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德爾在2 月5 日的日記中有一句簡短的話:“特別司令部”開會時,“空軍代表缺席”。這是戈林對“他的”空軍所遭到的冷遇的惱怒和失望的表現,在以後的幾天裏,隻有海軍和陸軍的兩名軍官,在國防處毗鄰的房間裏開始他們的工作。他們連地圖都沒有,更不用說缺少有關“北方行動草案”的任何資料,因為過去德國總參謀部從未對斯堪地那維亞進行過研究。而且,人們不久就看清楚了,“特別司令部”在作為一個固定的高效率的指揮機構方麵,幾乎無法與指揮參謀部相比。
在“阿爾特馬克”事件壓力下,希特勒經過一段猶豫之後,急迫決定“盡速準備威悉河演習行動”。這使得國防軍指揮參謀部參謀長到2 月19 日清楚地認識到,此次行動隻能由一個具備各種領導職能的指揮機構來領導,這也是能最快解決目前狀況的唯一辦法。希特勒在聽了他報告以後,當天便同意委任陸軍的“一名新任軍長”連同其司令部,繼續進行“威悉河演習”的準備工作,並在國防軍統帥部領導下,負責整個行動的指揮。
由於約德爾的建議,短短幾天內,終於在“威悉河演習”的指揮機構中,形成了一個堅強的核心。然而,就在這以後,不可思議之事仍然接瞳而至。首先是,在經過一係列動盪之後陸軍重新回到中心位置。此時,統帥部不是請陸軍總司令至少將任務委派給一個集團軍司令部;而是利用自己的絕對權威,將這一特殊任務交給了一個軍司令部,也就是說是陸軍位於考慮之列的指揮級別中最低的一級。驅使統帥郎採取如此作法的重要原因,可能是認為在未來的西方戰局中,不可能指望陸軍派出一個較高級的司令部。而更大的可能性是,國防軍指揮參謀部參謀長和副官處長將此看成第一次機遇,即通過不考慮合適人選級別的方法,按照希特勒的意向並以革新者的姿態,對陸軍習以為常的等級製度加以考驗。最後,陸軍總司令部隻是得到這樣的通知:“元首認為馮·法爾肯霍爾斯特將軍是個芬蘭通。”
第二天,希特勒親自接見了法爾肯霍爾斯特,麵授機宜,並委以此任。當他和他的第21 軍司令部進入“特別司令部”,再次與國防處緊密配合著手工作時,出現了一種稀有的奇特狀態:國防軍統帥不是由於陸軍對挪威作戰行動的參與而依靠陸軍總司令部,而是僅僅依靠一個軍司令部,甚至——在同防軍統帥部領導下,將全盤指揮權都交給了它!凱特爾和約德爾也是上行下效,越過陸軍,直接與後備軍總司令協作,挑選他們認為適於擔負執行“威悉河演習”任務的部隊。正是由於這件事情,陸軍總參謀長才進一步獲悉占領丹麥和挪威計劃的有關情況。為此,他在他的日記裏無可奈何地寫道:“在這件事情上,元首與陸軍總司令之間沒有交流過一字一句。這應當載入戰史。”
促使希特勒採取這種前所米聞的蔑視陸軍總司令部態度的動機,隻能用這樣一句話來解釋:“為避免來自空軍的困難第21 軍司令部應隸屬於國防軍統帥部。”這種缺乏說服力的理由——幾天後經戈林的調解,說明這一理由純屬虛構,完全是希特勒意誌的另一種表現,是為了在三軍所擔負的戰局中,維持“他個人的直接影響”,或者說,是為了早日戴上那頂朝思暮盼的統帥桂冠。另一種簡單的推測認為,希特勒在讓陸軍總司令部準備西方戰局的同時,不想再給它增加挪威的負擔。這種理由也是沒有說服力的。因為陸軍作戰處以及它的高級領導們,還有陸軍其他部門,如情報、運輸、後勤等都統統會被排斥在西方戰局之外的它們的真正負擔不是來自於這裏,而是來自於將同時為兩個機構服務,即一個大的——陸軍總司令部;一個小的——“特別司令部”。盡管挪威戰局中的指揮機構是一件“即興之作”,但它仍成了爾後整個戰爭中建立的所謂“統帥部戰場”的樣板。
希特勒和他的參謀部對於直接領導一次作戰行動的能力,在“關於威悉河演習方案的指令”頒發之後,便開始經受嚴格的考驗。
法爾肯霍爾斯特和他的軍司令部的進展迅速,頗有起色。在他們的口頭報告和希特勒贊同的基礎上,約德爾立即親自草擬“指令”文稿,國防處僅負責“簽發”。希特勒將挪威行動視為個人的事情,這對大家來說已習以為常。在這種情況下,指揮參謀部參謀長象從前那樣與國防軍陸、海、空三軍總司令部進行接觸,將陸軍和空軍能夠籌措到的兵力數量和種類,寫入命令中,並規定了與陸軍實施協同的空軍部隊,在戰術上接受法爾肯霍爾斯特的指揮。
從下麵的日記中可以再清楚不過地看出由於希特勒和國防軍首腦違反軍事常規而帶來的副作用。
3月1日哈爾德:“提出要求之前應事先與我們接觸,這一諾言並沒有遵守。”
約德爾:“陸軍總司令對於我與那順年克商談..工作安排大發雷霆,降低了要求。”
3月2日哈爾德:“凱特爾要求提供精良的部隊..布勞希奇指出,我們陸軍總司令部的20%預備隊已經重任在身。”
約德爾:“與陸軍協調。元帥(戈林)勃然大怒,對國防軍統帥部參謀長態度粗暴。13 時,他去見元首。下午,在經過與陸軍和空軍商談後,提出新的要求,調子有所降低..”
