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對刻在塔壁上的《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十善業道經要略》,發生了濃厚的興趣,扶著眼鏡貼近碑刻細細鑑賞。林徽因在塔外打開了速寫簿,描畫著巍峨的塔影,這種經過巧妙補綴後的殘缺美,令她震撼。她感悟到美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殘缺與完整,寬博與窄狹,在某種意義上,達到了另一種完美,這種完美,是需要人的心靈去補充,去領悟的。
離開開封,他們抵濟南與他們的學生麥儼增會合,驅車東進到歷城、章丘、臨淄、益都、濰縣,又回濟南再南下長清、泰安、慈陽、濟寧、鄒縣、膝縣等十一個縣,考察神通寺四門塔、辟支塔、慧宗塔、法定塔、興隆寺磚塔、鐵塔寺鐵塔、法興寺宋塔、龍泉寺明塔,岱廟、縣文廟、寺殿等古建築。
山東之行不僅積累了第一手珍貴的建築資料,也啟發了林徽因的藝術靈感。她一路走,一路寫詩,許多佳作成為後人傳誦的名篇,《山中》一首詩寫道:紫色山頭抱住紅葉,將自己影射在山前,人在小石橋上走過,渺小的追一點子想念。
高峰外雲在深藍天裏鑲白銀色的光轉,用不著橋下黃葉,人在泉邊,才記起夏天!
也不因一個人孤獨的走路,路更蜿蜒,短白牆房舍像畫,仍畫在山坳另一麵,隻這丹紅集葉替代人記憶失落的層翠,深淺團抱這同一個山頭,惆悵如薄層煙。
山中斜長條青影,如今紅蘿亂在四麵,百萬落葉火焰在尋覓山石荊草邊,當時黃月下共坐天真的青年人情話,相信那三兩句長短,星子般仍掛秋風裏不變。
這首詩,淋漓盡致地寫出了一個行路人置身於自在自然的感覺,心境與山景,完美和諧,迥出塵表,令人一唱三嘆。
她的《黃昏過泰山》,則表達了另一種情愫:記得那天心同一條長河,讓黃昏來臨,月一片掛在胸襟。
如同這青黛山,今天,心是孤傲的屏障一麵;蔥鬱,不忘卻晚霞,蒼莽,卻聽腳下風起,來了夜——她心的孤傲的屏障,在山的懷抱中為之一開,胸襟掛一片月光,全部的感覺便溶人了這橙色的蒼茫。
最使林徽因傾心的是她同梁思成陝西之行,在此之前,梁思成曾與黃宗江、麥儼增等先期對陝西的古建築進行過考察,此次行程是應顧祝同之邀,到西安作小雁塔的維修計劃。
西安的大小雁塔,讓林徽因切實感受到了中國古塔建築那種獨特的美的韻律。
座落在西安市南慈恩寺之內的大雁塔是一座多層樓閣式青磚塔,關於這個塔有一個迷人的傳說。
當地百姓說,曾有群雁飛過慈恩寺,領頭的雁突然墜落地上,眾僧大為驚愕,以為菩薩顯靈,遂在大雁墜落處建了一座高塔,把死雁埋在塔下,故名雁塔。
這座古塔建於唐永徽三年,玄類為保護由印度帶回的經典,唐高宗出資在寺的西院建造此塔,初建時磚身土心,平麵方形,為5層,唐長安年間,用青磚改建成7層,qisuu奇可由塔內攀登頂層,唐大曆年間又改建為10層。
