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支艦隊是誌摩清英海軍中將的第5艦隊,由10餘艘各型艦隻組成,主要任務是配合栗田作戰,進擊雷伊泰灣,與栗田形成鉗形攻勢。
空中作戰掩護兵力由木西和福繁指揮的陸軍第4航空隊共約1000餘架飛機擔任。"捷一號作戰"的關鍵部分是海上決戰。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大本營幾乎是孤注一擲,將它的全部家當都推向菲律賓海域的大潮中。在雙方對弈的棋盤上,這一計劃可說是冒險與絕望、詭秘與奸詐的混合體。因此,在即將來臨的大決戰中,鹿死誰手,還需拭目以待。
146 顆 將 星1944年7月27日,馬裏亞納海空戰剛剛落下帷幕,美國總統羅斯福即抱病從華盛頓抵達珍珠港,與麥克阿瑟、尼米茲兩員主將會晤,共商大計。
當天晚上,羅斯福、麥克阿瑟和尼米茲在總統下榻的地方吃過飯後,一起來到掛著大幅太平洋海圖的總統臨時期居室裏。隻見羅斯福總統坐在輪椅來到大海圖旁,用竹棍指著菲律賓南部的棉蘭老島問麥克阿瑟:"道格拉斯,我們從這裏再往哪裏去呢?""總統先生,先取雷伊泰灣,然後再到呂宋島。"
萊特島位於呂宋島的東南和棉蘭老島的北麵,扼菲律賓中部的蘇裏高海峽的要衝。它就像一個楔子插在薩馬島和棉蘭老島之間,形態像顆臼牙,牙根指向棉蘭老島。其東海岸沿雷伊泰灣是一片長35英裏的肥沃平原,海岸空曠,沒有暗礁,是理想的登陸作戰地點。
麥克阿瑟極力主張首先攻占萊特島,攔腰斬斷菲律賓群島,然後像宰割一條肉牛似地,用屠刀分割日本守軍,以便各個吃掉,待建立航空兵和後勤基地後,即北攻呂宋島,南取棉蘭老島,切斷日本本土與南太平洋的海上交通線。他還娓娓動聽地說:繞過菲律賓,置1700萬菲律賓人於不顧,是極不光彩的。然而,醉翁之意不在酒,麥克阿瑟全力堅持先攻占菲律賓,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這就是在1942年3月,麥克阿瑟在撤離菲律賓時信誓旦旦地當眾宣布:"我一定要回來。"此後,麥克阿瑟當然不願讓自己的諾言成為世人的笑柄,所以一直在夢寐以求要體麵地重返菲律賓。
可是,另一員美軍主將--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尼米茲卻主張繞過防範嚴密的菲律賓,直取台灣,堵住並切斷日本通往南太平洋的戰略補給線。然後,以此為跳板,空襲日本本土,加緊海上封鎖,置日本於死地。
就這樣,討論一直持續到深夜,並在第2天早晨繼續進行。後來,經過羅斯福總統的大力協調,尼米茲海軍上將表示同意與麥克阿瑟合作。於是,太平洋上這兩個巨大的"車輪"匯合在一起,開始按作戰計劃向菲律賓進軍。
討論結束後,天已是中午時分,大家乘車前往太平洋艦隊總部,應邀參加尼米茲海軍上將為他們舉行的午宴招待會。
宴會期間,羅斯福總統喝了3杯烈性馬丁尼酒。這是一次由36位陸、海軍高級將領參加的盛會。據尼米茲的副官奧斯汀上校統計,當時出席宴會的將軍領章上的將星共有146顆。於是,雷伊泰灣決戰,也就在這146顆金光閃閃的將星揮杯推盞的"交響曲"中敲定了。
另外,當時還決定,萊特島登陸作戰發平時間為12月20日,由麥克阿瑟負責,太平洋艦隊提供海空支援。具體參加支援的海軍部隊為第3、第7艦隊,共有各型艦隻760餘艘,空中掩護和作戰支援由陸軍第5、第13航空隊以及航空母艦艦載機共計飛機2000餘架承擔。
宴會之後,雷伊泰灣海空戰的帷幕也就拉開了......
