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33是俄羅斯海軍航空母艦裝備的主力艦載作戰飛機,在美國海軍的f-14戰鬥機退役 後,蘇-33將成為目前世界上裝備的惟一的一種重型艦載戰鬥機。作為俄羅斯海軍最先進的艦載作戰飛機,蘇-33竭力維護著實力已經嚴重萎縮的俄羅斯海軍航空兵最後的尊嚴。
在上世紀70年代,麵對美國航空母艦戰鬥群咄咄逼人的進攻態勢,蘇聯海軍在國家與美國爭奪全球霸權的需求下,開始裝備“基輔”級中型航空母艦和“雅克”-38垂直起降戰鬥機,同時又提出了研製大型多用途航空母艦的計劃。新發展的航空母艦計劃裝備採用彈射起飛和攔阻著陸的艦載作戰飛機,並為此對“米格” -23戰鬥機進行了艦載化的改進。為了進一步提高海軍艦載作戰飛機的技術和戰術性能,蘇霍伊設計局在1973年提出了在研製中的t-10(蘇-27)的基礎上設計更為先進的艦載作戰飛機的計劃。
由於後來蘇聯在發展航空母艦彈射器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大的技術困難,短期內無法製造出可以實際應用的彈射器。在彈射器的研製進度嚴重落後於航空母艦艦體的建造進度的情況下,蘇聯海軍被迫在第1批生產的使用常規艦載機的航空母艦上取消了彈射器設計。蘇霍伊設計局根據技術條件發生的變化,開始研究蘇-27採用滑躍甲板起飛的可行性。在蘇-27生產型1981年4月首飛1年後的1982年,隨即開始用t-10-3原型機進行地麵滑躍甲板起飛和攔阻著陸的試驗。
為了進行艦載機從滑躍甲板起飛的試驗,蘇聯在黑海克裏木半島的新費得羅夫卡機場建設了被稱為“銀針”的地麵模擬甲板試驗係統。“銀針”係統完全模擬航空母艦的甲板製造,由起飛滑躍甲板、“斯維特蘭娜”2攔阻係統和“電阻”無線電著艦引導係統組成。蘇-27上艦前的地麵試驗工作都是通過“銀針”的地麵模擬甲板試驗係統來完成。
1982年8月21日,米高揚設計局的“米格”-29k首飛成功,t-10-3在8月27號也從牽引係統上起飛成功,並於8月28號完成從滑躍甲板起飛的試驗。首飛的滑跑距離不超過230米,起飛時速達到了232千米,起飛重量為18200千克,如果遇到航空母艦上甲板風的作用,t-10-3可以在142米的距離內完成起飛。這時期的t-10-3與普通的蘇-27在外形上基本相同,當新生產的t-10-25號原型機在1984年開始投入試驗工作後,蘇-27艦載型的型號名稱也正式被確定為蘇-27k。
1983年,“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開始建造,t-10艦載機的試驗工作進一步加快。1986年開始正式使用帶前翼的 t-10-24和雙座型t-10-y2進行工廠試驗。
t-10-24除了進行從滑躍甲板起飛的試驗外,還初步進行了彈射器的試驗,為後續採用彈射起飛方式進行了前期準備。在1989年9月“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開始試航前,蘇-27k已經基本上完成了全部的設計和試驗工作,並對飛機起飛、著艦、空中加油和機翼摺疊等技術進行了相當充分的試驗。1989年11月,蘇-27k首次在航空母艦上著艦,被命名為蘇-33型艦載戰鬥機。1993年開始交付的首批蘇-33艦載戰鬥機,組建了俄羅斯海軍第一支先進艦載機作戰部隊,使俄羅斯海軍首次具有了可以和美國海軍艦載機在質量和戰鬥力上相抗衡的海上空中作戰力量。
