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也是世界上航空隊建立最早的國家之一。1910年(清朝宣統二年)清政府就從法國購買了12架飛機,並在北京南苑修建了我國第一個飛機場。1911年武昌起義,革命軍又從奧地利購買了2架飛機。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武昌、上海都督府分別成立了航空隊。1913年北洋軍閥政府在北京創立第一所正規的航空學校——南苑航空學校,開始在國內選拔、培養航空人才。
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領袖和先驅孫中山,為實現民主革命,外禦侵略,內除軍閥,統一全國的目的,大力倡導"航空救國"。他在廣東領導革命政府期間,設航空局,辦航空學校,聘請外國專家教授飛行技術,在革命軍中成立飛行隊,參加討伐叛軍的戰鬥行動。1920年以後,東北三省和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省的軍閥,陸續組建了航空部隊。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盡管航空兵還處於相當幼稚的時期,但是,飛機已經在實踐中顯示出了它的非凡作用與廣闊的發展前景。飛機上的武器裝備也逐漸由手槍、手榴彈發展成為機槍、炸彈。其後的戰爭實踐證明,飛機的參戰使戰爭的整個作戰樣式、戰場麵貌發生了根本性改變。
世界百年空戰紀實雛燕初飛——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航空兵
1914年8月,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災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這在當時是一種令人無法預料的新型戰爭:龐大的軍隊、密集的士兵、彼此相隔數碼對峙幾月甚至幾年的戰線……戰前人們誰也不會料到飛機會在這次戰爭中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然而事實卻向人們證明:空中作戰的許多樣式是在這場戰爭中播下的種子,從此以後,空中作戰思想就開始縈繞在世人的腦海中,並進而改變了整個戰爭的麵貌。
千 手 觀 音
幾百年以來,騎兵一直把自己視為陸軍的眼睛,因為它可以搜索敵人,並將敵情報告給司令部。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飛機卻使騎兵受到了"威脅",因為一架飛機在幾百英尺的高空可以完成同樣的偵察任務,而且飛行員在幾分鍾內即可將獲得的情報送交司令部。
偵察是飛機在軍事上的第一個應用領域,也是飛機在大戰初期的核心任務。1914年9月3日,法國的一架偵察機發現德軍已經不再繞著巴黎的西郊向前疾進,而是向東直插這座城市的內部,從而將他們的右翼暴露於外。這一情報使法軍掌握了德軍的弱點。法軍抓住時機,發動了規模巨大的馬恩河戰役,阻止住了德軍的進攻,扭轉了戰場上的不利態勢。
然而,飛機並不僅僅是陸軍的"眼睛",它還是一種有效的作戰武器。1914年10月5日,法軍飛行員約瑟夫·弗朗茨和機械員兼觀察員路易·凱諾中士駕駛一架瓦贊飛機在己方陣地上空巡邏。這種飛機結構緊湊,有兩個座位,採用推進式發動機。觀察員位於靴形短艙的前部,操縱一挺0.303英寸口徑的能活動的劉易斯式輕機槍。劉易斯式輕機槍是當時最先進的機上機槍之一。這種機槍是美國人艾薩克·劉易斯上校於20世紀初設計的一種輕型氣冷式武器,它有一個內裝47—90發子彈的鼓形彈匣,插在機匣頂部。拆掉槍筒套筒以後,機槍的重量便減輕許多,因此它是一種很好的機載武器。