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引進的蘇-30基本採用原裝俄羅斯航空電子設備。而“蘇-30”的國產化將與蘇-27的國產化融合為一個項目,即使殲-11的進一步發展型號。而近年解放軍也不斷增加進口蘇-30訂貨,其中海航於2002年底首次獲得蘇-30。


    近期解放軍的蘇-30使用的r-77主動雷達製導空空飛彈、kh-29電視製導飛彈以及kab-1500kr型1500千克電視製導炸彈終於曝光。


    蘇聯蘇-32鴨嘴獸戰鬥機 [本章字數:588 最新更新時間:2009-09-05 09:00:00.0]


    ----------------------------------------------------


    蘇?32戰機是俄羅斯蘇霍伊實驗設計局專為海軍研製的新一代(西方稱為第三代半)超音速遠程岸基海上攻擊機。2003年8月25日,俄羅斯宣布,俄空軍計劃將在2005年開始裝備部隊。


    蘇?32是一種獨特的並排雙座位打擊型戰鬥/轟炸機,機體與蘇?30相比稍大,配備兩台裝有矢量噴嘴和加力燃燒al?31fp或al?35渦扇發動機,航程更遠、續航時間更長。


    蘇?32重要特徵是採用前置鴨翼,巨大的扁平機頭前部採用邊緣設計,能減少雷達橫截麵,類似美國的sr?71高空高速偵察機。裝備新型“甲蟲mfse”多模式無源相控陣雷達,可發現和同時跟蹤24個空中目標,並同時引導空空飛彈攻擊其中的8個,具有導航/攻擊、地形跟隨和地形迴避模式,發現驅逐艦類目標的距離為135千米,發現殲擊機類目標的距離為120千米。


    蘇?32飛行速度與蘇?27相比降低很多,海平麵高度航速達到1300公裏/小時,高空航速達到1900公裏/小時。但航程更遠,最大航程4000公裏,經空中加油後可達7000公裏。


    蘇?32有12個外掛點,能夠攜帶包括r?73、kh?59m、kab?1500等各種先進飛彈、雷射製導炸彈,以及各種火箭和集束炸彈等。由此可見,蘇?32的攻擊能力非常強大。


    俄羅斯空軍認為,蘇?32首先用於實施對地和海上目標打擊,其次是用於空中格鬥,因而同時具備了蘇?27戰鬥機的格鬥性能和圖?26戰略轟炸機的對地攻擊能力。


    蘇聯蘇-33海側衛戰鬥機 [本章字數:6549 最新更新時間:2009-09-02 09:00:00.0]


    ----------------------------------------------------


    蘇-33戰鬥機


    前蘇聯蘇霍伊設計局在蘇-27的基礎上研製的單座雙發艦載戰鬥機。1975開始研製,原型機編號t-10k。1987年8月首飛,當時稱蘇-27k,1989年11月首次在“提比裏西”號(即後來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上進行著艦試驗,不久改名為蘇-33,北約起綽號為“海側衛”。1993年4月裝備俄羅斯海軍,1998年8月正式列入作戰編製,現有24架裝備於俄唯一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相對於蘇-27,該機機翼前增加了一對全動式前置鴨翼和縮短了尾錐,主翼和平尾為可摺疊式,機頭裝有空中受油裝置,機尾加裝了著艦鉤。這些改裝使其性能較蘇-27有所降低,最大速度隻有1.97馬赫,最大航程3000公裏。機上保留了1門30毫米機炮,有12個外部掛架,可攜帶r-73近距格鬥空空飛彈、kh-31反艦飛彈,以及各種空地飛彈、炸彈和火箭彈,最大載彈量6500公斤。


    該機的由來


    蘇-33是俄羅斯海軍航空母艦裝備的主力艦載作戰飛機,在美國海軍的f-14戰鬥機退役 後,蘇-33將成為目前世界上裝備的惟一的一種重型艦載戰鬥機。作為俄羅斯海軍最先進的艦載作戰飛機,蘇-33竭力維護著實力已經嚴重萎縮的俄羅斯海軍航空兵最後的尊嚴。


    在上世紀70年代,麵對美國航空母艦戰鬥群咄咄逼人的進攻態勢,蘇聯海軍在國家與美國爭奪全球霸權的需求下,開始裝備“基輔”級中型航空母艦和“雅克”-38垂直起降戰鬥機,同時又提出了研製大型多用途航空母艦的計劃。新發展的航空母艦計劃裝備採用彈射起飛和攔阻著陸的艦載作戰飛機,並為此對“米格” -23戰鬥機進行了艦載化的改進。為了進一步提高海軍艦載作戰飛機的技術和戰術性能,蘇霍伊設計局在1973年提出了在研製中的t-10(蘇-27)的基礎上設計更為先進的艦載作戰飛機的計劃。


    由於後來蘇聯在發展航空母艦彈射器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大的技術困難,短期內無法製造出可以實際應用的彈射器。在彈射器的研製進度嚴重落後於航空母艦艦體的建造進度的情況下,蘇聯海軍被迫在第1批生產的使用常規艦載機的航空母艦上取消了彈射器設計。蘇霍伊設計局根據技術條件發生的變化,開始研究蘇-27採用滑躍甲板起飛的可行性。在蘇-27生產型1981年4月首飛1年後的1982年,隨即開始用t-10-3原型機進行地麵滑躍甲板起飛和攔阻著陸的試驗。


    為了進行艦載機從滑躍甲板起飛的試驗,蘇聯在黑海克裏木半島的新費得羅夫卡機場建設了被稱為“銀針”的地麵模擬甲板試驗係統。“銀針”係統完全模擬航空母艦的甲板製造,由起飛滑躍甲板、“斯維特蘭娜”2攔阻係統和“電阻”無線電著艦引導係統組成。蘇-27上艦前的地麵試驗工作都是通過“銀針”的地麵模擬甲板試驗係統來完成。


    1982年8月21日,米高揚設計局的“米格”-29k首飛成功,t-10-3在8月27號也從牽引係統上起飛成功,並於8月28號完成從滑躍甲板起飛的試驗。首飛的滑跑距離不超過230米,起飛時速達到了232千米,起飛重量為18200千克,如果遇到航空母艦上甲板風的作用,t-10-3可以在142米的距離內完成起飛。這時期的t-10-3與普通的蘇-27在外形上基本相同,當新生產的t-10-25號原型機在1984年開始投入試驗工作後,蘇-27艦載型的型號名稱也正式被確定為蘇-27k。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利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五色神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五色神光並收藏利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