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下一個月,在蘇聯顧問撤走之後,敵機又對運河區進行了試探,大概是想了解一下蘇聯的技術人員撤走後我們的防禦是否已經崩潰。他們的首次試探變成了最後一次試探。七月二十四日十六時四十五分,我們的飛彈將入侵敵機擊落在運河以東六英裏稍多一點的地方。從此以後,以色列飛行員總是呆在運河以東九英裏之外的安全距離上。
我記得隻有兩次例外情況。一九七二年十月十日,入侵敵機以編隊飛行方式逼近運河。敵人顯然是在試驗其新型電子裝備,以便在逼近我境時幹擾我方探測雷達,以及在發射他們自己的空對地飛彈時幹擾我方薩姆飛彈的火控雷達。我們發射了兩枚飛彈,其中一枚命中目標。那位以色列飛行員為了一次技術演練而犧牲了性命,我為他惋惜。另一次越過運河的入侵活動發生在八個月之後。一九七三年六月二十八日十六時十二分,我們擊落了另一架以色列飛機。換句話說,早在十月突擊之前,我們就已經在運河以東六英裏寬的要害地帶上空建立了牢固的空防。
然而,在蘇聯人撤走之後,我們確實需要幫助。在這之前,蘇聯人一直駕駛著我們的百分之三十左右的米格-21飛機,操縱著我們的百分之二十左右的薩姆飛彈和許多電子支援設備,特別是“斯馬爾塔”和“塔肯”式幹擾裝置。他們掌握著一個電子偵察和幹擾中隊,並且擁有一些我們毫無所知的電子設備。但到一九七二年年底,亦即在蘇聯人撤走後的五個月之內,我們的各個薩姆飛彈營已經幾乎完全擔負起了原先由蘇聯人執行的任務。空軍又遇到了老問題——缺乏米格飛機駕駛員。
一九七三年三月,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副主席訪問埃及期間,我想到了解決辦法。三月六日,在陪同人民武裝力量部副部長張正桓將軍訪問蘇伊士前線時,我詢問他們能否派遣哪怕是一個中隊的飛行員來支援我們——這也會使他們的飛行員獲得有益的戰鬥訓練。那時,我已經知道他們也使用米格-21飛機。經過政治領導人之間的長時間討論,我於四月份正式拜訪金日成主席,將此項計劃最後確定下來。(這個非凡的共和國樹立了第三世界小國自力更生取得偉大成就的令人鼓舞的榜樣。遺憾的是,象我在北京所作的停留一樣,我對這個國家所作的為期十天的令人陶醉的訪問已經遠遠超出了這部回憶錄的記述範圍。)
朝鮮飛行員的經驗都很豐富,許多人已經飛行過兩千多個小時。他們在六月份抵達埃及,七月份開始執行任務。當然,以色列或其盟友很快監聽到了朝鮮飛行員的通話,並於八月十五日公布了此事。很遺憾,我們的領導人永遠不會予以證實。這批朝鮮人很可能是歷史上規模最小的國際支援部隊,總共隻有二十名飛行員、八名控製員、五名譯員、三名行政人員、一名政治顧問、一名軍醫和一名炊事員。但是他們的作用卻不小。八月和九月,他們同以色列人進行了兩、三次空中遭遇戰。在戰爭期間,他們與以色列人遭遇的次數大約也是兩、三次。他們的到來是一種暖人心房的友好表示。我在這裏提及此事,主要是為了頌揚他們,同時也為我們的領號人對他們不加讚揚的吝嗇態度表示歉意。
決定性的因素
然而,不管我們有了什麽樣的武器、盟友、計劃或訓練,最後決定十月戰爭成敗的將是士氣。對此,我堅信不移。
恢復一支戰敗過的軍隊的士氣,這在任何情況下都已經是夠困難的了,但在不準實事求是地探究失敗原因的情況下,則加倍地困難。一九六七年的戰爭結束以後,一切都陷入混亂。政治領導人指責武裝部隊,而統帥部則謹慎地提出,政治領導人應當承擔不準我方空軍先發製人的罪責。(我個人認為,即使先發製人,我們也註定要失敗;為此,政治領導人和統帥部都應當受到譴責。)出於迷惑不解和悲憤,埃及人民就向普通士兵發泄憤慨之情。任何一個穿軍服的人在大街上都會遭到奚落。士氣幾乎低落到了不戰自潰的地步。
到我就任參謀長時,士氣已經大有恢復。連消耗戰也取得了一些勝利。一九六七年八月,埃及突擊隊在艾什角打敗了一支以色列部隊。同年十月,擊沉了“埃拉特號”。我們的突擊隊對西奈的襲擊獲得了某些成功。一九七○年七月擊落十架敵機一事,起到了振奮人心的作用。但是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士氣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它是數以百計的要素的結晶。對於這些要素,我們隻知其皮毛。但是,士氣的核心是自信心。我確信在培養自信心方麵,有三點最為重要。我們必須給予每個士兵以充分發揮其才能的機會,使之認識到自身能力的限度,並為自己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作出的成績而自豪。(不自量力的士兵將會毀了自己和戰友。)指揮官在估計強點和弱點時,必須了解其士兵能力的限度,並將其與敵軍對比。他必須幫助其士兵,用國家所能提供的最好的東西去裝備他們。然後,他才可以要求士兵們全力以赴——但也不能提出士兵們力所不及的要求。最後,必須樹立士兵對上級的信心。對上級才幹的信心當然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讓士兵相信:上級尊重他,而不是利用他;上級不會隻要求士兵吃苦或犧牲,而自己卻不願那樣做。
