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寺獨立黃昏。古木參天,掩映著巍峨的殿閣,山門深深,幽閉著青燈佛卷,墓塔林留駐晚照,迎迓著篳路藍縷的造訪者。


    在此之前,林徽因、梁思成前往太原途中,在經過榆次時,曾有過一次令他們狂喜的發現。事後大家說,那場發現純屬天意,林徽因冒然從車廂裏探出頭來,那座小殿的飛簷正好撲人她的視線,它別具一格的營造法式,讓林徽因立刻覺得這是一座有不同尋常價值的建築,那座小殿堂便是永壽寺的雨花宮。通過考察,果然證明了這點,雨花宮的結構,是用最簡略的辦法,節省不必要的構材,同時在處理各種構材時,產生出純結構的美,而沒有特加任何裝飾。這座建於大宋祥符元年的殿堂,也是唐宋間木構建築過渡形式的重要實例。


    林徽因、梁思成、莫宗江、紀玉堂四人一大早騎毛驢上山,在崎嶇的山崖小道上,走走停停,上上下下,找了一天,才看到了那一角探身鬆牆之外的飛簷。


    「沒錯,就是它!」林徽因興奮地叫起來。


    那座寺廟在佛光山腰,因山勢而建,坐東向西,三麵環山,寺內建築高低錯落,主從有致,因年久失修,雕樑畫棟的油彩剝落,好像一群蓬首垢麵的阿羅漢疲憊地歇息在山坡上。


    林徽因和梁思成曾讀過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圖錄》,那上麵記載了五台山的佛光寺,然後他們又從北平圖書館《古清涼誌》、《高僧傳》、《佛祖統計》、《法苑珠林》等史料中,查閱了有關佛光寺的記載。這座寺院創建於北魏時期,是五台山頗負盛名的大寺之一。唐武宗「會昌滅法時,佛光寺被毀,12年後,逃亡在外的該寺僧人願誠法師募資重建」。


    他們輕叩山門,開門的是一位70多歲的老僧人。聽他們講了來意,老人很高興,便趁天未黑盡,帶他們去看大雄寶殿前麵的石經幢。林徽因打開手電,拂去石碑上的浮塵,依稀讀出「女弟佛殿主寧公遇」,「大中十一年十月四日」斷斷續續幾行文字。她脫口叫起來:「思成、小莫、小紀,你們快來看,這塊碑上寫的就是公元857年,到現在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


    梁思成也興奮地說:「看這大殿的輪廓、比例,唐代以後的建築是不會有的,這下我們沒有白來,抱上大金娃娃了。」


    老僧人說:「前些年,這座寺院還沒有破敗到這個樣子。如今願誠大師的塔也倒了,寺廟也敗了,這裏就有我和一個啞巴徒弟續著香火。」


    第二天,他們開始了全麵考察。寺廟的建築,東殿是唐代的,文殊殿是金代的,還有天王殿、伽藍殿、萬善堂、香風花雨樓,尚不可知建築年代。


    東大殿橫列七楹,縱深四間,單簷廡殿頂,質樸剛健中,益顯古色蒼勁。層層鬥拱承托的梁架和屋簷,鬥拱翻飛,翼出深遠,仿佛是大鵬展翅欲飛。殿頂用板瓦仰俯鋪蓋,脊獸全為黃綠色的琉璃藝術品,一對高大的琉璃鴟吻屹立在殿頂的正脊兩端,令殿宇更加壯麗勁健。


    為了弄清大殿準確的建築年代,他們爬上了頂板,殿宇建造的年月按常規多寫在脊檀上。頂板上光線很暗,他們從簷下的空隙往裏爬,踩著幾寸厚的浮土,小啞巴徒弟為他們打著手電照明,他見林徽因爬在最前頭,而且手腳輕快,連連豎起大拇指,驚奇地叫著。屋樑上棲著大群大群的黑編蝠,手電光一照,呼呼啦啦驚飛起來,直往人身上撞。


    拍照的時候,鎂光燈一閃,蝙蝠更像沒頭的蒼蠅,把屋頂上的塵土飛揚開來,讓他們睜不開眼睛。


    第一天考察,他們就有了很豐碩的收穫。


    東大殿內,保存著唐代和明代的500多尊彩色泥塑,大殿正中大佛壇,有30尊彩色泥塑,是與大殿同期的作品,壇上的塑像,有釋迦牟尼佛坐像、彌勒佛半跏像、阿彌陀佛坐像,也都有3米高;壇上蹲踞的是供養人,手上捧著盤碗,內盛淨果。這些彩塑,塑工精細,身體比例恰當,線條流暢,麵容豐滿,顯然是佛教極盛時期的藝術成就。


    馬不停蹄地考察了幾天,有遠視眼的林徽因,突然發現大殿的梁下,隱約有墨跡,好像是題字,大殿有9米多高,樑上浮了一層土,字跡看不清楚,便委託老僧去村裏找人幫忙。這一帶人煙稀少,老僧和啞巴徒弟去了一整天,才找來兩個老漢,七手八腳地又忙了一天,才搭起一個架子,林徽因第一個爬了上去,樑上的積土年深日久,拂之不去,她招呼梁思成把被單撕了,浸了水遞上去,擦拭了一下,字跡顯了出來,然而水一幹,字跡又不復見,如此折騰了三天,才算把梁下的題字辨認清楚:「功德主故右軍尉王」,字體宛然唐風。這行字表明佛光寺建於唐大中十一年,印證了碑文記載的年代。


    在當中第三梁,又發現了「助造佛殿澤州功曹參軍張公長」字樣,大家一鼓作氣,山間南梁下的字跡也終於辨認出來:「敕河東節度觀察處置等使檢校部工尚書兼禦史大夫鄭。」


    林徽因說:「這個功德主可能是個宦官吧。唐貞元以來,置神策軍護軍中尉,由宦官充任,時號兩軍中尉。此後中尉就掌了天下大權。甚至連皇帝的廢立,也由他說了算,這是個顯赫的角色啊。」


    這個發現,把大家樂壞了。他們又唱又跳,連老僧和啞巴徒弟也受了感染。


    佛光寺的中庭,左為觀音殿,右為文殊殿,分峙南北,文殊殿麵闊七楹,進深四架,單簷懸山頂。殿宇的前後簷補間的鬥拱施以龐大斜拱。簷下補間作斜拱,很寬大,結構精巧,形製特殊,猶如怒放的花朵。他們考證出大殿在建造時,使用了「減柱法」,大殿前後兩槽均使用有長跨三間的大內額,後槽在內額與內額之間用斜材傳遞負荷,構成了近似「人字柁架」的屋架。殿頂正脊中央裝飾有琉璃寶剎,色澤渾厚,形製秀麗,他們考證出,這是遼、金時代的建築特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林徽因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林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林杉並收藏林徽因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