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初冬,中國營造學社西南小分隊在昆明恢復工作以後,為了便於利用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的圖書資料(此時梁思永在該所供職),也同史語所人川。林徽因一家和營造社同仁乘一輛卡車,經曲靖、六盤水,過敘永直下瀘州,在離宜賓六十華裏的南溪縣李莊鎮上壩村安營紮寨。
林徽因一家租用了兩間低矮的陋室,牆是竹篾抹了一層泥巴,大大的牆縫能爬進淒冷的月光,頂上的席棚年深日久,是老鼠經常出沒的地方,偶爾還有蛇猙獰地探出半個身子。床上的臭蟲成群結隊,吃水用水要到村邊水塘去挑,晚上隻能靠一兩盞菜油燈照明。
這裏生活條件非常艱苦,即使是兩華裏外的李莊鎮,也隻不過是個萬把人的鎮子,談不上什麽糧菜供應,生活條件比在昆明時更差了。林徽因不得不抽出大量的精力來操持家務,這是她最苦惱的一件事,每當大段大段時光在無聊的家務勞作中流逝,她便莫名其妙地想發火。可是家務又不得不做,她給費慰梅寫信訴說自己的苦衷:每當我做些家務活時,我總覺得太可惜了,覺得我是在冷落了一些素昧平生但更有意思、更為重要的人們。於是,我趕快幹完了手邊的活兒,以便去同他們「談心」。倘若家務活兒老幹不完,並且一樁樁地不斷添新的,我就會煩躁起來。所以我一向搞不好家務,因為我的心總一半在旁處,並且一路上在詛咒我幹著的活兒——然而我又很喜歡幹這種家務,有時還幹得格外出色。反之,每當我在認真寫著點什麽或從事這一類工作,同時意識到我在怠慢了家務,我就一點也不感到不安。老實說,我倒挺快活,覺得我很明智,覺得我是在做著一件更有意義的事。隻有當孩子們生了病或減輕體重時,我才難過起來。有時午夜捫心自問,又覺得對他們不公道。
林徽因希望平淡的生活有些色彩,兩間簡陋的房子,總是收拾得井井有條,窗戶是用粉白連史紙糊過的,窗台上的玻璃瓶裏,經常插著她從田野裏采來的鮮花。
這裏的小屋也吸引了上壩村的鄉親,林徽因性格爽朗,大家都喜歡與她接觸,閑暇時便聚在這裏擺龍門陣。來得最多的還是姑娘和年輕媳婦,有什麽悄悄話總願意和她講。"奇+---書-----網-qisuu"
哪一個姑娘出嫁辦嫁妝,都找上門來請她出主意。誰家媳婦生了娃娃,總也忘不了給她送上幾個紅雞蛋報喜。
漸漸地,林徽因喜歡上了這個小村。她喜歡村外的竹林,繞村的池塘,山坡上的桔樹,更喜歡開著大片金黃色油菜花的田野。
鄉居的日子,總是給她添些意外的歡樂。
安頓下來之後,林徽因、梁思成等人又開始了緊張的考察工作。
離南溪縣不遠的興文,有建武僰人懸棺集中區,因此成為他們考察的第一個目標。
他們從曹雲鄧家河放舟而下,舉目可以望到蘇麻灣崖上的僰人懸棺。懸棺在100多米的高處,約有五十多具,形若長匣,有兩棺並列或兩三棺重疊,懸之於木樁上,也有的將棺鑲嵌在長方形崖穴內,周圍是奇山怪石,千姿百態。
僰人是個古老的民族,春秋前後居住在以僰道為中心的川南及滇東一帶。楚僰是古縣名,漢代治所,在今四川宜賓西南安邊鎮。僰人是個強悍的民族,他們有過自己的黃金時代,創造了自己的燦爛文化,但是他們似乎是在歷史的一場夢境裏神秘地消失了,從此無影無蹤,隻留下這崖壁上的懸棺,也把一個千古之謎懸掛在這峭壁上,讓後來者去詮譯,去猜度,他們像瑪雅人一樣,消失在自己的輝煌中,好似來自另外一個星球。
