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通向措森的道路,並沒有帶來預期的效果。希特勒返回柏林後,於9 月27 日在新的總理府召見三軍總司令——到會的還有凱特爾和作者——通告了他的西進意圖。在場的人,包括戈林在內,無不瞠目結舌。看樣子,沒有任何一個人看過剛發布的國防軍統帥部第4 號指令中的這句話:“在西方..必須時刻維持發動進攻的可能性”,或者還沒有完全理解它的含義。希特勒在講完話之後,隨手將寫有講話提綱的便箋投進他工作室的壁爐裏燒掉了,便箋上有他作出以決斷的理由和基本作戰方針。會上沒有任何人對他的講話提出異議。
作者在索波特大本營逗留期間,還看到一些潛伏著危機的怪誕不經的事情。一天早上,有二三十輛車成兩路縱隊由旅館出發,向哥廷根北部的戰場開進。大本營司令隆美爾將軍的一項任務就是將希特勒安排在車隊最前方。作者不解地問隆美爾:為什麽要成兩路縱隊行進?隆美爾回答,這個“行車隊型”是他從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中吸取教訓之後採取的,因為在大批到大本營的來訪者中,有許多非軍人,要顯示他們的級別、身份的差別,隻有採取這種隊形,這是一種最適宜的辦法。但是,這一天仍使隆美爾出了洋相。當車隊行駛到一條田間小路時,隊形再無法保持了,而且一大批車突然被一障礙所阻,而希特勒及前幾輛車卻撇下車隊,獨自前行了。盡管組織這些滯留的人參觀了附近的一座醫院,以打發這段時間,但黨務辦公廳主任馬丁·博爾曼仍對戰場的道路未加清理而大發雷霆,並對將他們的車子排在後麵對隆美爾將軍痛加辱罵。隆美爾麵對這種肆無忌憚的言行似乎無能為力。當作者出來打抱不平,指責博爾曼的舉止時,隆美爾卻隻要求能將此事報告國防軍副官長施蒙特就行了。
第二部建設時期(1939 年9 月—1940 年5 月)
第一章框架
早在1939 年9 月上旬,在“元首專列”上就有人認識到,這個動盪不定、擁擠不堪、行駛在鐵路上的臨時大本營,難以應付即將到來的更重大的作戰指揮任務。如果最高統帥想要擔負這一任務,或者完全從軍事角度說,不僅僅滿足於製定戰爭計劃,而且還要親手實施作戰指揮的話,那麽,就必須首先有一個新的固定的大本營。
有人說,希特勒自己也對現狀很反感並倡議進行改革,這是不真實的。因為他已經完全陶醉於他在波蘭戰局中所扮演的角色;另一方麵在他對軍事指揮“機器”缺乏認識的情況下,難以看到由此而產生的必然結果。而與他相反的是,立誌要實現國防軍嚴格、統一指揮的國防軍指揮參謀部參謀長,對於“元首專列”的狀態很不滿意,急於要求改變現狀,組建新的大本營。約德爾將軍認為,應首先組建一個如同指揮參謀部那樣的高效率的參謀部,以及一個能適應各方麵需要的通訊網。
這些條件要想得到滿足,希特勒就必須決心留在柏林的帝國政府所在地辦公,並能與他當時和以後的世界上的助手和對手。如墨索裏尼、邱吉爾、羅斯福和史達林的行為舉止相匹配。然而,這一簡便易行的解決方案,似乎隻有在一種過渡時期內才能加以考慮。但是不管怎樣,國防處長從他第一次到“元首專列”直至9 月10 日這一段時間,他已經受約德爾之託,在德國西部中心地帶,為組建一個統帥部戰地大本營尋找營址,以便使戰爭順利進行。此行動的主要依據是由希特勒親自簽發的指令。指令指出,他要盡可能地靠近西線,但要在遠程火炮射程之外。陸軍、空軍總參謀部也必須在他的附近尋找各自的駐地。
