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戰役進程中,意軍先後傷亡人員13多,損失裝b備一半有餘,軍隊士氣幾乎完全崩潰。事後,義大利議會對軍隊在卡波雷托戰敗的原因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調查分析,結果證明,杜黑當初對意軍統帥部和總參謀部的批評是完全正確的。於是,政府於1918年為杜黑恢復名譽,並任命他為義大利中央航空管理局局長。幾個月後,新上任的意軍總司令把杜黑重新召回軍內,任命他為國防部航空署主任。但杜黑覺得受到各方麵的製約太多,工作難以展開,上任剛5個月即辭去官職,再次潛心於製空權理論的探索研究。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表明,無論是在陸地還是在海洋,空中力量占優勢的一方才能具有行動的主動權,反之則會陷入被動。各國在戰爭中充分認識到了航空兵的重要性,因而都大力發展航空兵。在整個一戰期間,敵對雙方投入的軍用飛機多達10萬餘架,同時,飛機的戰鬥能力也在實踐過程中得到不斷增強,機載武器由飛行員隨身攜帶的手槍、石塊、手榴彈之類發展成為固定在飛機上的機槍、炸彈等。杜黑的製空權理論也開始為更多的人所認識、理解。1918年4月,英國皇家航空隊與海軍航空隊合併,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支獨立空軍部隊皇家空軍,並任命杜黑理論的積極支持者休·特倫查德為空軍參謀長。1920年11月,義大利最高軍事當局經過認真審議,正式承認杜黑的理論,晉升杜黑為少將,並責成陸軍部出版杜黑的理論著作。於是,軍事學術史上的輝煌著作《製空權》問世了。多年苦心研究的成果終於得到別人認可,這對杜黑來說是一個莫大的安慰和鼓勵,用杜黑自己的話說:"這是我長久而艱巨的勞動獲得的第一次成功!"
製空權理論的主要觀點
在《製空權》一書中,杜黑認為,飛機用於戰爭將徹底改變戰爭的麵貌,是戰爭發展史上的重要轉折點。他說,飛機在行動和方向上享有充分的自由,它可以用最短時間沿任何方便的路線向任何地點往返飛行。人們在地麵不能做任何事情來幹擾在空中自由飛行的飛機,歷來規定和影響戰爭特性的一切因素對空中的活動都是無能為力的。所有這一切將不可避免地給未來戰爭的樣式帶來深刻的變化,戰爭的主要特性必將與以往任何戰爭根本不同。
杜黑在《製空權》一書中闡述的第二個觀點是,戰爭將成為全民的、總體的、不分前後方、不分戰鬥人員非戰鬥人員的新型戰爭。他在書中寫道:"由於出現飛機這種新式起,戰爭的影響範圍將不再限於地麵大炮的最遠射程之內,而將在交戰國數百英裏的陸地、海洋範圍內直接感受到。安全和平靜的生活區域不再存在,作戰也不再局限於非戰鬥人員。相反,戰場已擴大到交戰國整個國境,全體公民都將成為戰鬥人員,因為他們都將暴露在敵方空中進攻之中。士兵和平民不再有任何區分。"
杜黑強調,未來戰爭中奪取製空權絕對重要。為了保障國家足以抵禦入侵,取得製空權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一個掌握製空權的國家不僅能保護自己的領土不受敵人空中攻擊,還能使敵人支援其陸、海軍作戰的輔助空中活動無法進行。杜黑在書中寫道:"掌握製空權就意味著勝利。沒有製空權,就註定要失敗。"