大家讚嘆不已。
莫宗江說:「古代缺乏吊裝設備,這幾百斤重的棺木,是怎麽弄上去的?」
陳明達說:「可能是從崖頂上用繩索懸吊下來的。」
梁思成說:「那需要非常嚴密的幾何計算,而且幾百斤重的棺木怎麽能弄到崖頂上去呢?」
劉敦楨說:「我認為可以用聯樁鋪道的辦法,用棧道將棺木送到崖頂上去。」
陳明達說:「我覺得是在靠地麵處,搭上木梯,然後登梯送棺。」
大家各持一見,討論得很是熱烈。
劉敦楨說:「還是聽聽徽因的看法吧。」
「我想的不是棺材如何懸上去的。」林徽因說,「這個謎大概隻有僰人能夠解釋,在這裏我看到的是人類早期文化和藝術的另一番天地,一個強悍的民族消失了,除了崖壁上的懸棺,他們沒有留下任何文化藝術形象的信息,歷史的朦朧才顯出了它神奇的魅力。」
遠處傳來幾聲悽厲的猿啼。
林徽因仰望崖壁,她的心被深深激動著。那個遠去的民族,把死亡的旗幟高高懸掛在這裏,讓他的靈魂呼嘯飛揚,如同江濤擊打天空和岩石,生命的一切奧秘已無須破譯,時間終究會同石頭一起風化,人生是走向久遠的一個過程,禮讚生命的人,才會把死亡當作慶典。他們沒有刻下顯赫的碑文,沒有留下盪氣迴腸的號子,沒有留下折戟沉沙的故事,這些都算不得什麽,隻要他們的靈魂永遠貼在這故國的山崖,隻要他們在這裏守護著一個遙遠的夢境,這就足夠了。
這就是生命的一切。
他們沿岷江逆流而上,峽區河道蜿蜒,江水碧藍,兩岸風光綺麗,雄壯的川江號子,激起一天水浪。「嘿左,嘿左」,「嘿左,嘿左」,青銅般的號子聲在崖壁上盪出四麵八方的回聲。船隻過往,水手淨一色包頭赤臂,裸露著黝黑的脊樑。
林徽因一家租用了兩間低矮的陋室,牆是竹篾抹了一層泥巴,大大的牆縫能爬進淒冷的月光,頂上的席棚年深日久,是老鼠經常出沒的地方,偶爾還有蛇猙獰地探出半個身子。床上的臭蟲成群結隊,吃水用水要到村邊水塘去挑,晚上隻能靠一兩盞菜油燈照明。
這裏生活條件非常艱苦,即使是兩華裏外的李莊鎮,也隻不過是個萬把人的鎮子,談不上什麽糧菜供應,生活條件比在昆明時更差了。林徽因不得不抽出大量的精力來操持家務,這是她最苦惱的一件事,每當大段大段時光在無聊的家務勞作中流逝,她便莫名其妙地想發火。可是家務又不得不做,她給費慰梅寫信訴說自己的苦衷:每當我做些家務活時,我總覺得太可惜了,覺得我是在冷落了一些素昧平生但更有意思、更為重要的人們。於是,我趕快幹完了手邊的活兒,以便去同他們「談心」。倘若家務活兒老幹不完,並且一樁樁地不斷添新的,我就會煩躁起來。所以我一向搞不好家務,因為我的心總一半在旁處,並且一路上在詛咒我幹著的活兒——然而我又很喜歡幹這種家務,有時還幹得格外出色。反之,每當我在認真寫著點什麽或從事這一類工作,同時意識到我在怠慢了家務,我就一點也不感到不安。老實說,我倒挺快活,覺得我很明智,覺得我是在做著一件更有意義的事。隻有當孩子們生了病或減輕體重時,我才難過起來。有時午夜捫心自問,又覺得對他們不公道。
