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過烏尤山,此為沫水、青衣江、岷江匯流處,水勢湍急,行舟極險。戰國時,秦昭王蜀郡守李冰治水,在淩雲山與烏尤山之間,鑿一衢道,以分水勢,繞烏尤山而下,再與岷江匯流,以利航行。烏尤山又名青衣島,孤峰卓立,山環水抱。詩人張船山曾題詩:「淩雲西岸古嘉州,江水潺潺繞郭流。綠影一堆飄不去,推船三麵看烏尤。」
他們在麻浩灣上岸,那裏有一座東漢崖墓,是他們的考察目標。這座崖墓有著鮮明的東漢墓室風格,棺室、槨堂、墓道深近30米,最寬處近11米,最高處2.8米,入內門框上鐫刻「鄧景達塚」四個漢隸大字,雄勁奔放。
林徽因被槨堂內的浮雕圖吸引住了,那些圖像有《車輦圖》、《牧馬圖》、《宴樂圖》、《荊軻刺秦王圖》等。墓道口外的門枋上,刻浮雕佛像一尊,結跏趺坐,頭為高肉髻,佩頂光,右手作降魔印,左手放膝上,執一襟帶狀物,身軀突出額枋,是我國早期佛教造像模式。林徽因和莫宗江很認真地臨摹著崖墓圖像,梁思成忙著拍攝照片,陳明達忙著測算數據,這是他們將來寫作《中國建築史》的第一手材料。
之後,他們取道大足,登古龍崗山,去考察摩崖造像。
古龍崗山又稱北山,唐末昌州刺史,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揮韋靖,於此建永昌寨。後於唐景福元年在這裏造像,經五代到南宋紹興年間,歷時250餘年建成。石刻分布在佛灣、白塔寺、營盤坡、觀音坡、佛耳岩等處。佛灣一處有二百六十四座龕窟,岩高7米,長500米,南段多晚唐和五代雕刻,北段多宋代雕刻。最使林徽因感嘆的是神車窟中的蟠龍「心神車」,正壁為佛,左淨寶瓶觀音,右多羅。左壁為文殊、玉印觀音、如意珠觀音。右壁為普賢、日月觀音、數珠手觀音。林徽因入迷的是那對稱的雕刻,是那樣嚴緊有條,渾然一體。八軀菩薩像豐腴圓潤,典雅大方,實在是石刻中的精華。
再看經變龕,人物生動活潑,瓊樓玉宇,山水樹木,飛禽走獸,雕刻得是那樣細緻真實。林徽因在石刻上竟然找到古代匠師的名字。
北山的摩崖造像,讓他們眼界大開,寶頂山以另一種魅力在吸引著他們。
寶頂山在大足縣城東北30裏,是善男信女朝拜進香的名山,素有「上朝峨嵋,下朝寶頂」之說。這天恰好是朝山的日子,山路上擁擠著一隊隊香客,虔誠的小腳老太太,拄著拐杖,吃力地在石板路上攀登著,也有坐滑竿上山的闊太太和嬌小姐,抬滑竿的後生們青布包頭,身穿蟠龍衫,下穿寬腳燈籠褲,瀟灑利索,竹滑竿在他們肩上悠悠顫動著,滑竿客們悠然自得地對著山歌。
前邊的人唱:天上星,打落台盤四個釘。
後邊的人應:四個台盤四個橫,四個橫頭四個釘。
前邊的人唱:天上星,打落台盤四個釘。
後邊的人應:四個門樓對大屋,四個台盤對大廳。
前邊的人唱:天上星,打落台盤四個釘。
後邊的人應:大船無腳行千裏,北鬥也行月也行。
前邊的人唱:天上星,打落台盤四個釘。
後邊的人應:七星原來伴北鬥,阿哥原來伴妹行。
對麵山坡上的滑竿客也興致勃勃地唱著:甘蔗過籬十二節,不知哪節是真糖。
這邊的滑竿客應和:甘蔗過籬十二節,中心一節是真糖。
