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約德爾:“元首尖銳指出,對挪威迅速採取有力行動的必要性..,空軍總司令反對空軍部隊隸屬於第21 軍指揮的任何安排。”
4月4日約德爾:“空軍的全部兵力隸屬於第10 航空軍。根據第21 軍司令部的要求,第10航空軍受命於空軍總司令。博登莎茨將軍對把元帥排斥在威悉河演習之外牢騷滿腹。他認為,事先沒有徵求空軍任何一個軍官的意見。隸屬陸軍是無法忍受的。對凱特爾大將大發雷霆。我糾正了這一錯誤認識。”
4月5日約德爾:“與國防軍三位總司令就成悉河演習進行認真磋商。元帥從未發過這麽大脾氣。他搶過話頭,指出,迄今的一切準備工作,全部無效..討論結果:
(1)向納爾維克運送強大兵力;(2)海軍應向各港口派遣艦隻;(3)...(4)對挪威,計劃投入6 個師的兵力。3月6日約德爾:“準備工作的框架已經確定。元首簽署指令,3 月5 日磋商中確定的各種改動均寫入指令之內。自此,再不允許有任何變動。”
從上麵這件事情的發展過程,可以充分看出當時德國大本營在建設時期的特徵:
1、國防軍統帥部下達的命令缺少權威性,就連希特勒親筆簽署的指令,下級都可以違背軍隊的上下級關係,加以反對並迫使其修改,更不用說“元首國家”的準則了。
2、由於特別司令部的組建,陸軍總司令完全被排斥在一邊,未提出任何反對意見;而空軍總司令則不隻一次地提出,擔負支援陸軍的空軍部隊的指揮權不能交任何人;也不能暫時隸屬於陸軍一個軍司令部。
3、經過多次申辯,陸軍的兵力終於可以增加一個整師和其他部隊;空軍也由此保住了自己的主動權。4、起初海軍似乎尚未提出什麽異議,但不久,便要求希特勒取消他關於在登陸以後海軍艦隻留在挪威各港口決定。。5、希特勒在與眾多人員,特別是與戈林和雷德爾的談話中,盡量克製自己;但事後,他對其身邊的人卻出言不遜,要求苛刻。在行動準備時期發生的諸般事情,已經給擔負總司令角色的希特勒的形
象,投下不光彩的陰影;而他在作戰中的行為舉止更為這種陰影雪上加霜。由於對眼前危機判斷錯誤——每次大的作戰行動前均是如此——頭一天晚上他還陶醉在“大日耳曼帝國”的幻景之中,然而僅一個多星期過後,接踵而來的卻是危機四起,漏洞百出。約德爾將軍的日記是一個無可懷疑的證人,但是,充斥其全部日記的是那些日子裏他的地位和責任感,以及他站在領導職位上,為獲取戰局的勝利而立下的汁馬功勞。在這裏,將約德爾這些天的日記,再加上哈爾德的部分日記摘引如上,給讀者提供一個直觀概念,並由此為作出自己的判斷提供依據。
4 月14 日約德爾:“迪特爾未受到攻擊,但與北部集群的聯繫被切斷。(希特勒)激動異常。事無巨細,一切命令都要從這裏下達。”哈爾德:“布勞希奇大將從元首那裏回來。結果:人們認為納爾維克無法堅守。”
“我們算倒了黴“(希特勒的話)。4 月15——16 日約德爾:“責備海軍,主要是因為未派戰艦參加戰鬥,也未能加速運輸。這是沒
有道理的——我(約德爾)表示強烈反對。”
哈爾德:“陸軍總司令從凱特爾那裏獲悉,應撤離納爾維克。我們不能這樣做——與約德爾商討。約德爾說:納爾維克城無法守住。山地部隊將撤入山裏。是否最後放棄納爾維克地域的問題,尚未決定。”
4 月17 日約德爾:“元首再次激動異常地指出,迪特爾集群必須向南開進,或者替換下來。我(約德爾)再次強烈主張:
(1)向南開進是不可能的;(2)部隊,物資隻有很少一部分能運走,會損失大量飛機,同時,迪特爾集群的士氣將受到挫傷。他們可長時間地在瑞典邊界作戰。隻有當一件事失敗了,才應將其丟棄..15 時30 分..由納爾維克集群進行的戰鬥重新打響。每個壞消息都使人增添一分憂慮。國防處長和國防處陸軍組長對形勢的判斷,我完全同意。
我(約德爾)將這一形勢判斷,以及我們沒有足夠的遠程飛機將部隊從納爾維克運回的證據,呈送元首。此外,還有一份指令草稿.其中包含了我們的(約德爾、國防處長和國防處陸軍組長)意願。戰鬥和兵力將我們束縛,無法中途停止。
甚至將研究挪威的教授,從因斯布魯克請來(根據希特勒的安排),關於山地部隊能否從納爾維克向福斯克轉移的意見。根據我的(約德爾的)山地經驗,這是不可能的。傍晚,元首簽署了給迪特爾的命令,..“要盡可能長時間地堅守。”4 月18 日約德爾:“元首恢復了平靜..甚至有可能按照堅守的思想來修改昨天晚上的命令..平靜的一天,使神經緊張的人們頗感愜意。”哈爾德:“(1)約德爾說:陸軍總司令必須聽取納爾維克的情況。對陸軍施加影響..
