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本·埃馬耳要塞地處荷蘭與比利時國境的比利時一側,位於馬斯垂克城和維斯城之間。該要塞是艾伯特運河防線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奇諾防線北麵延伸部的強大築壘和重要支撐點,同時也是比利時東部防禦體係的核心。其炮兵火力可控製艾伯特運河和馬斯河16公裏之內的所有渡口。要塞建築在一個花崗岩的小高地上,高地南北長900米,東西寬700米。它的東北和西北麵幾乎是垂直的斷崖峭壁,高約40米,水勢滔滔的艾伯特運河流經崖下;南麵橫隔著寬大的反坦克壕和7米高的防護牆。要塞的各個側麵都被所謂的"運河帶"和"塹壕帶"包圍著,並築有鋼筋水泥碉堡,裏麵配有探照燈、60毫米反坦克炮和重機槍。要塞東麵的馬斯河與艾伯特運河平行,形成外圍障礙。
埃本·埃馬耳要塞實際上是一個精心設計建造的堡壘群。它是仿照馬奇諾防線的錯綜複雜的防禦工事構築的。乍一看,每座堡壘仿佛都是零散分布在一塊五角形的區域內,但實際上,它是一個把炮台、轉動式裝甲炮塔、高射炮陣地、反坦克炮陣地、重機槍陣地等巧妙地結合起來的防禦體係,各部分之間由長達4.5公裏的地下加固坑道和交通壕連接在一起。每件武器都經過精心地布設,以便使之發揮最大效力。要塞對任何方向都便於觀察。通入要塞的每條坑道都可以阻止敵人的進攻。在要塞的上麵沒有暴露的石工痕跡,也沒有暴露陣地的建築物,到處長滿了雜草。在要塞頂部有4座暗炮塔,用液壓升降機供給彈藥,並可隨時縮入地下。為了迷惑敵人,比軍還在要塞各處設置了假炮塔。要塞是在和平時期由一批專家設計,經過3年精心施工,於1935年竣工的。它在當時被列為歐洲最重要的防禦陣地之一和世界上最堅固的要塞,並被形象地比喻為比利時東邊的"大門",艾伯特運河防線上的一把"鎖"。人們普遍認為該要塞固若金湯,堅不可摧。在這座近代化要塞的建造上,盡管比利時軍隊絞盡了腦計,但因要塞主要是為了防禦地麵進攻,所以有一點他們沒有考慮到,那就是敵人有可能來自空中,降落在炮台和裝甲炮塔之間的空地上。
埃本·埃馬耳要塞的防守部隊共1200人,由橋特蘭德少校指揮,屬第7步兵師。全部人員均可處於距地麵25米以下的掩體內,並備有可供長迫使用的飲水、食品以及大量彈藥。要塞的武器配備齊全,有安裝在轉動式裝甲炮塔上的120毫米火炮2門,其射程對任何方向都是16公裏;在要塞頂上的陣地內還有同樣射程的75毫米火炮16門,60毫米反坦克炮12門,高射炮6門,輕、重機槍37挺。這些火炮和機槍隻是要塞火力的一部分,因為它的火力是同野戰工事有機地聯繫在一起的--沿著要塞的外緣,在壕溝和河旁,還有很多掩體和掩蔽壕,以及互相支援的火力發射陣地。對於一般的炮擊,埃本·埃馬耳要塞無疑是可以經得住的。實際上,防禦計劃已將敵人一旦突破山腳下的外圍防線時向要塞頂部實施猛烈炮擊的可能性考慮在內了。由於要塞如此堅固和火力如此強大,守衛這一地區的比利時第7步兵師接受了長達19公裏寬的防禦正麵。
