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後通過的方案中,"德意誌"級裝甲艦採用了高幹舷平甲板型艦型,裝甲防護能抵禦條約重巡洋艦的203mm炮彈,廣泛的內部隔艙最大程度的減輕了戰鬥損傷,其防護能力及火力都比條約型重巡洋艦強。三號艦"格拉夫?斯佩"號根據前兩艘艦的經驗修改設計,增強防禦裝甲,加強防空火力。
"德意誌"級艦的推進裝置由8台man柴油機驅動雙軸,每4台機驅動一個傳動軸,轉速為250r/min。在巡航狀態下柴油機的振動小,高功率航行時的振動非常厲害,但服役後證明該級艦適航性能好,隻是由於艦體前部缺乏舷弧,逆浪航行時上浪嚴重。"德意誌"號在滿載排水量、輸出功率為54 000hp時的設計航速為26knts,在輕裝試航狀態下,該艦以48 390hp達到28knts的航速。燃油貯備為3 500t,續航力高達10 000**/15knts。
主炮的配備在經過多次變更後,決定採用兩座三聯裝炮塔,首尾各一的配置,主炮口徑為279.2mm,可發射304kg炮彈,射程30 000yards,仰角60°;另配有8門單管150mm低仰角副炮,對稱地布置在左、右兩舷的中部;"德意誌"號和"舍爾海軍上將"號在完工時裝備有3門88mm高炮,1936年服役的"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則裝有6門105mm(3座雙聯裝)高炮,分別布置在尾部兩舷及中間;另外該級艦還配有多座雙聯裝37mm和20mm近程高炮;在艦艉甲板上還裝有兩座4聯裝533mm魚雷發射管。全艦約需艦員約1000人。
該級艦最初並未裝備水上偵察機,"德意誌"號直到1935年才裝上一座彈射器和兩架雙翼的亨克爾(heinkel)he-60水上飛機,之後即換裝了單翼的阿拉道(arado)ar-196水上飛機,ar-196也是"舍爾海軍上將"號和"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的標準裝備。
1938年,"格拉夫?斯佩"號成為第一艘配備原始雷達設備的德國戰艦,該設備探測距離僅為15km,而且用於武器控製時不能精確地指示目標,盡管如此,它還是在大戰初期表現出了其價值,盡管實際上出於保密原因,雷達天線經常卸下來。
該級艦從其設計之初就必定引人注目。不出所料,它的出現在各海軍大國引起廣泛關注,對重巡洋艦來講更是致命打擊。由於該型艦火力、裝甲防護與航速之間不成比例,因此其艦型的劃分頗費腦筋,但很快在美、英、法等國家中被稱為"袖珍戰列艦"(pocket battleship),可以說是輕量型或小型化的戰列艦。
法國政府認為"袖珍戰列艦"僅僅隻是破交艦,由於有心要替代老舊的"丹東"(danton)級戰列艦,法國於1931年選擇了裝備8門330mm炮、航速29.5節的中型艦方案,而沒有考慮在華盛頓條約限製內建一艘更大、造價更高的艦隻。該型第一艘,26 500t的"敦刻爾克"號(dunkerque)於1932年12月動工,很明顯這種最後審核通過的方案被認為是能對付"袖珍戰列艦"所能接受的最低尺度,而該級艦設計本身則深受德國設計觀念的影響。
性能數據
德國官方公布的標準排水量:10000噸,實際標準排水量:11700噸(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12294噸),滿載排水量15,900t(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16 290t)。
尺寸:全長187.98米/艦寬21.7米/吃水5.8米
動力:8台man柴油機,功率54000馬力,雙軸;最高航速:28節;航程:10000海裏/18節,16000海裏/15節
武備:6門三聯裝283毫米口徑主炮,8門150毫米口徑單裝副炮;6門雙聯裝105毫米高射炮,8門雙聯裝37毫米高射炮;8門4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2座。
裝甲:主舷側裝甲140毫米,另有40毫米的防雷裝甲上部重疊在它的後麵;裝甲甲板40-70毫米;主炮炮塔140毫米,炮座125毫米;指揮塔150毫米。