第一個戰地大本營的合適地點,是於5 年後即1944 年末至1945 年初,由國防處一名總參謀部軍官選中的,位於吉森——勞海姆地區陶努斯山脈的東部。這座齊根貝格貴族莊園擁有豪華住宅和寬敞的附屬建築,似乎一切條件均已具備。據說,莊園主人已準備出售;擴建和布置工作也在建築總監托特領導下立即著手進行。然而,由於希特勒執意要在1939 年晚秋時分開始西方攻勢,在此之前無法完成擴建的準備工作。因此,10 月份,臨時為國防處準備了一列專車,準備必要時參謀部隨“元首專列”一同行動。在比較簡樸的開始階段,這個專列隻配有三節車廂,兩節寢車,另一節為工作、就餐兩用;然而在大戰期間,逐漸擴展為兩個大型專列,一直作為辦公車和運送國防軍指揮參謀部人員的車輛隨時備用。
西方攻勢的開始時間由於氣候的影響,不得不一推再推。此間,希特勒的軍事副官處視大本營營址問題為己任。以領導身份介人此事。不久,他們便強調指出,國防處的選擇方案,在許多方麵都不合希特勒的個人口味。希特勒既不願住在莊園主的住宅裏,也不想看到周圍盡是牲畜馬圈、農田萊莊。因此,副官們轉移視線,很快在“西壁工事”後方地帶找到了他們理想中的目標。有三個永備工事體係同時作為考慮對象,一處在明斯特艾弗爾北段,第二處在蘭德施圖爾和法爾茨的中部,第三處在克尼比斯不遠的黑森林的南部。1940 年2 月中旬,當希特勒得知齊根貝格莊園的通信技術設施不能在7月前安裝完畢時,便最終決定,“作戰開始時..不去齊根貝格,而去山崖城堡”——位於明斯特艾弗爾營址的代號。希特勒命令陸軍總司令部在同一地區安營紮寨,並親自為陸軍總司令、陸軍總參謀長及其一個精幹的工作班子,選擇附近的一間豬舍為其駐地。與此相反,希特勒卻讓空軍任其安排它的大本營。在此期間,“海因裏希”專列載著外交部長,拉默斯和希姆萊卻被撇在了萊茵河右岸。
作者在索波特大本營逗留期間,還看到一些潛伏著危機的怪誕不經的事情。一天早上,有二三十輛車成兩路縱隊由旅館出發,向哥廷根北部的戰場開進。大本營司令隆美爾將軍的一項任務就是將希特勒安排在車隊最前方。作者不解地問隆美爾:為什麽要成兩路縱隊行進?隆美爾回答,這個“行車隊型”是他從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中吸取教訓之後採取的,因為在大批到大本營的來訪者中,有許多非軍人,要顯示他們的級別、身份的差別,隻有採取這種隊形,這是一種最適宜的辦法。但是,這一天仍使隆美爾出了洋相。當車隊行駛到一條田間小路時,隊形再無法保持了,而且一大批車突然被一障礙所阻,而希特勒及前幾輛車卻撇下車隊,獨自前行了。盡管組織這些滯留的人參觀了附近的一座醫院,以打發這段時間,但黨務辦公廳主任馬丁·博爾曼仍對戰場的道路未加清理而大發雷霆,並對將他們的車子排在後麵對隆美爾將軍痛加辱罵。隆美爾麵對這種肆無忌憚的言行似乎無能為力。當作者出來打抱不平,指責博爾曼的舉止時,隆美爾卻隻要求能將此事報告國防軍副官長施蒙特就行了。
第二部建設時期(1939 年9 月—1940 年5 月)
第一章框架
