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這一切都未發生,大本營裏依然如故。海軍和空軍總司令象過去一樣。遇事總是越過國防軍指揮參謀部,徑直去找希特勒。然而,雷德爾和戈林,終於迫於危機的壓力。毫無異議地接受了1942 年1 月10 日由國防軍指揮參謀部(組織處)和國防軍統帥部經濟裝備局共同擬製的希特勒的命令,其中提出了國防軍的裝備方針。這個方針又再次使陸軍受益,規定海、空軍隻保持現狀。對於戈林的觀點,戈培爾在1942 年3 月31 日的日記裏,以乏昧的套話寫道:戈林認為,“現在問題的關鍵是要將這場戰爭勝利進行到底;至於何時勝利,還沒有一個人知道”。“帝國元帥對此事的預測,也格外小心”關於海軍的觀點及其計劃,在哈爾德於1942 年6 月12 日與海軍總司令進行了一次談話之後,以滿腔怒火在日記裏寫道:
“海軍總部對戰爭形勢的看法,離我們對事物的客觀認識相差很遠。他們對大陸充滿幻想。他們根據迄今的經驗同陸軍打交道,他們在看陸軍是否以及何時在旱路通過高加索向波斯灣突擊,或者從昔蘭尼加通過埃及,向蘇伊士運河突擊。他們談論著通過意屬非洲向非洲東海岸和南非的陸上攻勢。大西洋問題將被他們以驕傲自大加以處理..而對黑海問題他們又漫不經心..空話連篇,毫無動作”。
這樣看來,希特勒的意誌保持無可爭議,也就十分容易了。
東線的道路和目標
希特勒除了獨斷專行決定下一步的作戰計劃外,自他掌管陸軍指揮權之時起,又將作戰行動的籌劃全部壟斷在自己手中。如果說在過去大型戰局準備工作中,希特勒僅以提出方針和品頭論足等方式加以幹涉,那麽現在他以比任何德國陸軍都更為嚴格的條條框框和命令來加以約束,甚至每走一步都要由他決定。
國防軍統帥部和陸軍總司令部於1942 年2 月12 日同時頒發了兩個書麵命令——起初隻是為了達到迷感敵人的目的;稍晚些時候,海軍總司令部又發布了準備在黑海採取行動的命令。從這些命令可以看出,希特勒的這些作戰計劃的要點,身居高位的將領們當時是知道的。戈培爾在3 月20 日的日記裏就這樣評論道:“元首為即將到來的春季和夏季,又製定了十分明確的作戰計劃。其目標是高加索、列寧格勒和莫斯科..將分階段展開毀滅性的攻勢”
3 月28 日下午,在大本營召開了一次特別會商會。出於保密緣故,隻有國防軍、陸、空軍總參謀部首腦及少數副官參加。會上,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詳細介紹了夏季作戰的企圖。他的介紹也許表明,希特勒未受這一階段挫折的影響,又回到了他1940 年12 月和1941 年夏的基本想法上,即再次想在廣闊前線的外翼進行一次決戰。所不同的是,為陸軍戰鬥力的下降和不滿員所迫,打算一個目標一個目標的解決,首先在南部即高加索開始。莫斯科暫不作為進攻目標——這與戈培爾的日記有出入。
內部產生的矛盾,雙方均未聲張。盡管如此,陸軍總參謀長的怏怏不快卻始終未能消除。他過去就曾多次反對過分散進攻方向,他尤其反對的是縱深和寬度遠遠超過限度的作戰行動。也許正因為這個原因,就在會商會的第二天,國防軍副官長來到哈爾德的安格堡軍營,再一次激憤地抱怨他對“元首缺乏信任”’。施蒙特還說,陸軍總參謀部的軍官們必須對希特勒的偉大堅信無疑,並堅定地追隨他的思想。對此,哈爾德指出,不打算信任別人的人,就沒有權利要求別人去信任他。希特勒對陸軍總參謀部的不信任由來已久,就是他手下的基層人員都已有所感覺。
國防軍指揮參謀部參謀長約德爾也未能全部參加希特勒作戰計劃的製定工作。幾個星期後,他對他的“戰史撰寫官百依百順的施爾夫總參謀部上校說,“如果俄國人對斯摩棱斯史發動一次猛烈突擊”,那麽“蘭色”作戰行動“對兵力薄弱的中央和北方集團軍群來說將意味著一次巨大的冒險。然而,問題是俄國人是否有足夠的力量和膽量發動此次攻勢。元首同意他的觀點,即由於德國在南方的作戰,俄國也會自動將兵力南調。”
