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再看看印度海軍這些年都在忙些什麽:自行設計建造航母,設計核潛艇(這個項目尤其困難重重,挫折不斷),續建“德裏”級驅逐艦的後續艦艇,外購“戈爾什科夫”號航母及艦載機,外購常規潛艇等,任何一個都不是小項目。印度在發展海軍上攤了一個大餅,有些急功近利,但也凸顯出其對海軍,或者更確切地說,對海洋和21世紀發展空間的重視。盡管印度在軍隊建設上一直在向海軍傾斜,但如此雄心仍然會引出經費問題??印度海軍可能不會再有充足的經費用於隱身這類前沿技術的研究。也許印度從此會增加在這種重要技術領域的投資,但至少在這之前的相當長一段時間裏,它不會有這種能力和遠見。那麽,“什瓦裏克”級護衛艦實際上是印度在基本沒有技術儲備的情況下,實現了隱身艦艇“零”的突破,意義相當重大,也為今後的設計和改進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印度通過該級艦艇的設計建造,也取得了一些寶貴的生產許可證,對進一步提高其科研和生產水平,提高國防工業能力都將有所幫助。
總體來說,“什瓦裏克”作為印度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型隱身作戰艦艇.雖然隱身效果無法與西方海軍強國的艦艇媲美,但作為一個多年來在海軍建設上全麵出擊的第三世界國家海軍來說,已經不容易。
驅逐艦之卷
驅逐艦 [本章字數:4740 最新更新時間:2009-05-18 22:13:15.0]
----------------------------------------------------
簡介
驅逐艦是一種多用途的軍艦,19世紀90年代至今的海軍重要的艦種之一,是以飛彈,魚雷,艦炮等為主要武器,具有多種作戰能力的中型軍艦。它是海軍艦隊中突擊力較強的艦種之一,用於攻擊潛艇和水麵艦船,艦隊防空,以及護航,偵察巡邏警戒,布雷,襲擊岸上目標等,是現代海軍艦艇中,用途最廣泛、數量最多的艦艇。
驅逐艦是一種裝備有對空、對海、對潛等多種武器,具有多種作戰能力的中型水麵艦艇。它的排水量在2000?9000噸之間,航速在30?38節(一節=一海裏/小時=1.852公裏/小時)左右。驅逐艦能執行防空、反潛、反艦、對地攻擊、護航、偵察、巡邏、警戒、布雷、火力支援以及攻擊岸上目標等作戰任務,有“海上多麵手”稱號。
起源
19世紀70年代出現一種專門發射魚雷的可以摧毀大型軍艦的魚雷艇(注意:這種魚雷艇不同於以後的魚雷快艇,艦型相對較大,航速不快,故而翻譯為“雷擊艦”更為妥當),針對這種頗具威力的小型艦艇,英國於1893年建成了哈沃克號??一種被稱為“魚雷艇驅逐艦”的軍艦,設計航速26節,裝有1座76毫米火炮和3座47毫米火炮,能在海上毫無困難地捕捉魚雷艇,攜帶3枚450毫米魚雷,用於攻擊敵艦。德國海軍發展的同類型的軍艦則稱為大型魚雷艇。
隨著更多的驅逐艦進入各國海軍服役,驅逐艦開始安裝較重型的火炮和更大口徑的魚雷發射管,並採用蒸汽輪機作為動力,英國江河級驅逐艦已發展成伴隨主力艦隊的護航艦艇,英國部族級驅逐艦(1905)開始使用燃油作為燃料。編隊使用的驅逐艦已經成為海軍艦隊的主要突擊兵力,打擊敵人魚雷艦艇的同時還要對敵艦隊實施魚雷攻擊。其特徵可以概括為:標準排水量1000-1300噸,航速30-37節,多採用燃油的蒸汽渦輪機動力裝置,裝備88-102毫米艦炮以及450-533毫米魚雷發射裝置2-3座。事實上,從本質而言,驅逐艦就是一種大型的魚雷艇,通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驅逐艦取代了魚雷艇而成為一種海上魚雷攻擊的主力,從存在意義上“驅逐”了魚雷艇。
發展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驅逐艦攜帶魚雷和水雷,頻繁進行艦隊警戒、布雷以及保護補給線的行動,並裝備掃雷工具作為掃雷艦艇使用,甚至直接支援兩棲登陸作戰。驅逐艦首次在大規模戰鬥中發揮主要作用是1914年英、德兩國海軍發生的赫爾戈蘭灣海戰。1917年德國發動無限製潛艇戰,驅逐艦安裝深水炸彈充當反潛艦,成為商船隊不可缺少的護航力量。隨著戰爭的發展,驅逐艦已經具備了多用途性,逐漸向大型化方向發展,所裝備的武器也更強。1916年英國v級驅逐艦和後續的w級驅逐艦,艦體採用較高的幹舷,裝備4英寸火炮以及三聯裝21英寸魚雷發射管。1917年美國批準建造111艘威克斯級驅逐艦以及162艘克萊姆森級驅逐艦。驅逐艦已由執行單一任務的小型艦艇演變成艦隊不可缺少的力量。