林徽因和梁思成被塔門精美的線刻佛像迷住了,西麵石門楣的「阿彌陀佛說法圖」,傳說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作品,圖中的佛殿筆筆都是按著比例刻畫,屋脊上的獸吻、飛簷、風鈴、鬥拱、柱基、石階等,都表現得清清楚楚,將唐代建築特色全部展示了出來。林徽因說:「如果將來有人搞一個摹本,唐代的營造法式,就有一個大致輪廓了。」
小雁塔在西安市南郊,建於唐中宗景龍年間,是為收藏經書而建,因比大雁塔小,故名小雁塔。
最使林徽因稱奇的,是小雁塔三次離合的奇蹟:明成化末年地震時,塔從頂到底中間斷裂一尺多寬的縫隙,明澈如開了一道「通窗」,但正德末年地震,將塔中裂縫自行彌合,天衣無縫,人皆稱奇。第二次是明嘉靖乙卯地震,塔身又被裂開,癸亥地震,又複合無痕。第三次是清康熙辛未,塔又震裂,辛醜地震中又自行複合,這真是一件令人難以解釋的奇事。
小雁塔三次震裂三次複合的現象,給了林徽因、梁思成更多的啟發,為他們製定修復小雁塔的計劃,提供了歷史的依據。
而林徽因卻更多地看到了中國塔文化的意義,那不僅是一份壯美,一種力量,更是一種人文精神,一種民族風骨,它的文化內涵,象徵著真、善、美的人格,既體現了佛家的「無常」、「無我」、「寂靜」的真諦,又展現了一個民族創造的超凡人聖的人生終極價值。
在此期間,林徽因、梁思成還北去耀縣,考察了藥王廟,按照原來的設想,還要西行去敦煌考察莫高窟,但因時局緊張,此行未果,成為他們的終身遺憾。
然而這次西安之行,卻又一次為林徽因「建築意」的理論建構注入了靈動的內涵。
神奇的發現
五百裏鍾聲撞不醒一個泱泱佛國的長夢。
那一脈雲橫九派的蒼茫,那一脈煙籠霧鎖的蓊鬱,那一脈鬆風丹霞的靈秀,浮沉在五百裏五台清幽的鼻鼾聲中。
五百裏伽藍盛景,五百裏文殊道場,五百裏佛剎棋布,鍾一聲,磐一聲,無盡的叢林顯得異常淡泊。
東台望海峰,西台掛月峰,南台錦秀峰,北台葉鬥峰,中台翠煙峰,五峰競秀,萬綠叢中,不時閃出一座座寺院琉瓦的飛簷,在陽光下金碧輝煌。塔的群落中,舍利塔凝脂砌玉,超凡脫俗,托舉起一種神秘的力量。這是命運與日月星光同存於世的意興,讓靈魂逾越更為高峻的峰嶺。
離開開封,他們抵濟南與他們的學生麥儼增會合,驅車東進到歷城、章丘、臨淄、益都、濰縣,又回濟南再南下長清、泰安、慈陽、濟寧、鄒縣、膝縣等十一個縣,考察神通寺四門塔、辟支塔、慧宗塔、法定塔、興隆寺磚塔、鐵塔寺鐵塔、法興寺宋塔、龍泉寺明塔,岱廟、縣文廟、寺殿等古建築。
山東之行不僅積累了第一手珍貴的建築資料,也啟發了林徽因的藝術靈感。她一路走,一路寫詩,許多佳作成為後人傳誦的名篇,《山中》一首詩寫道:紫色山頭抱住紅葉,將自己影射在山前,人在小石橋上走過,渺小的追一點子想念。
高峰外雲在深藍天裏鑲白銀色的光轉,用不著橋下黃葉,人在泉邊,才記起夏天!
