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數據


    標準排水量:33,190噸(設計);滿載排水量:36,455噸/40,950噸(改裝後)


    艦長190.3米/寬29.7米/吃水9.2米


    動力:8座鍋爐,兩座蒸汽輪機,帶動發電機驅動;主機輸出功率:28,600馬力/30,908馬力(1943年);


    最大航速:21節;續航力:20,500海裏/10節,9,700海裏/18節


    武備:12門356毫米/50倍徑主炮;14門127毫米副炮;16門127毫米高平炮(第二次改裝,8×2),40毫米高炮40-56門,20毫米高炮40門


    裝甲(英寸):水線13.5"-8";甲板5"-7"(1943);炮塔正麵18",側麵和後方9"-7";司令塔16"。


    艦員:設計編製2200人(1945年)


    德國凱撒級戰列艦 [本章字數:1285 最新更新時間:2009-12-09 10:00:00.0]


    ----------------------------------------------------


    凱撒級戰列艦是德意誌帝國海軍設計建造的一種戰列艦。


    簡介


    凱撒號戰列艦/sms kaiser 凱撒級戰列艦是德國繼赫爾戈蘭級之後全新設計的新一代戰列艦,於1909年開工建造。是德國海軍首次使用蒸汽輪機動力係統的戰列艦。凱撒級艦體舯部兩座主炮塔呈兩舷階梯狀對角布局,主炮反向射界夾角高於同類布局的英國戰列艦,艉部兩座主炮塔呈背負式布置。凱撒級的防護設計繼承了德國戰列艦側重防禦的傳統,改進火力與動力係統設計節約的重量用於加強防護,防護性能較以往德國的戰列艦有較明顯的提高。曾嚐試安裝柴油機動力係統(最終放棄)。


    凱撒級同級艦5艘:凱撒號(kaiser)(德文意為皇帝)、腓特烈大帝號腓特烈大帝號/sms friedrich der grosse(friedrich der grosse)、凱瑟林號(kaiserin)(德文意為皇後)、阿爾伯特國王號(konig albert)、路易特波爾德攝政王號(prinzregent luitpold) 。其中,“腓特烈大帝”號是特別追加建造,作為德國公海艦隊旗艦。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凱撒級戰列艦編入第三戰列艦分艦隊參加了日德蘭海戰,腓特烈大帝號作為公海艦隊司令萊茵哈特?舍爾的旗艦。戰爭結束以後,凱撒級被扣押在英國斯卡帕灣,全部在“彩虹行動”中自沉。


    各艦概況


    凱撒號:威廉港皇家造船廠建造,開工日期:9/11/1909;下水日期:3/22/1911;服役日期:8/1/1912。1919年6月21日在英國的斯卡帕灣自沉。


    腓特烈大帝號:漢堡伏爾甘船廠建造,開工日期:1/26/1910;下水日期:6/10/1911;服役日期:10/15/1912。1919年6月21日在英國的斯卡帕灣自沉。凱瑟林號戰列艦/sms kaiserin


    凱瑟林號:基爾 霍瓦爾德船廠建造,開工日期:7/2/1910;下水日期:11/11/1911;服役日期:5/14/1913。1919年6月21日在英國的斯卡帕灣自沉。


    阿爾伯特國王號:但澤 碩效船廠建造,開工日期:7/17/1910;下水日期:1/27/1912;服役日期:7/31/1913。1919年6月21日在英國的斯卡帕灣自沉。


    路易特波爾德攝政王號:基爾日耳曼尼亞船廠建造,開工日期:10/1/1910;下水日期:2/17/1912;服役日期:8/19/1913。1919年6月21日在英國的斯卡帕灣自沉。


    性能數據


    排水量:24,724噸(設計) / 27,000噸(最大)


    尺寸:全長172.40米,寬29米,吃水9.10米


    動力:16台蘇爾壽鍋爐,3台帕森斯/aeg-寇蒂斯蒸氣輪機,主機功率31000馬力,3軸,2舵並列配置


    最大速度21節;續航能力7900海裏/12節,2400海裏/21節


    武備:10門305mm/50倍徑主炮,5座雙聯炮塔;14門150mm/45倍徑副炮,舷側單裝;12門單裝88mm/45倍徑防魚雷艇/防空炮;5座500mm魚雷發射管(水下安裝,船體前部一座,a炮塔和d炮塔兩側各一座)


    裝甲:主裝甲帶350毫米,三層裝甲甲板,每層30毫米;炮塔(正麵)300毫米,指揮塔350毫米。


    乘員:1084人(軍官41名)


    英國復仇級戰列艦 [本章字數:1702 最新更新時間:2009-12-30 10:00:00.0]


    ----------------------------------------------------


    復仇級戰列艦是英國海軍建造的一種戰列艦。


    簡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英、德兩國海軍圍繞建造無畏艦展開海軍軍備競賽。英國海軍為回應德國建造巴伐利亞級戰列艦,1913年預算批準建造復仇級戰列艦(艦名首字母均為r,也稱r級,實際建成5艘,兩艘艦的建造計劃被取消後,其預算被變更用於建造聲望級戰列巡洋艦,另有一艘hms.resistance停建)。復仇級戰列艦同級艦5艘:復仇號(hms revenge)、決心號(hms resolution)、拉米利斯號(hms ramillies)、君權號(hms royal sovereign)、皇家橡樹號(hms royal oak). 拉米利斯號戰列艦/hms ramillies


    復仇級是伊莉莎白女王級戰列艦的改進型,基本布局與武備與伊莉莎白女王級基本相同,艦體長度縮短,防護略有改進,採用單煙囪,這是外觀上與伊莉莎白女王級最明顯的區別。出於對戰時石油供應的擔憂,動力係統在設計階段放棄燃油型鍋爐改回燃煤型鍋爐,遭到1914年重新擔任海務大臣的約翰?阿巴斯諾特?費舍爾強烈反對,雖然重新修改,但鍋爐艙空間設計狹窄,主機功率下降,致使航速相對伊莉莎白女王級減低。復仇級戰列艦整體性能不如伊莉莎白女王級。拉米利斯號在建造過程中艦體兩舷首次安裝了附加防魚雷凸出隔艙。


    服役經歷


    皇家橡樹號戰列艦/hms royal oak復仇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相繼服役,復仇號、皇家橡樹號參加了日德蘭海戰。 由於航速的限製以及經費的限製,復仇級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隻進行了小規模的改裝。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復仇級戰列艦多用於執行輔助性任務。1939年10月皇家橡樹號在斯卡帕灣錨地被潛入的德國u47號潛艇擊沉。1942年復仇級編入英國海軍東方艦隊抵禦日本海軍在印度洋的發動的攻勢。拉米利斯號在馬達加斯加島遭日本微型潛艇攻擊而擱淺,後被修復。1944年由於戰爭局勢緩和復仇級轉為預備役。君權號1944年租借給蘇聯,1949年歸還英國。戰爭結束後復仇級戰列艦於1948年-1949年相繼退役解體(君權號1952年拆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利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五色神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五色神光並收藏利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