凱諾中士把這挺機槍架在機頭上,機槍的底座是活動的。他擺弄著這挺機槍,懷疑它是否真的有效,很想有個機會試一試。正當他手癢難捺之際,一架倒黴的德國阿維亞蒂克雙座偵察機闖入了他的視野。弗朗茨駕機沖了過去,德機並未急著逃跑,因為飛行員沒看到那挺可怕的機槍。當兩機距離接近時,可怕的機槍吐出了"火舌",驚慌失措的德機一會兒工夫就被擊中墜毀。這是戰爭史上第一次用機槍進行的空戰,空中追逐與殲擊的時代由此開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飛機還被廣泛運用於空地協同作戰。在1917年11月20日進行的康布雷戰役中,英軍派出了1000餘架飛機參戰。這些飛機以低空盤旋的噪音來掩蓋坦克開進的隆隆聲,以對地轟炸和機槍掃射來支援地麵部隊的行動,這些飛機還轟炸了德軍的炮兵和指揮部。經過10個小時的激戰,英軍突破了德軍的防線,俘敵8000餘人,繳獲火炮100餘門。11月30日,德軍在1000餘架飛機的支援下實施反擊,收復了失地,俘敵9000餘人,繳獲坦克100輛,火炮148門。這次戰役是坦克、飛機、步兵、炮兵的首次協同作戰,為協同戰役理論的產生奠定了基礎。航空兵的低空強擊戰術也在這次戰役中得到了發展。在這一時期,德國人在飛機配合陸軍作戰方麵處於領先地位,他們專門生產了有裝甲的j級飛機和輕型cl級飛機用於攻擊地麵目標。德國的j級"容克"式飛機是現代強擊機的雛形,它的機身全部用鋁合金製造,飛機腹部裝有下射機槍,座艙周圍裝有5毫米厚的鋼板。飛機攜帶有集束手榴彈和手拋輕型炸彈,可有效地執行對地攻擊的任務。德國還在1918年1月26日頒布的《陣地戰中的進攻》細則中明確了航空兵在諸兵種協同作戰中的具體運用辦法。1918年3月21日,德國航空兵在皮卡迪進攻戰鬥中實施了這一細則。偵察航空兵首先期飛,進行戰場監視和收集情報,使指揮部隨時掌握突擊進程;殲擊航空兵掌握"製空權";強擊航空兵隨即投入戰鬥,對敵步兵和炮兵實施猛烈掃射。第二天,德軍步兵又在30架強擊機支援下,粉碎了英軍第50師和61師的抵抗。第三天,德國強擊航空兵有效地阻止了英軍第5集團軍預備隊的開進,並襲擊了撤退的英軍部隊和輜重隊。這次戰役,積累了豐富的在協同作戰中使用航空兵的經驗。
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領袖和先驅孫中山,為實現民主革命,外禦侵略,內除軍閥,統一全國的目的,大力倡導"航空救國"。他在廣東領導革命政府期間,設航空局,辦航空學校,聘請外國專家教授飛行技術,在革命軍中成立飛行隊,參加討伐叛軍的戰鬥行動。1920年以後,東北三省和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省的軍閥,陸續組建了航空部隊。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盡管航空兵還處於相當幼稚的時期,但是,飛機已經在實踐中顯示出了它的非凡作用與廣闊的發展前景。飛機上的武器裝備也逐漸由手槍、手榴彈發展成為機槍、炸彈。其後的戰爭實踐證明,飛機的參戰使戰爭的整個作戰樣式、戰場麵貌發生了根本性改變。
世界百年空戰紀實雛燕初飛——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航空兵
1914年8月,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災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這在當時是一種令人無法預料的新型戰爭:龐大的軍隊、密集的士兵、彼此相隔數碼對峙幾月甚至幾年的戰線……戰前人們誰也不會料到飛機會在這次戰爭中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然而事實卻向人們證明:空中作戰的許多樣式是在這場戰爭中播下的種子,從此以後,空中作戰思想就開始縈繞在世人的腦海中,並進而改變了整個戰爭的麵貌。