台 灣 島 空 戰1944年8月,尼米茲決定由哈爾西將軍接替斯普魯恩斯擔任第3艦隊(原第5艦隊)的指揮官,具體擔任登陸部隊的海空掩護,其快速航空母艦編隊仍由米徹爾指揮,但番號改為第38特混艦隊。9月,在戰役發起之前,哈爾西首先對菲律賓島、台灣及琉球等地的的日軍航空基地進行了大規模的輪番轟炸。在空襲過程中,哈爾西發現菲律賓中部的日軍防禦非常薄弱,便於9月13日極力向尼米茲將軍建議:提前發起萊特島登陸作戰。他的建議得到了尼米茲和麥克阿瑟兩位上將的贊同。9月15日,美參謀長聯席會議作出決定:10月20日進行萊特島登陸戰役。
就在雷伊泰灣戰役即將開始之際,哈爾西又想到了要以自己龐大的空中力量,去"關照"一下台灣島這艘"不沉的航空母艦"。他認為,台灣島距雷伊泰灣不遠,日軍的陸基航空兵肯定會對登陸的美軍帶來巨大影響,必須在登陸作戰打響之前先將其除掉。為此他命令米徹爾"務必癱瘓島上的機場,大量摧毀日軍作戰飛機。"
10月12日,天剛蒙蒙亮,米徹爾將軍率他的第38特混艦隊就來到了台灣島以東90海裏的海麵上。他命令航空母艦一字排開,其他艦隻散開在四周保護。一切就緒後,即下達了起飛的命令。隨著一發紅色信號彈射上天空,航空母艦的飛行甲板上響起了隆隆的飛機馬達聲。不一會兒,400餘架艦載機就騰空而起,嗡嗡地向台灣島方向飛去。
台灣島日軍指揮官福留繁海軍中將採取了拚命的作戰方式,將230架戰鬥機全部派往空中,並命令全島高射炮兵進入一級戒備狀態,同時命令僅有的80架"1"式陸上攻擊機,全部掛上魚雷和炸彈,從另一個方向迂迴襲擊美艦隊。戰後福留繁回憶說:
空中作戰掩護兵力由木西和福繁指揮的陸軍第4航空隊共約1000餘架飛機擔任。"捷一號作戰"的關鍵部分是海上決戰。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大本營幾乎是孤注一擲,將它的全部家當都推向菲律賓海域的大潮中。在雙方對弈的棋盤上,這一計劃可說是冒險與絕望、詭秘與奸詐的混合體。因此,在即將來臨的大決戰中,鹿死誰手,還需拭目以待。
146 顆 將 星1944年7月27日,馬裏亞納海空戰剛剛落下帷幕,美國總統羅斯福即抱病從華盛頓抵達珍珠港,與麥克阿瑟、尼米茲兩員主將會晤,共商大計。
當天晚上,羅斯福、麥克阿瑟和尼米茲在總統下榻的地方吃過飯後,一起來到掛著大幅太平洋海圖的總統臨時期居室裏。隻見羅斯福總統坐在輪椅來到大海圖旁,用竹棍指著菲律賓南部的棉蘭老島問麥克阿瑟:"道格拉斯,我們從這裏再往哪裏去呢?""總統先生,先取雷伊泰灣,然後再到呂宋島。"
萊特島位於呂宋島的東南和棉蘭老島的北麵,扼菲律賓中部的蘇裏高海峽的要衝。它就像一個楔子插在薩馬島和棉蘭老島之間,形態像顆臼牙,牙根指向棉蘭老島。其東海岸沿雷伊泰灣是一片長35英裏的肥沃平原,海岸空曠,沒有暗礁,是理想的登陸作戰地點。
麥克阿瑟極力主張首先攻占萊特島,攔腰斬斷菲律賓群島,然後像宰割一條肉牛似地,用屠刀分割日本守軍,以便各個吃掉,待建立航空兵和後勤基地後,即北攻呂宋島,南取棉蘭老島,切斷日本本土與南太平洋的海上交通線。他還娓娓動聽地說:繞過菲律賓,置1700萬菲律賓人於不顧,是極不光彩的。然而,醉翁之意不在酒,麥克阿瑟全力堅持先攻占菲律賓,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這就是在1942年3月,麥克阿瑟在撤離菲律賓時信誓旦旦地當眾宣布:"我一定要回來。"此後,麥克阿瑟當然不願讓自己的諾言成為世人的笑柄,所以一直在夢寐以求要體麵地重返菲律賓。