(2)元首說:不能長時間堅守納爾維克..昨天,元首想撤回納爾維克的部隊,首先放棄納爾維克。”
4 月19 日約德爾:“危機再現。政治行動已經失敗,按照元首的觀點,必須付諸武力。省黨部頭目特博文應當上任元帥也在這方麵推波助瀾。他指責沒有對老百姓採取足夠有力的,..海軍沒有運送足夠部隊。空軍不能什麽都幹。
4月4日約德爾:“空軍的全部兵力隸屬於第10 航空軍。根據第21 軍司令部的要求,第10航空軍受命於空軍總司令。博登莎茨將軍對把元帥排斥在威悉河演習之外牢騷滿腹。他認為,事先沒有徵求空軍任何一個軍官的意見。隸屬陸軍是無法忍受的。對凱特爾大將大發雷霆。我糾正了這一錯誤認識。”
4月5日約德爾:“與國防軍三位總司令就成悉河演習進行認真磋商。元帥從未發過這麽大脾氣。他搶過話頭,指出,迄今的一切準備工作,全部無效..討論結果:
(1)向納爾維克運送強大兵力;(2)海軍應向各港口派遣艦隻;(3)...(4)對挪威,計劃投入6 個師的兵力。3月6日約德爾:“準備工作的框架已經確定。元首簽署指令,3 月5 日磋商中確定的各種改動均寫入指令之內。自此,再不允許有任何變動。”
從上麵這件事情的發展過程,可以充分看出當時德國大本營在建設時期的特徵:
1、國防軍統帥部下達的命令缺少權威性,就連希特勒親筆簽署的指令,下級都可以違背軍隊的上下級關係,加以反對並迫使其修改,更不用說“元首國家”的準則了。
2、由於特別司令部的組建,陸軍總司令完全被排斥在一邊,未提出任何反對意見;而空軍總司令則不隻一次地提出,擔負支援陸軍的空軍部隊的指揮權不能交任何人;也不能暫時隸屬於陸軍一個軍司令部。
3、經過多次申辯,陸軍的兵力終於可以增加一個整師和其他部隊;空軍也由此保住了自己的主動權。4、起初海軍似乎尚未提出什麽異議,但不久,便要求希特勒取消他關於在登陸以後海軍艦隻留在挪威各港口決定。。5、希特勒在與眾多人員,特別是與戈林和雷德爾的談話中,盡量克製自己;但事後,他對其身邊的人卻出言不遜,要求苛刻。在行動準備時期發生的諸般事情,已經給擔負總司令角色的希特勒的形
象,投下不光彩的陰影;而他在作戰中的行為舉止更為這種陰影雪上加霜。由於對眼前危機判斷錯誤——每次大的作戰行動前均是如此——頭一天晚上他還陶醉在“大日耳曼帝國”的幻景之中,然而僅一個多星期過後,接踵而來的卻是危機四起,漏洞百出。約德爾將軍的日記是一個無可懷疑的證人,但是,充斥其全部日記的是那些日子裏他的地位和責任感,以及他站在領導職位上,為獲取戰局的勝利而立下的汁馬功勞。在這裏,將約德爾這些天的日記,再加上哈爾德的部分日記摘引如上,給讀者提供一個直觀概念,並由此為作出自己的判斷提供依據。
4 月14 日約德爾:“迪特爾未受到攻擊,但與北部集群的聯繫被切斷。(希特勒)激動異常。事無巨細,一切命令都要從這裏下達。”哈爾德:“布勞希奇大將從元首那裏回來。結果:人們認為納爾維克無法堅守。”
“我們算倒了黴“(希特勒的話)。4 月15——16 日約德爾:“責備海軍,主要是因為未派戰艦參加戰鬥,也未能加速運輸。這是沒
有道理的——我(約德爾)表示強烈反對。”
哈爾德:“陸軍總司令從凱特爾那裏獲悉,應撤離納爾維克。我們不能這樣做——與約德爾商討。約德爾說:納爾維克城無法守住。山地部隊將撤入山裏。是否最後放棄納爾維克地域的問題,尚未決定。”
4 月17 日約德爾:“元首再次激動異常地指出,迪特爾集群必須向南開進,或者替換下來。我(約德爾)再次強烈主張:
(1)向南開進是不可能的;(2)部隊,物資隻有很少一部分能運走,會損失大量飛機,同時,迪特爾集群的士氣將受到挫傷。他們可長時間地在瑞典邊界作戰。隻有當一件事失敗了,才應將其丟棄..15 時30 分..由納爾維克集群進行的戰鬥重新打響。每個壞消息都使人增添一分憂慮。國防處長和國防處陸軍組長對形勢的判斷,我完全同意。
我(約德爾)將這一形勢判斷,以及我們沒有足夠的遠程飛機將部隊從納爾維克運回的證據,呈送元首。此外,還有一份指令草稿.其中包含了我們的(約德爾、國防處長和國防處陸軍組長)意願。戰鬥和兵力將我們束縛,無法中途停止。
甚至將研究挪威的教授,從因斯布魯克請來(根據希特勒的安排),關於山地部隊能否從納爾維克向福斯克轉移的意見。根據我的(約德爾的)山地經驗,這是不可能的。傍晚,元首簽署了給迪特爾的命令,..“要盡可能長時間地堅守。”4 月18 日約德爾:“元首恢復了平靜..甚至有可能按照堅守的思想來修改昨天晚上的命令..平靜的一天,使神經緊張的人們頗感愜意。”哈爾德:“(1)約德爾說:陸軍總司令必須聽取納爾維克的情況。對陸軍施加影響..
(2)元首說:不能長時間堅守納爾維克..昨天,元首想撤回納爾維克的部隊,首先放棄納爾維克。”
4 月19 日約德爾:“危機再現。政治行動已經失敗,按照元首的觀點,必須付諸武力。省黨部頭目特博文應當上任元帥也在這方麵推波助瀾。他指責沒有對老百姓採取足夠有力的,..海軍沒有運送足夠部隊。空軍不能什麽都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