從預研到產品定型交付部隊,蘇俄用了20年的時間,十年後的今天,以蘇-33為基礎的艦載機改進仍在繼續,這從另一個方麵體現了蘇/俄強大的國防工業科研和製造體係。
結構特點和重量
蘇-33的結構和蘇-27s基本相同,為了改善飛機的升力特性,提高短距離起飛性能,對蘇-33專門進行了改進設計。
該機的機身結構與蘇-27基本相同,都由前機身、中央翼和後機身組成。為了滿足艦載機採用攔阻方式著艦時所需要承受的5g縱向過載,對蘇-33機身主要承力結構進行了加強。前起落架支柱直接與機身主承力結構聯接,加強了前起落架的結構強度,並且改用了雙前輪。主起落架直接聯接在機身側麵的尾樑上,通過加強的結構和液壓減振係統,使主起落架可以承受在艦上攔阻著陸時6~7米/秒的下沉率。尾鉤組件安裝在強化的中央桁樑上,為保證飛機在大迎角狀態下在艦上起、降的安全性,縮短了尾錐的長度,用電子設備代替了蘇-27尾錐中的減速傘,尾鉤連杆設置在尾錐的下方。
機翼部分改動比較大,蘇-33增加了主翼的麵積,並且把蘇-27後緣半翼展的整體式襟副翼改為機翼內側的2塊雙開縫增升襟翼,在機翼靠近翼尖部分設置有副翼。通過增加的雙開縫增升襟翼,提高了蘇-33的機翼升力。在外翼內側的2塊雙開縫增升襟翼之間的位置上安裝有機翼摺疊機構,通過摺疊機構把外翼分為固定翼段和可摺疊機翼2部分,通過布置在機翼摺疊機構開縫處後段的液壓做動筒控製機翼的打開和摺疊。
當初試驗時,採用與蘇-27相同氣動外形的t-10-3雖然可以在航空母艦上降落,但是由於加強飛機的結構和改進了防腐蝕措施,使飛機的結構重量比蘇-27增加了11%左右。這樣造成雖然t-10-3在航空母艦上的最大起飛重量有h噸,但除了飛機本身的重量外,燃料和彈藥的裝載重量隻有4噸,這樣是根本無法進行作戰的。如果要提高有效負荷就必須增加滑跑距離。為了在航空母艦起飛甲板距離有限的情況下解決這個矛盾,必須採取相應的技術措施來提高蘇-27艦載型的整體升力。
在上世紀70年代,麵對美國航空母艦戰鬥群咄咄逼人的進攻態勢,蘇聯海軍在國家與美國爭奪全球霸權的需求下,開始裝備“基輔”級中型航空母艦和“雅克”-38垂直起降戰鬥機,同時又提出了研製大型多用途航空母艦的計劃。新發展的航空母艦計劃裝備採用彈射起飛和攔阻著陸的艦載作戰飛機,並為此對“米格” -23戰鬥機進行了艦載化的改進。為了進一步提高海軍艦載作戰飛機的技術和戰術性能,蘇霍伊設計局在1973年提出了在研製中的t-10(蘇-27)的基礎上設計更為先進的艦載作戰飛機的計劃。
由於後來蘇聯在發展航空母艦彈射器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大的技術困難,短期內無法製造出可以實際應用的彈射器。在彈射器的研製進度嚴重落後於航空母艦艦體的建造進度的情況下,蘇聯海軍被迫在第1批生產的使用常規艦載機的航空母艦上取消了彈射器設計。蘇霍伊設計局根據技術條件發生的變化,開始研究蘇-27採用滑躍甲板起飛的可行性。在蘇-27生產型1981年4月首飛1年後的1982年,隨即開始用t-10-3原型機進行地麵滑躍甲板起飛和攔阻著陸的試驗。
為了進行艦載機從滑躍甲板起飛的試驗,蘇聯在黑海克裏木半島的新費得羅夫卡機場建設了被稱為“銀針”的地麵模擬甲板試驗係統。“銀針”係統完全模擬航空母艦的甲板製造,由起飛滑躍甲板、“斯維特蘭娜”2攔阻係統和“電阻”無線電著艦引導係統組成。蘇-27上艦前的地麵試驗工作都是通過“銀針”的地麵模擬甲板試驗係統來完成。
