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兵奇襲"荷蘭要塞"
--德軍對荷蘭的空降突擊
早在1939年10月德國就開始策劃對西歐的進攻,希特勒為此下達了第6號指令,陸軍總司令部擬製了行動計劃,代號為"黃色方案"。這個作戰計劃實際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施裏芬計劃"的翻版,即通過比利時的中部向法國首都巴黎實施主要突擊。1940年1月10日,一名攜帶西線作戰計劃的德軍軍官因座機迷航在比利時期降,使該計劃落入英、法手中。有鑑於此,德軍"a"集團軍群參謀長曼施坦因認為,如果再執行這一計劃,勢必難以達成戰略突然性。他在各種場合不斷強調:法國陣地的弱點位於馬奇諾防線的西北端,即馬奇諾工事與盟軍機動地段的接合點。因此,進攻部隊的大部分兵力應直奔這個方向。曼施坦因不顧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等高級將領的反對,建議改向阿登山區實施主要突擊。希特勒對此建議非常感興趣。1940年2月24日,德軍最高統帥部發布了一道指令,正式採納了曼施坦因的意見。經過修改後的作戰計劃,主要進攻方向將通過阿登山區,首先攻占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的北部,擊潰法國北部之英、法軍隊,爾後再從西、北兩個方向進攻巴黎;在馬奇諾防線正麵,開始隻以佯動進攻牽製,待主力攻占巴黎繞至該防線側背時,再進行前後夾擊,圍殲該線法軍主力。
臨 戰 受 命
德國占領丹麥並在挪威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以後,認為進攻西歐的時機已經成熟。到1940年5月初,德軍已在從北海到瑞士一線集中和展開了136個師(其中包括10個坦克師、6個摩托化師)、坦克3000多輛、飛機4500多架,編為3個集團軍群。具體部署如下:
"a"集團軍群,由博克上將指揮,轄第6和第18集團軍,共28個師,由第2航空隊支援,配置於荷、比國境線直至亞琛地區,任務是突破德、荷邊境上的防線,占領荷蘭全境和比利時北部;
"b"集團軍群,由龍德施泰特上將指揮,轄第4、第12和第16集團軍,共44個師,由第3航空隊支援,配置在亞琛至摩澤河一線,是主要突擊集團,任務是經過盧森堡和比利時的阿登山區向聖康坦、阿布維爾和英吉利海峽方向實施突擊,割裂法國北部和比利時境內的英、法軍隊;
"c"集團軍群,由萊布上將指揮,轄第1和第7集團軍,共17個師,配置在馬奇諾防線正麵,進攻開始時先實施佯動,牽製該線法軍。
德軍戰略預備隊共47個師,配置在萊茵河地區。
英法等盟國在戰前均無充分準備。法國認為德國打敗波蘭後可能會繼續向東進攻蘇聯,即使要進攻法國,也要在四五年以後。英國則指望地麵作戰由其盟國承擔,自己隻負責海上封鎖和對德國進行戰略轟炸。荷、比、盧三國則抱有嚴守中立可免遭侵略的幻想。盟軍的作戰計劃直到1940年3月才確定。該計劃規定,如德國向比利時實施主要突擊,則以兩個法國集團軍和1個英國集團軍向比利時機動,在比利時軍隊的協助下,將德軍阻止在代爾河一線;如德軍向馬奇諾防線實施正麵進攻,則以1個集團軍群堅守防禦,以另1個集團軍群進行增援;英國海軍從海上封鎖德國。
荷、比、盧、法和英國遠征軍共有135個師(其中包括3個坦克師、3個摩托化師)、3000餘輛坦克、1300多架飛機,還可利用英國本土1000多架飛機。荷蘭的10個師、比利時的22個師,均配置在本國東部邊界線附近。英、法軍隊共103個師、編為3個集團軍群,分別配置於法國北方各省和德、法邊境的馬奇諾防線及其以東地域。