埃本·埃馬耳要塞西北側艾伯特運河上的坎尼橋、弗羅恩哈芬橋和費爾德韋茲爾特橋,是由東向西越過運河的必經之途。每座橋樑由1個班防守,包括1名軍官和12名士兵。橋樑附近戒備森嚴,均築有橋頭陣地,在兩岸橋頭兩側600米範圍內還築有水泥地堡。各橋配備有反坦克炮1門和機槍等其他輕武器。為防止萬一,橋墩上安放了炸藥,設置有兩種爆破係統:電子爆破和常用的引信爆破,後者的延遲時間也隻有兩分鍾,這樣隨時都可以對橋樑實施破壞。平時這3座橋的守備分隊屬埃本·埃馬耳要塞指揮,在要塞炮兵火力的控製之內。在要塞炮火的支援下,守橋分隊可以經得起一場激烈的戰鬥。而且增援部隊相距不遠,一旦橋頭吃緊可及時到達。即使橋樑失陷,埃本·埃馬耳要塞的大炮也能製止對方的前進,使對方不管奪取哪座橋,都得付出巨大的代價。
委以重任的"花崗岩"突擊隊
德軍一直對埃本·埃馬耳要塞十分感興趣,自1938年起,就開始搜集有關要塞的資料,至1939年已獲得了要塞內部的詳細設計圖,並悄悄地對這個堅固防禦體係進行了認真的研究。為了找到摧毀它的特殊方法和進行襲擊的準備,根據情報人員的了解和要塞的設計圖紙,德軍於1939年秋天開始仿造了兩個埃本·埃馬耳要塞。在格拉芬弗爾軍事訓練中心造了一個規模完全一樣的"複製品",在希爾德斯海姆空軍基地又造了一個小一點的模型。
希特勒本人對解決如何突襲埃本·埃馬耳要塞這個難題也相當關心。出人預料的是,他就此問題徵求了一個女人的意見。被徵求意見的人是一位富有朝氣的著名女飛行員漢娜·萊普,她是極少數與希特勒保持長久關係的女人中的一個。萊普小姐是一名熟練的滑翔機飛行員,當她聽到希特勒說起攻擊埃本·埃馬耳要塞的困難後,立即建議使用部隊乘載滑翔機進行無聲的突擊。希特勒對她的建議發生了興趣,馬上召見了戈林、斯圖登特和航空工程師格哈特·康拉德。希特勒說他已決定把奪取埃本·埃馬耳要塞作為一項特殊任務交給空軍來擔負,並告訴斯圖登特,他想用空降突擊攻打埃本·埃馬耳要塞,但他又不願削弱在荷蘭進攻的傘兵突擊力量,因為那裏的傘兵突擊力量不足。經過討論,斯圖登特估計,奪取要塞所需人數最少也得500人,而且這些人可以由傘兵和滑翔機配合發動攻擊,這就證實了萊普建議的可行性。斯圖登特指定了一名他了解並且深信會完成這種任務的年輕軍官擔任突擊埃本·埃馬耳要塞的指揮官,這位年輕軍官就是他的一名參謀沃爾特·科赫上尉。
埃本·埃馬耳要塞實際上是一個精心設計建造的堡壘群。它是仿照馬奇諾防線的錯綜複雜的防禦工事構築的。乍一看,每座堡壘仿佛都是零散分布在一塊五角形的區域內,但實際上,它是一個把炮台、轉動式裝甲炮塔、高射炮陣地、反坦克炮陣地、重機槍陣地等巧妙地結合起來的防禦體係,各部分之間由長達4.5公裏的地下加固坑道和交通壕連接在一起。每件武器都經過精心地布設,以便使之發揮最大效力。要塞對任何方向都便於觀察。通入要塞的每條坑道都可以阻止敵人的進攻。在要塞的上麵沒有暴露的石工痕跡,也沒有暴露陣地的建築物,到處長滿了雜草。在要塞頂部有4座暗炮塔,用液壓升降機供給彈藥,並可隨時縮入地下。為了迷惑敵人,比軍還在要塞各處設置了假炮塔。要塞是在和平時期由一批專家設計,經過3年精心施工,於1935年竣工的。它在當時被列為歐洲最重要的防禦陣地之一和世界上最堅固的要塞,並被形象地比喻為比利時東邊的"大門",艾伯特運河防線上的一把"鎖"。人們普遍認為該要塞固若金湯,堅不可摧。在這座近代化要塞的建造上,盡管比利時軍隊絞盡了腦計,但因要塞主要是為了防禦地麵進攻,所以有一點他們沒有考慮到,那就是敵人有可能來自空中,降落在炮台和裝甲炮塔之間的空地上。
