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袖珍戰列艦:
著名戰艦,“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是德國海軍最為活躍海上襲擊艦,轉戰於印度洋和大西洋,擊沉多艘商船並屢次逃過英、法海軍艦隊的追擊。當最後在1939年12月13日被3艘英國巡洋艦在拉普拉塔河口截住,經過激戰後該艦駛入了中立國烏拉圭的蒙特維迪亞港,隨後在強大的軍事和外交壓力下於15日被迫自沉。在這次戰鬥中,有於“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隻有兩座主炮炮塔,因而不能將炮火分散到多個目標,這是在海戰中失利的原因。
超級戰列艦
超級戰列艦 [本章字數:888 最新更新時間:2009-11-08 09:00:00.0]
----------------------------------------------------
1936年12月31日,《華盛頓海軍條約》期滿作廢,各海軍強國重新開始戰列艦的建造工作。英國建造了五艘喬治五世國王級戰列艦。美國海軍建造了兩艘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四艘南達科他級戰列艦、四艘依阿華級戰列艦。德國海軍建造了兩艘俾斯麥級戰列艦,日本海軍建造了兩艘大和級戰列艦。法國、義大利也建造了新型的戰列艦。這一時期的戰列艦大多採用15或16英寸甚至18英寸口徑主炮,航速達27節以上,甚至30節以上。
由於航空母艦和潛艇成為海軍作戰的主要艦種,戰列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逐漸淪為次等的海軍主力艦。在大西洋戰場,英國海軍圍繞德國的俾斯麥號和提爾皮茨號戰列艦展開了大規模的圍剿行動。其餘的時間裏,盟國的戰列艦主要從事護航任務。
在太平洋戰場,美國海軍的8艘舊式戰列艦大多在珍珠港事件中受到損失,其中打撈起來的6艘在本國修理後,擔負起轟擊岸上目標的任務。而新建造的高速戰列艦則擔任航空母艦特混編隊的艦隊警戒(尤其是防空警戒和雷達哨艦)任務。美國的戰列艦隊在1944年雷伊泰灣海戰的蘇裏高海峽夜戰中,與日本戰列艦隊展開了歷史上最後一次戰列艦炮戰,擊沉了日本海軍山城號和扶桑號戰列艦。
諾曼第登陸戰役中,英國和美國的舊戰列艦曾經擔任炮轟岸上目標的任務。硫磺島戰役和沖繩戰役中,美國戰列艦也曾經執行過類似的任務。此外,在太平洋戰爭末期,美國和英國的新式戰列艦曾經炮轟過日本的釜石、日立等近海工業城市。1945年8月15日,日本代表在美國密蘇裏號戰列艦上簽訂了投降文件。戰列艦在海軍中的光榮生涯達到了頂峰,以及終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的戰列艦紛紛作為廢鋼鐵出售給私人公司拆毀,或作為靶艦和武器試驗平台遭到摧毀。美國海軍曾將愛荷華級戰列艦投入韓戰和越南戰爭,隨後將其退役封存。20世紀80年代,美國海軍又重新啟用愛荷華級戰列艦,加裝飛彈和直升機,但是使用了10多年後,又使其重新退役,並將“戰列艦”這一級別正式從美國海軍現役艦船分類中撤消。目前,世界各國隻有美國的四艘愛荷華級戰列艦、兩艘南達科他級戰列艦和北卡羅來納號、德克薩斯號戰列艦,以及日本的三笠號前無畏型戰列艦作為浮動博物館得到永久保存。
英國獅級戰列艦(未完工) [本章字數:5369 最新更新時間:2009-11-09 10:00:00.0]
----------------------------------------------------
獅級戰列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未完工的戰艦。
早期設計
1937年開工的喬治五世國王級戰列艦是按照1936年英國、美國和法國達成協議的“倫敦海軍條約”的限製要求設計的。在附加條款裏規定,簽定條約的美英法三國可以在日本不簽約的情況下開建標準排水量不超過45000噸,裝備16英寸口徑火炮的戰列艦。英國人也意識到,如果日本不同意該條約,他們的新式戰列艦主炮口徑將會是列強新一代主力艦中最小的。而日本人很可能不會簽定條約。因此,1937年英國開始照手預研下一代戰列艦,由海軍建設局長斯坦利爵士負責。情報顯示美國和日本的新式戰列艦都將裝備16英寸火炮(日本的大和級是18英寸),因此斯坦利爵士和他的同僚們主要研究16英寸主炮的裝艦問題。並提出了許多不同的設計提案。研究表明9門主炮安裝在三聯裝炮塔的方案能夠在實現主炮數量最大化和重量、資金控製上達到最佳的平衡。並研究了35000噸的戰艦搭載9門16英寸火炮的可行性。結果顯示,排水量必須比喬治五世級(kgv)更大。在技術上排除了已開工的喬治五世級換裝或增加主炮的可能性。
1938年1月,英國確定日本不會簽定倫敦海軍條約。海軍部決心遵照“1936年倫敦海軍條約”的附加條款造艦。3月31日,這幾個海軍大國發表公開聲明:將按該附加條款建造主力艦。英國還曾同美國表示希望把附加條款中的45000噸縮減成40000噸。這是英國人多方考慮的結果:首先,在先前的預研中表明標準排水量40000噸的級別自己能夠設計出達到火力、防護、速度三者較好平衡的16英寸戰艦。其次,將排水量限製在40000噸內可以避免其他沒有簽定條約的德、意等國建造超過kgv性能的戰艦。最後,這也是出於著政治和財政考慮。
1938年2月份,海軍參謀部就向設計部門發出了新艦的戰技總要求。其性能要求如下:
主炮:9門16英寸(406毫米)主炮
副炮:16門5.25英寸(133毫米)雙聯裝高平兩用炮