我記得隻有兩次例外情況。一九七二年十月十日,入侵敵機以編隊飛行方式逼近運河。敵人顯然是在試驗其新型電子裝備,以便在逼近我境時幹擾我方探測雷達,以及在發射他們自己的空對地飛彈時幹擾我方薩姆飛彈的火控雷達。我們發射了兩枚飛彈,其中一枚命中目標。那位以色列飛行員為了一次技術演練而犧牲了性命,我為他惋惜。另一次越過運河的入侵活動發生在八個月之後。一九七三年六月二十八日十六時十二分,我們擊落了另一架以色列飛機。換句話說,早在十月突擊之前,我們就已經在運河以東六英裏寬的要害地帶上空建立了牢固的空防。
然而,在蘇聯人撤走之後,我們確實需要幫助。在這之前,蘇聯人一直駕駛著我們的百分之三十左右的米格-21飛機,操縱著我們的百分之二十左右的薩姆飛彈和許多電子支援設備,特別是“斯馬爾塔”和“塔肯”式幹擾裝置。他們掌握著一個電子偵察和幹擾中隊,並且擁有一些我們毫無所知的電子設備。但到一九七二年年底,亦即在蘇聯人撤走後的五個月之內,我們的各個薩姆飛彈營已經幾乎完全擔負起了原先由蘇聯人執行的任務。空軍又遇到了老問題——缺乏米格飛機駕駛員。
一九七三年三月,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副主席訪問埃及期間,我想到了解決辦法。三月六日,在陪同人民武裝力量部副部長張正桓將軍訪問蘇伊士前線時,我詢問他們能否派遣哪怕是一個中隊的飛行員來支援我們——這也會使他們的飛行員獲得有益的戰鬥訓練。那時,我已經知道他們也使用米格-21飛機。經過政治領導人之間的長時間討論,我於四月份正式拜訪金日成主席,將此項計劃最後確定下來。(這個非凡的共和國樹立了第三世界小國自力更生取得偉大成就的令人鼓舞的榜樣。遺憾的是,象我在北京所作的停留一樣,我對這個國家所作的為期十天的令人陶醉的訪問已經遠遠超出了這部回憶錄的記述範圍。)
朝鮮飛行員的經驗都很豐富,許多人已經飛行過兩千多個小時。他們在六月份抵達埃及,七月份開始執行任務。當然,以色列或其盟友很快監聽到了朝鮮飛行員的通話,並於八月十五日公布了此事。很遺憾,我們的領導人永遠不會予以證實。這批朝鮮人很可能是歷史上規模最小的國際支援部隊,總共隻有二十名飛行員、八名控製員、五名譯員、三名行政人員、一名政治顧問、一名軍醫和一名炊事員。但是他們的作用卻不小。八月和九月,他們同以色列人進行了兩、三次空中遭遇戰。在戰爭期間,他們與以色列人遭遇的次數大約也是兩、三次。他們的到來是一種暖人心房的友好表示。我在這裏提及此事,主要是為了頌揚他們,同時也為我們的領號人對他們不加讚揚的吝嗇態度表示歉意。
決定性的因素
然而,不管我們有了什麽樣的武器、盟友、計劃或訓練,最後決定十月戰爭成敗的將是士氣。對此,我堅信不移。
恢復一支戰敗過的軍隊的士氣,這在任何情況下都已經是夠困難的了,但在不準實事求是地探究失敗原因的情況下,則加倍地困難。一九六七年的戰爭結束以後,一切都陷入混亂。政治領導人指責武裝部隊,而統帥部則謹慎地提出,政治領導人應當承擔不準我方空軍先發製人的罪責。(我個人認為,即使先發製人,我們也註定要失敗;為此,政治領導人和統帥部都應當受到譴責。)出於迷惑不解和悲憤,埃及人民就向普通士兵發泄憤慨之情。任何一個穿軍服的人在大街上都會遭到奚落。士氣幾乎低落到了不戰自潰的地步。
到我就任參謀長時,士氣已經大有恢復。連消耗戰也取得了一些勝利。一九六七年八月,埃及突擊隊在艾什角打敗了一支以色列部隊。同年十月,擊沉了“埃拉特號”。我們的突擊隊對西奈的襲擊獲得了某些成功。一九七○年七月擊落十架敵機一事,起到了振奮人心的作用。但是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士氣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它是數以百計的要素的結晶。對於這些要素,我們隻知其皮毛。但是,士氣的核心是自信心。我確信在培養自信心方麵,有三點最為重要。我們必須給予每個士兵以充分發揮其才能的機會,使之認識到自身能力的限度,並為自己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作出的成績而自豪。(不自量力的士兵將會毀了自己和戰友。)指揮官在估計強點和弱點時,必須了解其士兵能力的限度,並將其與敵軍對比。他必須幫助其士兵,用國家所能提供的最好的東西去裝備他們。然後,他才可以要求士兵們全力以赴——但也不能提出士兵們力所不及的要求。最後,必須樹立士兵對上級的信心。對上級才幹的信心當然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讓士兵相信:上級尊重他,而不是利用他;上級不會隻要求士兵吃苦或犧牲,而自己卻不願那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