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觀想參詳《道德經》第二十章,猶如見到一盞明燈,散發著無盡的智慧和啟迪之光,照亮意識海境。


    此一章節,深刻地闡述了遠離欲望與貪婪的極端重要性,並為修者指明了一條與眾不同、逆流而上的人生道路。


    《道德經》第二十章似如洪鍾大呂一般,向修者發出振聾發聵的警示“欲望與貪婪乃是導致心靈失衡、深陷痛苦深淵的罪魁禍首!”


    此一章節宛如一位智者賢達存在,諄諄教誨修者,必須學會割舍那些無休止的物質欲望,轉而去追尋內心深處那片寧靜平和且充滿滿足感的港灣。


    當一個生靈,過度沉迷於追逐物質財富和至高無上的權力時,所獲得的,僅僅隻是短暫易逝的滿足感,就如同夜空中劃過的流星一般,瞬間即逝。


    然而其內心對於更多、更好的渴望卻如同無底洞一般永無止境。


    隻有通過逐漸削減欲望,並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克製自我,修者才能夠更有效地駕馭自己的生命航船,駛向那真正屬於幸福的彼岸,收獲內心恒久的安寧與平靜。


    在《道德經》第二十章中,凸顯了逆流而上的重要性。


    其中告知吾等修者,擇與眾人相異之道路,或為達成真正自我與自由之關鍵。


    世道人間常常施放諸多引誘與誘惑,使吾等修者趨同於大眾之道路。


    然若吾等修者真心欲成為更佳之人者,便須逆流而上,擇取與眾不同之價值觀與生存方式。


    此種逆流而上之選擇或許會帶來些許多艱難與挑戰,然最終必吾等修者必然能獲得,來自於內心的平靜與滿足。


    《道德經》第二十章曰:“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儡儡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遼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其中意思解析:“正直與諂媚、有原則與無原則之間,到底相差多遠呢?善良的與邪惡的,相離又有多遠?眾人所畏懼的,我們不可能不畏懼。內心像未受任何汙染的荒野般廣闊無際,與天道相同,無窮無盡,便不再有憂患。?


    眾人熙熙攘攘皆為利來,他們縱情的享受作樂,就像參加一場祭祀宴席,有如春日登上觀景台欣賞美景一般,忘我無憂。


    而隻有我淡然處之,無動於衷,如同一個還不會笑的嬰孩一般。我是如此的閑散,就像不知要到哪裏去。


    眾人都過著富足有餘的生活,而我如同被遺棄了的人一樣,時常感到匱缺不足。


    我愚人的心腸,太過笨拙不懂事了!世人是那樣處處精明,隻有我是這樣不懂得算計。世人是那樣事事明了,隻有我是這樣對什麽都無意深究。


    我的生活就像那起伏的大海一樣順乎自然,而我又如同那飄忽的長風,沒有止境。眾人都自有營生,隻有我冥頑不靈無人聞津。我獨善其身,就是要有別於眾人,而我所珍貴的是對事物本源的重視與探索。


    有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很是值得智慧的人去深思考究。


    話說,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清晨,一條鄉間小道上,有一對父子,他們正在趕去鄉上的集市。


    那父親悠然地騎在驢子身上,而他年幼的兒子,則乖乖地緊跟在一旁,自行走著鄉間小路來。


    這時,一位路過的婦人,注意到了他爺兒倆個。卻是不禁皺起眉頭,對騎在驢背上的父親恨聲道:“哎呀!你這個做父親的,太不象話,真是狠心腸啊!怎麽自己舒舒服服地騎著驢,卻讓如此年幼的兒子辛苦地在這小路上行走呢?”


    婦人這話,猶如一道驚雷,讓原本還沉浸在趕路爽悅中的父親猛地愣住了!什麽情況,我做錯了什麽!竟然被一婦人給批評了!


    父親露出一絲尷尬和愧疚之色,趕忙從驢背上跳了下來,然後把自家兒子給扶上了驢背,自己則拉起韁繩,緩緩地走在了毛驢的前麵。


    然而,命運似乎總喜歡捉弄人,且專挑軟柿子揉捏!


    才行了沒多久,前方又來了一位路人。而這是個老先去,他看到兒子高騎在驢背上,而老父親卻在慢慢步行著,忍不住大搖其頭,歎息說道:“唉!人心不古,世風日下呀!且瞧瞧這孩子,一點兒都不知道孝順自家長輩。自己年紀輕輕的就騎在驢上,反倒讓他年邁體弱的老父親在前麵牽著驢走,實在是不像話呀!不像話!”


    老先生這番話,自又如同重錘一般,砸在了那兒子的心上,他頓時感到無地自容,滿臉通紅。


    一想到父親平日裏對自己的疼愛與嗬護,兒子自覺得十分羞愧。於是,也不管三七二十一,迅速地就從驢背上滑了下來,堅持要和父親一起步行前進,再不願騎這驢子。


    就這樣子,父子倆人肩並肩而行。空牽著一頭毛驢,沒啥子作用。


    老父親與兒子走了一段小路,腿腳便有些不舒服了!又見兒子也是有些走不動道來,便尋思著與兒子一同騎上這頭毛驢,去往那集市,應該沒人會說啥話了吧!