約德爾不再提任何批評意見,滿足於要求他的副參謀長和手下其他軍官,將陸軍3 月28 日報告中談到的,並經希特勒批準的企圖,綜合在一項國防軍統帥部的指令之中。在目前情況下,指揮參謀部注意在起草指令時,僅提出“任務”,避免一切約束陸軍總司令部的內容。然而,這一努力完全走向了它的反麵。希特勒沒有放過驗證陸軍總司令作用的機會。在國防軍指揮參謀部參謀長於4 月4 日提出“草案”時,希特勒聲明,他要“親自研究和修改指令”。第三天,他的“編史官”以毫不掩飾的傲慢寫道:“元首已對第41 號指令大刪大改,增加了由他親自撰寫的重要內容..涉及主要作戰行動的重要部分是由元首重新撰寫的”這份註明4 月5 日的文件,重複冗長,
作戰方針與眾所周知的指揮原則魚目混雜,在重大問題上含含糊糊,在次要問題上羅羅嗦嗦,語言用詞晦澀蹩腳,即使是一個非軍人都能從中覺察到,它與德國總參謀部數十年的傳統文件風格已相距甚遠。
根據這項指令,德國的歐洲盟友都要將“全部兵力..投入”。為此,國防軍統帥部參謀長在過去的幾周裏,受希特勒之命前往這幾個盟國的首都訪問。他一路順風,馬到成功。義大利和匈牙利答應各派出一支強大的集團軍;羅馬尼亞也允諾補充正在東線作戰的部隊,甚至還要另派兩個集團軍。國防軍指揮參謀部沒有參與凱特爾的這次訪問及其準備工作,但它與陸軍商定,除行政管理問題外,其他問題均聽任陸軍總參謀部安排。希特勒未與各盟國國家和政府首腦通函,隻是要求各盟國派出的部隊由各國自己領導。此外,4 月5 日的指令還以委婉的語言規定了各盟國軍隊所負責的地段。匈牙利和羅馬尼亞都是德國的盟友,但它們之間卻是敵對的鄰國,因此將義大利軍隊插在兩國中間,將其隔開。另外,它們隻擔負防禦任務,而且還由德國後備部隊,特別是裝甲部隊給以加強。對於首次在一條戰線上進行協同,希特勒在當時的一次形勢討論會上,宣布了基本準則:“我們的目的就是要我們的盟友跟我們一塊兒幹下去。對於這一點,要在它們狂熱的忠誠麵前秘而不宣。”近兩個月來,在東線在克裏木作戰中,取得了顯著的戰績,占領了塞瓦斯托波爾奪回了哈爾科夫地區,為“蘭色—布倫瑞克作戰行動”作好了最後準備。在此期間,國防軍指揮參謀部又回到了過去那種狀況,除了收集每天報告之外,幾乎沒有接觸過作戰中的重大事件。隻有約德爾象希特勒一樣,不管是國防軍的任務還是陸軍的任務,都一手包攬。這樣,在不知不覺中,他越來越疏遠了他自己的參謀部,與大本營“第i 號宿營地裏的其他軍官形成了一個自己的工作班子。業務中,用餐時,他們經常聚在一起。在他們中間,除施爾夫外,又增添了“國防軍統帥部參謀長手下的陸軍部主任”布勒將軍,他老於世故,很快就越過凱特爾與希特勒建立了直接關係。
“海軍總部對戰爭形勢的看法,離我們對事物的客觀認識相差很遠。他們對大陸充滿幻想。他們根據迄今的經驗同陸軍打交道,他們在看陸軍是否以及何時在旱路通過高加索向波斯灣突擊,或者從昔蘭尼加通過埃及,向蘇伊士運河突擊。他們談論著通過意屬非洲向非洲東海岸和南非的陸上攻勢。大西洋問題將被他們以驕傲自大加以處理..而對黑海問題他們又漫不經心..空話連篇,毫無動作”。
這樣看來,希特勒的意誌保持無可爭議,也就十分容易了。
東線的道路和目標
希特勒除了獨斷專行決定下一步的作戰計劃外,自他掌管陸軍指揮權之時起,又將作戰行動的籌劃全部壟斷在自己手中。如果說在過去大型戰局準備工作中,希特勒僅以提出方針和品頭論足等方式加以幹涉,那麽現在他以比任何德國陸軍都更為嚴格的條條框框和命令來加以約束,甚至每走一步都要由他決定。
國防軍統帥部和陸軍總司令部於1942 年2 月12 日同時頒發了兩個書麵命令——起初隻是為了達到迷感敵人的目的;稍晚些時候,海軍總司令部又發布了準備在黑海採取行動的命令。從這些命令可以看出,希特勒的這些作戰計劃的要點,身居高位的將領們當時是知道的。戈培爾在3 月20 日的日記裏就這樣評論道:“元首為即將到來的春季和夏季,又製定了十分明確的作戰計劃。其目標是高加索、列寧格勒和莫斯科..將分階段展開毀滅性的攻勢”
3 月28 日下午,在大本營召開了一次特別會商會。出於保密緣故,隻有國防軍、陸、空軍總參謀部首腦及少數副官參加。會上,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詳細介紹了夏季作戰的企圖。他的介紹也許表明,希特勒未受這一階段挫折的影響,又回到了他1940 年12 月和1941 年夏的基本想法上,即再次想在廣闊前線的外翼進行一次決戰。所不同的是,為陸軍戰鬥力的下降和不滿員所迫,打算一個目標一個目標的解決,首先在南部即高加索開始。莫斯科暫不作為進攻目標——這與戈培爾的日記有出入。