杜黑主張,空中攻擊的主要目標將不是軍事設施,而是遠離地麵部隊的居民點,工商業設施、重要的公私建築、運輸幹線的交通樞紐等。對付敵人的空中力量,首先不應通過空中作戰,而要通過摧毀對方為空中力量提供補給物資的地麵設施和工廠。轟炸鐵路樞紐、軍需供應站、居民點以及其他重要目標,可以有效地阻撓敵國陸軍的動員;轟炸海軍基地、兵工廠、油庫、錨泊戰艦和商用港口,可以阻止敵方海軍的有效活動;轟炸最重要的居民中心,可以在全國摧毀敵人精神上的抵抗。杜黑強調說,空中進攻的精神效果對戰爭進程的影響可能比物質效果更為巨大。他寫道:"我認為,轟炸對居民的衝擊無疑將是可怕的。在一個250米半徑的市中心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景:幾分鍾內,大量高爆彈、燃燒彈、毒氣彈將如雨點般落下。先是爆炸,其次是大火,然後毒氣飄散在地麵,阻止人們接近被炸區域。隨著時間的推移,夜幕降臨,火勢將蔓延,毒氣將癱瘓一切生物。在一個城市一天中能發生的,也可以發生於10座、20座、50座城市,那麽試問,對於尚未遭到攻擊但同樣麵臨轟炸威脅的其他城市居民,將會產生什麽樣的效果呢?在這種威脅之下,哪個民政或軍事當局還能維持秩序?市政服務和生產還能照常進行嗎?簡而言之,麵臨死亡和破壞時,保持正常生活是不可能的,麵臨這種無情的空中打擊的國家,它的社會結構隻能完全瓦解。"
杜黑指出,建立一支與陸、海軍並列的獨立空軍是絕對必要的;獨立空軍的重要性將迅速增大,而陸軍和海軍的重要性將相應減小。空軍主要由轟炸機、戰鬥機以及少量偵察機組成,空軍是一支進攻力量,不適合於防禦;最好的防禦手段就是進攻,防空純粹是一種精力和資源的浪費。用消極的防禦手段達成一個消極結果需耗費比敵人為獲得積極結果付出大得多的人力、物力;因此,更節省、更聰明的做法是將這些人力、物力用於最有效的地方,用於進攻。空中力量應當集中使用,用於進攻;要不顧敵人的進攻而集中盡可能大的力量,對敵人發動更猛烈的攻擊。杜黑寫道:"不要空中防禦,因為它實際是無用的;不要配屬航空兵,因為它實際是無用或多餘的。相反,隻需要有一支無例外的包括國家全部可用航空資源的獨立空軍。我們必須承受敵人對我們的進攻,同時努力使用一切人力、物力對敵人發動更沉重的進攻。我的論斷使我與持不同看法的勇敢對手發生衝突,但我確信,我將贏得這場戰鬥。"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表明,無論是在陸地還是在海洋,空中力量占優勢的一方才能具有行動的主動權,反之則會陷入被動。各國在戰爭中充分認識到了航空兵的重要性,因而都大力發展航空兵。在整個一戰期間,敵對雙方投入的軍用飛機多達10萬餘架,同時,飛機的戰鬥能力也在實踐過程中得到不斷增強,機載武器由飛行員隨身攜帶的手槍、石塊、手榴彈之類發展成為固定在飛機上的機槍、炸彈等。杜黑的製空權理論也開始為更多的人所認識、理解。1918年4月,英國皇家航空隊與海軍航空隊合併,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支獨立空軍部隊皇家空軍,並任命杜黑理論的積極支持者休·特倫查德為空軍參謀長。1920年11月,義大利最高軍事當局經過認真審議,正式承認杜黑的理論,晉升杜黑為少將,並責成陸軍部出版杜黑的理論著作。於是,軍事學術史上的輝煌著作《製空權》問世了。多年苦心研究的成果終於得到別人認可,這對杜黑來說是一個莫大的安慰和鼓勵,用杜黑自己的話說:"這是我長久而艱巨的勞動獲得的第一次成功!"
