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42年5月"駝峰"航線開通至1945年9月結束,中、美航空隊往返於印度至中國雲南、四川,共飛行約150萬小時,空運各種物資72.5萬噸,運送人員33477人。其中美軍空運隊運輸物資65萬噸,中國航空公司運輸7.5萬噸,人員全部為中國航空公司運送。空運物資的種類繁多,由印度運往中國的物資主要是進口的航空武器裝備、器材、航空油料、陸軍武器裝備、汽車零件、醫療器械、藥品、機器設備、布匹、軍服、印刷材料、鈔票等,由中國運往印度的出口物資主要有:鎢砂、錫、水銀、生絲等。
"駝峰"空運代價沉重,飛行員們前仆後繼
據有關資料統計,"駝峰"空運從1942年5月至1945年9月,3年又5個月的時間裏,共損失各型運輸機514架,占其參加空運的全部飛機的50%以上。其中美軍印中空運聯隊損失飛機468架,中國航空公司損失飛機46架,中美兩國共犧牲飛行人員1500人左右。平均每月損失飛機13架,1943年下半年尤為嚴重,損失飛機155架,犧牲飛行人員168名。在喜馬拉雅山脈、橫斷山脈,"駝峰"航線兩側80多公裏的航路地區,幾百架飛機的殘骸散布在陡峭的山崖上、峽穀中,人們曾將這一帶地區稱之為"鋁穀"。作為非直接戰鬥行動的空中運輸行動,損失飛機如此之多,損耗比例如此之大是驚人的。美軍曾有人認為"駝峰"空運飛行的危險性不亞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盟軍對德國的戰略轟炸。
為什麽"駝峰"空運會有如此巨大的損失呢?歷史資料和曾經親自參加過"駝峰"航線飛行的中美兩國飛行人員,都有不少的記敘和分析,歸納起來主要有下述幾個方麵:
"駝峰"航線飛行難度極大。空運航線飛經的地區地形十分複雜,航線穿越號稱世界屋脊的喜馬拉雅山山脈和橫斷山脈,海拔高,地勢險惡,飛行操縱困難。航線上明顯地標稀少,空中難以觀察判斷,飛行領航難度大,容易發生迷航、偏航甚至撞山。美軍飛行人員認為,在當時世界上3條最難飛的航線(大西洋航線、阿拉斯加航線、"駝峰"航線)之中,"駝峰"航線是最艱險最難飛的一條,有天險"駝峰"之稱。當時所使用的運輸飛機,技術性能較差,設備簡陋,dc-3、c-53、c-47等型飛機在海拔4000-6000米高度飛行,基本上是在極限高度,飛機的操縱性受到限製,遇有飛機結冰、強烈的上升下降氣流等特殊情況,處置的餘地很小,稍有不慎,就可能發生事故,或撞山或墜入深溝。
飛行中的雷達情報、氣象、通訊導航保障條件差。飛行中得不到及時準確的航線和起降機場的天氣預報,飛行途中常遭暴風驟雨等危險天氣的襲擊,地麵起飛、降落機場、各備降機場,各保障部門和單位之間,空、地之間的信息傳遞與聯絡又不暢通,飛機升空後常常與地麵失去聯繫,得不到地麵的指揮保障。
組織準備工作倉促,空運的組織指揮與管理不周。"駝峰"空運的任務重,要求急,為了盡快將抗日戰爭急需的裝備、武器彈藥和藥品等運到中國送往前線,並將中國出口物資運送出去,1942年初,中美兩國關於開闢從印度至中國的空中運輸線商定下來後,很快就開始了空運飛行,而"駝峰"航線是一條國際空運線,涉及中國、印度、美國和英國等4國,國際間關係的協調、起降機場、備降機場的使用,飛行中各項保障工作的組織和分工、物資的地麵運輸、銜接、空運的裝卸以及通訊導航、氣象保障台站的建立和飛行指揮調度等,都需要共同研究,統一協調,分頭落實,準備工作非常複雜。而時間又倉促,實際上,是邊準備邊開航,因此,組織指揮和管理工作出現不少漏洞。比如在空運中強調多運快運,對飛行安全考慮少,對飛機的載貨量無人過問和把關,以致多數飛行架次都是在嚴重超載的情況下飛行,一般超載10%左右,有的甚至更多。由於飛機超載,飛行中遇特殊情況,飛行員更難處置,有的不得不途中拋棄一些物資。即使如此,仍有一些飛機因此而失事墜毀。