千 手 觀 音
幾百年以來,騎兵一直把自己視為陸軍的眼睛,因為它可以搜索敵人,並將敵情報告給司令部。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飛機卻使騎兵受到了"威脅",因為一架飛機在幾百英尺的高空可以完成同樣的偵察任務,而且飛行員在幾分鍾內即可將獲得的情報送交司令部。
偵察是飛機在軍事上的第一個應用領域,也是飛機在大戰初期的核心任務。1914年9月3日,法國的一架偵察機發現德軍已經不再繞著巴黎的西郊向前疾進,而是向東直插這座城市的內部,從而將他們的右翼暴露於外。這一情報使法軍掌握了德軍的弱點。法軍抓住時機,發動了規模巨大的馬恩河戰役,阻止住了德軍的進攻,扭轉了戰場上的不利態勢。
然而,飛機並不僅僅是陸軍的"眼睛",它還是一種有效的作戰武器。1914年10月5日,法軍飛行員約瑟夫·弗朗茨和機械員兼觀察員路易·凱諾中士駕駛一架瓦贊飛機在己方陣地上空巡邏。這種飛機結構緊湊,有兩個座位,採用推進式發動機。觀察員位於靴形短艙的前部,操縱一挺0.303英寸口徑的能活動的劉易斯式輕機槍。劉易斯式輕機槍是當時最先進的機上機槍之一。這種機槍是美國人艾薩克·劉易斯上校於20世紀初設計的一種輕型氣冷式武器,它有一個內裝47—90發子彈的鼓形彈匣,插在機匣頂部。拆掉槍筒套筒以後,機槍的重量便減輕許多,因此它是一種很好的機載武器。凱諾中士把這挺機槍架在機頭上,機槍的底座是活動的。他擺弄著這挺機槍,懷疑它是否真的有效,很想有個機會試一試。正當他手癢難捺之際,一架倒黴的德國阿維亞蒂克雙座偵察機闖入了他的視野。弗朗茨駕機沖了過去,德機並未急著逃跑,因為飛行員沒看到那挺可怕的機槍。當兩機距離接近時,可怕的機槍吐出了"火舌",驚慌失措的德機一會兒工夫就被擊中墜毀。這是戰爭史上第一次用機槍進行的空戰,空中追逐與殲擊的時代由此開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飛機還被廣泛運用於空地協同作戰。在1917年11月20日進行的康布雷戰役中,英軍派出了1000餘架飛機參戰。這些飛機以低空盤旋的噪音來掩蓋坦克開進的隆隆聲,以對地轟炸和機槍掃射來支援地麵部隊的行動,這些飛機還轟炸了德軍的炮兵和指揮部。經過10個小時的激戰,英軍突破了德軍的防線,俘敵8000餘人,繳獲火炮100餘門。11月30日,德軍在1000餘架飛機的支援下實施反擊,收復了失地,俘敵9000餘人,繳獲坦克100輛,火炮148門。這次戰役是坦克、飛機、步兵、炮兵的首次協同作戰,為協同戰役理論的產生奠定了基礎。航空兵的低空強擊戰術也在這次戰役中得到了發展。在這一時期,德國人在飛機配合陸軍作戰方麵處於領先地位,他們專門生產了有裝甲的j級飛機和輕型cl級飛機用於攻擊地麵目標。德國的j級"容克"式飛機是現代強擊機的雛形,它的機身全部用鋁合金製造,飛機腹部裝有下射機槍,座艙周圍裝有5毫米厚的鋼板。飛機攜帶有集束手榴彈和手拋輕型炸彈,可有效地執行對地攻擊的任務。德國還在1918年1月26日頒布的《陣地戰中的進攻》細則中明確了航空兵在諸兵種協同作戰中的具體運用辦法。1918年3月21日,德國航空兵在皮卡迪進攻戰鬥中實施了這一細則。偵察航空兵首先期飛,進行戰場監視和收集情報,使指揮部隨時掌握突擊進程;殲擊航空兵掌握"製空權";強擊航空兵隨即投入戰鬥,對敵步兵和炮兵實施猛烈掃射。第二天,德軍步兵又在30架強擊機支援下,粉碎了英軍第50師和61師的抵抗。第三天,德國強擊航空兵有效地阻止了英軍第5集團軍預備隊的開進,並襲擊了撤退的英軍部隊和輜重隊。這次戰役,積累了豐富的在協同作戰中使用航空兵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