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第一架重於空氣的飛行器成功飛行的歷史僅有11年。飛機的性能雖比誕生之初有了很大改進,但還存在許多弱點。飛機的載重量、飛行速度、航程還很小,飛機的操作、安全性能也較差。氣候往往對飛行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尤其重要的是,許多軍隊指揮官還不具備洞察飛機在未來戰爭中的作用的戰略眼光,他們賦予飛機的主要任務也僅僅局限於偵察、搜索。軍人們目光短淺的結果是沒有在組織工作方麵為建立航空兵奠定必要的基礎。由於飛機是一種新出現的武器,高級指揮員們大多對此持懷疑態度,中級指揮員又不具備進行飛行管理所必備的經驗,因此,當時唯一可行的辦法是將擔任航空勤務的低級軍官提升至相當高的指揮崗位。這樣做又引出了許多新矛盾。盡管這些初級軍官了解新的部隊是怎麽一回事,他們也有一定的實踐經驗,但他們既沒有接受過充分利用與其職務相一致的指揮權的訓練,也缺乏理直氣壯地同那些與他們級別相當的其他兵種指揮官打交道的權威。再說,航空兵本身還是一個級別較低的兵種,大部分新上任的指揮官也不願意用手槍和手榴彈等威力並不大的東西去承擔風險。於是,那些富於想像力、充滿激情與積極性的飛行軍官的工作熱情便受到了嚴重打擊。更為嚴重的是,航空部隊的一些高級軍官本身也對自己的作用缺乏理解和遠見。不過,飛機向實戰方向的發展與完善仍在緩慢地進行。德國和法國已經開始嚐試在飛機上安裝機槍,英國和美國也有人私下進行此類試驗。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德國已擁有一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航空部隊。這支空中力量由帝國陸軍航空勤務隊和帝國海軍航空勤務隊兩部分組成,分別從屬於陸、海軍,遂行陸上偵察、情報收集以及海上搜索、救援任務。不過,德國擴大航空部隊的重點並沒有放在飛機上,而是放在了齊柏林飛艇上。他們指望用這些龐大的飛艇來進行戰術、戰略偵察。然而,德國人忽視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即齊柏林飛艇極易遭受損失——為了獲得有價值的情報,飛艇必須下降到可能被炮火擊中的高度,然而飛艇中貯存的是易燃氣體,一旦被炮火擊中,後果不堪設想。在德國擁有的所有飛機中,大約半數為"鴿"式單翼機,這種飛起來十分平穩的飛機由奧地利人埃特裏希研製成功並根據合同在德國生產;其餘飛機是拉進式雙翼機。當時,德國航空兵的基本戰術單位是飛行小隊,每個飛行小隊由6架飛機組成,整個航空兵共有41個小隊。這些戰術單位中的34個被分配給集團軍和軍一級的指揮官運用,其餘7個編成獨立的航空中隊,由陸軍航空督察處實施單獨的行政領導。規模僅次於德國航空兵的是法國陸軍航空兵。法國陸軍航空兵受法國總參謀部航空處領導,基本戰術單位是飛行中隊,飛行中隊的編製因飛機種類而異。ae鋅f1中雙座機飛行中隊由6架飛機組成,單座機飛行中隊則由10架組成。在威爾伯·萊特於1908年應邀前往歐洲之前,法國人設計生產飛機的指導思想主要是:飛機必須可以自由飛行,駕駛員的職責不過是操縱它,就像司機駕駛汽車一樣。那些笨重平穩的雙座飛機就是根據這個指導思想研製的。自威爾伯在巴黎的表演取得極大成功後,萊特兄弟更富有挑戰性的思想深深影響了一批法國人,並由此產生了全新的設計觀點。這些人認為:真正的飛行隻能是由一架基本上不穩定的飛機完成的;在整個飛行過程中,飛行員必須像騎師駕馭駿馬那樣去操縱飛機,使其順應自己的意誌。那些靈活性較強的單座飛機正是這種設計思想的產物。此外,影響設計思想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發動機的種類。當時,較重型的的飛機傾向於採用水冷式直列發動機,這種發動機的功率相當大。而輕型飛機傾向於採用品缸旋轉式發動機,這種發動機汽缸圍繞曲軸成星形排列,曲軸一端固定在機身上,螺旋槳則安裝在旋轉的曲軸機匣上。這樣的設計使發動機結構簡單而緊湊,體積大大縮小,重量也大大減輕。安裝這種發動機的飛機飛行性能因而也得到改善。