1982年8月21日,米高揚設計局的“米格”-29k首飛成功,t-10-3在8月27號也從牽引係統上起飛成功,並於8月28號完成從滑躍甲板起飛的試驗。首飛的滑跑距離不超過230米,起飛時速達到了232千米,起飛重量為18200千克,如果遇到航空母艦上甲板風的作用,t-10-3可以在142米的距離內完成起飛。這時期的t-10-3與普通的蘇-27在外形上基本相同,當新生產的t-10-25號原型機在1984年開始投入試驗工作後,蘇-27艦載型的型號名稱也正式被確定為蘇-27k。
1983年,“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開始建造,t-10艦載機的試驗工作進一步加快。1986年開始正式使用帶前翼的 t-10-24和雙座型t-10-y2進行工廠試驗。
t-10-24除了進行從滑躍甲板起飛的試驗外,還初步進行了彈射器的試驗,為後續採用彈射起飛方式進行了前期準備。在1989年9月“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開始試航前,蘇-27k已經基本上完成了全部的設計和試驗工作,並對飛機起飛、著艦、空中加油和機翼摺疊等技術進行了相當充分的試驗。1989年11月,蘇-27k首次在航空母艦上著艦,被命名為蘇-33型艦載戰鬥機。1993年開始交付的首批蘇-33艦載戰鬥機,組建了俄羅斯海軍第一支先進艦載機作戰部隊,使俄羅斯海軍首次具有了可以和美國海軍艦載機在質量和戰鬥力上相抗衡的海上空中作戰力量。
從預研到產品定型交付部隊,蘇俄用了20年的時間,十年後的今天,以蘇-33為基礎的艦載機改進仍在繼續,這從另一個方麵體現了蘇/俄強大的國防工業科研和製造體係。
結構特點和重量
蘇-33的結構和蘇-27s基本相同,為了改善飛機的升力特性,提高短距離起飛性能,對蘇-33專門進行了改進設計。
該機的機身結構與蘇-27基本相同,都由前機身、中央翼和後機身組成。為了滿足艦載機採用攔阻方式著艦時所需要承受的5g縱向過載,對蘇-33機身主要承力結構進行了加強。前起落架支柱直接與機身主承力結構聯接,加強了前起落架的結構強度,並且改用了雙前輪。主起落架直接聯接在機身側麵的尾樑上,通過加強的結構和液壓減振係統,使主起落架可以承受在艦上攔阻著陸時6~7米/秒的下沉率。尾鉤組件安裝在強化的中央桁樑上,為保證飛機在大迎角狀態下在艦上起、降的安全性,縮短了尾錐的長度,用電子設備代替了蘇-27尾錐中的減速傘,尾鉤連杆設置在尾錐的下方。
機翼部分改動比較大,蘇-33增加了主翼的麵積,並且把蘇-27後緣半翼展的整體式襟副翼改為機翼內側的2塊雙開縫增升襟翼,在機翼靠近翼尖部分設置有副翼。通過增加的雙開縫增升襟翼,提高了蘇-33的機翼升力。在外翼內側的2塊雙開縫增升襟翼之間的位置上安裝有機翼摺疊機構,通過摺疊機構把外翼分為固定翼段和可摺疊機翼2部分,通過布置在機翼摺疊機構開縫處後段的液壓做動筒控製機翼的打開和摺疊。
當初試驗時,採用與蘇-27相同氣動外形的t-10-3雖然可以在航空母艦上降落,但是由於加強飛機的結構和改進了防腐蝕措施,使飛機的結構重量比蘇-27增加了11%左右。這樣造成雖然t-10-3在航空母艦上的最大起飛重量有h噸,但除了飛機本身的重量外,燃料和彈藥的裝載重量隻有4噸,這樣是根本無法進行作戰的。如果要提高有效負荷就必須增加滑跑距離。為了在航空母艦起飛甲板距離有限的情況下解決這個矛盾,必須採取相應的技術措施來提高蘇-27艦載型的整體升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