在“阿爾特馬克”事件壓力下,希特勒經過一段猶豫之後,急迫決定“盡速準備威悉河演習行動”。這使得國防軍指揮參謀部參謀長到2 月19 日清楚地認識到,此次行動隻能由一個具備各種領導職能的指揮機構來領導,這也是能最快解決目前狀況的唯一辦法。希特勒在聽了他報告以後,當天便同意委任陸軍的“一名新任軍長”連同其司令部,繼續進行“威悉河演習”的準備工作,並在國防軍統帥部領導下,負責整個行動的指揮。
由於約德爾的建議,短短幾天內,終於在“威悉河演習”的指揮機構中,形成了一個堅強的核心。然而,就在這以後,不可思議之事仍然接瞳而至。首先是,在經過一係列動盪之後陸軍重新回到中心位置。此時,統帥部不是請陸軍總司令至少將任務委派給一個集團軍司令部;而是利用自己的絕對權威,將這一特殊任務交給了一個軍司令部,也就是說是陸軍位於考慮之列的指揮級別中最低的一級。驅使統帥郎採取如此作法的重要原因,可能是認為在未來的西方戰局中,不可能指望陸軍派出一個較高級的司令部。而更大的可能性是,國防軍指揮參謀部參謀長和副官處長將此看成第一次機遇,即通過不考慮合適人選級別的方法,按照希特勒的意向並以革新者的姿態,對陸軍習以為常的等級製度加以考驗。最後,陸軍總司令部隻是得到這樣的通知:“元首認為馮·法爾肯霍爾斯特將軍是個芬蘭通。”
第二天,希特勒親自接見了法爾肯霍爾斯特,麵授機宜,並委以此任。當他和他的第21 軍司令部進入“特別司令部”,再次與國防處緊密配合著手工作時,出現了一種稀有的奇特狀態:國防軍統帥不是由於陸軍對挪威作戰行動的參與而依靠陸軍總司令部,而是僅僅依靠一個軍司令部,甚至——在同防軍統帥部領導下,將全盤指揮權都交給了它!凱特爾和約德爾也是上行下效,越過陸軍,直接與後備軍總司令協作,挑選他們認為適於擔負執行“威悉河演習”任務的部隊。正是由於這件事情,陸軍總參謀長才進一步獲悉占領丹麥和挪威計劃的有關情況。為此,他在他的日記裏無可奈何地寫道:“在這件事情上,元首與陸軍總司令之間沒有交流過一字一句。這應當載入戰史。”
促使希特勒採取這種前所米聞的蔑視陸軍總司令部態度的動機,隻能用這樣一句話來解釋:“為避免來自空軍的困難第21 軍司令部應隸屬於國防軍統帥部。”這種缺乏說服力的理由——幾天後經戈林的調解,說明這一理由純屬虛構,完全是希特勒意誌的另一種表現,是為了在三軍所擔負的戰局中,維持“他個人的直接影響”,或者說,是為了早日戴上那頂朝思暮盼的統帥桂冠。另一種簡單的推測認為,希特勒在讓陸軍總司令部準備西方戰局的同時,不想再給它增加挪威的負擔。這種理由也是沒有說服力的。因為陸軍作戰處以及它的高級領導們,還有陸軍其他部門,如情報、運輸、後勤等都統統會被排斥在西方戰局之外的它們的真正負擔不是來自於這裏,而是來自於將同時為兩個機構服務,即一個大的——陸軍總司令部;一個小的——“特別司令部”。盡管挪威戰局中的指揮機構是一件“即興之作”,但它仍成了爾後整個戰爭中建立的所謂“統帥部戰場”的樣板。
希特勒和他的參謀部對於直接領導一次作戰行動的能力,在“關於威悉河演習方案的指令”頒發之後,便開始經受嚴格的考驗。
法爾肯霍爾斯特和他的軍司令部的進展迅速,頗有起色。在他們的口頭報告和希特勒贊同的基礎上,約德爾立即親自草擬“指令”文稿,國防處僅負責“簽發”。希特勒將挪威行動視為個人的事情,這對大家來說已習以為常。在這種情況下,指揮參謀部參謀長象從前那樣與國防軍陸、海、空三軍總司令部進行接觸,將陸軍和空軍能夠籌措到的兵力數量和種類,寫入命令中,並規定了與陸軍實施協同的空軍部隊,在戰術上接受法爾肯霍爾斯特的指揮。
從下麵的日記中可以再清楚不過地看出由於希特勒和國防軍首腦違反軍事常規而帶來的副作用。
3月1日哈爾德:“提出要求之前應事先與我們接觸,這一諾言並沒有遵守。”
約德爾:“陸軍總司令對於我與那順年克商談..工作安排大發雷霆,降低了要求。”
3月2日哈爾德:“凱特爾要求提供精良的部隊..布勞希奇指出,我們陸軍總司令部的20%預備隊已經重任在身。”
約德爾:“與陸軍協調。元帥(戈林)勃然大怒,對國防軍統帥部參謀長態度粗暴。13 時,他去見元首。下午,在經過與陸軍和空軍商談後,提出新的要求,調子有所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