製空權理論的主要觀點
在《製空權》一書中,杜黑認為,飛機用於戰爭將徹底改變戰爭的麵貌,是戰爭發展史上的重要轉折點。他說,飛機在行動和方向上享有充分的自由,它可以用最短時間沿任何方便的路線向任何地點往返飛行。人們在地麵不能做任何事情來幹擾在空中自由飛行的飛機,歷來規定和影響戰爭特性的一切因素對空中的活動都是無能為力的。所有這一切將不可避免地給未來戰爭的樣式帶來深刻的變化,戰爭的主要特性必將與以往任何戰爭根本不同。
杜黑在《製空權》一書中闡述的第二個觀點是,戰爭將成為全民的、總體的、不分前後方、不分戰鬥人員非戰鬥人員的新型戰爭。他在書中寫道:"由於出現飛機這種新式起,戰爭的影響範圍將不再限於地麵大炮的最遠射程之內,而將在交戰國數百英裏的陸地、海洋範圍內直接感受到。安全和平靜的生活區域不再存在,作戰也不再局限於非戰鬥人員。相反,戰場已擴大到交戰國整個國境,全體公民都將成為戰鬥人員,因為他們都將暴露在敵方空中進攻之中。士兵和平民不再有任何區分。"
杜黑強調,未來戰爭中奪取製空權絕對重要。為了保障國家足以抵禦入侵,取得製空權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一個掌握製空權的國家不僅能保護自己的領土不受敵人空中攻擊,還能使敵人支援其陸、海軍作戰的輔助空中活動無法進行。杜黑在書中寫道:"掌握製空權就意味著勝利。沒有製空權,就註定要失敗。"
杜黑主張,空中攻擊的主要目標將不是軍事設施,而是遠離地麵部隊的居民點,工商業設施、重要的公私建築、運輸幹線的交通樞紐等。對付敵人的空中力量,首先不應通過空中作戰,而要通過摧毀對方為空中力量提供補給物資的地麵設施和工廠。轟炸鐵路樞紐、軍需供應站、居民點以及其他重要目標,可以有效地阻撓敵國陸軍的動員;轟炸海軍基地、兵工廠、油庫、錨泊戰艦和商用港口,可以阻止敵方海軍的有效活動;轟炸最重要的居民中心,可以在全國摧毀敵人精神上的抵抗。杜黑強調說,空中進攻的精神效果對戰爭進程的影響可能比物質效果更為巨大。他寫道:"我認為,轟炸對居民的衝擊無疑將是可怕的。在一個250米半徑的市中心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景:幾分鍾內,大量高爆彈、燃燒彈、毒氣彈將如雨點般落下。先是爆炸,其次是大火,然後毒氣飄散在地麵,阻止人們接近被炸區域。隨著時間的推移,夜幕降臨,火勢將蔓延,毒氣將癱瘓一切生物。在一個城市一天中能發生的,也可以發生於10座、20座、50座城市,那麽試問,對於尚未遭到攻擊但同樣麵臨轟炸威脅的其他城市居民,將會產生什麽樣的效果呢?在這種威脅之下,哪個民政或軍事當局還能維持秩序?市政服務和生產還能照常進行嗎?簡而言之,麵臨死亡和破壞時,保持正常生活是不可能的,麵臨這種無情的空中打擊的國家,它的社會結構隻能完全瓦解。"
杜黑指出,建立一支與陸、海軍並列的獨立空軍是絕對必要的;獨立空軍的重要性將迅速增大,而陸軍和海軍的重要性將相應減小。空軍主要由轟炸機、戰鬥機以及少量偵察機組成,空軍是一支進攻力量,不適合於防禦;最好的防禦手段就是進攻,防空純粹是一種精力和資源的浪費。用消極的防禦手段達成一個消極結果需耗費比敵人為獲得積極結果付出大得多的人力、物力;因此,更節省、更聰明的做法是將這些人力、物力用於最有效的地方,用於進攻。空中力量應當集中使用,用於進攻;要不顧敵人的進攻而集中盡可能大的力量,對敵人發動更猛烈的攻擊。杜黑寫道:"不要空中防禦,因為它實際是無用的;不要配屬航空兵,因為它實際是無用或多餘的。相反,隻需要有一支無例外的包括國家全部可用航空資源的獨立空軍。我們必須承受敵人對我們的進攻,同時努力使用一切人力、物力對敵人發動更沉重的進攻。我的論斷使我與持不同看法的勇敢對手發生衝突,但我確信,我將贏得這場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