飛行員超氣象條件超強度飛行,精力氣憊。"駝峰"飛行區域自然環境惡劣,每年雨季長達5個月,航線上常有濃積雲等危險天氣,在雨季,大部分飛行高度上都是雲雨濛濛,飛行員不得不作全程雲中儀表飛行。由於空運任務緊迫,不管起降機場和航線上氣象條件如何差,一般都不停止空運飛行,飛機不停地穿梭在中國雲南、四川至印度汀江的航線上,每個飛行員每周飛行4-5次,每次飛行8小時左右,有時晝夜兼程,每月飛行達130-160小時,飛行員經常是疲憊不堪。
日軍飛機的攔截和轟炸襲擾。在盟軍未攻克密支那以前,常有日軍飛機在"駝峰"空運航線上攔截偷襲中、美空運隊的飛機,毫無自衛能力的運輸機,很難擺脫,累遭損失。如1943年10月13日,中國航空公司的1架運輸機途中被日軍戰鬥機擊落。1944年1月18日,日軍戰鬥機數架在伊洛瓦底江地區,連續攔截並擊落美軍運輸機3架。翌日,日軍戰鬥機又在葡萄附近地區,攔截美軍運輸機並擊毀兩架。同時,日軍還時常出動轟炸機對中、美空運飛機的起飛降落機場進行偷襲。1943年12月12日,日軍空襲了印度的汀江和中國昆明巫家壩機場,1944年1月20日空襲葡萄,同年12月25日起連續一周對昆明巫家壩機場進行了空襲,使空運行動嚴重受挫。1944年11月25日,大批日機突然來襲,"駝峰"航線上的導航台全部關閉,當時空中有美軍印中聯隊空運飛機12架,中國航空公司運輸機1架,因無導航保障,氣象條件又不好,飛行員找不到機場,飛機全部失蹤,機上人員無一生還。為了躲避日軍戰鬥機的攔截,空運飛機不得不由白天飛行改為夜航飛行,對於本已非常險惡的"駝峰"航線來說,更增加了飛行的難度和危險性。夜航飛行,飛行員全憑儀表掌握飛機狀態,飛行難度高,精力消耗大,遇特殊情況更難處置。
"駝峰"空運代價沉重,飛行員們前仆後繼
據有關資料統計,"駝峰"空運從1942年5月至1945年9月,3年又5個月的時間裏,共損失各型運輸機514架,占其參加空運的全部飛機的50%以上。其中美軍印中空運聯隊損失飛機468架,中國航空公司損失飛機46架,中美兩國共犧牲飛行人員1500人左右。平均每月損失飛機13架,1943年下半年尤為嚴重,損失飛機155架,犧牲飛行人員168名。在喜馬拉雅山脈、橫斷山脈,"駝峰"航線兩側80多公裏的航路地區,幾百架飛機的殘骸散布在陡峭的山崖上、峽穀中,人們曾將這一帶地區稱之為"鋁穀"。作為非直接戰鬥行動的空中運輸行動,損失飛機如此之多,損耗比例如此之大是驚人的。美軍曾有人認為"駝峰"空運飛行的危險性不亞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盟軍對德國的戰略轟炸。
為什麽"駝峰"空運會有如此巨大的損失呢?歷史資料和曾經親自參加過"駝峰"航線飛行的中美兩國飛行人員,都有不少的記敘和分析,歸納起來主要有下述幾個方麵:
"駝峰"航線飛行難度極大。空運航線飛經的地區地形十分複雜,航線穿越號稱世界屋脊的喜馬拉雅山山脈和橫斷山脈,海拔高,地勢險惡,飛行操縱困難。航線上明顯地標稀少,空中難以觀察判斷,飛行領航難度大,容易發生迷航、偏航甚至撞山。美軍飛行人員認為,在當時世界上3條最難飛的航線(大西洋航線、阿拉斯加航線、"駝峰"航線)之中,"駝峰"航線是最艱險最難飛的一條,有天險"駝峰"之稱。當時所使用的運輸飛機,技術性能較差,設備簡陋,dc-3、c-53、c-47等型飛機在海拔4000-6000米高度飛行,基本上是在極限高度,飛機的操縱性受到限製,遇有飛機結冰、強烈的上升下降氣流等特殊情況,處置的餘地很小,稍有不慎,就可能發生事故,或撞山或墜入深溝。
