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天起,林徽因覺得她的生命裏多了一份承諾,這承諾會燭照她的每一分鍾。
這是精神的責任。
來今雨軒
「來今雨軒」坐落在中央公園西南隅,是北平著名的茶軒。
正廳五間,四麵出廊,一座很別致的上下兩層小樓,左右環以假山,怪石嶙峋,幾株古柏,數杆修篁,一架石橋,構成了鬆風明月的意境。
大廳門楣上,「來今雨軒」的匾額是北洋政府大總統徐世昌的手筆。兩旁金字楹聯:「三篇陸羽經,七度盧仝碗」。
「來今雨軒」出自大詩人杜甫一首詩的題序。杜子美一度被唐玄宗賞識,很有做大官的希望,人們爭先恐後地與他交往,一時間門庭若市,後來杜甫做官的消息沉寂了,人們就不再和他來往了。杜甫當時閑居長安,貧病交加,又門可羅雀,隻有一個姓魏的朋友冒雨去看他,杜甫很有感慨,便寫了一首詩,抒發了對人世滄桑的情懷。詩序中寫道:「秋,杜子臥病長安旅次,多雨生魚,青苔及榻,常時車馬之客,舊雨常來今雨不來。」
那首詩很少讓人記住,序卻廣為流傳。爾後辛棄疾在一首詞中寫到:「舊雨常來,今雨不來,佳人堰蹇誰留?」
這裏環境清靜幽雅,因此被北平的文化人選作聚會的好去處。徐誌摩生前也是這裏的常客。
1936年9月,在上海籌辦《大公報》滬版的蕭幹回到北平,為了紀念《大公報。文藝副刊》接辦十周年,舉辦了全國性文藝作品徵文,請一些在文壇享有盛名的作家擔任評委,有時聖陶、巴金、楊振聲、朱自清、朱光潛、靳以、李健吾、林徽因、沈從文、淩叔華。這些評委主要是京滬兩地的作家,平時靠蕭幹寫信協調意見。
此時,林徽因選編的《大公報文藝叢刊小說選》,到了最後審定階段。這部小說選,是林徽因受蕭幹之託編輯的。蕭幹到《大公報》之後,林徽因一直是他的熱情支持者,每個月蕭幹回到北平,總要在「來今雨軒」舉行茶會,邀來一二十個朋友,一邊聊天,一邊品茶,談文學,談人生,蕭幹的許多稿子都是在這樣的茶會上徵得的。林徽因每請必到,每到必有一番宏論,語驚四座,成為茶會上注目人物。蕭幹早就欽佩林徽因的藝術鑑賞能力,在今年春天就把這件事委託給了她。
也是在這次聚會上,蕭幹與林徽因等商定了這本書的選目和序言。在所選的三十篇作品中,有蹇先艾的《美麗的夢》,蕭幹的《蠶》、《道旁》、《小蔣》,宋翰遲的《一點回憶》,祖文的《避難》,李同愈的《報復》,沈從文的《箱子岩》、《一九三四年一月八日》、《一個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過嶺者》,振聲的《報復》,盧焚的《陰影》,叔文的《小還的悲哀》,楊寶琴的《瘋子》,沙汀的《鄉約》,前羽的《享福》,徐轉蓬的《失業》,老舍的《聽來的故事》,寒穀的《伍四嫂》,李健吾的《書呆子》,季康的《路路》,雋聞的《這年頭》,李輝英的《驛路上》,程萬孚的《求恕》,淩叔華的《無聊》,張天翼的《善舉》,威深的《黎明》,劉祖春的《葷煙劃子》和林徽因的《模影零篇》。
這些有的是已經出名的作家,如沈從文、楊振聲、李健吾、淩叔華、老舍、張天翼、沙汀;也有些文壇上陌生的麵孔,如徐轉蓬、李輝英、寒穀、威深、程萬孚等。
