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遂仲答道:“漢王,前兩問還有些道理。後一問因不至如此,給事中的任命咱們慎重的緊。需都察院核查,吏部會推,由內閣確定。是以無論品行見識,都足以任其職。”
他身兼吏部尚書,官員任命都出於其有莫大的幹連。此次吳應箕突然發難,立時攪的政局大亂,他心中雖是不滿,此時卻是不能不回護一二,如若不然,可是連自已亦是掃了進去。
因此話有理,張偉到也不便辯駁,隻是接著他話頭道:“你既然知道六科給事中容易受人左右,陷入黨爭,就該當贊同我的做法。北京朝堂之上,什麽楚黨、浙黨、東林黨,哪一黨是好人了?東林黨初時還有些銳氣幹勁,一心為了國事,待陷入黨爭之內,隻怕也好不到哪去吧!”
第二十六章 大治江南
張慎言與鄭瑄雖是明朝文官大員,卻並不是朝局中某一黨的成員,如若不然,也不會淪落至南京閑曹任上了。此時聽張偉痛斥黨爭,兩人深受其苦,頓時都點頭贊道:“漢王此見甚是!大明的黨爭為禍甚烈,比之唐季有過之而不無及。若是咱們這裏也分這黨那黨的,隻怕於國事無益。”
話雖說的光明磊落,實則現在的江南官員係統,早就分做三四派。什麽從龍閩黨、粵黨、新附黨等等,其間又依地域,或是性格學術,又多分小黨小派。其中以閩黨勢力最強,以吳遂仲為首;東林黨次之,因在江南有莫大勢力,黃尊素等人又是朝中大員,再加上東林黨徒在江南原本就是清流代表,百姓官員中名聲甚是響亮,是以竟能與張偉自台灣帶來的閩人文官集團相抗。至於何斌陳永華等人,因與張偉關係太過密切,卻因如此,極是害怕結黨招忌,除了何斌在財稅等部有些舊屬下聽用外,平素在家時竟是一人不見,一語不聽,決不肯結黨亂政。陳永華崖岸高峻,又是都察院判,平時官兒們躲他還來不及,哪敢上門去自尋難看?是以除此二人,朝中沒有結黨自重的,也隻有幾個潔身自愛,甚惜羽毛的重臣大員了。
張偉雖知結黨不妥,卻知在自已馭下手段下,暫且無憂。待將來有了條件,正好可令這些人依著政治見解,或是利益驅動下公然立黨,或許可使得黨派良性竟爭安然出現於此時的中國,到也是好事一樁。
是以見這張慎言與鄭瑄勸他大力彈壓,嚴禁官員結黨一事,張偉反又迴轉頭來,向二人道:“歐陽修說小人結黨禍害國家,君子卻又是另一種做法。東漢末年的黨人,豈不是一心為國?此事還在於人君引導,一意禁絕黨爭,一則有人則有黨,二則也傷了仁人君子的心。”
又道:“雖是如此,給事中與都察院這樣身負朝廷重責,督查官員,匡扶君主,杜絕錯漏的朝廷要員們,卻是絕然不能結黨!陷入黨爭,善政不得而行,陋習不能更改,官員有錯而不彈劾,一意隻相助著黨人,這如何得了!我意廢給事中,復禦史台,專司審核朝廷的詔書旨意,內閣的諸項政務舉措,亦需報禦史台備案查核,有違法不當、行止失措的,禦史台可封回、彈劾該管的大臣;都察院有官員失職、亂政、或是對官員處置不當的,禦史台亦可對該院官員進行評議審核處置。”
待他說完,底下三人都覺這是恢復以前的台諫各一的製度,仔細一想,卻又與唐宋製度略有不同。因都問道:“若是禦史台處斷不明,或是因私廢公,豈不是與眼下一樣?”
張偉得意道:“不然。禦史台不設主官,設評議會。禦史可多選賢良方正的官員充任,亦要充實精通各種雜學的人才。人數可設為百人,百人中分門別類,對門應對各部,遇事則群商而行,眾公議而行事。他們又不需要行政,不怕辦事拖遝,隻需對朝廷政務拾闕補遺就是。是以遇著大事可召集全數禦史,各依見解陳說之後,禦史們再行決斷,依公議結果,再向朝廷和內閣報備。如此這般,又能防止君主和閣臣們亂政,又防止一兩個人被黨爭和私慾左右,豈不更好?”