對麵的滑竿客唱:樓上嬌娥十二個,不知哪個是真雙。
這邊的滑竿客應:樓上嬌娥十二個,中心一個是真雙。
林徽因入迷地聽著。梁思成說:「我們在綿陽考察的時候,滑竿客的對歌也很有趣。
比如要是路上有一堆牛糞,前邊的人就會唱『天上鳶子飛』,後邊的立刻回答,『地上牛屎堆』,後邊的人就知道小心的避開牛糞了。路上的石板如果活動了,前邊的人就會唱,『活搖活』,後邊的人就會應,『踩中莫踩角』。要是對麵走來一個姑娘,恰好這姑娘臉上有點麻子,前邊就唱,『左邊有枝花』,後邊的立刻接上,『有點麻子才把家』。「
劉敦楨接過來說:「要是厲害的姑娘,馬上就會還嘴說,『就是你的媽』。」
林徽因笑得直不起腰來。她說:「老梁,你怎麽不給我把這些記下來,滿可以編一本滑竿調了。」
寶頂山的摩崖造像,數以萬計,以大佛灣和小佛灣規模為最大。
大佛灣是一個幽深的馬蹄形山灣,長500米,崖壁陡峭,雕刻分布在東、南、北三麵,有30多幅巨型雕刻,最讓人讚嘆的是「六道輪迴」、「廣大寶樓閣」、「華岩三聖像」、「千手觀音像」、「九龍浴太子」、「十大明王像」等。
林徽因說:「這裏的造像與北山不同,都是很有趣的佛教故事,很有些人間煙火味。」
劉敦楨說:「這裏的石刻,大多數是密宗造像題材,反映了密宗勢力和在唐後期曾盛極一時的景象。」
在寶頂山聖壽寺西側,有著名的大寶樓閣,現存造像六百餘尊,遍布石壁四垣,中有小室,名毗盧庵,內外壁鐫刻唐柳本尊行化圖,以及地域變相圖,雄偉壯觀,前麵的方形石塔,共有3層,刻滿12部大藏經目錄。
大佛灣的南岩,有寶頂圓覺洞,為整石開鑿,洞頂上方開窗採光,洞頂泉水引人洞中,經壁間小溝流入龍口吐出,再注入暗溝流出洞外,泉聲叮咚,和諧悅耳,愈發增進了藝術境界,如詩如夢,為這莊嚴佛境平添了不少自然情趣。
他們在麻浩灣上岸,那裏有一座東漢崖墓,是他們的考察目標。這座崖墓有著鮮明的東漢墓室風格,棺室、槨堂、墓道深近30米,最寬處近11米,最高處2.8米,入內門框上鐫刻「鄧景達塚」四個漢隸大字,雄勁奔放。
林徽因被槨堂內的浮雕圖吸引住了,那些圖像有《車輦圖》、《牧馬圖》、《宴樂圖》、《荊軻刺秦王圖》等。墓道口外的門枋上,刻浮雕佛像一尊,結跏趺坐,頭為高肉髻,佩頂光,右手作降魔印,左手放膝上,執一襟帶狀物,身軀突出額枋,是我國早期佛教造像模式。林徽因和莫宗江很認真地臨摹著崖墓圖像,梁思成忙著拍攝照片,陳明達忙著測算數據,這是他們將來寫作《中國建築史》的第一手材料。
之後,他們取道大足,登古龍崗山,去考察摩崖造像。
古龍崗山又稱北山,唐末昌州刺史,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揮韋靖,於此建永昌寨。後於唐景福元年在這裏造像,經五代到南宋紹興年間,歷時250餘年建成。石刻分布在佛灣、白塔寺、營盤坡、觀音坡、佛耳岩等處。佛灣一處有二百六十四座龕窟,岩高7米,長500米,南段多晚唐和五代雕刻,北段多宋代雕刻。最使林徽因感嘆的是神車窟中的蟠龍「心神車」,正壁為佛,左淨寶瓶觀音,右多羅。左壁為文殊、玉印觀音、如意珠觀音。右壁為普賢、日月觀音、數珠手觀音。林徽因入迷的是那對稱的雕刻,是那樣嚴緊有條,渾然一體。八軀菩薩像豐腴圓潤,典雅大方,實在是石刻中的精華。