她在寫的題序中,不僅概述了對人選作品的看法,而且直接闡述了她的文學觀:在這些作品中,在題材的選擇上似乎有個很偏的傾向:那就是趨向農村或少受教育分子,或勞力者的生活描寫。這傾向並不偶然,說好一點,是我們這個時代對於他們——農人與勞力者——有濃重的同情和關心;說壞一點,是一種盲從趨時的現象。但最公平地說,還是上麵的兩個原因都有一點關係。描寫勞工社會,鄉村色彩已成一種風氣,且在文藝界也已有一點成績。初起的作家,或個性不強烈的作家,就容易不自覺的,因襲種種已有眉目的格調下筆。尤其是在我們這時代,青年作家都很難過自己在物質上享用,優越於一般少受教育的民眾,便很自然的要認識鄉村的窮苦,對偏僻的內地發生興趣,反倒撇開自己所熟識的生活不寫。拿單篇來講,許多都寫得好,還有些特別寫得精彩的。但以創造界全盤試驗來看,這種傾向表示貧弱,缺乏創造力量。並且為良心的動機而寫作,那作品的藝術成分便會發生疑問。我們希望選集在這一點上可以顯露出這種創造力的缺乏,或藝術性的不純真,刺激作家們自己更有個性,更熱誠的來刻畫這多麵錯綜複雜的人生,不拘泥於任何一個角度。
作品最主要處是誠實。誠實的重要還在題材的新鮮,結構的完整,文字的流麗之上。
即是作品需誠實於作者客觀所明吒、主觀所體驗的生活。小說的情景即使整個是虛構的,內容的情感卻全得藉力於逼真的、體驗過的情感,毫不能用空洞虛假來支持著傷感的「情節」!所謂誠實並不是作者必需實際的經過在作品中所提到的生活,而是凡在作品中所提到的生活,的確都是作者在理智上所極明吒,在感情上極能體驗得出的情景或人性。許多人因是自疚生活方式不新鮮,而故意地選擇了一些特殊浪漫,而自己並不熟識的生活來做題材,然後敲詐自己有限的幻想力去鋪張出自己所沒有的情感,來騙取讀者的同情。這種創造即浪費文字來誇張虛偽的情景和傷感,那些認真的讀者,要從文藝裏充實生活認識人生的,自然要感到十分的不耐煩和失望的。
這是精神的責任。
來今雨軒
「來今雨軒」坐落在中央公園西南隅,是北平著名的茶軒。
正廳五間,四麵出廊,一座很別致的上下兩層小樓,左右環以假山,怪石嶙峋,幾株古柏,數杆修篁,一架石橋,構成了鬆風明月的意境。
大廳門楣上,「來今雨軒」的匾額是北洋政府大總統徐世昌的手筆。兩旁金字楹聯:「三篇陸羽經,七度盧仝碗」。
「來今雨軒」出自大詩人杜甫一首詩的題序。杜子美一度被唐玄宗賞識,很有做大官的希望,人們爭先恐後地與他交往,一時間門庭若市,後來杜甫做官的消息沉寂了,人們就不再和他來往了。杜甫當時閑居長安,貧病交加,又門可羅雀,隻有一個姓魏的朋友冒雨去看他,杜甫很有感慨,便寫了一首詩,抒發了對人世滄桑的情懷。詩序中寫道:「秋,杜子臥病長安旅次,多雨生魚,青苔及榻,常時車馬之客,舊雨常來今雨不來。」
那首詩很少讓人記住,序卻廣為流傳。爾後辛棄疾在一首詞中寫到:「舊雨常來,今雨不來,佳人堰蹇誰留?」
這裏環境清靜幽雅,因此被北平的文化人選作聚會的好去處。徐誌摩生前也是這裏的常客。
1936年9月,在上海籌辦《大公報》滬版的蕭幹回到北平,為了紀念《大公報。文藝副刊》接辦十周年,舉辦了全國性文藝作品徵文,請一些在文壇享有盛名的作家擔任評委,有時聖陶、巴金、楊振聲、朱自清、朱光潛、靳以、李健吾、林徽因、沈從文、淩叔華。這些評委主要是京滬兩地的作家,平時靠蕭幹寫信協調意見。
