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在烏克蘭的文尼察又建立了一座新的大本營,從而將大本營分成兩部,即“主要參謀部”和“次要參謀部”。希特勒的副官們僅從大本營第2號宿營地裏要走了莫姆上校。他的任務是分管大本營衣食住行,從將軍到土兵他都能照顧得很好。


    “國防軍統帥部戰場”


    在所謂的國防軍統帥部戰場上,國防軍指揮參謀部最緊迫的任務之一是,重新調整指揮關係,以使戰場的各條戰線置於統一領導之下。如果說,這樣一種體製已經與國防軍指揮的自然組織形式相適應,那麽到1942 年,戰爭已擴展到全球範圍,德國大本營隻能通過提出作戰方針加以指揮。由於國防軍指揮參謀部人力的不足,隻得盡可能派出許多全權代表到各前線司令部去,及時處理在權限和指揮係統上出現的混亂狀態。在挪威,希特勒已經按照他1940 年的方針進行了調整,認為已處於最佳狀態,他已安排了領導層的人選。其中包括委任特波文為帝國全權代表。北芬蘭已不是主要的陸上戰場;而在北非由於隆美爾的威望占據統治地位,因此沒有必要作進一步調整,接過義大利人的指揮權,反而會增加德方的負擔。


    但在其他戰場和占領區,即從荷蘭的北端到庇裏牛斯山,從東南歐和巴爾幹國家的廣闊地帶到愛琴海,直至克裏特島,當時和後來都無法實現真正的統一指揮。地中海地區也是如此,盡管希特勒委任了凱塞林為“南線總司令”,但長期以來,他的權限也隻不過局限在對第2 航空隊的指揮上。象這個以及其他響亮的稱呼,比如“衝鋒師”,根本沒有在戰鬥中經受考驗;所謂的“旅”,也不過是加強營罷了,等等,等等,這些都是希特勒的事;而全權代表這個稱呼希特勒卻寧願留給自己,——這種現象也與日俱增。此外,在西線,象過去在巴爾幹任命“東南線國防軍總司令”一樣,也使用了“西線總司令”這樣的職稱——3 月初由被解職的龍德施泰持元帥擔任,但卻不具備過去象駐巴黎的d 集團軍群司令部和駐薩洛尼卡的e 集團軍群司令部那樣能超越其所隸屬部隊的名符其實的指揮權,希特勒由於對雷德爾海軍大將和戈林的畏懼,在他剛剛粉碎了陸軍在各戰場上的統一指揮後,決不想在某個戰場上再出現其他軍種的統一領導。


    國防軍指揮參謀部參謀長了解這一底細,因此拒絕他的參謀部提出的關於一個嚴格的指揮體係,在軍事上的必要性的意見。從那時起,他還聽任國防軍統帥部戰場的各種任務落在他及其參謀部的肩上。為此,僅在1942 年5月,他就不得不多次要求希特勒給以幫助。舍爾夫曾寫下這樣一段話:


    “元首命令,一切對國防軍指揮所必要的材料和文獻,都要按要求毫無保留地轉交給他的軍事工作班子——國防軍統帥部。”


    稍晚些時候,舍爾夫又寫道:


    “三軍總司令部受命,凡在戰術上直接隸屬於國防軍統帥部指揮機構的兵力,隻有經元首同意,方可作其他安排。”


    這一直處於虛弱地位的指揮參謀部帶來戲劇性的曙光。然而好景不長。當戰爭進行到後來階段,在西線、南線和東南線,敵人向“歐洲堡壘”發動潮水般的攻勢時,希特勒的翻新概念和含糊不清的隸屬關係,又使國防軍指揮參謀部的地位一落千丈。


    象整個指揮體製一樣,國防軍統帥部於1942 年3 月23 日下達的關於沿海指揮的第40 號指令,是一個令人大失所望的調整。國防軍指揮參謀部在擬製這個方針時,認為抵禦敵人登陸行動時,必須確保統一指揮;然而僅數天後,海軍總司令部卻頒發了“附件”,突出了海軍的地位,對第40 號指令的方針作了重大改動。海軍總司令部我行我素,不顧國防軍指揮參謀部和國防軍統帥部戰場,特別是西線和挪威戰場司令的異議,由希特勒批準了它的安排。根據希特勒指示,國防軍統帥部參謀長不得不在1942 年12 月5 日簽署一份補充命令,按照海軍的要求,對沿海附近區域實行分割指揮:水上以及一切與此有關的準備工作,均聽命於“沿海司令官”即海軍軍官,他們隻接受海軍有關機構的命令;陸上防禦由陸軍指揮官負責對於沿海防禦的其他薄弱環節,沒有提出切實可行的辦法。這個在時間和地點上都不適宜的分割方針是德國混亂的指揮體製中的一個畸形代表。北非是唯一正在實施較大規模陸上作戰的戰場,當時隸屬於國防軍統帥部戰場範圍。然而自1942 年初,德國大本營從未對這一戰區的作戰行動施加影響。隆美爾突然向東推進,使在東普魯士的希特勒,以及羅馬的墨索裏尼感到異常震驚。後來,隆美樂看到,要實施他下一步的進攻計劃,就不得不越過不與其合作的義大利指揮機構,求助於國內。當凱塞林完成對馬爾他實施數月之久的轟炸任務之後,認為已“摧毀”了英國在馬爾他的基地,切斷了全部海上通路。到這時,希特勒和墨索裏尼才於4 月底,同他們的高參在貝希特斯加登會唔,確定1942年夏季繼續在地中海地區作戰的時間安排和目標。


    同過去一樣,德意雙方的會晤缺少一個盟國聯合參謀部的精心準備,整天隻局限於磋商,他們各自隱瞞自己的意圖,遲遲達不成協議。在這種情況下,指揮參謀部隻有約德爾可以參加的會晤,其結果如同其基礎一樣,不會有任何指望,特別是雙方各懷鬼胎,使會談更是雪上加霜:義大利人將奪取馬爾他看得重於一切,然而又不想單方作戰或在某一段時間使用;而德國方麵又意見不一。隆美爾不了解馬爾他所處狀況,急於再次發動對蘇伊士運河的進攻,他認為英國可能會搶先發動攻勢;而凱塞林認為,能夠,而且必須在空襲行動中奇襲馬爾他;希特勒最終認為,他不相信在馬爾他的登陸能取得成功,因此更傾向幹攻擊埃及。也許是一時間舉棋不定,也許是為了迷惑別人,希特勒後來同意了一種妥協辦法,即隆美爾集團軍到達利比亞——埃及邊界後最遲於7 月中旬萬不得已時到8 月中旬,做好對馬爾他實施登陸的準備。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德國國防軍大本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德]瓦爾特·瓦利蒙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德]瓦爾特·瓦利蒙特並收藏德國國防軍大本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