林徽因希望平淡的生活有些色彩,兩間簡陋的房子,總是收拾得井井有條,窗戶是用粉白連史紙糊過的,窗台上的玻璃瓶裏,經常插著她從田野裏采來的鮮花。
這裏的小屋也吸引了上壩村的鄉親,林徽因性格爽朗,大家都喜歡與她接觸,閑暇時便聚在這裏擺龍門陣。來得最多的還是姑娘和年輕媳婦,有什麽悄悄話總願意和她講。"奇+---書-----網-qisuu"
哪一個姑娘出嫁辦嫁妝,都找上門來請她出主意。誰家媳婦生了娃娃,總也忘不了給她送上幾個紅雞蛋報喜。
漸漸地,林徽因喜歡上了這個小村。她喜歡村外的竹林,繞村的池塘,山坡上的桔樹,更喜歡開著大片金黃色油菜花的田野。
鄉居的日子,總是給她添些意外的歡樂。
安頓下來之後,林徽因、梁思成等人又開始了緊張的考察工作。
離南溪縣不遠的興文,有建武僰人懸棺集中區,因此成為他們考察的第一個目標。
他們從曹雲鄧家河放舟而下,舉目可以望到蘇麻灣崖上的僰人懸棺。懸棺在100多米的高處,約有五十多具,形若長匣,有兩棺並列或兩三棺重疊,懸之於木樁上,也有的將棺鑲嵌在長方形崖穴內,周圍是奇山怪石,千姿百態。
僰人是個古老的民族,春秋前後居住在以僰道為中心的川南及滇東一帶。楚僰是古縣名,漢代治所,在今四川宜賓西南安邊鎮。僰人是個強悍的民族,他們有過自己的黃金時代,創造了自己的燦爛文化,但是他們似乎是在歷史的一場夢境裏神秘地消失了,從此無影無蹤,隻留下這崖壁上的懸棺,也把一個千古之謎懸掛在這峭壁上,讓後來者去詮譯,去猜度,他們像瑪雅人一樣,消失在自己的輝煌中,好似來自另外一個星球。
大家讚嘆不已。
莫宗江說:「古代缺乏吊裝設備,這幾百斤重的棺木,是怎麽弄上去的?」
陳明達說:「可能是從崖頂上用繩索懸吊下來的。」
梁思成說:「那需要非常嚴密的幾何計算,而且幾百斤重的棺木怎麽能弄到崖頂上去呢?」
劉敦楨說:「我認為可以用聯樁鋪道的辦法,用棧道將棺木送到崖頂上去。」
陳明達說:「我覺得是在靠地麵處,搭上木梯,然後登梯送棺。」
大家各持一見,討論得很是熱烈。
劉敦楨說:「還是聽聽徽因的看法吧。」
「我想的不是棺材如何懸上去的。」林徽因說,「這個謎大概隻有僰人能夠解釋,在這裏我看到的是人類早期文化和藝術的另一番天地,一個強悍的民族消失了,除了崖壁上的懸棺,他們沒有留下任何文化藝術形象的信息,歷史的朦朧才顯出了它神奇的魅力。」
遠處傳來幾聲悽厲的猿啼。
林徽因仰望崖壁,她的心被深深激動著。那個遠去的民族,把死亡的旗幟高高懸掛在這裏,讓他的靈魂呼嘯飛揚,如同江濤擊打天空和岩石,生命的一切奧秘已無須破譯,時間終究會同石頭一起風化,人生是走向久遠的一個過程,禮讚生命的人,才會把死亡當作慶典。他們沒有刻下顯赫的碑文,沒有留下盪氣迴腸的號子,沒有留下折戟沉沙的故事,這些都算不得什麽,隻要他們的靈魂永遠貼在這故國的山崖,隻要他們在這裏守護著一個遙遠的夢境,這就足夠了。
這就是生命的一切。
他們沿岷江逆流而上,峽區河道蜿蜒,江水碧藍,兩岸風光綺麗,雄壯的川江號子,激起一天水浪。「嘿左,嘿左」,「嘿左,嘿左」,青銅般的號子聲在崖壁上盪出四麵八方的回聲。船隻過往,水手淨一色包頭赤臂,裸露著黝黑的脊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