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得大家又哄堂大笑,我在熱烈的鼓掌聲中把講演作結。
“傳教偉人”委實是一位魁梧的“傳教偉人”。他乘著我把話講完了便又向著聽眾賡續致詞。
他這次特別恭維起我來,說我是一位“空前絕後的”又是一個“空前絕後的”——雄辯家。然而我之所以善於雄辯,是因為我是“中山信徒”,而中山又是基督信徒,所以要“請大家信仰基督,才能有這樣的雄辯”。
這次倒把李鶴齡惱殺了。我的演說是客氣的隔,鶴齡於是便也開始演說起來,他是率性不客氣的不隔。
他說,中山的信教是他早年的事體,他一生教人革命,卻不曾教人信教。宗教是怎樣的東西,是怎樣害了中國,是怎樣和革命不能兩立,而一些吃基督教飯的騙子是怎樣胡說八道,東拉西扯,當場便是證據。他以他那從巴黎練習回來的廣長舌,滔滔地卷了一個鍾頭,說得那位司會的“偉人”實在有點難乎為情。
接著鶴齡又叫聽眾起立,唱《國民革命歌》。
那簡單的《國民革命歌》自從北伐軍入了武漢以後,早就是傳遍了的。鶴齡一提頭,幾乎滿場的人都合唱了起來,連那位彈風琴的教會出身的女音樂家也把那簡單的樂譜伴奏了起來。
接著是高呼口號,鶴齡喊一聲,聽眾也跟著喊一聲。他喊出“反對文化侵略的宗教政策!”的時候,右手最前兩排的教會女生們似乎響應得特別高,她們就好象一向受人欺負,今晚才得到機會要圖報復的一樣。
口號一喊完,在無數的萬歲聲中熱狂了的群眾象潰了堤的海潮一樣向會場外湧去。
“偉人”這才張皇起來了,帶著哀怨的聲音高叫著:“請大家別忙走,我們還要做祈禱,還要唱讚美歌啦!”
群眾中隻聽有人在叫著:“要什麽祈禱!要什麽讚美歌!不唱了!不唱了!”
真的,想挽回那既倒的狂瀾,隻有人民的力量才能夠。
1936年6月4日夜追記
金剛坡下
一
——是誰寫出了這幕悲劇的呢?
吏太太在她的心裏這樣想著。她抱著個半歲光景的嬰兒,立在一家臨著公路的大院子門口。
下了整天的微雨,綿綿地還沒有止息,徐徐垂下的夜幕看看便要把那金剛坡上的一座碉堡籠罩了。
一位流亡的年輕婦人,一手拖著個四歲的幼兒,一手挾著小小的包裹,在公路上冒著雨,以急湊的步武,向金剛坡走去。
另一位抱著一匹小黑羊羔的倔強農婦,也以急湊的步武,跟在她們的背後,向金剛坡走去。
思念羊兒的哀切的母羊的叫聲,思念母親的哀切的羊兒的叫聲,難割難捨地,隔著牆,在互相呼應。
史太太禁不住流下眼淚來了,她低下頭去,吻著她自己的嬰兒,就以那樣的姿勢,被夜境吞滅了去。
二
這年輕,沒有什麽經驗的史太太,約莫在一個月以前,又疑自己是已經有孕了。她的先生在城裏某一處機關當小職員,當然沒有多的錢來替幼兒買奶粉——那已經賣到五十元一磅的克林奶粉。他們便想到買山羊來喂,山羊奶和人奶相近,這樣也就省得雇奶媽的麻煩。
好容易托人買到了一匹母山羊來,是純黑的,帶著一匹小羊羔,也是純黑的。
買的隻是母羊,羊羔才生下地來十天光景,要滿了五十天,斷了奶,羊主——據說是附近的一位聯保主任——便要來把它牽回去。
羊子買來沒幾天,史太太根據她後來的生理現象證明了是她自己的多疑鬧了一場喜劇,已經沒有再養的必要了。但她卻是喜歡它們,尤其是那羊羔。
她所賃居著的本是一座農家院子的一部分,山羊母子就被養在那朝門裏。餵養,全是她自己經手。
要是遇著晴天,她一早起來便要把它們牽到田地裏去放,讓它們去吃些青草和田裏的穀樁上所迸出的三寸來往長的殘稻。等待天色晚了,又去把它們牽回來。
那山羊母子間的慈愛,就這樣,每天都要為她畫出好幾幅動人的圖畫。譬如當母羊拴在田裏的時候,羊羔一跑遠了,母親便要懇切地呼喚,角還未出頭的羊兒,就象一條小黑狗,但嫌腳太高了一點,便四腳四爪一齊舉起來跳跑到母親跟前。跑得來真是快,而且有些不穩,令人替它擔心著有打倒栽蔥或橫躺下去的危險。
這些,對於鄉居頗感寂寞的史太太,除她自己的可愛的寶寶之外,是最廉價而又很高貴的安慰了。
三
是大前天晚上的事。
房主人的一位老太婆從外麵引了兩位難民母子回來。
——“史太太,你是做好事的人,你把她留在你這裏帶少爺吧,怪可憐的。”
母親的一位隻有二十六八光景,瓜子形的臉異常蒼白,身材很瘦削而小巧,假使裝束得整傷一些,很容易被人看為知識階級的女性。觳觫的一件黑色的單衫,分明敵不著下雨天的十月的寒冷。
兒子的一位據說已經四歲了,卻是臃腫得難以形容,穿著一件骯髒的大人的灰布棉軍服,太長的兩袖和腰身是綴短了一些的,但依然快要拖著地。臉色黃腫,打著一雙赤足。
——“我是在橋頭看見她,”老太婆繼續著說,“她的娃兒在那兒哭啦。她說要上成都去,從城裏搭了到金剛坡的卡車來,車子在金剛坡便把她們放下來了。又沒有錢,成都怎麽去得了呢?”