艦載飛機:2架
二戰經歷
1.德意誌號袖珍戰列艦:
隨著戰爭的臨近,“德意誌”號於1939年從威廉港出發,駛入大西洋攻擊盟軍船隻,取得擊沉了兩艘和俘獲一艘商船的戰果。1939年11月15日,“德意誌”號改名為“呂佐夫”(lutzow)號。1940年4月9日,改名為“呂佐夫”號參加了德國入侵挪威的作戰行動;這次作戰中“呂佐夫”號負責用火力掩護進攻奧斯陸的部隊,該艦在與挪威海岸炮兵交火時被3枚283mm炮彈擊中受傷。兩天之後該艦在返航途中被英國潛艇“旗魚”號的魚雷擊中,艦後部受到重創。該艦被拖到基爾進行修理及改裝。艦首作了改裝以改善其適航性,另外高射炮改為105mm高炮。1942年初完成修理後,“呂佐夫”號進駐挪威北方海域,威脅給蘇聯運送戰爭物質的盟軍運輸船隊。該艦和德國海軍其它的大型艦隻一起,不出海以保存燃料,並吸引了英國本土艦的注意力。1945年4月16日,“呂佐夫”號在施韋因蒙德以南遭到英國空軍轟炸機的投下的5.5噸炸彈攻擊,盡管沒有命中,但幾枚矢彈所造成的損失使得該艦坐沉在潛水區。在戰爭的最後幾個星期裏,它被用作固定炮台,隨著蘇軍的進一步挺進,為避免被俘獲,該艦於5月4日自爆沉沒。
2.舍爾海軍上將號袖珍戰列艦:
“舍爾海軍上將”號原本與“德意誌”號一起於1939年從威廉港出發,駛入大西洋攻擊盟軍船隻。當出發前因機械故障,被留在本土修理。1939年9月4日,該艦遭到英國轟炸機的攻擊,但命中的炸彈全部末能爆炸。1940年2月,“舍爾海軍上將”號進行全麵的改裝,包括重建一個顯著傾斜的艦艏,以減少航行時海水對上甲板的衝擊。由於“舍爾海軍上將”號正在改裝錯過了德國入侵挪威的作戰行動,在這年的10月“舍爾海軍上將”號終於完成改裝,並立即投入作戰,奇蹟般地突入大西洋。11月5日該艦對英國hx84護航船隊發起進攻。擊沉一艘為船隊護航的輔助巡洋艦和另外5艘商船。由於在北大西洋邊緣的海運航線上出現德國軍艦,十英國被迫中斷了海上交通。1941年4月回到了基爾,此後,該艦隊主要在波羅的海和挪威沿海活動,直到1942年11月再次回到威廉港做了一次長時間的改裝。改裝後,該艦此時成為一艘訓練艦。隨著戰爭的進展,“舍爾海軍上將”號再次回到基爾,進行加強防空火力的改裝。1945年4月9日,“舍爾海軍上將”號在停泊中被英國皇家空軍發現,命中5枚炸彈後沉沒。
"德意誌"級艦的推進裝置由8台man柴油機驅動雙軸,每4台機驅動一個傳動軸,轉速為250r/min。在巡航狀態下柴油機的振動小,高功率航行時的振動非常厲害,但服役後證明該級艦適航性能好,隻是由於艦體前部缺乏舷弧,逆浪航行時上浪嚴重。"德意誌"號在滿載排水量、輸出功率為54 000hp時的設計航速為26knts,在輕裝試航狀態下,該艦以48 390hp達到28knts的航速。燃油貯備為3 500t,續航力高達10 000**/15knts。
主炮的配備在經過多次變更後,決定採用兩座三聯裝炮塔,首尾各一的配置,主炮口徑為279.2mm,可發射304kg炮彈,射程30 000yards,仰角60°;另配有8門單管150mm低仰角副炮,對稱地布置在左、右兩舷的中部;"德意誌"號和"舍爾海軍上將"號在完工時裝備有3門88mm高炮,1936年服役的"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則裝有6門105mm(3座雙聯裝)高炮,分別布置在尾部兩舷及中間;另外該級艦還配有多座雙聯裝37mm和20mm近程高炮;在艦艉甲板上還裝有兩座4聯裝533mm魚雷發射管。全艦約需艦員約1000人。
該級艦最初並未裝備水上偵察機,"德意誌"號直到1935年才裝上一座彈射器和兩架雙翼的亨克爾(heinkel)he-60水上飛機,之後即換裝了單翼的阿拉道(arado)ar-196水上飛機,ar-196也是"舍爾海軍上將"號和"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的標準裝備。
1938年,"格拉夫?斯佩"號成為第一艘配備原始雷達設備的德國戰艦,該設備探測距離僅為15km,而且用於武器控製時不能精確地指示目標,盡管如此,它還是在大戰初期表現出了其價值,盡管實際上出於保密原因,雷達天線經常卸下來。