在20世紀20年代,各國海軍的驅逐艦尺度不斷增加,標準排水量為1500噸以上,裝備120毫米-130毫米口徑火炮、533毫米-610毫米口徑魚雷發射管。驅逐艦的武器搭配和戰法日益完善。英國按字母順序命名的9級驅逐艦??a級至i級;日本的特型驅逐艦??吹雪級驅逐艦及其改進型號是這一階段驅逐艦的典型代表。法國的美洲虎級驅逐艦以及後續建造的空想級驅逐艦,標準排水量超過2000噸,甚至達到2500噸,通常被稱為“反驅逐艦驅逐艦”(contre-torpilleurs)。1930年簽訂的倫敦海軍條約一度對締約國??美國、英國、日本的驅逐艦排水量做出限製,1936年條約到期,各國海軍開始建造比以前更大、武備更強的驅逐艦,排水量接近或超過2000噸。英國部族級驅逐艦(1936)。美國的本森級驅逐艦,日本的陽炎級驅逐艦,德國z型驅逐艦,是這一時期驅逐艦的典型代表。雖然驅逐艦擔負的任務日益廣泛,但是集群攻擊仍然是這些以魚雷、火炮為主要武器的驅逐艦的主要任務。
總體來說,“什瓦裏克”作為印度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型隱身作戰艦艇.雖然隱身效果無法與西方海軍強國的艦艇媲美,但作為一個多年來在海軍建設上全麵出擊的第三世界國家海軍來說,已經不容易。
驅逐艦之卷
驅逐艦 [本章字數:4740 最新更新時間:2009-05-18 22:13:15.0]
----------------------------------------------------
簡介
驅逐艦是一種多用途的軍艦,19世紀90年代至今的海軍重要的艦種之一,是以飛彈,魚雷,艦炮等為主要武器,具有多種作戰能力的中型軍艦。它是海軍艦隊中突擊力較強的艦種之一,用於攻擊潛艇和水麵艦船,艦隊防空,以及護航,偵察巡邏警戒,布雷,襲擊岸上目標等,是現代海軍艦艇中,用途最廣泛、數量最多的艦艇。
驅逐艦是一種裝備有對空、對海、對潛等多種武器,具有多種作戰能力的中型水麵艦艇。它的排水量在2000?9000噸之間,航速在30?38節(一節=一海裏/小時=1.852公裏/小時)左右。驅逐艦能執行防空、反潛、反艦、對地攻擊、護航、偵察、巡邏、警戒、布雷、火力支援以及攻擊岸上目標等作戰任務,有“海上多麵手”稱號。
起源
19世紀70年代出現一種專門發射魚雷的可以摧毀大型軍艦的魚雷艇(注意:這種魚雷艇不同於以後的魚雷快艇,艦型相對較大,航速不快,故而翻譯為“雷擊艦”更為妥當),針對這種頗具威力的小型艦艇,英國於1893年建成了哈沃克號??一種被稱為“魚雷艇驅逐艦”的軍艦,設計航速26節,裝有1座76毫米火炮和3座47毫米火炮,能在海上毫無困難地捕捉魚雷艇,攜帶3枚450毫米魚雷,用於攻擊敵艦。德國海軍發展的同類型的軍艦則稱為大型魚雷艇。
隨著更多的驅逐艦進入各國海軍服役,驅逐艦開始安裝較重型的火炮和更大口徑的魚雷發射管,並採用蒸汽輪機作為動力,英國江河級驅逐艦已發展成伴隨主力艦隊的護航艦艇,英國部族級驅逐艦(1905)開始使用燃油作為燃料。編隊使用的驅逐艦已經成為海軍艦隊的主要突擊兵力,打擊敵人魚雷艦艇的同時還要對敵艦隊實施魚雷攻擊。其特徵可以概括為:標準排水量1000-1300噸,航速30-37節,多採用燃油的蒸汽渦輪機動力裝置,裝備88-102毫米艦炮以及450-533毫米魚雷發射裝置2-3座。事實上,從本質而言,驅逐艦就是一種大型的魚雷艇,通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驅逐艦取代了魚雷艇而成為一種海上魚雷攻擊的主力,從存在意義上“驅逐”了魚雷艇。
發展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驅逐艦攜帶魚雷和水雷,頻繁進行艦隊警戒、布雷以及保護補給線的行動,並裝備掃雷工具作為掃雷艦艇使用,甚至直接支援兩棲登陸作戰。驅逐艦首次在大規模戰鬥中發揮主要作用是1914年英、德兩國海軍發生的赫爾戈蘭灣海戰。1917年德國發動無限製潛艇戰,驅逐艦安裝深水炸彈充當反潛艦,成為商船隊不可缺少的護航力量。隨著戰爭的發展,驅逐艦已經具備了多用途性,逐漸向大型化方向發展,所裝備的武器也更強。1916年英國v級驅逐艦和後續的w級驅逐艦,艦體採用較高的幹舷,裝備4英寸火炮以及三聯裝21英寸魚雷發射管。1917年美國批準建造111艘威克斯級驅逐艦以及162艘克萊姆森級驅逐艦。驅逐艦已由執行單一任務的小型艦艇演變成艦隊不可缺少的力量。
在20世紀20年代,各國海軍的驅逐艦尺度不斷增加,標準排水量為1500噸以上,裝備120毫米-130毫米口徑火炮、533毫米-610毫米口徑魚雷發射管。驅逐艦的武器搭配和戰法日益完善。英國按字母順序命名的9級驅逐艦??a級至i級;日本的特型驅逐艦??吹雪級驅逐艦及其改進型號是這一階段驅逐艦的典型代表。法國的美洲虎級驅逐艦以及後續建造的空想級驅逐艦,標準排水量超過2000噸,甚至達到2500噸,通常被稱為“反驅逐艦驅逐艦”(contre-torpilleurs)。1930年簽訂的倫敦海軍條約一度對締約國??美國、英國、日本的驅逐艦排水量做出限製,1936年條約到期,各國海軍開始建造比以前更大、武備更強的驅逐艦,排水量接近或超過2000噸。英國部族級驅逐艦(1936)。美國的本森級驅逐艦,日本的陽炎級驅逐艦,德國z型驅逐艦,是這一時期驅逐艦的典型代表。雖然驅逐艦擔負的任務日益廣泛,但是集群攻擊仍然是這些以魚雷、火炮為主要武器的驅逐艦的主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