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這些飛行員出擊本來就是一個大膽的決定,此時,米徹爾又作出了另一個大膽的決定:他命令所有航空母艦全部開燈。
剎那間,所有的航空母艦都打開了紅色桅杆燈,飛行甲板上燈火輝煌,探照燈光柱刺破了夜空,將這片海區裝點得猶如美國的狂歡節,又像神話中的世界。一位飛行員說:這種場麵猶如"好萊塢的彩排、中國的春節和美國獨立紀念日趕到一起了。"
然而,更確切地說,這真是一場狂歡中的悲劇:
這些天之驕子們在燈光的指引下,可以在任何1艘它們發現的航空母艦上降落,但由於大多數飛機的燃油已經耗盡,蜂擁著朝甲板飛來,結果發生了一連串的衝撞爆炸事故,不少油盡的飛機一架接一架地掉到海裏。有1架飛機在降落時撞在前麵已降落的飛機上,還有1架飛機甚至把1艘驅逐艦的桅杆燈當成了引導信號,幹淨利落地降落在驅逐艦旁邊的海上......
至22時,全部美機完成降落,這一災難性的夜間返航,使美機損失了77架飛機,是剛結束的那場空戰損失的4倍,但落水的飛行員大部被救。就在美國人忙於搭救落水飛行員時,小澤艦隊也很快撤出了戰鬥。至此,馬裏亞納海空戰宣告結束。
馬裏亞納海空戰是太平洋戰爭中爆發的一場最大規模的航空母艦之間的大決戰。日本人認為:"此次海戰不僅在大東亞戰爭史上,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上也是規模最大的,而且是陣容堂堂的海上大決戰。"此戰,美國太平洋艦隊用強大的航空兵砸開了東京當局最後防禦圈的大門,搗碎了日本人"絕對國防圈"中的一個關鍵性鏈環,從而大大改變了日美雙方的戰略態勢。美國人不僅取得了戰役上的勝利,而且在戰略上也具有重要意義。此後,美國人即可以此為反攻跳板,任選進攻目標:西進可取菲律賓;北上可沿小笠原群島直搗日本本土;還可以此為基地,使用b-29遠程轟炸機直接空襲日本本土,對日本大本營構成戰略上的威脅。經此一戰,美國人不僅掌握了馬裏亞納的製海權和製空權,而且還為最終戰勝日本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血戰雷伊泰灣--美日雷伊泰灣海空戰
1944年秋,尼米茲將軍率領太平洋艦隊向西橫行,麥克阿瑟將軍率領西南太平洋部隊猛攻,兩支美國勁旅成鉗形攻勢,似猛虎下山,迅速逼近日軍占領的太平洋戰略要地--菲律賓。
日本大本營在此危機時刻,也隻好不惜血本、孤注一擲地背水一戰了。菲律賓南北寬闊的海域裏,隨即處於戰火瀰漫之中。然而,1944年10月20日,美軍卻出人意料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菲律賓群島南部那個麵積不大、默默無聞的萊特小島大動幹戈。於是,美日雙方在這片遼闊的海域裏激烈爭奪、拚死搏殺,從而爆發了人類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海空戰--雷伊泰灣海空戰。