飛行中的雷達情報、氣象、通訊導航保障條件差。飛行中得不到及時準確的航線和起降機場的天氣預報,飛行途中常遭暴風驟雨等危險天氣的襲擊,地麵起飛、降落機場、各備降機場,各保障部門和單位之間,空、地之間的信息傳遞與聯絡又不暢通,飛機升空後常常與地麵失去聯繫,得不到地麵的指揮保障。
組織準備工作倉促,空運的組織指揮與管理不周。"駝峰"空運的任務重,要求急,為了盡快將抗日戰爭急需的裝備、武器彈藥和藥品等運到中國送往前線,並將中國出口物資運送出去,1942年初,中美兩國關於開闢從印度至中國的空中運輸線商定下來後,很快就開始了空運飛行,而"駝峰"航線是一條國際空運線,涉及中國、印度、美國和英國等4國,國際間關係的協調、起降機場、備降機場的使用,飛行中各項保障工作的組織和分工、物資的地麵運輸、銜接、空運的裝卸以及通訊導航、氣象保障台站的建立和飛行指揮調度等,都需要共同研究,統一協調,分頭落實,準備工作非常複雜。而時間又倉促,實際上,是邊準備邊開航,因此,組織指揮和管理工作出現不少漏洞。比如在空運中強調多運快運,對飛行安全考慮少,對飛機的載貨量無人過問和把關,以致多數飛行架次都是在嚴重超載的情況下飛行,一般超載10%左右,有的甚至更多。由於飛機超載,飛行中遇特殊情況,飛行員更難處置,有的不得不途中拋棄一些物資。即使如此,仍有一些飛機因此而失事墜毀。
飛行員超氣象條件超強度飛行,精力氣憊。"駝峰"飛行區域自然環境惡劣,每年雨季長達5個月,航線上常有濃積雲等危險天氣,在雨季,大部分飛行高度上都是雲雨濛濛,飛行員不得不作全程雲中儀表飛行。由於空運任務緊迫,不管起降機場和航線上氣象條件如何差,一般都不停止空運飛行,飛機不停地穿梭在中國雲南、四川至印度汀江的航線上,每個飛行員每周飛行4-5次,每次飛行8小時左右,有時晝夜兼程,每月飛行達130-160小時,飛行員經常是疲憊不堪。
日軍飛機的攔截和轟炸襲擾。在盟軍未攻克密支那以前,常有日軍飛機在"駝峰"空運航線上攔截偷襲中、美空運隊的飛機,毫無自衛能力的運輸機,很難擺脫,累遭損失。如1943年10月13日,中國航空公司的1架運輸機途中被日軍戰鬥機擊落。1944年1月18日,日軍戰鬥機數架在伊洛瓦底江地區,連續攔截並擊落美軍運輸機3架。翌日,日軍戰鬥機又在葡萄附近地區,攔截美軍運輸機並擊毀兩架。同時,日軍還時常出動轟炸機對中、美空運飛機的起飛降落機場進行偷襲。1943年12月12日,日軍空襲了印度的汀江和中國昆明巫家壩機場,1944年1月20日空襲葡萄,同年12月25日起連續一周對昆明巫家壩機場進行了空襲,使空運行動嚴重受挫。1944年11月25日,大批日機突然來襲,"駝峰"航線上的導航台全部關閉,當時空中有美軍印中聯隊空運飛機12架,中國航空公司運輸機1架,因無導航保障,氣象條件又不好,飛行員找不到機場,飛機全部失蹤,機上人員無一生還。為了躲避日軍戰鬥機的攔截,空運飛機不得不由白天飛行改為夜航飛行,對於本已非常險惡的"駝峰"航線來說,更增加了飛行的難度和危險性。夜航飛行,飛行員全憑儀表掌握飛機狀態,飛行難度高,精力消耗大,遇特殊情況更難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