再看經變龕,人物生動活潑,瓊樓玉宇,山水樹木,飛禽走獸,雕刻得是那樣細緻真實。林徽因在石刻上竟然找到古代匠師的名字。
北山的摩崖造像,讓他們眼界大開,寶頂山以另一種魅力在吸引著他們。
寶頂山在大足縣城東北30裏,是善男信女朝拜進香的名山,素有「上朝峨嵋,下朝寶頂」之說。這天恰好是朝山的日子,山路上擁擠著一隊隊香客,虔誠的小腳老太太,拄著拐杖,吃力地在石板路上攀登著,也有坐滑竿上山的闊太太和嬌小姐,抬滑竿的後生們青布包頭,身穿蟠龍衫,下穿寬腳燈籠褲,瀟灑利索,竹滑竿在他們肩上悠悠顫動著,滑竿客們悠然自得地對著山歌。
前邊的人唱:天上星,打落台盤四個釘。
後邊的人應:四個台盤四個橫,四個橫頭四個釘。
前邊的人唱:天上星,打落台盤四個釘。
後邊的人應:四個門樓對大屋,四個台盤對大廳。
前邊的人唱:天上星,打落台盤四個釘。
後邊的人應:大船無腳行千裏,北鬥也行月也行。
前邊的人唱:天上星,打落台盤四個釘。
後邊的人應:七星原來伴北鬥,阿哥原來伴妹行。
對麵山坡上的滑竿客也興致勃勃地唱著:甘蔗過籬十二節,不知哪節是真糖。
這邊的滑竿客應和:甘蔗過籬十二節,中心一節是真糖。
對麵的滑竿客唱:樓上嬌娥十二個,不知哪個是真雙。
這邊的滑竿客應:樓上嬌娥十二個,中心一個是真雙。
林徽因入迷地聽著。梁思成說:「我們在綿陽考察的時候,滑竿客的對歌也很有趣。
比如要是路上有一堆牛糞,前邊的人就會唱『天上鳶子飛』,後邊的立刻回答,『地上牛屎堆』,後邊的人就知道小心的避開牛糞了。路上的石板如果活動了,前邊的人就會唱,『活搖活』,後邊的人就會應,『踩中莫踩角』。要是對麵走來一個姑娘,恰好這姑娘臉上有點麻子,前邊就唱,『左邊有枝花』,後邊的立刻接上,『有點麻子才把家』。「
劉敦楨接過來說:「要是厲害的姑娘,馬上就會還嘴說,『就是你的媽』。」
林徽因笑得直不起腰來。她說:「老梁,你怎麽不給我把這些記下來,滿可以編一本滑竿調了。」
寶頂山的摩崖造像,數以萬計,以大佛灣和小佛灣規模為最大。
大佛灣是一個幽深的馬蹄形山灣,長500米,崖壁陡峭,雕刻分布在東、南、北三麵,有30多幅巨型雕刻,最讓人讚嘆的是「六道輪迴」、「廣大寶樓閣」、「華岩三聖像」、「千手觀音像」、「九龍浴太子」、「十大明王像」等。
林徽因說:「這裏的造像與北山不同,都是很有趣的佛教故事,很有些人間煙火味。」
劉敦楨說:「這裏的石刻,大多數是密宗造像題材,反映了密宗勢力和在唐後期曾盛極一時的景象。」
在寶頂山聖壽寺西側,有著名的大寶樓閣,現存造像六百餘尊,遍布石壁四垣,中有小室,名毗盧庵,內外壁鐫刻唐柳本尊行化圖,以及地域變相圖,雄偉壯觀,前麵的方形石塔,共有3層,刻滿12部大藏經目錄。
大佛灣的南岩,有寶頂圓覺洞,為整石開鑿,洞頂上方開窗採光,洞頂泉水引人洞中,經壁間小溝流入龍口吐出,再注入暗溝流出洞外,泉聲叮咚,和諧悅耳,愈發增進了藝術境界,如詩如夢,為這莊嚴佛境平添了不少自然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