"捷一號作戰"計劃
菲律賓群島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其東北約2000公裏處,就是太平洋戰爭的發起國--日本,從它的北方至南方依次是中國、印度支那、泰國、緬甸、馬來亞、荷屬東印度群島等國家和地區,菲律賓正好位於這條"弧形戰線"的東麵中央部位。菲律賓對日本更是生死攸關,因為美軍攻占菲律賓將為爾後的進攻獲得重要的出發基地和跳板,可以把海上攻勢與亞洲大陸的攻勢結合起來,並切斷日本本土與東南亞地區作戰的海上運輸線。
馬裏亞納失守之後,日本大本營重新研究了戰局和爾後的作戰方針。日本大本營首腦似乎已嗅到菲律賓之戰那濃烈的火藥味,深感事態危急。他們判斷,美軍將從1944年下半年開始首先拿菲律賓開刀。當時的聯合艦隊司令豐田副武在戰後被審時這樣說:"如果最壞的情況發生的話,我們可能犧牲所有的艦隊;而我感到,我們一定得冒這個險......如果我們在菲律賓戰役中失利,即便是艦隊保留下來,向南行駛的運輸線會被完全切斷,因此艦隊即便撤回日本領海,也得不到燃料供應。而艦隊如果留在南麵海域,它就得不到彈藥和武器的供應。這樣看來,要以喪失菲律賓群島的代價來救出我們的艦隊,那是毫無意義的。"
為此,日本大本營於7月21日發布了新的作戰方針:以確保日本本土和南方資源地區為中心,在台灣、菲律賓和本土地區隨時集結一切力量,實行決戰,挫敗美軍的進攻,以扭轉戰局。為此,製定了"捷號作戰"的決戰計劃,其中菲律賓地區的決戰為"捷一號作戰;台灣地區為"捷二號作戰";日本本土(北海道除外)為"捷三號作戰";千島群島、庫頁島及北海道方麵為"捷四號作戰"。"捷一號作戰"計劃主要有海陸兩方麵內容。在陸軍方麵,由綽號為"馬來之虎"的山下奉文陸軍大將出任司令官。在海軍方麵,預計參加菲律賓決戰的有3支日本艦隊,一是小澤治三郎海軍中將指揮的第3艦隊,擁有輕重型航空母艦4艘及其他各型艦隻20餘艘。在"捷一號作戰"中,小澤艦隊的主要任務是充當誘餌,以全軍覆沒的悲愴之舉,引誘急躁好鬥、素有"蠻牛"之稱的哈爾西海軍中將離開要保衛的登陸部隊和船隻,為栗田的主力艦隊創造戰機。
栗田健南海軍中將的第2艦隊在這一大賭博中唱主角。它擁有7艘戰列艦和各型艦隻40餘艘,迫使命是,一旦哈爾西中計上當,便趁虛直插美軍登陸灘頭,全力掃蕩美登陸船隻和部隊。
剎那間,所有的航空母艦都打開了紅色桅杆燈,飛行甲板上燈火輝煌,探照燈光柱刺破了夜空,將這片海區裝點得猶如美國的狂歡節,又像神話中的世界。一位飛行員說:這種場麵猶如"好萊塢的彩排、中國的春節和美國獨立紀念日趕到一起了。"
然而,更確切地說,這真是一場狂歡中的悲劇:
這些天之驕子們在燈光的指引下,可以在任何1艘它們發現的航空母艦上降落,但由於大多數飛機的燃油已經耗盡,蜂擁著朝甲板飛來,結果發生了一連串的衝撞爆炸事故,不少油盡的飛機一架接一架地掉到海裏。有1架飛機在降落時撞在前麵已降落的飛機上,還有1架飛機甚至把1艘驅逐艦的桅杆燈當成了引導信號,幹淨利落地降落在驅逐艦旁邊的海上......