內部產生的矛盾,雙方均未聲張。盡管如此,陸軍總參謀長的怏怏不快卻始終未能消除。他過去就曾多次反對過分散進攻方向,他尤其反對的是縱深和寬度遠遠超過限度的作戰行動。也許正因為這個原因,就在會商會的第二天,國防軍副官長來到哈爾德的安格堡軍營,再一次激憤地抱怨他對“元首缺乏信任”’。施蒙特還說,陸軍總參謀部的軍官們必須對希特勒的偉大堅信無疑,並堅定地追隨他的思想。對此,哈爾德指出,不打算信任別人的人,就沒有權利要求別人去信任他。希特勒對陸軍總參謀部的不信任由來已久,就是他手下的基層人員都已有所感覺。
國防軍指揮參謀部參謀長約德爾也未能全部參加希特勒作戰計劃的製定工作。幾個星期後,他對他的“戰史撰寫官百依百順的施爾夫總參謀部上校說,“如果俄國人對斯摩棱斯史發動一次猛烈突擊”,那麽“蘭色”作戰行動“對兵力薄弱的中央和北方集團軍群來說將意味著一次巨大的冒險。然而,問題是俄國人是否有足夠的力量和膽量發動此次攻勢。元首同意他的觀點,即由於德國在南方的作戰,俄國也會自動將兵力南調。”
約德爾不再提任何批評意見,滿足於要求他的副參謀長和手下其他軍官,將陸軍3 月28 日報告中談到的,並經希特勒批準的企圖,綜合在一項國防軍統帥部的指令之中。在目前情況下,指揮參謀部注意在起草指令時,僅提出“任務”,避免一切約束陸軍總司令部的內容。然而,這一努力完全走向了它的反麵。希特勒沒有放過驗證陸軍總司令作用的機會。在國防軍指揮參謀部參謀長於4 月4 日提出“草案”時,希特勒聲明,他要“親自研究和修改指令”。第三天,他的“編史官”以毫不掩飾的傲慢寫道:“元首已對第41 號指令大刪大改,增加了由他親自撰寫的重要內容..涉及主要作戰行動的重要部分是由元首重新撰寫的”這份註明4 月5 日的文件,重複冗長,
作戰方針與眾所周知的指揮原則魚目混雜,在重大問題上含含糊糊,在次要問題上羅羅嗦嗦,語言用詞晦澀蹩腳,即使是一個非軍人都能從中覺察到,它與德國總參謀部數十年的傳統文件風格已相距甚遠。
根據這項指令,德國的歐洲盟友都要將“全部兵力..投入”。為此,國防軍統帥部參謀長在過去的幾周裏,受希特勒之命前往這幾個盟國的首都訪問。他一路順風,馬到成功。義大利和匈牙利答應各派出一支強大的集團軍;羅馬尼亞也允諾補充正在東線作戰的部隊,甚至還要另派兩個集團軍。國防軍指揮參謀部沒有參與凱特爾的這次訪問及其準備工作,但它與陸軍商定,除行政管理問題外,其他問題均聽任陸軍總參謀部安排。希特勒未與各盟國國家和政府首腦通函,隻是要求各盟國派出的部隊由各國自己領導。此外,4 月5 日的指令還以委婉的語言規定了各盟國軍隊所負責的地段。匈牙利和羅馬尼亞都是德國的盟友,但它們之間卻是敵對的鄰國,因此將義大利軍隊插在兩國中間,將其隔開。另外,它們隻擔負防禦任務,而且還由德國後備部隊,特別是裝甲部隊給以加強。對於首次在一條戰線上進行協同,希特勒在當時的一次形勢討論會上,宣布了基本準則:“我們的目的就是要我們的盟友跟我們一塊兒幹下去。對於這一點,要在它們狂熱的忠誠麵前秘而不宣。”近兩個月來,在東線在克裏木作戰中,取得了顯著的戰績,占領了塞瓦斯托波爾奪回了哈爾科夫地區,為“蘭色—布倫瑞克作戰行動”作好了最後準備。在此期間,國防軍指揮參謀部又回到了過去那種狀況,除了收集每天報告之外,幾乎沒有接觸過作戰中的重大事件。隻有約德爾象希特勒一樣,不管是國防軍的任務還是陸軍的任務,都一手包攬。這樣,在不知不覺中,他越來越疏遠了他自己的參謀部,與大本營“第i 號宿營地裏的其他軍官形成了一個自己的工作班子。業務中,用餐時,他們經常聚在一起。在他們中間,除施爾夫外,又增添了“國防軍統帥部參謀長手下的陸軍部主任”布勒將軍,他老於世故,很快就越過凱特爾與希特勒建立了直接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