可是,另一員美軍主將--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尼米茲卻主張繞過防範嚴密的菲律賓,直取台灣,堵住並切斷日本通往南太平洋的戰略補給線。然後,以此為跳板,空襲日本本土,加緊海上封鎖,置日本於死地。
就這樣,討論一直持續到深夜,並在第2天早晨繼續進行。後來,經過羅斯福總統的大力協調,尼米茲海軍上將表示同意與麥克阿瑟合作。於是,太平洋上這兩個巨大的"車輪"匯合在一起,開始按作戰計劃向菲律賓進軍。
討論結束後,天已是中午時分,大家乘車前往太平洋艦隊總部,應邀參加尼米茲海軍上將為他們舉行的午宴招待會。
宴會期間,羅斯福總統喝了3杯烈性馬丁尼酒。這是一次由36位陸、海軍高級將領參加的盛會。據尼米茲的副官奧斯汀上校統計,當時出席宴會的將軍領章上的將星共有146顆。於是,雷伊泰灣決戰,也就在這146顆金光閃閃的將星揮杯推盞的"交響曲"中敲定了。
另外,當時還決定,萊特島登陸作戰發平時間為12月20日,由麥克阿瑟負責,太平洋艦隊提供海空支援。具體參加支援的海軍部隊為第3、第7艦隊,共有各型艦隻760餘艘,空中掩護和作戰支援由陸軍第5、第13航空隊以及航空母艦艦載機共計飛機2000餘架承擔。
宴會之後,雷伊泰灣海空戰的帷幕也就拉開了......
台 灣 島 空 戰1944年8月,尼米茲決定由哈爾西將軍接替斯普魯恩斯擔任第3艦隊(原第5艦隊)的指揮官,具體擔任登陸部隊的海空掩護,其快速航空母艦編隊仍由米徹爾指揮,但番號改為第38特混艦隊。9月,在戰役發起之前,哈爾西首先對菲律賓島、台灣及琉球等地的的日軍航空基地進行了大規模的輪番轟炸。在空襲過程中,哈爾西發現菲律賓中部的日軍防禦非常薄弱,便於9月13日極力向尼米茲將軍建議:提前發起萊特島登陸作戰。他的建議得到了尼米茲和麥克阿瑟兩位上將的贊同。9月15日,美參謀長聯席會議作出決定:10月20日進行萊特島登陸戰役。
就在雷伊泰灣戰役即將開始之際,哈爾西又想到了要以自己龐大的空中力量,去"關照"一下台灣島這艘"不沉的航空母艦"。他認為,台灣島距雷伊泰灣不遠,日軍的陸基航空兵肯定會對登陸的美軍帶來巨大影響,必須在登陸作戰打響之前先將其除掉。為此他命令米徹爾"務必癱瘓島上的機場,大量摧毀日軍作戰飛機。"
10月12日,天剛蒙蒙亮,米徹爾將軍率他的第38特混艦隊就來到了台灣島以東90海裏的海麵上。他命令航空母艦一字排開,其他艦隻散開在四周保護。一切就緒後,即下達了起飛的命令。隨著一發紅色信號彈射上天空,航空母艦的飛行甲板上響起了隆隆的飛機馬達聲。不一會兒,400餘架艦載機就騰空而起,嗡嗡地向台灣島方向飛去。
台灣島日軍指揮官福留繁海軍中將採取了拚命的作戰方式,將230架戰鬥機全部派往空中,並命令全島高射炮兵進入一級戒備狀態,同時命令僅有的80架"1"式陸上攻擊機,全部掛上魚雷和炸彈,從另一個方向迂迴襲擊美艦隊。戰後福留繁回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