史太太的富於同情的心,立刻便被打動了,她詳細地問起了那難民母子的身世。
——“我是滬州的人,”母親的說,“丈夫姓李,娘家姓趙。三年前丈夫被抽壯丁,出了川去打日本鬼子。在台兒莊打仗的時候,還有信寄回來,說是日本鬼子該遭天殺,殺人放火,奸淫擄掠,無惡不作,又說仗火打得很緊,如果他是戰死了,要我替他守寡,不要嫁,把兒子撫養成人,替他報仇。但自從台兒莊失陷以後,便再沒有得到他的消息了,也不知道是死,是活。”
用著沉抑的聲音,沒有抑揚的口調繼續著說,但她也沒有什麽特別悲哀的表情,就好象是在訴說別人的故事那樣。
——“我們在滬州開了一家香菸店,也還有些錢存放在親戚人家生利,生活是過得去的。但不幸就在去年九月,滬州遭了日本鬼子的轟炸,店鋪炸毀了,親戚人家都炸死了,因此上落得人財兩空。
——“我便帶著兒子到重慶來,想找些職業,四個月前靠著一位薦頭的介紹,把兒子寄放在歌樂山的保育院,自己呢在江北的紗廠裏做女。寄放兒子的時候,拿了一隻金戒指去抵押,每月還送十元的保育費。……”
——“是你親自送去的嗎?”史太太插問著。
——“不,一切都是經過薦頭老闆。”
——“那你是受了騙啦,保育院哪要什麽抵押和保育費!”
——“是的,聽說歌樂山的保育院很好,是不要錢的。我前天才從江北回到城裏,找那薦頭老闆,本打算到歌樂山去看看兒子,但沒想出兒子就坐在薦頭老闆的門口,黃腫得不成個人樣,是兒子先跳起來喊我,我才把他認出。”
“傳教偉人”委實是一位魁梧的“傳教偉人”。他乘著我把話講完了便又向著聽眾賡續致詞。
他這次特別恭維起我來,說我是一位“空前絕後的”又是一個“空前絕後的”——雄辯家。然而我之所以善於雄辯,是因為我是“中山信徒”,而中山又是基督信徒,所以要“請大家信仰基督,才能有這樣的雄辯”。
這次倒把李鶴齡惱殺了。我的演說是客氣的隔,鶴齡於是便也開始演說起來,他是率性不客氣的不隔。
他說,中山的信教是他早年的事體,他一生教人革命,卻不曾教人信教。宗教是怎樣的東西,是怎樣害了中國,是怎樣和革命不能兩立,而一些吃基督教飯的騙子是怎樣胡說八道,東拉西扯,當場便是證據。他以他那從巴黎練習回來的廣長舌,滔滔地卷了一個鍾頭,說得那位司會的“偉人”實在有點難乎為情。
接著鶴齡又叫聽眾起立,唱《國民革命歌》。
那簡單的《國民革命歌》自從北伐軍入了武漢以後,早就是傳遍了的。鶴齡一提頭,幾乎滿場的人都合唱了起來,連那位彈風琴的教會出身的女音樂家也把那簡單的樂譜伴奏了起來。
接著是高呼口號,鶴齡喊一聲,聽眾也跟著喊一聲。他喊出“反對文化侵略的宗教政策!”的時候,右手最前兩排的教會女生們似乎響應得特別高,她們就好象一向受人欺負,今晚才得到機會要圖報復的一樣。
口號一喊完,在無數的萬歲聲中熱狂了的群眾象潰了堤的海潮一樣向會場外湧去。
“偉人”這才張皇起來了,帶著哀怨的聲音高叫著:“請大家別忙走,我們還要做祈禱,還要唱讚美歌啦!”
群眾中隻聽有人在叫著:“要什麽祈禱!要什麽讚美歌!不唱了!不唱了!”
真的,想挽回那既倒的狂瀾,隻有人民的力量才能夠。
1936年6月4日夜追記
金剛坡下
一
——是誰寫出了這幕悲劇的呢?