著名戰艦,“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是德國海軍最為活躍海上襲擊艦,轉戰於印度洋和大西洋,擊沉多艘商船並屢次逃過英、法海軍艦隊的追擊。當最後在1939年12月13日被3艘英國巡洋艦在拉普拉塔河口截住,經過激戰後該艦駛入了中立國烏拉圭的蒙特維迪亞港,隨後在強大的軍事和外交壓力下於15日被迫自沉。在這次戰鬥中,有於“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隻有兩座主炮炮塔,因而不能將炮火分散到多個目標,這是在海戰中失利的原因。
超級戰列艦
超級戰列艦 [本章字數:888 最新更新時間:2009-11-08 09:00:00.0]
----------------------------------------------------
1936年12月31日,《華盛頓海軍條約》期滿作廢,各海軍強國重新開始戰列艦的建造工作。英國建造了五艘喬治五世國王級戰列艦。美國海軍建造了兩艘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四艘南達科他級戰列艦、四艘依阿華級戰列艦。德國海軍建造了兩艘俾斯麥級戰列艦,日本海軍建造了兩艘大和級戰列艦。法國、義大利也建造了新型的戰列艦。這一時期的戰列艦大多採用15或16英寸甚至18英寸口徑主炮,航速達27節以上,甚至30節以上。
由於航空母艦和潛艇成為海軍作戰的主要艦種,戰列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逐漸淪為次等的海軍主力艦。在大西洋戰場,英國海軍圍繞德國的俾斯麥號和提爾皮茨號戰列艦展開了大規模的圍剿行動。其餘的時間裏,盟國的戰列艦主要從事護航任務。
在太平洋戰場,美國海軍的8艘舊式戰列艦大多在珍珠港事件中受到損失,其中打撈起來的6艘在本國修理後,擔負起轟擊岸上目標的任務。而新建造的高速戰列艦則擔任航空母艦特混編隊的艦隊警戒(尤其是防空警戒和雷達哨艦)任務。美國的戰列艦隊在1944年雷伊泰灣海戰的蘇裏高海峽夜戰中,與日本戰列艦隊展開了歷史上最後一次戰列艦炮戰,擊沉了日本海軍山城號和扶桑號戰列艦。
諾曼第登陸戰役中,英國和美國的舊戰列艦曾經擔任炮轟岸上目標的任務。硫磺島戰役和沖繩戰役中,美國戰列艦也曾經執行過類似的任務。此外,在太平洋戰爭末期,美國和英國的新式戰列艦曾經炮轟過日本的釜石、日立等近海工業城市。1945年8月15日,日本代表在美國密蘇裏號戰列艦上簽訂了投降文件。戰列艦在海軍中的光榮生涯達到了頂峰,以及終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的戰列艦紛紛作為廢鋼鐵出售給私人公司拆毀,或作為靶艦和武器試驗平台遭到摧毀。美國海軍曾將愛荷華級戰列艦投入韓戰和越南戰爭,隨後將其退役封存。20世紀80年代,美國海軍又重新啟用愛荷華級戰列艦,加裝飛彈和直升機,但是使用了10多年後,又使其重新退役,並將“戰列艦”這一級別正式從美國海軍現役艦船分類中撤消。目前,世界各國隻有美國的四艘愛荷華級戰列艦、兩艘南達科他級戰列艦和北卡羅來納號、德克薩斯號戰列艦,以及日本的三笠號前無畏型戰列艦作為浮動博物館得到永久保存。
英國獅級戰列艦(未完工) [本章字數:5369 最新更新時間:2009-11-09 10:00:00.0]
----------------------------------------------------
獅級戰列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未完工的戰艦。
早期設計
1937年開工的喬治五世國王級戰列艦是按照1936年英國、美國和法國達成協議的“倫敦海軍條約”的限製要求設計的。在附加條款裏規定,簽定條約的美英法三國可以在日本不簽約的情況下開建標準排水量不超過45000噸,裝備16英寸口徑火炮的戰列艦。英國人也意識到,如果日本不同意該條約,他們的新式戰列艦主炮口徑將會是列強新一代主力艦中最小的。而日本人很可能不會簽定條約。因此,1937年英國開始照手預研下一代戰列艦,由海軍建設局長斯坦利爵士負責。情報顯示美國和日本的新式戰列艦都將裝備16英寸火炮(日本的大和級是18英寸),因此斯坦利爵士和他的同僚們主要研究16英寸主炮的裝艦問題。並提出了許多不同的設計提案。研究表明9門主炮安裝在三聯裝炮塔的方案能夠在實現主炮數量最大化和重量、資金控製上達到最佳的平衡。並研究了35000噸的戰艦搭載9門16英寸火炮的可行性。結果顯示,排水量必須比喬治五世級(kgv)更大。在技術上排除了已開工的喬治五世級換裝或增加主炮的可能性。
1938年1月,英國確定日本不會簽定倫敦海軍條約。海軍部決心遵照“1936年倫敦海軍條約”的附加條款造艦。3月31日,這幾個海軍大國發表公開聲明:將按該附加條款建造主力艦。英國還曾同美國表示希望把附加條款中的45000噸縮減成40000噸。這是英國人多方考慮的結果:首先,在先前的預研中表明標準排水量40000噸的級別自己能夠設計出達到火力、防護、速度三者較好平衡的16英寸戰艦。其次,將排水量限製在40000噸內可以避免其他沒有簽定條約的德、意等國建造超過kgv性能的戰艦。最後,這也是出於著政治和財政考慮。
1938年2月份,海軍參謀部就向設計部門發出了新艦的戰技總要求。其性能要求如下:
主炮:9門16英寸(406毫米)主炮
副炮:16門5.25英寸(133毫米)雙聯裝高平兩用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