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洞窟的美畢竟是遮掩不住的,進了古陽洞,林徽因的情緒立刻好了起來,這座最早開鑿而又規模最大的洞窟,進深差不多有十三、四米,高有十幾米,中間的高大雕像約有五、六米,奇怪的是主尊兩旁的雕像是菩薩,而主尊卻是道家天尊的形象,大家不由得高聲稱奇,劉敦楨說:「這並不奇怪,這主尊像原本就是釋迦牟尼佛,你們看,他旁邊立的這二位,一位是文殊,另一位便是普賢,肯定是釋迦牟尼的麵部被風化掉了,後來讓人補上去的,移花接木,用道家的天尊取代了佛祖。」


    梁思成湊近看了看說:「這肯定是清末補上去的,門戶之爭何至於此!」


    林徽因卻被這座大洞窟的藝術建構迷住了,這座洞窟完全利用天然石洞修鑿而成,窟平麵近似馬蹄形,主佛兩壁是排列有序的開鑿的佛龕,在兩個佛龕之間及上方又加鑿無數小龕,佛像近千座,整個窟內壁麵琳琅滿目,富麗堂皇。


    林徽因看得入了迷,她把畫板架在膝蓋上,入神地臨摹著,不停地說:「太美了,真是奇蹟。」


    劉敦楨笑問:「徽因,又寫詩了?」


    林徽因說:「這首詩1500多年以前就寫在這裏了。石頭的詩篇是不會風化的。」


    陳明達和趙正之拍手叫道:「這才是最好的詩呢!」


    林徽因兀自指著雕像讓大家看:「你們來看一下,這就叫『秀骨清像』、」褒衣博帶『,這和南朝的畫風太接近了,老夫子,你來看一看,這衣紋,這線條,像不像顧愷之的畫?「


    劉敦楨湊過來仔細看了看說:「嗯,是有《洛神賦圖》的韻味,徽因,你真是好眼力,其實顧愷之不但畫畫得好,他更善長雕塑佛像,可惜這一點不為世人所知。他雕塑的佛像很多像他的朋友戴逵的手法,麵容清臒,兩肩削窄,是真正的『秀骨清像』,這也是被東晉、南朝共同體認的藝術風格。南朝的貴族,平日講究漂亮的容貌,塗脂抹粉,穿著寬大的衣服,結著寬帶子,戴著高帽子,出則乘車,人則扶侍,整天飲酒賦詩,吃藥學仙,揮麈談玄,坐而論道,裝出一副神仙的樣子,膚柔骨脆,不堪行步,這種流風相仿相習,便成了『秀骨清像』一派風格的社會基礎。」


    林徽因笑道:「大家聽好,老夫子又給我們上課了。」


    劉敦楨忙抱拳拱手,連稱:「慚愧!慚愧!」


    林徽因說:「別忙著打拱,接著講,挺好的。」


    劉敦楨笑道:「要講雕塑風格,可就輪到徽因你給我們上課了。」


    林徽因說:「上課倒不敢,不過有些想法還要跟老夫子探討。我覺得龍門石窟造像所體現出的這種藝術風格,和北魏孝文帝所推行的漢化改革的政治主張有關,北魏遷都洛陽後,中原漢族『褒衣博帶』式服飾,風行北方,南朝的思想和藝術傳入北方,給佛教藝術的發展造成了新的條件,你看這些佛像所表現的『秀骨清像』式的瘦削形體,衣帶寬大的『褒衣博帶』式的服飾,雍容安祥,表情溫和,瀟灑飄逸,完全代替了北魏前期麵相豐圓、肢體肥壯、神態溫靜的風格,這種造像藝術風格和服飾的變化,顯然是孝文帝實行漢化政策、借鑑東晉南朝和中原漢文化的結果。」


    劉敦楨擊掌讚嘆:「精彩!精彩!北魏造像藝術的後期變革,算讓你講活了,因為有對雲岡石窟的研究,你才有這樣精闢的見解,這次考察回去,你一定要好好寫篇論文。」


    聽林徽因這麽一說,大家再看石窟裏的造像,果真風格朗然,不僅佛像體態扁平修長,麵像清臒秀美,眉目疏朗,頦尖唇薄,脖脛細長,兩肩削窄,就連那壁上浮雕的飛天,也一樣是修長飄逸,上著短襦,長裙曳地,窈窕輕倩之姿,洋溢於形象之外,「褒衣博帶」和「秀骨清像」的風格,達到了完美的統一。


    梁思成和陳明達的照相機不停地閃動著快門,大家的本子上密密麻麻記滿了考察資料,整整四天的考察,他們踏遍了龍門石窟的群落。


    結束了龍門石窟之行,林徽因、梁思成又進入一層新的境界,他們轉道7大古都之一的開封,作中國古塔的考察。


    首先闖入他們視線的,是開封憂祐國寺的鐵塔,這也是他們考察的第一個目標。這座塔建於北宋皇祐元年,琉璃磚結構,平麵8角,13層,高近60米,外壁鑲嵌褐色琉璃瓦,酷似生鐵澆鑄,故稱鐵塔。


    林徽因、梁思成來到這裏時,塔基因黃河泛濫已淹沒於地下,他們是第一次走近這座號稱「天下第一塔」的古塔,撫摸著塔身在褐色琉璃瓦上浮雕的飛天、降龍、麒麟、菩薩、力士、獅子等圖像,林徽因讚不絕口,連稱「真是絕代佳作!」


    通過底層淹沒了一半的圭形門洞進入的塔身,沿著磚砌蹬道,攀援168級台階則達塔頂,遠眺行人如蟻,縱目北方,但見黃河橫空如出天半,果然就有了「黃河之水天上來」的那一份感慨。遠處的帆影,星星點點,明明滅滅,隱隱現現,中原大地宛如一幅蒼茫的圖畫。


    從塔頂下來,再仰望寶塔的飛簷抖拱,寶瓶式的銅塔剎,造型宏偉挺拔,如青天巨柱,平生出一種倚天抽劍的豪氣。


    天清寺的繁塔,讓他們領悟了另一種美與力的永恆,這座開封東南的古塔,始建於宋太祖開寶年間,至淳化元年方才竣工,雖然現在已成為殘塔,但因明代在殘留的3層塔身上加建7層小塔,反而有了十分獨特的風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林徽因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林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林杉並收藏林徽因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