該級艦從其設計之初就必定引人注目。不出所料,它的出現在各海軍大國引起廣泛關注,對重巡洋艦來講更是致命打擊。由於該型艦火力、裝甲防護與航速之間不成比例,因此其艦型的劃分頗費腦筋,但很快在美、英、法等國家中被稱為"袖珍戰列艦"(pocket battleship),可以說是輕量型或小型化的戰列艦。
法國政府認為"袖珍戰列艦"僅僅隻是破交艦,由於有心要替代老舊的"丹東"(danton)級戰列艦,法國於1931年選擇了裝備8門330mm炮、航速29.5節的中型艦方案,而沒有考慮在華盛頓條約限製內建一艘更大、造價更高的艦隻。該型第一艘,26 500t的"敦刻爾克"號(dunkerque)於1932年12月動工,很明顯這種最後審核通過的方案被認為是能對付"袖珍戰列艦"所能接受的最低尺度,而該級艦設計本身則深受德國設計觀念的影響。
性能數據
德國官方公布的標準排水量:10000噸,實際標準排水量:11700噸(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12294噸),滿載排水量15,900t(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16 290t)。
尺寸:全長187.98米/艦寬21.7米/吃水5.8米
動力:8台man柴油機,功率54000馬力,雙軸;最高航速:28節;航程:10000海裏/18節,16000海裏/15節
武備:6門三聯裝283毫米口徑主炮,8門150毫米口徑單裝副炮;6門雙聯裝105毫米高射炮,8門雙聯裝37毫米高射炮;8門4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2座。
裝甲:主舷側裝甲140毫米,另有40毫米的防雷裝甲上部重疊在它的後麵;裝甲甲板40-70毫米;主炮炮塔140毫米,炮座125毫米;指揮塔150毫米。
艦載飛機:2架
二戰經歷
1.德意誌號袖珍戰列艦:
隨著戰爭的臨近,“德意誌”號於1939年從威廉港出發,駛入大西洋攻擊盟軍船隻,取得擊沉了兩艘和俘獲一艘商船的戰果。1939年11月15日,“德意誌”號改名為“呂佐夫”(lutzow)號。1940年4月9日,改名為“呂佐夫”號參加了德國入侵挪威的作戰行動;這次作戰中“呂佐夫”號負責用火力掩護進攻奧斯陸的部隊,該艦在與挪威海岸炮兵交火時被3枚283mm炮彈擊中受傷。兩天之後該艦在返航途中被英國潛艇“旗魚”號的魚雷擊中,艦後部受到重創。該艦被拖到基爾進行修理及改裝。艦首作了改裝以改善其適航性,另外高射炮改為105mm高炮。1942年初完成修理後,“呂佐夫”號進駐挪威北方海域,威脅給蘇聯運送戰爭物質的盟軍運輸船隊。該艦和德國海軍其它的大型艦隻一起,不出海以保存燃料,並吸引了英國本土艦的注意力。1945年4月16日,“呂佐夫”號在施韋因蒙德以南遭到英國空軍轟炸機的投下的5.5噸炸彈攻擊,盡管沒有命中,但幾枚矢彈所造成的損失使得該艦坐沉在潛水區。在戰爭的最後幾個星期裏,它被用作固定炮台,隨著蘇軍的進一步挺進,為避免被俘獲,該艦於5月4日自爆沉沒。
2.舍爾海軍上將號袖珍戰列艦:
“舍爾海軍上將”號原本與“德意誌”號一起於1939年從威廉港出發,駛入大西洋攻擊盟軍船隻。當出發前因機械故障,被留在本土修理。1939年9月4日,該艦遭到英國轟炸機的攻擊,但命中的炸彈全部末能爆炸。1940年2月,“舍爾海軍上將”號進行全麵的改裝,包括重建一個顯著傾斜的艦艏,以減少航行時海水對上甲板的衝擊。由於“舍爾海軍上將”號正在改裝錯過了德國入侵挪威的作戰行動,在這年的10月“舍爾海軍上將”號終於完成改裝,並立即投入作戰,奇蹟般地突入大西洋。11月5日該艦對英國hx84護航船隊發起進攻。擊沉一艘為船隊護航的輔助巡洋艦和另外5艘商船。由於在北大西洋邊緣的海運航線上出現德國軍艦,十英國被迫中斷了海上交通。1941年4月回到了基爾,此後,該艦隊主要在波羅的海和挪威沿海活動,直到1942年11月再次回到威廉港做了一次長時間的改裝。改裝後,該艦此時成為一艘訓練艦。隨著戰爭的進展,“舍爾海軍上將”號再次回到基爾,進行加強防空火力的改裝。1945年4月9日,“舍爾海軍上將”號在停泊中被英國皇家空軍發現,命中5枚炸彈後沉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