吳遂仲等人沉思片刻,雖覺張偉所說的“雜學”人士充任禦史不妥。到是比這現在強上許多,因都道:“漢王思慮,臣等不及。如此這般,一可以朝政不被人左右,令太阿倒持;又可以使人評議朝臣們的政務,匡扶人君的錯失,當真是良法善政。”
吳遂仲本是台北官學內的醫官,對雜學雲雲從無偏見。此時聽了張偉的決斷,腦中略轉,已是有了成算,微笑道:“戶部可選取精於算,通貿易的聞達之士充任禦史,專司審核戶部、稅、海關等部的政務;刑部與大理寺、都察院,可選於刑名律令上通曉的官員充任,其餘各部,亦都依此而行,則天下事不因某人某黨而壞,漢王的想法,當真是絕妙之極!”
張慎言卻道:“雖是如此,到底還是要多選聲家清白,風骨硬挺的讀書人充任其間,否則,商人重利、刑名之人多半奸狡,若是混雜其中,左右他人,隻怕反失了漢王原意了。”
張偉點頭道:“這是自然,隻要充任禦史的,一定要事前嚴加審明身家,每年再行清算。為任時一不得結交朝臣,二不許行生意、置田、入股等事,一旦有違,則剝其官職,嚴責其罪!”
商議至此時,總算是塵埃落地。吳應箕官位尚且不保,更休提其駁還詔書所引發的朝局動盪。那些東林黨人原本卯足了勁,準備在張偉逼迫吳應箕時一起抗爭,一則使張偉再立新後,二則詔顯東林力量,以此掌控全局。黃尊素等人雖是正人,奈何東林黨此時已是良莠不齊,比若錢謙益當年謀官不成,此時卻又復為禮部侍郎,做官的心正是熱切,自然想東林黨的勢力越發壯大,以他在東林內部的身份地位,再加上那些原本的大佬年歲已在,黨首之位非他莫屬,得利之後他自然也會水漲船高,身居高位了。
他身兼吏部尚書,官員任命都出於其有莫大的幹連。此次吳應箕突然發難,立時攪的政局大亂,他心中雖是不滿,此時卻是不能不回護一二,如若不然,可是連自已亦是掃了進去。
因此話有理,張偉到也不便辯駁,隻是接著他話頭道:“你既然知道六科給事中容易受人左右,陷入黨爭,就該當贊同我的做法。北京朝堂之上,什麽楚黨、浙黨、東林黨,哪一黨是好人了?東林黨初時還有些銳氣幹勁,一心為了國事,待陷入黨爭之內,隻怕也好不到哪去吧!”
第二十六章 大治江南
張慎言與鄭瑄雖是明朝文官大員,卻並不是朝局中某一黨的成員,如若不然,也不會淪落至南京閑曹任上了。此時聽張偉痛斥黨爭,兩人深受其苦,頓時都點頭贊道:“漢王此見甚是!大明的黨爭為禍甚烈,比之唐季有過之而不無及。若是咱們這裏也分這黨那黨的,隻怕於國事無益。”
話雖說的光明磊落,實則現在的江南官員係統,早就分做三四派。什麽從龍閩黨、粵黨、新附黨等等,其間又依地域,或是性格學術,又多分小黨小派。其中以閩黨勢力最強,以吳遂仲為首;東林黨次之,因在江南有莫大勢力,黃尊素等人又是朝中大員,再加上東林黨徒在江南原本就是清流代表,百姓官員中名聲甚是響亮,是以竟能與張偉自台灣帶來的閩人文官集團相抗。至於何斌陳永華等人,因與張偉關係太過密切,卻因如此,極是害怕結黨招忌,除了何斌在財稅等部有些舊屬下聽用外,平素在家時竟是一人不見,一語不聽,決不肯結黨亂政。陳永華崖岸高峻,又是都察院判,平時官兒們躲他還來不及,哪敢上門去自尋難看?是以除此二人,朝中沒有結黨自重的,也隻有幾個潔身自愛,甚惜羽毛的重臣大員了。
張偉雖知結黨不妥,卻知在自已馭下手段下,暫且無憂。待將來有了條件,正好可令這些人依著政治見解,或是利益驅動下公然立黨,或許可使得黨派良性竟爭安然出現於此時的中國,到也是好事一樁。