吏太太在她的心裏這樣想著。她抱著個半歲光景的嬰兒,立在一家臨著公路的大院子門口。
下了整天的微雨,綿綿地還沒有止息,徐徐垂下的夜幕看看便要把那金剛坡上的一座碉堡籠罩了。
一位流亡的年輕婦人,一手拖著個四歲的幼兒,一手挾著小小的包裹,在公路上冒著雨,以急湊的步武,向金剛坡走去。
另一位抱著一匹小黑羊羔的倔強農婦,也以急湊的步武,跟在她們的背後,向金剛坡走去。
思念羊兒的哀切的母羊的叫聲,思念母親的哀切的羊兒的叫聲,難割難捨地,隔著牆,在互相呼應。
史太太禁不住流下眼淚來了,她低下頭去,吻著她自己的嬰兒,就以那樣的姿勢,被夜境吞滅了去。
二
這年輕,沒有什麽經驗的史太太,約莫在一個月以前,又疑自己是已經有孕了。她的先生在城裏某一處機關當小職員,當然沒有多的錢來替幼兒買奶粉——那已經賣到五十元一磅的克林奶粉。他們便想到買山羊來喂,山羊奶和人奶相近,這樣也就省得雇奶媽的麻煩。
好容易托人買到了一匹母山羊來,是純黑的,帶著一匹小羊羔,也是純黑的。
買的隻是母羊,羊羔才生下地來十天光景,要滿了五十天,斷了奶,羊主——據說是附近的一位聯保主任——便要來把它牽回去。
羊子買來沒幾天,史太太根據她後來的生理現象證明了是她自己的多疑鬧了一場喜劇,已經沒有再養的必要了。但她卻是喜歡它們,尤其是那羊羔。
她所賃居著的本是一座農家院子的一部分,山羊母子就被養在那朝門裏。餵養,全是她自己經手。
要是遇著晴天,她一早起來便要把它們牽到田地裏去放,讓它們去吃些青草和田裏的穀樁上所迸出的三寸來往長的殘稻。等待天色晚了,又去把它們牽回來。
那山羊母子間的慈愛,就這樣,每天都要為她畫出好幾幅動人的圖畫。譬如當母羊拴在田裏的時候,羊羔一跑遠了,母親便要懇切地呼喚,角還未出頭的羊兒,就象一條小黑狗,但嫌腳太高了一點,便四腳四爪一齊舉起來跳跑到母親跟前。跑得來真是快,而且有些不穩,令人替它擔心著有打倒栽蔥或橫躺下去的危險。
這些,對於鄉居頗感寂寞的史太太,除她自己的可愛的寶寶之外,是最廉價而又很高貴的安慰了。
三
是大前天晚上的事。
房主人的一位老太婆從外麵引了兩位難民母子回來。
——“史太太,你是做好事的人,你把她留在你這裏帶少爺吧,怪可憐的。”
母親的一位隻有二十六八光景,瓜子形的臉異常蒼白,身材很瘦削而小巧,假使裝束得整傷一些,很容易被人看為知識階級的女性。觳觫的一件黑色的單衫,分明敵不著下雨天的十月的寒冷。
兒子的一位據說已經四歲了,卻是臃腫得難以形容,穿著一件骯髒的大人的灰布棉軍服,太長的兩袖和腰身是綴短了一些的,但依然快要拖著地。臉色黃腫,打著一雙赤足。
——“我是在橋頭看見她,”老太婆繼續著說,“她的娃兒在那兒哭啦。她說要上成都去,從城裏搭了到金剛坡的卡車來,車子在金剛坡便把她們放下來了。又沒有錢,成都怎麽去得了呢?”
史太太的富於同情的心,立刻便被打動了,她詳細地問起了那難民母子的身世。
——“我是滬州的人,”母親的說,“丈夫姓李,娘家姓趙。三年前丈夫被抽壯丁,出了川去打日本鬼子。在台兒莊打仗的時候,還有信寄回來,說是日本鬼子該遭天殺,殺人放火,奸淫擄掠,無惡不作,又說仗火打得很緊,如果他是戰死了,要我替他守寡,不要嫁,把兒子撫養成人,替他報仇。但自從台兒莊失陷以後,便再沒有得到他的消息了,也不知道是死,是活。”
用著沉抑的聲音,沒有抑揚的口調繼續著說,但她也沒有什麽特別悲哀的表情,就好象是在訴說別人的故事那樣。
——“我們在滬州開了一家香菸店,也還有些錢存放在親戚人家生利,生活是過得去的。但不幸就在去年九月,滬州遭了日本鬼子的轟炸,店鋪炸毀了,親戚人家都炸死了,因此上落得人財兩空。
——“我便帶著兒子到重慶來,想找些職業,四個月前靠著一位薦頭的介紹,把兒子寄放在歌樂山的保育院,自己呢在江北的紗廠裏做女。寄放兒子的時候,拿了一隻金戒指去抵押,每月還送十元的保育費。……”
——“是你親自送去的嗎?”史太太插問著。
——“不,一切都是經過薦頭老闆。”
——“那你是受了騙啦,保育院哪要什麽抵押和保育費!”
——“是的,聽說歌樂山的保育院很好,是不要錢的。我前天才從江北回到城裏,找那薦頭老闆,本打算到歌樂山去看看兒子,但沒想出兒子就坐在薦頭老闆的門口,黃腫得不成個人樣,是兒子先跳起來喊我,我才把他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