1940年5月10日,德軍向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展開了全線進攻。荷蘭首當票沖。德軍在進攻荷蘭時,再次使用了空降部隊,進行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第一個戰役規模的空降作戰。
進攻荷蘭的德軍為"a"集團軍群第18集團軍,共10個步兵師和1個傘兵師、1個機降師,指揮官是庫赫勒將軍。德軍對荷作戰的企圖是:以空降兵的突然襲擊保障地麵部隊快速越過荷蘭邊界,突破哥雷比-皮爾防線的防禦,向鹿特丹、海牙兩地進擊。
保持中立的荷蘭是1939年9月歐洲首批進行戰爭動員的國家之一。在波蘭被入侵的第二天,荷蘭政府就下達了戰爭動員令,此後一直保持著防禦作戰準備狀態。荷蘭的防禦計劃是根據英、法、荷、比四國聯合抗擊德軍進攻的協議而製定的。計劃規定荷蘭軍隊在英、法陸軍到達前,隻在邊界線上和縱深內的築壘地域進行防禦,遲滯德軍進攻,保障英、法軍隊展開。
荷蘭軍隊兵力有限,不足以防守由馬斯垂克到北海的400公裏長的邊界,為防禦德軍入侵,他們設有3道防線:在邊境地區構築有一般的築壘陣地,隻部署少量兵力;而後是哥雷比-皮爾防線,荷蘭的10個步兵師主要依託這一防線組織防禦;最後是"荷蘭要塞",即鹿特丹、阿姆斯特丹、烏德列支和海牙地區,這一地區有海灣、河流和大麵積水域,構成了良好的天然障礙,而且東有北臨艾瑟爾運河的格雷伯築壘地域,南有從瓦爾河到鹿特丹的防禦工事做屏障,"荷蘭要塞"是荷蘭中樞神經所在地。為了能在哥雷比-皮爾防線遲滯德軍,盡量拖延時間,必要時可把下萊茵河、馬斯河和瓦爾河的防洪壩打開,以大水在這一地區構成障礙,並有利於主要港口城市的防禦。
--德軍對荷蘭的空降突擊
早在1939年10月德國就開始策劃對西歐的進攻,希特勒為此下達了第6號指令,陸軍總司令部擬製了行動計劃,代號為"黃色方案"。這個作戰計劃實際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施裏芬計劃"的翻版,即通過比利時的中部向法國首都巴黎實施主要突擊。1940年1月10日,一名攜帶西線作戰計劃的德軍軍官因座機迷航在比利時期降,使該計劃落入英、法手中。有鑑於此,德軍"a"集團軍群參謀長曼施坦因認為,如果再執行這一計劃,勢必難以達成戰略突然性。他在各種場合不斷強調:法國陣地的弱點位於馬奇諾防線的西北端,即馬奇諾工事與盟軍機動地段的接合點。因此,進攻部隊的大部分兵力應直奔這個方向。曼施坦因不顧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等高級將領的反對,建議改向阿登山區實施主要突擊。希特勒對此建議非常感興趣。1940年2月24日,德軍最高統帥部發布了一道指令,正式採納了曼施坦因的意見。經過修改後的作戰計劃,主要進攻方向將通過阿登山區,首先攻占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的北部,擊潰法國北部之英、法軍隊,爾後再從西、北兩個方向進攻巴黎;在馬奇諾防線正麵,開始隻以佯動進攻牽製,待主力攻占巴黎繞至該防線側背時,再進行前後夾擊,圍殲該線法軍主力。
臨 戰 受 命
德國占領丹麥並在挪威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以後,認為進攻西歐的時機已經成熟。到1940年5月初,德軍已在從北海到瑞士一線集中和展開了136個師(其中包括10個坦克師、6個摩托化師)、坦克3000多輛、飛機4500多架,編為3個集團軍群。具體部署如下:
"a"集團軍群,由博克上將指揮,轄第6和第18集團軍,共28個師,由第2航空隊支援,配置於荷、比國境線直至亞琛地區,任務是突破德、荷邊境上的防線,占領荷蘭全境和比利時北部;
"b"集團軍群,由龍德施泰特上將指揮,轄第4、第12和第16集團軍,共44個師,由第3航空隊支援,配置在亞琛至摩澤河一線,是主要突擊集團,任務是經過盧森堡和比利時的阿登山區向聖康坦、阿布維爾和英吉利海峽方向實施突擊,割裂法國北部和比利時境內的英、法軍隊;
"c"集團軍群,由萊布上將指揮,轄第1和第7集團軍,共17個師,配置在馬奇諾防線正麵,進攻開始時先實施佯動,牽製該線法軍。
德軍戰略預備隊共47個師,配置在萊茵河地區。
英法等盟國在戰前均無充分準備。法國認為德國打敗波蘭後可能會繼續向東進攻蘇聯,即使要進攻法國,也要在四五年以後。英國則指望地麵作戰由其盟國承擔,自己隻負責海上封鎖和對德國進行戰略轟炸。荷、比、盧三國則抱有嚴守中立可免遭侵略的幻想。盟軍的作戰計劃直到1940年3月才確定。該計劃規定,如德國向比利時實施主要突擊,則以兩個法國集團軍和1個英國集團軍向比利時機動,在比利時軍隊的協助下,將德軍阻止在代爾河一線;如德軍向馬奇諾防線實施正麵進攻,則以1個集團軍群堅守防禦,以另1個集團軍群進行增援;英國海軍從海上封鎖德國。
荷、比、盧、法和英國遠征軍共有135個師(其中包括3個坦克師、3個摩托化師)、3000餘輛坦克、1300多架飛機,還可利用英國本土1000多架飛機。荷蘭的10個師、比利時的22個師,均配置在本國東部邊界線附近。英、法軍隊共103個師、編為3個集團軍群,分別配置於法國北方各省和德、法邊境的馬奇諾防線及其以東地域。
1940年5月10日,德軍向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展開了全線進攻。荷蘭首當票沖。德軍在進攻荷蘭時,再次使用了空降部隊,進行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第一個戰役規模的空降作戰。
進攻荷蘭的德軍為"a"集團軍群第18集團軍,共10個步兵師和1個傘兵師、1個機降師,指揮官是庫赫勒將軍。德軍對荷作戰的企圖是:以空降兵的突然襲擊保障地麵部隊快速越過荷蘭邊界,突破哥雷比-皮爾防線的防禦,向鹿特丹、海牙兩地進擊。
保持中立的荷蘭是1939年9月歐洲首批進行戰爭動員的國家之一。在波蘭被入侵的第二天,荷蘭政府就下達了戰爭動員令,此後一直保持著防禦作戰準備狀態。荷蘭的防禦計劃是根據英、法、荷、比四國聯合抗擊德軍進攻的協議而製定的。計劃規定荷蘭軍隊在英、法陸軍到達前,隻在邊界線上和縱深內的築壘地域進行防禦,遲滯德軍進攻,保障英、法軍隊展開。
荷蘭軍隊兵力有限,不足以防守由馬斯垂克到北海的400公裏長的邊界,為防禦德軍入侵,他們設有3道防線:在邊境地區構築有一般的築壘陣地,隻部署少量兵力;而後是哥雷比-皮爾防線,荷蘭的10個步兵師主要依託這一防線組織防禦;最後是"荷蘭要塞",即鹿特丹、阿姆斯特丹、烏德列支和海牙地區,這一地區有海灣、河流和大麵積水域,構成了良好的天然障礙,而且東有北臨艾瑟爾運河的格雷伯築壘地域,南有從瓦爾河到鹿特丹的防禦工事做屏障,"荷蘭要塞"是荷蘭中樞神經所在地。為了能在哥雷比-皮爾防線遲滯德軍,盡量拖延時間,必要時可把下萊茵河、馬斯河和瓦爾河的防洪壩打開,以大水在這一地區構成障礙,並有利於主要港口城市的防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