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
白日薄西山:大漢帝國的衰亡 作者:徐興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靈帝不知道太後的良苦用心,他隻是感到在竇武、陳蕃和曹節這三個人當中,惟有曹節給了他這個年齡的人所希望得到的東西,而大將軍與陳太傅對他的教訓和管束讓他敬畏。他從心底裏想逃避他們,逃避他們威嚴的目光,逃避他們無休止的大道理,逃避他們安排的經學功課的禮儀演習。他喜歡和曹節以及王甫、鄭颯、奶媽趙嬈以及一大幫女尚書們在一起,他們每天都能讓自己吃到從未吃過的東西,玩從未玩過的遊戲,發自己從不敢發的脾氣,說自己從不敢說的話。他想自己的家,想自己的母親,因而更想從他們這些人身上找到補償。
靈帝更不知道的是:這次錄定策功,竟開啟了那個潛伏著的危機。
就在封侯的聖旨下達之後,發生了兩件節外生枝的事情。
涿郡有一位名叫盧植的布衣士人向竇武遞交了一封書信,信中的言辭非常直切,指出竇武接受侯王之爵是名不符實、貪天功為已有。因為竇氏盡管作為天下聚目而視、延頸以望的宰輔,但定策擁立靈帝這件事並不是依據了立長立賢的立儲原則,而是依照皇室的家譜作出的選擇,無甚功德值得稱言。盧植還以本朝國嗣屢絕、四方盜賊紛起、朝中人事錯綜複雜等為藉口,提醒竇氏保全身名,辭去封賞。
盧植的這封信不亞於一位巫師對諸多危機的預言,可惜的是,大將軍沒有重視這封信。不久的將來,大將軍就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而盧植也為挽救他的預言付出了畢生的精力,這是後話了。
盧植作為一個布衣,竟敢向尊貴的大將軍直陳言辭,說明了一個重要的原則,即像盧植這樣的士人,不管是在野還是在朝,都不希望大將軍是一個外戚大將軍,而應該是一個士大夫大將軍。本朝孝殤皇帝以降,皇統屢絕,國柄或歸外戚,或歸宦官,朝綱紊亂,積重難返。就封賞爵位來說,其道德依據已經喪失,受封者多為外戚、宦官之親黨或通賄權奸的虛詐之徒,故而接受封爵,往往被視為接受了一種恥辱。
眼前的這位大將軍雖然和以往的大將軍不同,但他畢竟與盧植或其他士大夫的出處不一樣了,他有一些與他的太後女兒相同而與士大夫們相左的想法,或者他有更多的考慮,或者他過於自信。
無獨有偶的是,出於同樣的原因,太傅陳蕃,一連十多道奏章,向太後辭去了爵位,他的理由正大而謙遜。他說:“臣聞割地之封,功德是焉。臣雖無素潔之行,竊慕君子,‘不以其道得之,不居’。若受爵不讓,掩而就之,使皇天震怒,災流下民,於臣之身,亦何所寄!”“不以其道得之,不居”,是孔夫子的話,不過陳太傅所說的“道”,卻飽含了反諷。
衝突的前提,是陣營的形成,這件節外生枝的事,使得雙方都關注起彼此的陣腳。
在一次例行的處理政務會議之後,陳太傅請大將軍私下議事。
“大將軍,時下大統已繼,百廢待興,天下名士,皆思奮其智力。前朝為奸佞所黜賢良,如李膺、杜密、尹勛、劉瑜諸位,現已起用,可謂既從人望,而德歸太後,太平之誌可申矣!”陳太傅說。
大將軍聽了連連頷首。
太傅見大將軍流露了態度,便將坐席向大將軍移近了一點,又說道:“曹節、王甫等人,自先帝朝起,就操弄國柄,濁亂海內。如不趁早除之,將來恐難以對付啊!”
竇武聽了,向太傅揖拜道:
“太傅有此忠正之言,實乃漢家的福祉。太傅之意,深合我心。”
太傅麵露喜色,以手拍席,奮然而起。
大將軍的性格和太傅不同,他似乎更加謹慎、持重。但他缺乏果斷與剛毅,因而他的謹慎與持重就摻雜了猶豫和遲鈍。
他開始一步步地安排實現他與陳太傅商量好的事。在他的辦公室裏,召開了多次會議,與會者有尚書令尹勛、侍中劉瑜、屯騎校尉馮述、以及孝桓皇帝朝被廢黜的著名官僚李膺、宗正劉猛、太僕杜密、從事中郎苟昱、穎川名士陳?等。
外戚與宦官,一直是本朝幹擾士大夫行政的力量,孝桓皇帝從大將軍梁冀手中收回國柄後,立即交給了宦官們。現在,外戚畢竟與士大夫們合而為一了,他們開始對付共同的敵人。
竇太後是個有遠見的女人,她知道依靠自己這個久居禁中的婦道人家,或者手中的兒皇帝,是不能治理好國家的。治理一個國家,光靠權勢不行,必須依靠官僚士大夫們。他們熟諳行政的技術過程,明曉君臣大義,盡管有的時候鯁直得過於迂腐,一點兒不會察顏觀色。然而太後又是個典型的女人,好虛榮,喜歡享受權勢。這種感覺,隻有從她周圍的宦官和女尚書們的諂媚中得到。而且,她從來沒有意識到這幫同她共同生活於皇宮大內之中的奴僕們,與皇宮之外的帝國各級行政機構中的官僚們,竟然是水火不相容的。