此時,林徽因選編的《大公報文藝叢刊小說選》,到了最後審定階段。這部小說選,是林徽因受蕭幹之託編輯的。蕭幹到《大公報》之後,林徽因一直是他的熱情支持者,每個月蕭幹回到北平,總要在「來今雨軒」舉行茶會,邀來一二十個朋友,一邊聊天,一邊品茶,談文學,談人生,蕭幹的許多稿子都是在這樣的茶會上徵得的。林徽因每請必到,每到必有一番宏論,語驚四座,成為茶會上注目人物。蕭幹早就欽佩林徽因的藝術鑑賞能力,在今年春天就把這件事委託給了她。
也是在這次聚會上,蕭幹與林徽因等商定了這本書的選目和序言。在所選的三十篇作品中,有蹇先艾的《美麗的夢》,蕭幹的《蠶》、《道旁》、《小蔣》,宋翰遲的《一點回憶》,祖文的《避難》,李同愈的《報復》,沈從文的《箱子岩》、《一九三四年一月八日》、《一個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過嶺者》,振聲的《報復》,盧焚的《陰影》,叔文的《小還的悲哀》,楊寶琴的《瘋子》,沙汀的《鄉約》,前羽的《享福》,徐轉蓬的《失業》,老舍的《聽來的故事》,寒穀的《伍四嫂》,李健吾的《書呆子》,季康的《路路》,雋聞的《這年頭》,李輝英的《驛路上》,程萬孚的《求恕》,淩叔華的《無聊》,張天翼的《善舉》,威深的《黎明》,劉祖春的《葷煙劃子》和林徽因的《模影零篇》。
這些有的是已經出名的作家,如沈從文、楊振聲、李健吾、淩叔華、老舍、張天翼、沙汀;也有些文壇上陌生的麵孔,如徐轉蓬、李輝英、寒穀、威深、程萬孚等。
她在寫的題序中,不僅概述了對人選作品的看法,而且直接闡述了她的文學觀:在這些作品中,在題材的選擇上似乎有個很偏的傾向:那就是趨向農村或少受教育分子,或勞力者的生活描寫。這傾向並不偶然,說好一點,是我們這個時代對於他們——農人與勞力者——有濃重的同情和關心;說壞一點,是一種盲從趨時的現象。但最公平地說,還是上麵的兩個原因都有一點關係。描寫勞工社會,鄉村色彩已成一種風氣,且在文藝界也已有一點成績。初起的作家,或個性不強烈的作家,就容易不自覺的,因襲種種已有眉目的格調下筆。尤其是在我們這時代,青年作家都很難過自己在物質上享用,優越於一般少受教育的民眾,便很自然的要認識鄉村的窮苦,對偏僻的內地發生興趣,反倒撇開自己所熟識的生活不寫。拿單篇來講,許多都寫得好,還有些特別寫得精彩的。但以創造界全盤試驗來看,這種傾向表示貧弱,缺乏創造力量。並且為良心的動機而寫作,那作品的藝術成分便會發生疑問。我們希望選集在這一點上可以顯露出這種創造力的缺乏,或藝術性的不純真,刺激作家們自己更有個性,更熱誠的來刻畫這多麵錯綜複雜的人生,不拘泥於任何一個角度。
作品最主要處是誠實。誠實的重要還在題材的新鮮,結構的完整,文字的流麗之上。
即是作品需誠實於作者客觀所明吒、主觀所體驗的生活。小說的情景即使整個是虛構的,內容的情感卻全得藉力於逼真的、體驗過的情感,毫不能用空洞虛假來支持著傷感的「情節」!所謂誠實並不是作者必需實際的經過在作品中所提到的生活,而是凡在作品中所提到的生活,的確都是作者在理智上所極明吒,在感情上極能體驗得出的情景或人性。許多人因是自疚生活方式不新鮮,而故意地選擇了一些特殊浪漫,而自己並不熟識的生活來做題材,然後敲詐自己有限的幻想力去鋪張出自己所沒有的情感,來騙取讀者的同情。這種創造即浪費文字來誇張虛偽的情景和傷感,那些認真的讀者,要從文藝裏充實生活認識人生的,自然要感到十分的不耐煩和失望的。