早在1939 年9 月上旬,在“元首專列”上就有人認識到,這個動盪不定、擁擠不堪、行駛在鐵路上的臨時大本營,難以應付即將到來的更重大的作戰指揮任務。如果最高統帥想要擔負這一任務,或者完全從軍事角度說,不僅僅滿足於製定戰爭計劃,而且還要親手實施作戰指揮的話,那麽,就必須首先有一個新的固定的大本營。
有人說,希特勒自己也對現狀很反感並倡議進行改革,這是不真實的。因為他已經完全陶醉於他在波蘭戰局中所扮演的角色;另一方麵在他對軍事指揮“機器”缺乏認識的情況下,難以看到由此而產生的必然結果。而與他相反的是,立誌要實現國防軍嚴格、統一指揮的國防軍指揮參謀部參謀長,對於“元首專列”的狀態很不滿意,急於要求改變現狀,組建新的大本營。約德爾將軍認為,應首先組建一個如同指揮參謀部那樣的高效率的參謀部,以及一個能適應各方麵需要的通訊網。
這些條件要想得到滿足,希特勒就必須決心留在柏林的帝國政府所在地辦公,並能與他當時和以後的世界上的助手和對手。如墨索裏尼、邱吉爾、羅斯福和史達林的行為舉止相匹配。然而,這一簡便易行的解決方案,似乎隻有在一種過渡時期內才能加以考慮。但是不管怎樣,國防處長從他第一次到“元首專列”直至9 月10 日這一段時間,他已經受約德爾之託,在德國西部中心地帶,為組建一個統帥部戰地大本營尋找營址,以便使戰爭順利進行。此行動的主要依據是由希特勒親自簽發的指令。指令指出,他要盡可能地靠近西線,但要在遠程火炮射程之外。陸軍、空軍總參謀部也必須在他的附近尋找各自的駐地。
第一個戰地大本營的合適地點,是於5 年後即1944 年末至1945 年初,由國防處一名總參謀部軍官選中的,位於吉森——勞海姆地區陶努斯山脈的東部。這座齊根貝格貴族莊園擁有豪華住宅和寬敞的附屬建築,似乎一切條件均已具備。據說,莊園主人已準備出售;擴建和布置工作也在建築總監托特領導下立即著手進行。然而,由於希特勒執意要在1939 年晚秋時分開始西方攻勢,在此之前無法完成擴建的準備工作。因此,10 月份,臨時為國防處準備了一列專車,準備必要時參謀部隨“元首專列”一同行動。在比較簡樸的開始階段,這個專列隻配有三節車廂,兩節寢車,另一節為工作、就餐兩用;然而在大戰期間,逐漸擴展為兩個大型專列,一直作為辦公車和運送國防軍指揮參謀部人員的車輛隨時備用。
西方攻勢的開始時間由於氣候的影響,不得不一推再推。此間,希特勒的軍事副官處視大本營營址問題為己任。以領導身份介人此事。不久,他們便強調指出,國防處的選擇方案,在許多方麵都不合希特勒的個人口味。希特勒既不願住在莊園主的住宅裏,也不想看到周圍盡是牲畜馬圈、農田萊莊。因此,副官們轉移視線,很快在“西壁工事”後方地帶找到了他們理想中的目標。有三個永備工事體係同時作為考慮對象,一處在明斯特艾弗爾北段,第二處在蘭德施圖爾和法爾茨的中部,第三處在克尼比斯不遠的黑森林的南部。1940 年2 月中旬,當希特勒得知齊根貝格莊園的通信技術設施不能在7月前安裝完畢時,便最終決定,“作戰開始時..不去齊根貝格,而去山崖城堡”——位於明斯特艾弗爾營址的代號。希特勒命令陸軍總司令部在同一地區安營紮寨,並親自為陸軍總司令、陸軍總參謀長及其一個精幹的工作班子,選擇附近的一間豬舍為其駐地。與此相反,希特勒卻讓空軍任其安排它的大本營。在此期間,“海因裏希”專列載著外交部長,拉默斯和希姆萊卻被撇在了萊茵河右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