這幾個月來,她已經多次在被侍候得舒舒服服的情形下,將爵位、官職當作小玩意一樣賞給了幾個宦官和皇帝乳母的親朋好友們。當然,每次封賞都以天子的名義,並在天子的監督下,由掌璽大臣蓋上禦璽後發布。這個習慣後來被靈帝不折不扣地繼承下去,並有所創造。這又是後話。他們都不太明白:這些東西都是國家的重器,對於親近寵近的奴僕或親戚,可賞之以財,但決不可授之以爵。
靈帝更不知道的是:這次錄定策功,竟開啟了那個潛伏著的危機。
就在封侯的聖旨下達之後,發生了兩件節外生枝的事情。
涿郡有一位名叫盧植的布衣士人向竇武遞交了一封書信,信中的言辭非常直切,指出竇武接受侯王之爵是名不符實、貪天功為已有。因為竇氏盡管作為天下聚目而視、延頸以望的宰輔,但定策擁立靈帝這件事並不是依據了立長立賢的立儲原則,而是依照皇室的家譜作出的選擇,無甚功德值得稱言。盧植還以本朝國嗣屢絕、四方盜賊紛起、朝中人事錯綜複雜等為藉口,提醒竇氏保全身名,辭去封賞。
盧植的這封信不亞於一位巫師對諸多危機的預言,可惜的是,大將軍沒有重視這封信。不久的將來,大將軍就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而盧植也為挽救他的預言付出了畢生的精力,這是後話了。
盧植作為一個布衣,竟敢向尊貴的大將軍直陳言辭,說明了一個重要的原則,即像盧植這樣的士人,不管是在野還是在朝,都不希望大將軍是一個外戚大將軍,而應該是一個士大夫大將軍。本朝孝殤皇帝以降,皇統屢絕,國柄或歸外戚,或歸宦官,朝綱紊亂,積重難返。就封賞爵位來說,其道德依據已經喪失,受封者多為外戚、宦官之親黨或通賄權奸的虛詐之徒,故而接受封爵,往往被視為接受了一種恥辱。
眼前的這位大將軍雖然和以往的大將軍不同,但他畢竟與盧植或其他士大夫的出處不一樣了,他有一些與他的太後女兒相同而與士大夫們相左的想法,或者他有更多的考慮,或者他過於自信。
無獨有偶的是,出於同樣的原因,太傅陳蕃,一連十多道奏章,向太後辭去了爵位,他的理由正大而謙遜。他說:“臣聞割地之封,功德是焉。臣雖無素潔之行,竊慕君子,‘不以其道得之,不居’。若受爵不讓,掩而就之,使皇天震怒,災流下民,於臣之身,亦何所寄!”“不以其道得之,不居”,是孔夫子的話,不過陳太傅所說的“道”,卻飽含了反諷。
衝突的前提,是陣營的形成,這件節外生枝的事,使得雙方都關注起彼此的陣腳。
在一次例行的處理政務會議之後,陳太傅請大將軍私下議事。
“大將軍,時下大統已繼,百廢待興,天下名士,皆思奮其智力。前朝為奸佞所黜賢良,如李膺、杜密、尹勛、劉瑜諸位,現已起用,可謂既從人望,而德歸太後,太平之誌可申矣!”陳太傅說。
大將軍聽了連連頷首。
太傅見大將軍流露了態度,便將坐席向大將軍移近了一點,又說道:“曹節、王甫等人,自先帝朝起,就操弄國柄,濁亂海內。如不趁早除之,將來恐難以對付啊!”
竇武聽了,向太傅揖拜道:
“太傅有此忠正之言,實乃漢家的福祉。太傅之意,深合我心。”
太傅麵露喜色,以手拍席,奮然而起。
大將軍的性格和太傅不同,他似乎更加謹慎、持重。但他缺乏果斷與剛毅,因而他的謹慎與持重就摻雜了猶豫和遲鈍。
他開始一步步地安排實現他與陳太傅商量好的事。在他的辦公室裏,召開了多次會議,與會者有尚書令尹勛、侍中劉瑜、屯騎校尉馮述、以及孝桓皇帝朝被廢黜的著名官僚李膺、宗正劉猛、太僕杜密、從事中郎苟昱、穎川名士陳?等。
外戚與宦官,一直是本朝幹擾士大夫行政的力量,孝桓皇帝從大將軍梁冀手中收回國柄後,立即交給了宦官們。現在,外戚畢竟與士大夫們合而為一了,他們開始對付共同的敵人。
竇太後是個有遠見的女人,她知道依靠自己這個久居禁中的婦道人家,或者手中的兒皇帝,是不能治理好國家的。治理一個國家,光靠權勢不行,必須依靠官僚士大夫們。他們熟諳行政的技術過程,明曉君臣大義,盡管有的時候鯁直得過於迂腐,一點兒不會察顏觀色。然而太後又是個典型的女人,好虛榮,喜歡享受權勢。這種感覺,隻有從她周圍的宦官和女尚書們的諂媚中得到。而且,她從來沒有意識到這幫同她共同生活於皇宮大內之中的奴僕們,與皇宮之外的帝國各級行政機構中的官僚們,竟然是水火不相容的。
這幾個月來,她已經多次在被侍候得舒舒服服的情形下,將爵位、官職當作小玩意一樣賞給了幾個宦官和皇帝乳母的親朋好友們。當然,每次封賞都以天子的名義,並在天子的監督下,由掌璽大臣蓋上禦璽後發布。這個習慣後來被靈帝不折不扣地繼承下去,並有所創造。這又是後話。他們都不太明白:這些東西都是國家的重器,對於親近寵近的奴僕或親戚,可賞之以財,但決不可授之以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