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正壁刻佛像3尊,左右壁有12圓覺菩薩,趺坐蓮台,妙麗莊嚴,姿態各異,衣服、肌肉質感真實,好像穿了薄薄的綢紗,衣褶流暢自如。壁間刻樓台亭閣,人物鳥獸,花草樹木,幽泉怪石,近似寫實作品。


    林徽因忘情地臨摹著。


    大家一再催促,她才戀戀不捨地離開。


    下山的路上,林徽因大談著考察的感受,在這裏她所看到的是一種頓悟和詩的意境,訴諸更多是人文精神,花即非花,讓人在心裏看到各自的燈光。


    艱難的歲月


    我想像我在輕輕的獨語:十一月的小村外是怎樣個去處?


    是這渺茫江邊淡泊的天;是這映紅了葉子疏疏隔著霧;是鄉愁,是這許多說不出的寂寞;還是這條獨自轉折來去的山路?


    是村子迷惘了,繞出一絲絲青煙;是那白沙一片篁竹圍著的茅屋?


    是枯柴爆烈著灶火的聲響,是童子縮頸落葉林中的歌唱?


    是老農隨著耕牛,遠遠過去還是那坡邊零落在吃草的牛羊?


    是什麽做成這十一月的心,十一月的靈魂又是誰的病?


    寫下這些詩句的時候,陽光正在窗戶上潑灑著桔黃色的寫意。林徽因用目光尋找著那一對靛藍色的小鳥,它們在窗外的竹梢上跳著、唱著,仿佛從唐詩中飛來的鳥兒,陽光梳理著它們輕靈的羽毛。有時它們便跳到窗台上來,在這個狹長的窄窄的舞台上蹁躚著。


    窗子外麵是刈割過的田野,甘蔗林伐光了,稀疏的枯葉在空曠的野地裏橫陳,大地呈現著從未有過的寧靜,歡樂和苦惱全都籽粒歸倉,黛色的水牯愜意地躺在田頭,反芻著歲月。


    窗子的後麵有孩子在跑動,孩子們永遠是快樂的,孩子們的快樂平凡而簡單。一隻小小的田螺,一隻拇指大的棒棒鳥,都可以讓他一直笑到甜甜的夢裏。


    林徽因多麽羨慕窗外的一切,羨慕在窗台上舞蹈的小鳥,羨慕在窗外跑動的孩子,她也需要那麽一小點兒平凡而簡單的歡樂,而此刻,她卻隻能躺在病床上,一任陽光在窗欞上塗抹著晨昏。


    從大足考察回來之後,因勞累又受了風寒,她的肺病再次復發,連續幾周,高燒四十度不退。上壩村無醫無藥,梁思成去李莊鎮請來史語所的醫生為她診治,無奈他也學會了打針。


    艱苦的日子伴著川南的冬天來臨了,營造學社的經費幾近枯竭,中美庚款基金會已不再補貼,隻好靠重慶的教育部那杯水車薪的資助。成員的工資也失去了保障,幸虧史語所、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的負責人傅斯年和李濟伸出援助之手,把營造學社的五人劃入他們的編製,每個人才能拿到一點固定的薪水。


    林徽因和梁思成兩人的工資大部分都買了昂貴的藥品,用在生活上的開支就拮據起來,每月開了工資,必須馬上去買藥、買米,通貨膨脹如洪水猛獸,稍遲幾天,就會化作廢紙一堆。


    林徽因吃得很少,身體日漸消瘦,幾乎不成人形,在重慶領事館的費正清夫婦,托人捎來一點奶粉,像吃油一樣謹慎地用著,為了改善一下夥食,梁思成不得不學著蒸饅頭、煮飯、做菜,他還從當地老鄉那兒學會了醃菜和用桔皮做果醬。


    實在沒有錢用的時候,梁思成隻得到宜賓委託商行去當賣衣物。


    每當站在當鋪高大的櫃檯下麵,梁思成的雙腿就忍不住發抖,覺得自己的身軀在一點一點地矮下去。留山羊鬍的帳房先生,總是從那雙高度近視的鏡片後麵,閃出一種嘲弄的目光,他隻對梁思成遞過來的東西感興趣,可每一次他都把價錢壓得不能再低。梁思成拙於談價錢,帳房先生的算盤打得飛快的時候,那聲響如同一梭子彈打在他的心上,每一次他都逃一樣彈出了那家當鋪。


    衣服當完了,便隻好把寶貝一樣留下來的派克金筆和手錶送到那山一樣巍峨的櫃檯上。帳房先生對梁思成視為生命的東西,卻越來越表現出冷漠和不耐煩。一支二十年日夜伴隨他的金筆,一隻從萬裏之遙的美國綺色佳購得的手錶,當出的價錢隻能在市場上買兩條草魚。


    拿回家去,他神色悽然地說:「把這派克筆清燉了吧,這塊金表拿來紅燒。」


    林徽因除了苦笑,卻什麽也說不出來。唯一沒有當掉的就是那架留聲機了。在最艱苦的日子裏,音樂成了他們的藥品和糧食。林徽因喜歡貝多芬和莫紮特的作品,一曲《維也納森林故事》、一曲《月光水仙女之舞》、一曲《胡桃夾子》,便把人帶人一個奇幻的世界,隻有在音樂裏才能同遙遠的先哲對話,讓心靈聽到明日的傳聞,隻有音樂才能讓他們暫時忘掉苦難。


    從這隻黑色底片上旋轉出來的音樂,把浸漬在鹽水裏的心,悄悄地冰釋了。那音符是一群精靈,因為它們的降臨,這兩間簡陋的屋子裏充滿了光輝。陰冷的冬天,在大麵積地退去。音樂的芳香,在所有的空間瀰漫著一個季節的活力。


    更多的時候,林徽因以書為伴,雪萊和拜倫的詩伴她挨過沉默、孤寂的時光。那些詩句,一個字一個字地在她的心裏生長著:你那百折不撓的靈魂——/天上和人間的暴風雨/怎能摧毀你的果敢和堅忍!/你給了我們有力的教訓:/你是一個標記,一個徵象,/標誌著人的命運和力量;/和你相同,人也有神的一半,/是濁流來自聖潔的源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林徽因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林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林杉並收藏林徽因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