    於是乎,當爹的把兒子扶上驢背,自己也爬了上去,父子倆悠哉悠哉的繼續趕起路來。


    然誰也沒有料到,就在他們走出不遠,在這鄉間土路上,迎麵又碰上了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太婆。


    那老婆婆瞧見父子倆,騎著那頭看上去很是瘦弱的小毛驢。卻是露出一臉憐憫之色,喃喃自語地說道:“唉喲,什麽世道呀!這爺兒倆個,都五大三粗的,心腸咋這麽硬呐!你就瞧瞧這頭可憐巴巴瘦瘦小小的毛驢兒吧!哪裏經得起他們兩個大男人同時騎乘啊!”


    父子二人聽聞老太婆此言,善良心情發作,便是趕忙的,都從驢背上跳了下來。父子二人彼此對視了一眼,自覺咱爺兒倆怎就成惡人了呢!唉!今天這事給鬧得!趕集的心情都不爽了!


    然老太婆之言尤在他們耳邊,自誰也不再去騎乘那頭驢子,而是決定一同徒步前行,不再做那惡人來,牽著頭毛驢子趕路,怎麽瞧怎麽別扭!


    他們才剛走出沒多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竟迎麵又碰上了一個老頭。


    這位老者顯是個見過世麵的,他目光犀利地掃過父子倆和那頭驢子,隨即搖著頭大聲歎息道:“哎呀呀!且瞧瞧你們這對父子倆個,真是愚不可及啊!明明牽有一頭驢子,明明可以騎驢代步,你倆卻偏偏要傻乎乎地步行趕路,這不是自討苦吃嘛!愚,愚不可及呀!”


    聽著他這話,父子二人一時麵麵相覷,皆是不知當如何回應他才是。


    父子倆回想剛才,原本想著聽從那老太婆的話,做個善良的人,牽著驢子步行趕路。這下可好,又被這個老頭數落一通。咋今天是不讓人消停了,是咋的!?


    無奈之下,父子二人思前想後,最終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


    他們找來一節粗樹棍子,將個毛驢四肢給綁在樹棍上,父子二人一咬牙,一使勁,抬起那頭驢子便轉回家去!這集不趕也吧!太他馬多事了!咋什麽都有人說呢!


    於是乎,隻見父親在前頭扛著驢頭,兒子則在後頭托著驢尾,兩人就這樣吃力地抬著驢子緩緩而行。


    這時前往鄉間趕集的人多了,一路上,他們父子的行為,便引得路人紛紛側目,指指點點,皆覺得這場景實在是滑稽可笑。這是有驢不騎,抬驢背著走,好笑得很!


    父子倆起了個早,高高興興牽頭毛驢上集市,本想著趕個大集,買些個家用物品,卻是一路上這個說來,那個講,真整弄得他爺兒倆無了主心骨。


    將驢子抬到家後,父子倆皆是累得不行。氣喘籲籲,麵色絳白。


    老娘子見他父子倆這時節就回了家,又是抬背著驢子回來的,便是問清了今時情況。


    這老娘子是個超脫的人。一咬牙,一跺腳,便讓他爺兒倆把驢子給宰了!


    哼!有什麽好生氣的,自家的毛驢,一頭牲口,不由得人想昨地就咋地!殺了吃肉,哪來這許多煩惱喲!


    再看看當今社會中的大多數人們,似乎每天都熱衷於在朋友圈裏展示自己生活的種種美好瞬間。


    那些豐盛無比的宴席,琳琅滿目的美食讓人垂涎欲滴;熱熱鬧鬧的聚會場麵,親朋好友們歡聚一堂,歡聲笑語不絕於耳;還有那興高采烈的模樣,仿佛每一刻都充滿了無盡的歡樂與喜悅。


    春天外出旅遊時所見的美麗景色,青山綠水間留下的倩影令人陶醉其中;以及縱情享受生活時的那份愜意與滿足,無不讓人心生向往。


    不過呢,世上偏偏存在這樣一種人。他們穿著時髦華麗的服裝並非出於自身對於美的追求,而僅僅隻是為了能夠吸引他人羨慕的目光;他們駕駛豪車出行,也並非真正喜愛那輛車的性能或者舒適度,更多的是想要借此彰顯自己的財富與地位;就連家中精心布置的豪華裝修,同樣不是為了給自己營造一個舒適溫馨的居住環境,而是為了能在訪客麵前展現出所謂的高雅品味。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這類人的所思所想完全是以他人的眼光作為唯一衡量標準,他們所做的一切無非就是希望通過外在的表現來獲得他人的認可和讚賞。而我們通常會將這樣的人稱作“櫥窗人”。許別人一句話,便可以改變他之所有一切!


    道祖老子,曾經語重心長地告誡過世人。每一個人真正應該去全力守護和扞衛的,並非是他人眼中那個被塑造出來、看似完美無缺的自我形象。


    因為這種外在的形象往往隻是一種虛幻的表象,它可能會隨著外界評價的變化而飄忽不定。


    相反,智者應當堅定不移地守護好那獨屬於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世界。


    這個世界或許有很多不為人知的一麵,但卻承載著最本真的情感、信念以及夢想。值得每個生靈用心去關注和在意。


    此一位麵時空,絕非是個人眼中所看到的,那個經過粉飾和雕琢後的“自己”。


    那種基於他人眼光和評判標準構建起來的自我認知,很容易讓我們迷失方向,失去對自身價值的正確判斷。


    而唯有回歸到真實的自我,真我去聆聽內心最深處的真實聲音,去接納那個既有優點又有不足的完整個體,才能真正找到前進的道路,實現真我的成長與自我之升華。


    一路經行處,莓苔見履痕。


    白雲依靜渚,春草閉閑門。


    過雨看鬆色,隨山到水源。


    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唐·劉長卿)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成道天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鴻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鴻書並收藏成道天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