至22時,全部美機完成降落,這一災難性的夜間返航,使美機損失了77架飛機,是剛結束的那場空戰損失的4倍,但落水的飛行員大部被救。就在美國人忙於搭救落水飛行員時,小澤艦隊也很快撤出了戰鬥。至此,馬裏亞納海空戰宣告結束。
馬裏亞納海空戰是太平洋戰爭中爆發的一場最大規模的航空母艦之間的大決戰。日本人認為:"此次海戰不僅在大東亞戰爭史上,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上也是規模最大的,而且是陣容堂堂的海上大決戰。"此戰,美國太平洋艦隊用強大的航空兵砸開了東京當局最後防禦圈的大門,搗碎了日本人"絕對國防圈"中的一個關鍵性鏈環,從而大大改變了日美雙方的戰略態勢。美國人不僅取得了戰役上的勝利,而且在戰略上也具有重要意義。此後,美國人即可以此為反攻跳板,任選進攻目標:西進可取菲律賓;北上可沿小笠原群島直搗日本本土;還可以此為基地,使用b-29遠程轟炸機直接空襲日本本土,對日本大本營構成戰略上的威脅。經此一戰,美國人不僅掌握了馬裏亞納的製海權和製空權,而且還為最終戰勝日本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血戰雷伊泰灣--美日雷伊泰灣海空戰
1944年秋,尼米茲將軍率領太平洋艦隊向西橫行,麥克阿瑟將軍率領西南太平洋部隊猛攻,兩支美國勁旅成鉗形攻勢,似猛虎下山,迅速逼近日軍占領的太平洋戰略要地--菲律賓。
日本大本營在此危機時刻,也隻好不惜血本、孤注一擲地背水一戰了。菲律賓南北寬闊的海域裏,隨即處於戰火瀰漫之中。然而,1944年10月20日,美軍卻出人意料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菲律賓群島南部那個麵積不大、默默無聞的萊特小島大動幹戈。於是,美日雙方在這片遼闊的海域裏激烈爭奪、拚死搏殺,從而爆發了人類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海空戰--雷伊泰灣海空戰。
"捷一號作戰"計劃
菲律賓群島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其東北約2000公裏處,就是太平洋戰爭的發起國--日本,從它的北方至南方依次是中國、印度支那、泰國、緬甸、馬來亞、荷屬東印度群島等國家和地區,菲律賓正好位於這條"弧形戰線"的東麵中央部位。菲律賓對日本更是生死攸關,因為美軍攻占菲律賓將為爾後的進攻獲得重要的出發基地和跳板,可以把海上攻勢與亞洲大陸的攻勢結合起來,並切斷日本本土與東南亞地區作戰的海上運輸線。
馬裏亞納失守之後,日本大本營重新研究了戰局和爾後的作戰方針。日本大本營首腦似乎已嗅到菲律賓之戰那濃烈的火藥味,深感事態危急。他們判斷,美軍將從1944年下半年開始首先拿菲律賓開刀。當時的聯合艦隊司令豐田副武在戰後被審時這樣說:"如果最壞的情況發生的話,我們可能犧牲所有的艦隊;而我感到,我們一定得冒這個險......如果我們在菲律賓戰役中失利,即便是艦隊保留下來,向南行駛的運輸線會被完全切斷,因此艦隊即便撤回日本領海,也得不到燃料供應。而艦隊如果留在南麵海域,它就得不到彈藥和武器的供應。這樣看來,要以喪失菲律賓群島的代價來救出我們的艦隊,那是毫無意義的。"
為此,日本大本營於7月21日發布了新的作戰方針:以確保日本本土和南方資源地區為中心,在台灣、菲律賓和本土地區隨時集結一切力量,實行決戰,挫敗美軍的進攻,以扭轉戰局。為此,製定了"捷號作戰"的決戰計劃,其中菲律賓地區的決戰為"捷一號作戰;台灣地區為"捷二號作戰";日本本土(北海道除外)為"捷三號作戰";千島群島、庫頁島及北海道方麵為"捷四號作戰"。"捷一號作戰"計劃主要有海陸兩方麵內容。在陸軍方麵,由綽號為"馬來之虎"的山下奉文陸軍大將出任司令官。在海軍方麵,預計參加菲律賓決戰的有3支日本艦隊,一是小澤治三郎海軍中將指揮的第3艦隊,擁有輕重型航空母艦4艘及其他各型艦隻20餘艘。在"捷一號作戰"中,小澤艦隊的主要任務是充當誘餌,以全軍覆沒的悲愴之舉,引誘急躁好鬥、素有"蠻牛"之稱的哈爾西海軍中將離開要保衛的登陸部隊和船隻,為栗田的主力艦隊創造戰機。
栗田健南海軍中將的第2艦隊在這一大賭博中唱主角。它擁有7艘戰列艦和各型艦隻40餘艘,迫使命是,一旦哈爾西中計上當,便趁虛直插美軍登陸灘頭,全力掃蕩美登陸船隻和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