與此同時,英國人也逐漸注意到了發展航空兵的必要性。1912年,英國成立了皇家飛行隊,下屬陸軍航空聯隊和海軍航空聯隊各一個。不久,英國又成立了皇家航空勤務隊,作為一支獨立的航空部隊隸屬於海軍。這樣,英國的航空兵就由皇家飛行隊以及皇家海軍航空勤務隊兩部分組成。英國航空兵的基本戰術單位是中隊,每個中隊由3個小隊組成,每個小隊編製4架飛機。在中隊之上是聯隊和旅。至一戰爆發,英國航空兵共有飛機56架。然而,英國飛機的種類極為複雜,為數不多的飛機竟包括了近10種型號。而且,英國人從來就沒計劃過把相同型號的飛機編在一起,而是常常把快速單座飛機與五花八門的低速飛機混合編組,極大影響了飛機性能的有效發揮。更為嚴重的是,英國飛機的生產規模還過小,必須依賴法國生產的飛機來滿足其需要。這意味著皇家飛行隊在戰時將不得不受製於法國的飛機生產能力,隻有在法國滿足了自身的需要後,英國的空中力量才有可能得到補充和加強。直到1916年,英國的飛機製造業才開始基本滿足皇家飛行隊不斷增大的需要。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德國已擁有一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航空部隊。這支空中力量由帝國陸軍航空勤務隊和帝國海軍航空勤務隊兩部分組成,分別從屬於陸、海軍,遂行陸上偵察、情報收集以及海上搜索、救援任務。不過,德國擴大航空部隊的重點並沒有放在飛機上,而是放在了齊柏林飛艇上。他們指望用這些龐大的飛艇來進行戰術、戰略偵察。然而,德國人忽視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即齊柏林飛艇極易遭受損失——為了獲得有價值的情報,飛艇必須下降到可能被炮火擊中的高度,然而飛艇中貯存的是易燃氣體,一旦被炮火擊中,後果不堪設想。在德國擁有的所有飛機中,大約半數為"鴿"式單翼機,這種飛起來十分平穩的飛機由奧地利人埃特裏希研製成功並根據合同在德國生產;其餘飛機是拉進式雙翼機。當時,德國航空兵的基本戰術單位是飛行小隊,每個飛行小隊由6架飛機組成,整個航空兵共有41個小隊。這些戰術單位中的34個被分配給集團軍和軍一級的指揮官運用,其餘7個編成獨立的航空中隊,由陸軍航空督察處實施單獨的行政領導。規模僅次於德國航空兵的是法國陸軍航空兵。法國陸軍航空兵受法國總參謀部航空處領導,基本戰術單位是飛行中隊,飛行中隊的編製因飛機種類而異。ae鋅f1中雙座機飛行中隊由6架飛機組成,單座機飛行中隊則由10架組成。在威爾伯·萊特於1908年應邀前往歐洲之前,法國人設計生產飛機的指導思想主要是:飛機必須可以自由飛行,駕駛員的職責不過是操縱它,就像司機駕駛汽車一樣。那些笨重平穩的雙座飛機就是根據這個指導思想研製的。自威爾伯在巴黎的表演取得極大成功後,萊特兄弟更富有挑戰性的思想深深影響了一批法國人,並由此產生了全新的設計觀點。這些人認為:真正的飛行隻能是由一架基本上不穩定的飛機完成的;在整個飛行過程中,飛行員必須像騎師駕馭駿馬那樣去操縱飛機,使其順應自己的意誌。那些靈活性較強的單座飛機正是這種設計思想的產物。此外,影響設計思想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發動機的種類。當時,較重型的的飛機傾向於採用水冷式直列發動機,這種發動機的功率相當大。而輕型飛機傾向於採用品缸旋轉式發動機,這種發動機汽缸圍繞曲軸成星形排列,曲軸一端固定在機身上,螺旋槳則安裝在旋轉的曲軸機匣上。這樣的設計使發動機結構簡單而緊湊,體積大大縮小,重量也大大減輕。安裝這種發動機的飛機飛行性能因而也得到改善。
與此同時,英國人也逐漸注意到了發展航空兵的必要性。1912年,英國成立了皇家飛行隊,下屬陸軍航空聯隊和海軍航空聯隊各一個。不久,英國又成立了皇家航空勤務隊,作為一支獨立的航空部隊隸屬於海軍。這樣,英國的航空兵就由皇家飛行隊以及皇家海軍航空勤務隊兩部分組成。英國航空兵的基本戰術單位是中隊,每個中隊由3個小隊組成,每個小隊編製4架飛機。在中隊之上是聯隊和旅。至一戰爆發,英國航空兵共有飛機56架。然而,英國飛機的種類極為複雜,為數不多的飛機竟包括了近10種型號。而且,英國人從來就沒計劃過把相同型號的飛機編在一起,而是常常把快速單座飛機與五花八門的低速飛機混合編組,極大影響了飛機性能的有效發揮。更為嚴重的是,英國飛機的生產規模還過小,必須依賴法國生產的飛機來滿足其需要。這意味著皇家飛行隊在戰時將不得不受製於法國的飛機生產能力,隻有在法國滿足了自身的需要後,英國的空中力量才有可能得到補充和加強。直到1916年,英國的飛機製造業才開始基本滿足皇家飛行隊不斷增大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