也不因一個人孤獨的走路,路更蜿蜒,短白牆房舍像畫,仍畫在山坳另一麵,隻這丹紅集葉替代人記憶失落的層翠,深淺團抱這同一個山頭,惆悵如薄層煙。
山中斜長條青影,如今紅蘿亂在四麵,百萬落葉火焰在尋覓山石荊草邊,當時黃月下共坐天真的青年人情話,相信那三兩句長短,星子般仍掛秋風裏不變。
這首詩,淋漓盡致地寫出了一個行路人置身於自在自然的感覺,心境與山景,完美和諧,迥出塵表,令人一唱三嘆。
她的《黃昏過泰山》,則表達了另一種情愫:記得那天心同一條長河,讓黃昏來臨,月一片掛在胸襟。
如同這青黛山,今天,心是孤傲的屏障一麵;蔥鬱,不忘卻晚霞,蒼莽,卻聽腳下風起,來了夜——她心的孤傲的屏障,在山的懷抱中為之一開,胸襟掛一片月光,全部的感覺便溶人了這橙色的蒼茫。
最使林徽因傾心的是她同梁思成陝西之行,在此之前,梁思成曾與黃宗江、麥儼增等先期對陝西的古建築進行過考察,此次行程是應顧祝同之邀,到西安作小雁塔的維修計劃。
西安的大小雁塔,讓林徽因切實感受到了中國古塔建築那種獨特的美的韻律。
座落在西安市南慈恩寺之內的大雁塔是一座多層樓閣式青磚塔,關於這個塔有一個迷人的傳說。
當地百姓說,曾有群雁飛過慈恩寺,領頭的雁突然墜落地上,眾僧大為驚愕,以為菩薩顯靈,遂在大雁墜落處建了一座高塔,把死雁埋在塔下,故名雁塔。
這座古塔建於唐永徽三年,玄類為保護由印度帶回的經典,唐高宗出資在寺的西院建造此塔,初建時磚身土心,平麵方形,為5層,唐長安年間,用青磚改建成7層,qisuu奇可由塔內攀登頂層,唐大曆年間又改建為10層。
林徽因和梁思成被塔門精美的線刻佛像迷住了,西麵石門楣的「阿彌陀佛說法圖」,傳說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作品,圖中的佛殿筆筆都是按著比例刻畫,屋脊上的獸吻、飛簷、風鈴、鬥拱、柱基、石階等,都表現得清清楚楚,將唐代建築特色全部展示了出來。林徽因說:「如果將來有人搞一個摹本,唐代的營造法式,就有一個大致輪廓了。」
小雁塔在西安市南郊,建於唐中宗景龍年間,是為收藏經書而建,因比大雁塔小,故名小雁塔。
最使林徽因稱奇的,是小雁塔三次離合的奇蹟:明成化末年地震時,塔從頂到底中間斷裂一尺多寬的縫隙,明澈如開了一道「通窗」,但正德末年地震,將塔中裂縫自行彌合,天衣無縫,人皆稱奇。第二次是明嘉靖乙卯地震,塔身又被裂開,癸亥地震,又複合無痕。第三次是清康熙辛未,塔又震裂,辛醜地震中又自行複合,這真是一件令人難以解釋的奇事。
小雁塔三次震裂三次複合的現象,給了林徽因、梁思成更多的啟發,為他們製定修復小雁塔的計劃,提供了歷史的依據。
而林徽因卻更多地看到了中國塔文化的意義,那不僅是一份壯美,一種力量,更是一種人文精神,一種民族風骨,它的文化內涵,象徵著真、善、美的人格,既體現了佛家的「無常」、「無我」、「寂靜」的真諦,又展現了一個民族創造的超凡人聖的人生終極價值。
在此期間,林徽因、梁思成還北去耀縣,考察了藥王廟,按照原來的設想,還要西行去敦煌考察莫高窟,但因時局緊張,此行未果,成為他們的終身遺憾。
然而這次西安之行,卻又一次為林徽因「建築意」的理論建構注入了靈動的內涵。
神奇的發現
五百裏鍾聲撞不醒一個泱泱佛國的長夢。
那一脈雲橫九派的蒼茫,那一脈煙籠霧鎖的蓊鬱,那一脈鬆風丹霞的靈秀,浮沉在五百裏五台清幽的鼻鼾聲中。
五百裏伽藍盛景,五百裏文殊道場,五百裏佛剎棋布,鍾一聲,磐一聲,無盡的叢林顯得異常淡泊。
東台望海峰,西台掛月峰,南台錦秀峰,北台葉鬥峰,中台翠煙峰,五峰競秀,萬綠叢中,不時閃出一座座寺院琉瓦的飛簷,在陽光下金碧輝煌。塔的群落中,舍利塔凝脂砌玉,超凡脫俗,托舉起一種神秘的力量。這是命運與日月星光同存於世的意興,讓靈魂逾越更為高峻的峰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