是以見這張慎言與鄭瑄勸他大力彈壓,嚴禁官員結黨一事,張偉反又迴轉頭來,向二人道:“歐陽修說小人結黨禍害國家,君子卻又是另一種做法。東漢末年的黨人,豈不是一心為國?此事還在於人君引導,一意禁絕黨爭,一則有人則有黨,二則也傷了仁人君子的心。”
又道:“雖是如此,給事中與都察院這樣身負朝廷重責,督查官員,匡扶君主,杜絕錯漏的朝廷要員們,卻是絕然不能結黨!陷入黨爭,善政不得而行,陋習不能更改,官員有錯而不彈劾,一意隻相助著黨人,這如何得了!我意廢給事中,復禦史台,專司審核朝廷的詔書旨意,內閣的諸項政務舉措,亦需報禦史台備案查核,有違法不當、行止失措的,禦史台可封回、彈劾該管的大臣;都察院有官員失職、亂政、或是對官員處置不當的,禦史台亦可對該院官員進行評議審核處置。”
待他說完,底下三人都覺這是恢復以前的台諫各一的製度,仔細一想,卻又與唐宋製度略有不同。因都問道:“若是禦史台處斷不明,或是因私廢公,豈不是與眼下一樣?”
張偉得意道:“不然。禦史台不設主官,設評議會。禦史可多選賢良方正的官員充任,亦要充實精通各種雜學的人才。人數可設為百人,百人中分門別類,對門應對各部,遇事則群商而行,眾公議而行事。他們又不需要行政,不怕辦事拖遝,隻需對朝廷政務拾闕補遺就是。是以遇著大事可召集全數禦史,各依見解陳說之後,禦史們再行決斷,依公議結果,再向朝廷和內閣報備。如此這般,又能防止君主和閣臣們亂政,又防止一兩個人被黨爭和私慾左右,豈不更好?”
吳遂仲等人沉思片刻,雖覺張偉所說的“雜學”人士充任禦史不妥。到是比這現在強上許多,因都道:“漢王思慮,臣等不及。如此這般,一可以朝政不被人左右,令太阿倒持;又可以使人評議朝臣們的政務,匡扶人君的錯失,當真是良法善政。”
吳遂仲本是台北官學內的醫官,對雜學雲雲從無偏見。此時聽了張偉的決斷,腦中略轉,已是有了成算,微笑道:“戶部可選取精於算,通貿易的聞達之士充任禦史,專司審核戶部、稅、海關等部的政務;刑部與大理寺、都察院,可選於刑名律令上通曉的官員充任,其餘各部,亦都依此而行,則天下事不因某人某黨而壞,漢王的想法,當真是絕妙之極!”
張慎言卻道:“雖是如此,到底還是要多選聲家清白,風骨硬挺的讀書人充任其間,否則,商人重利、刑名之人多半奸狡,若是混雜其中,左右他人,隻怕反失了漢王原意了。”
張偉點頭道:“這是自然,隻要充任禦史的,一定要事前嚴加審明身家,每年再行清算。為任時一不得結交朝臣,二不許行生意、置田、入股等事,一旦有違,則剝其官職,嚴責其罪!”
商議至此時,總算是塵埃落地。吳應箕官位尚且不保,更休提其駁還詔書所引發的朝局動盪。那些東林黨人原本卯足了勁,準備在張偉逼迫吳應箕時一起抗爭,一則使張偉再立新後,二則詔顯東林力量,以此掌控全局。黃尊素等人雖是正人,奈何東林黨此時已是良莠不齊,比若錢謙益當年謀官不成,此時卻又復為禮部侍郎,做官的心正是熱切,自然想東林黨的勢力越發壯大,以他在東林內部的身份地位,再加上那些原本的大佬年歲已在,黨首之位非他莫屬,得利之後他自然也會水漲船高,身居高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