埃本·埃馬耳要塞的防守部隊共1200人,由橋特蘭德少校指揮,屬第7步兵師。全部人員均可處於距地麵25米以下的掩體內,並備有可供長迫使用的飲水、食品以及大量彈藥。要塞的武器配備齊全,有安裝在轉動式裝甲炮塔上的120毫米火炮2門,其射程對任何方向都是16公裏;在要塞頂上的陣地內還有同樣射程的75毫米火炮16門,60毫米反坦克炮12門,高射炮6門,輕、重機槍37挺。這些火炮和機槍隻是要塞火力的一部分,因為它的火力是同野戰工事有機地聯繫在一起的--沿著要塞的外緣,在壕溝和河旁,還有很多掩體和掩蔽壕,以及互相支援的火力發射陣地。對於一般的炮擊,埃本·埃馬耳要塞無疑是可以經得住的。實際上,防禦計劃已將敵人一旦突破山腳下的外圍防線時向要塞頂部實施猛烈炮擊的可能性考慮在內了。由於要塞如此堅固和火力如此強大,守衛這一地區的比利時第7步兵師接受了長達19公裏寬的防禦正麵。
埃本·埃馬耳要塞西北側艾伯特運河上的坎尼橋、弗羅恩哈芬橋和費爾德韋茲爾特橋,是由東向西越過運河的必經之途。每座橋樑由1個班防守,包括1名軍官和12名士兵。橋樑附近戒備森嚴,均築有橋頭陣地,在兩岸橋頭兩側600米範圍內還築有水泥地堡。各橋配備有反坦克炮1門和機槍等其他輕武器。為防止萬一,橋墩上安放了炸藥,設置有兩種爆破係統:電子爆破和常用的引信爆破,後者的延遲時間也隻有兩分鍾,這樣隨時都可以對橋樑實施破壞。平時這3座橋的守備分隊屬埃本·埃馬耳要塞指揮,在要塞炮兵火力的控製之內。在要塞炮火的支援下,守橋分隊可以經得起一場激烈的戰鬥。而且增援部隊相距不遠,一旦橋頭吃緊可及時到達。即使橋樑失陷,埃本·埃馬耳要塞的大炮也能製止對方的前進,使對方不管奪取哪座橋,都得付出巨大的代價。
委以重任的"花崗岩"突擊隊
德軍一直對埃本·埃馬耳要塞十分感興趣,自1938年起,就開始搜集有關要塞的資料,至1939年已獲得了要塞內部的詳細設計圖,並悄悄地對這個堅固防禦體係進行了認真的研究。為了找到摧毀它的特殊方法和進行襲擊的準備,根據情報人員的了解和要塞的設計圖紙,德軍於1939年秋天開始仿造了兩個埃本·埃馬耳要塞。在格拉芬弗爾軍事訓練中心造了一個規模完全一樣的"複製品",在希爾德斯海姆空軍基地又造了一個小一點的模型。
希特勒本人對解決如何突襲埃本·埃馬耳要塞這個難題也相當關心。出人預料的是,他就此問題徵求了一個女人的意見。被徵求意見的人是一位富有朝氣的著名女飛行員漢娜·萊普,她是極少數與希特勒保持長久關係的女人中的一個。萊普小姐是一名熟練的滑翔機飛行員,當她聽到希特勒說起攻擊埃本·埃馬耳要塞的困難後,立即建議使用部隊乘載滑翔機進行無聲的突擊。希特勒對她的建議發生了興趣,馬上召見了戈林、斯圖登特和航空工程師格哈特·康拉德。希特勒說他已決定把奪取埃本·埃馬耳要塞作為一項特殊任務交給空軍來擔負,並告訴斯圖登特,他想用空降突擊攻打埃本·埃馬耳要塞,但他又不願削弱在荷蘭進攻的傘兵突擊力量,因為那裏的傘兵突擊力量不足。經過討論,斯圖登特估計,奪取要塞所需人數最少也得500人,而且這些人可以由傘兵和滑翔機配合發動攻擊,這就證實了萊普建議的可行性。斯圖登特指定了一名他了解並且深信會完成這種任務的年輕軍官擔任突擊埃本·埃馬耳要塞的指揮官,這位年輕軍官就是他的一名參謀沃爾特·科赫上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