一日,理氏如往常一般前往河邊浣洗衣物。就在她專注地清洗之時,突然見到河流上遊,緩緩地漂來了一顆鮮豔欲滴的李子。


    理氏心生好奇,遂用手中的樹枝小心翼翼地將這顆李子給打撈上岸。


    時值正午時分,天氣又炎熱異常,理氏自感到口渴難耐,便隨手拿起一旁放著的那顆李子,洗了洗,便是放入自己口中,慢慢咀嚼起來。瞬間便覺口舌生津,暑氣消退,清涼爽意非常。


    然不出意外,自然有意外發生。未曾料到,自那日起,理氏竟然懷了身孕,肚子一天天大了起來,遍尋名醫,亦都號脈有喜,且這一孕,便是漫長的九九八十一載春秋!


    終於,經過如此漫漫久長的孕育期,理氏在九十九歲時,成功誕下一名男嬰。


    令人驚奇的是,這個孩子生下來便是見風長,眨眼之間便是長成大人,且擁有一對潔白如雪的眉毛、一頭銀絲般的長發,以及一把長長的白色胡須。嚴然一個仙風道骨的老神仙態。


    所謂兒不嫌母醜,子不嫌家貧,理氏見了孩子這副尊容,依然滿心歡喜地為其取名為“老子”。


    更令人稱奇的是,據後來鄉間傳聞所言,老子剛剛降生之際,雲從龍,風從虎,朱雀耀天光,玄武托地瑞,處處花開富貴來,遍地都是祥瑞安。


    更了不得的是,老子才長成,便能開口言語。他伸手指向庭院中的那棵李子樹,清晰而堅定地開口說道:“李,便是吾之姓氏也。”


    老子身世來曆傳說版本眾多,此處隻能略略舉例一二,但凡知曉這寰宇天下,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光陰位麵眾多故,便隻有信即可。


    另有一傳說,老子之父名為李乾,表字元杲。此人生來便與眾不同,不僅天生缺失雙耳,甚至其中一隻眼睛亦是失明狀態。


    即便時光荏苒,直至元杲已然步入古稀之年的 72 歲高齡之時,他仍舊孤身一人,尚未娶妻成家。


    然而,命運總是充滿著意想不到的轉折。元杲的鄰居乃是一戶姓益壽的人家,這家有位年長卻尚未出閣嫁人的女子。


    在一個偶然的契機之下,這位老女與元杲竟然在野外不期而遇,並情不自禁地行了男女之事。


    誰能想到,此次機緣巧合之後,老女竟然懷上了身孕。更為驚人的是,這一胎足足懷了長達十數年之久,方才分娩成功。


    待到嬰兒呱呱墜地之時,眾人皆驚訝地發現,這名新生兒是生得一副白眉白須的模樣,再加上那超乎尋常的懷胎時長,故而人們紛紛稱呼其為“老子”。


    老子於人世間凡塵間,活了160多歲仙逝。時之鄰裏鄉親,懷念老子順民之性、隨民之情、與世無爭、柔慈待人的大德大恩,都自發的前來吊唁。


    老子的一位好友,秦佚也來到靈前吊唁,他到老子靈旁不跪不拜,拱手致意後隻哭號三聲,轉身準備離去。


    這時,鄰裏人攔住他問:“你這樣做,到底是不是老子的好友啊?死者為大,你不知道嗎?如果真是老子的好友,為什麽這樣薄情少禮?”


    秦佚逐回答道:“我是老子的好友,無假,我這樣做,有什麽不合適的呢?”


    鄰裏人聽了,非常憤怒且大聲地責問他道:“你這樣對待故去好友,天理何在?”


    秦佚笑著解釋:“你們都知道,應該也還記得,我這好朋友老子,曾經說過的一句話“生亦不喜,死亦不悲。老子出生是由無至有,聚氣而成,順時而來,合乎自然之理,生來世間,這有什麽高興的呢?!


    今天老子逝去,歸根而去,是由有而歸於無,散氣而滅,順時而去,自合自然之理也,這又有什麽可悲傷的呢?!


    為出生於世而高興,是不該高興的時候高興。為死亡歸一而悲傷,是為不該悲傷的時候悲傷。


    貴生怕死,都是以自己的一相意願來強求生死之名狀,這是違背自然規律,不合乎道的事情。


    如果我今天悲悲切切,戚戚然然,做了不合乎道的事情,豈能當老子的好友,道者,同於道乎?


    今天我遵循老子其言而動、順於道而行,以理化情,所以對老子的故去而不悲傷。”


    鄰裏鄉人人聽了他這話,都覺有所感悟,自不再認為秦佚非老子好友!


    秦佚見到鄉鄰們已然領悟到老子曾經向民眾所展示的深刻含義之後,便稍作停頓,然後繼續詳細地解釋起來:“諸位鄉親啊!我之所以會哭號三聲,並非因為心中充滿了無盡的悲傷,而是以此作為與老子辭別的一種方式。


    這其中蘊含著多重意義,且容我一一為你們道來吧!


    我第一聲哭號,乃是感慨老子‘生而應時,合自然之理’然天道茫茫,人道蒼蒼,感時不濟,老子不在?想那老子從降生於世之時,恰如其分,順應天時地利人和,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安排一般。


    緊接著的第二聲哭號,則是讚頌老子‘死而應時,合自然之理’。他老人家如今壽終正寢,離開我們而去,同樣也是合乎天理循環、自然規律的。


    至於最後的第三聲哭號嘛,則是為了緬懷老子‘在世傳揚自然無為之道,合自然之理’。


    在其一生當中,老子始終致力於傳播那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的大道精髓,這種理念深深地影響了無數後人。


    如此這般,老聃他無論是舉手投足之間,還是一言一行之際,都能夠精準地把握時機,契合天道至理。


    麵對這樣一位德高望重、超凡脫俗的智者,我秦佚又何來悲傷之說呢?”


    鄉鄰們聽完秦佚這番真摯而深刻的話語。不禁紛紛點頭稱是,心中對於老子以及秦佚的敬意更是油然而生。


    眾人交頭接耳,議論紛紛,皆對秦佚的見解表示由衷的欽佩和讚賞。


    最終,經過一番商議,大家一致決定,推選秦佚成為老子葬禮的主持之人。


    畢竟,在鄉間鄰裏他們看來,也唯有像秦佚這樣深知老子思想內涵、與老子情誼深厚的摯友,才有資格擔當此等重任。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道德經》春秋·李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成道天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鴻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鴻書並收藏成道天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